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合集下载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对注意动量说的检验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对注意动量说的检验

2010年第 3期 N o. 3, 2010
多重位置上的返回抑制: 对注意动量说的质疑
陈彩琦, 陈明贵
(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东广州 510631 )
摘要: 采用多重线索范式在返回抑制容量研究中鉴别注意动量说与抑制说. 实验一探讨了中央线索对返回 抑制容量
的作用, 发现中央线索与线索数量的随机化均能独立增大返回抑制量. 实验二和三分别探讨了线索时间对 序列和同
3 非线索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中央 线索
M % SD
IOR
453 % 44 459 % 45 411 % 51 422 % 51 419 % 46 397 % 50 399 % 54 408 % 50 407 % 47
6. 57*
11. 15* 8. 24*
2. 07 10. 86** * 10. 68** *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使用序列或同时线索 12个 靶子可能位置中的 5个, 并采用不同线索时间, 分别 考察相邻和相隔条件下的 IOR 容量, 据此对抑制说 和注意动量说进行鉴别, 并推断同时线索条件下的 注意类型.
收稿日期: 2009- 07- 07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5300611) 作者简介: 陈彩琦 ( 1975 ) , 男, 浙江金华人,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注意和工作记忆
尽管一些研究者通过容量研究对二者的争议进 行了一些探讨, 但这些研究都不能排除靶子可预测 性的干扰, 也不能保证线索位置完全相隔 [ 6- 9] . 因 此, 至今尚缺乏在容量研究中检验注意动量说的证
据. 这就是本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本研究设置了线 索完全相隔的实验条件, 使用 12个外周线索位置的 5个非相邻位置. 这样设计的前提是 IOR 至少能存 在于 3个完全相隔位置上. 现有研究未能探测到这 样的结果, 究其主 要原因, 一 是受制于靶子 可预测 性, 二是线索时间偏短 ( 80 m s) [ 6, 10] . 为此, 我们设 计了 3个实验, 首先考虑探索中央线索对 IOR 容量 的影响, 以获得对靶子可预测性的全面了解; 其次, 考虑线索时间. CA STEL 等 [ 11] 发现, IOR 含 有空间 工作记忆成分. 那么, 线索时间直接影响抑制标签 信息的维持和更新, 进而影响 IOR 容量和强度. 因 而, 我们设置了不同的线索时间, 以增大 IOR 容量, 从而得以鉴别抑制说和注意动量说. 在序列线索条 件下, 线索时 间对 IOR 容量 的影响来 自于工 作记 忆. 而在同时线索条件下, 它对 IOR 容量的影响则 可能来自于注意状态. 如果被试进行序列加工 ( 集 中性注意 ) , 即将注意依次指向线索化位置, 并逐渐 转移, 那么 IOR 容 量应随着 线索化时 间增加 而增 加. 如果被试进行平行加工, 即将注意同时投射到 所有线索化位置, 实行注意资源的分配, 则 IOR 容 量无明显增加. 另外, 线索时间对相邻和相隔条件 下的 IOR 容量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这也是我们关 注的问题.

刘丽, 白学军. (2016). 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刘丽, 白学军. (2016). 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 2016, Vol. 48, No.9, 1093 110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6.01093收稿日期: 2015-03-19*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6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190004);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551)通讯作者: 刘丽, E-mail: liuli799@; 白学军, E-mail: bxuejun@1093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刘 丽1,2 白学军1(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2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心理系, 天津 300134)摘 要 采用前线索范式, 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注意控制定势和线索类型在注意捕获中的作用。

实验1要求被试搜索颜色奇异项目标或突现目标, 涉及较弱的注意控制定势, 结果表明, 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和不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而颜色奇异项线索只有在作为匹配线索时才能捕获注意。

实验2要求被试搜索具体特征的红色或白色目标, 使被试建立较强的特征搜索定势, 结果表明,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在作为匹配线索时都能捕获注意, 但是在不匹配条件下, 颜色奇异项线索被抑制了, 而突现线索不能捕获注意; 实验3采取go/no-go 范式, 要求被试对红色目标进行反应, 对白色目标进行抑制, 并通过设置不同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来进一步考察注意捕获的机制, 结果表明, 在600 ms 间隔下, no-go 突现线索被抑制, 而对于go 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 注意捕获效应减少。

结果与相倚捕获假说和抑制独立捕获假说不符, 支持注意转移假说: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定势通过把注意从和目标不匹配的特征位置转移发挥作用; 颜色奇异项线索和突现线索的注意捕获机制相同, 但是突现线索相对于颜色奇异项线索来说, 在与目标不匹配的条件下, 更容易捕获注意, 更难被抑制。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线索提示范式与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返回抑制与整体一局部范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 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
9.抑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返回抑制能力不足
戴琴
心理学报
2009/1 2
10三维倾斜平面的返回抑制
沈模卫
心理学报
2007/0 6
11儿童返回抑制的研究进展
钞秋玲
心理科学
2007/0 3
12.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张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 3
13.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 响
14.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是客体抑制 还是空间抑制的动态更新? 15.返回抑制的容量研究:回顾与展望 16.返回抑制对工作记忆储存和目标维持的影响 17.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容量 18.注意定势对基于空间位置的返回抑制的影响 19.一般性注意资源限制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1.内源性注意定向对老年人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 2.负性信息自动捕获注意: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
陈衍; 白学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中国特殊教育
2012/17
王敬欣; 田静 王丽丽 焦江丽
2012/04 2010/05 2010/04
3.返回抑制梯度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来自ERP研 究的证据
4.注意动量说?——来自返回抑制的证据
22.关于返回抑制的一项ERP研究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和线索类型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摘要采用被试内重复测量设计和经典的线索一靶子实验范式,考查了外框数目(4和8)、线索数目(1和3)、不同线索类型(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发现靶子潜在位置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小;线索数目越少反应时越长,返回抑制量越大;onset 线索反应时长于on—off线索,onset线索产生的返回抑制量大于on-off线索。

这表明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和记忆痕迹会影响返回抑制。

关键词返回抑制。

外框数目,线索数目,线索类型。

1前言人们每天都在众多刺激中搜索需要的目标,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84年,Posner和Cohen在一个关于注意的实验中发现当线索和靶子呈现的时间间隔大约是300ms时,对再次呈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反应时长于非线索化的位置,他们认为这个现象是因为注意在返回先前注意过的位置时受到了抑制,所以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

返回抑制发现后立即成为认知研究的热点,至今已有多方面的研究,但是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不同的线索类型、靶子潜在位置数目(即外周小框数目),线索数目(即目标靶子出现前线索化小框的数目)等这些基本因素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出现很多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目前国内关于返回抑制问题的研究中多采用on-off线索(即线索出现后消失)方式,其它线索类型如onset线索(即线索持续呈现)等更接近实际生活中注意搜索形式的线索化方式,国内的相关研究却很鲜见,国外研究者从提高研究生态效度的角度出发,关注于与日常搜索情景更相似的onset(即线索持续呈现)、offset(即线索持续消失)等线索类型,对其在返回抑制中的影响展开研究。

相关研究中由于实验任务不同(如单线索任务、多线索任务等),以及靶子潜在位置数目等的差异,导致线索类型在不同任务中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结果。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完整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100ms左右。

第一个靶子(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4至第11位,第二个靶子(T2)出现在T1后的第一个位置(Lag 1)至第9个位置(Lag 9) o RSVP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而正确识别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判断正确率在95%以上(Shapiro } Caldwell&Sorensen} 1997)。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T2。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时间间隔时(Lag 2至Lag 5)对识别T2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1-3呈现了RSVP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T1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进行系列加工。

当T2出现在T1后200-SOOms 间隔内,由于T1的系列加工还未完成,所以T2被延迟在平行加工阶段,得不到精细加工,所以对T2判断的正确率下降,注意瞬脱现象产生了(Chun & Potter, 1995;张明&王凌云,2009)。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

乒乓球运动员空间注意返回抑制特征的研究丁振宾;周文福【摘要】目的:探究乒乓球运动员在检测任务中基于位置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特点,以期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选材、训练状态监控等有积极指导作用,并对运动员注意方面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方法:采用基于位置的返回抑制范式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范式,分别考察乒乓球运动员在不同时程下基于位置和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特征并且与普通大学生比较.结果:在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测试任务中,普通大学生和乒乓球运动员在200 ms时程下出现返回抑制,在1 200 ms 时程下还未消失,但是在200 ms时程下乒乓球运动员返回抑制的量显著大于普通大学生.在基于客体返回抑制的测试任务中,普通大学生返回抑制出现时程为500 ms,而乒乓球运动员返回抑制出现时程为800 ms,晚于普通大学生.结论:在静态环境中,运动员较普通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返回抑制能力;在动态环境中,乒乓球运动员为保证反应时整体上的收益,采用了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认知加工策略.【期刊名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3)004【总页数】5页(P122-126)【关键词】返回抑制;基于位置;基于客体;空间位置;SOA【作者】丁振宾;周文福【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体育教学部,辽宁大连116600;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山东威海264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46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是阻止注意返回到原先注意过的位置上的一种现象,反映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人类注意搜索效率提高及视野范围扩大中可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1984年,Posner和Cohen在研究中发现:在有提示的前提下,注意在空间位置上的定向对相继目标刺激的检测具有差异性时序特征。

对空间某一位置进行线索化时,如果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100 ms时,被试对出现在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较出现在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短,即产生易化效应;而如果线索开始呈现到靶子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或>300 ms时,被试对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反而较非线索化位置的靶子的反应时间长,即产生抑制效应。

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

返回抑制一、Posner的空间线索技术实验范式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周围两个方框中的一个出现靶刺激,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尽可能准确地对方框内的靶刺激进行反应,记录反应时及正确率。

中性提示:注视点有效提示:提示位置将出现靶刺激。

无效提示:提示位置不出现靶刺激。

内源性提示:箭头提示,需调动自上而下的机制来注意刺激。

外源性提示:周围方框变亮或变暗、消失等直接吸引注意点,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注意产生影响。

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均为50%时,可使对两侧的预测失灵,控制了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若目标出现在左右2个方框中的比例分别为80%和20%的话,就会使被试产生预测,有可能出现内源性因素的影响。

对外源性刺激反应的基础:定向反射。

定向反射是指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将感官朝向刺激物,试图探明它“是什么”的反射。

在定向反射中,有机体将心理活动集中在新异刺激物上,同时离开了其他事物。

定向反射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在新异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下列变化:1.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如瞳孔散大,皮肤导电增强,躯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舒张,心率一般变慢。

2.脑功能变化如脑电图出现去同步化快波,皮层兴奋性提高。

3.运动功能变化如头颈肌和眼外肌收缩,使感觉器官朝向刺激源。

用这种技术可以研究注意的不同成分。

有效提示和中性提示之间的差别反映了警觉系统的功能,有效位置提示和中性提示的差别实际上反映了空间定位系统的功能,而内源性提示效应反映了自上而下的加工机制。

二、返回抑制现象返回抑制是Posner 等人在考查注意提示(attentional cueing) 效应时发现的。

Posner (1980) 首次使用“空间线索技术”研究注意的定向问题。

发现,如果在一个靶子呈现之前,注意被提示线索预先有效地分配到靶子位置,那么检测此靶子的反应潜伏期缩短,即有一个收益(benefit);相反,则会有一个损失(loss)。

研究者们将这种收益称为“注意提示效应”。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自考《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2)

⼀、⾯孔识别的准确性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孔的独特性; (2)对于本族的⾯孔⼈们识别效果姣好,反之则较差; (3)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倒摄⼀直会导致⽬击者不准确的回忆,事后的误导性信息同样会影响⽬击者记忆。

第六章⼀般知识组织 1. 特征⽐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采⽤句⼦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些实验。

在这类试验中,被试有⼀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是真是假。

被试反映的潜伏期被纪录下来。

P136 2. 典型性效应:即当⼀个项⽬是某个范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

P136 3. 范畴⼤⼩效应:特征⽐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句⼦和政技术,所获得的另⼀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效应。

P136 4. 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

P140 5. 原型具有以下⼏个特点: (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

(3)启动之后⼈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能有相似家族范畴。

P141 6、相关范畴:①⼀种范畴⽔平叫做上位范畴。

②第⼆种范畴⽔平叫做基本范畴。

③第三种范畴⽔平叫做下位范畴。

原型和基本范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术语。

前者是指⼀个范畴的的样例,⽽后者是指即不是太⼀般也不是太专门的⼀种范畴。

P142 7、基本范畴的特殊地位: (1)⼈们⽤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份。

(2)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

(3)基本范畴名称产⽣启动效应。

P143 8、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相对于有⽣命物体来说,这些病⼈的有⽣命物体⽅⾯的知识损伤更严重。

P145 第七章表象 ⼀、两种观点 1. 许多理论学家认为,表象以模拟码的形式存储。

模拟码也叫描述表征,是指与实际物体⾮常相似的⼀种表征。

按照这种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2. 另⼀些理论家认为,我们以为命题码⽽不是模拟码的形式,存储⼼⾥表象。

所谓命题码,也叫描述表征,他是⼀种抽象的,象语⾔⼀样的表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在Fuentes等(1999)【1 J考察 返回抑制和语望启动关系的实验中,起初的实验程序和以往一样, 但在中央注视点线索化后,一个单词(启动刺激)出现在线索化或非 线索化小框很短时间(150ms),不要求反应。100毫秒后,靶子出现 在启动刺激所在的位置,被试做词汇判断反应。结果发现,非线索 化位置上出现语义促进效应,而线索化位置上却出现语义抑制效应, 表明返回抑制可以反转语义启动效应。随后的实验采用类似的方法, 考察了返回抑制和侧翼干扰的关系,发现在非线索化位置上.当一 侧的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时反应比相同时要慢,表现出侧翼干 扰效应;而在线索化位置上则完全相反,干扰项与靶子是不同种类 时反应比相同时要快,即返回抑制也可以反转侧翼干扰效应。作者 认为其实验结果符合“抑制标签”(inhibitory tagging)(Klein,1988) 的观点,即外周位置线索化之后,在其位置上存在一个“抑制标 签”,它可以有效地暂时阻断线索化位置上靶子刺激激活的表征到 反应的联结,使得被试对靶子及与靶子意义相关的反应延迟。但更 重要的是,目前的实验结果发现返回抑制能够反转语义启动效应, 证明返回抑制和负启动一样,不仅在知觉水平上影响线索化位置上 靶子的加工,也可以在语义的水平式 Fuentes等(2000)[3]将返回抑制范式和整体一 局部范式结合起来研究。采用通常的返回抑制程 序,对中央注视点进行线索化.线索一靶子SOA固 定为1000毫秒。实验中采用的靶子是由小正方形 组成的大正方形和菱形以及由小菱形组成的大正方
形和菱形。结果发现返回抑制和整体优先没有变互 作用,即返回抑制不影响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 这有可能反映了整体优先效应和返回抑制是由两种 不同的机制在起作用。
实验

近年来研究成果 早期返回抑制的研究涉及其特性和机制等多 方面的问题,近期则倾向于将返回抑制和其 它实验范式结合、重视特定人群的研究以及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等。此外,对于返回抑制 机制的探讨也有一定的进展,尝试从注意运 动的角度来阐释返回抑制产生的原因。 1、返回抑制与其它实验范式的结合研究 如:返回抑制与语义启动和侧翼干扰范式; 返回抑制与Stroop干扰范式;返回抑制与整 体—局部范式 2、特定人群中的返回抑制研究 如:婴幼儿的返回抑制研究;老年人、老年 痴呆症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精神分裂症 患者的返回抑制研究 3、返回抑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4、返回抑制的注意动量说[1]

线索一靶子模式进行了返回抑制容量的两个实
验。实验一对外周数个位置连续线索化 ,实验二对外周数个位置同时线索化。
结果表明:(1)在连续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 位置是相邻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4个,当 线索化位置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2)在同时线索化条件下.当线索化位置是相邻 时.返回抑制容量可以达到3个,当线索化位置 是间隔时.返回抑制容量只有1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