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

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什么是任务定义注意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即只要被试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就被认为在注意了。

此概念常用在关心注意的结果而非注意本身的实验中。

(二)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1.避免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2.避免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任务定义注意应被看作有用的实验工具,而不应与被称为注意的那个心理过程相混淆。

二、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区分引起注意的过程和保持注意的过程至关重要,因为这两个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注意保持能力的缺乏可能由与注意不直接相关的系统引起,因此无法保持注意并不足以证明注意系统本身受到损伤。

三、加工定向注意加工定向注意: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根据这个定义,只有当眼前呈现太多刺激或任务而使人的心理加工过程无法高效地操作时,注意才是必要的。

总结:以上三种操作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它又似乎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第七节注意的研究方法在注意的研究方法中,通常是把注意的状态作为自变量,观察记录不同注意状态下的反应,并在很多时候根据实验的结果反过来推论注意的某些特征。

一、提示范式其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这种范式主要用于:①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

②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实验心理学第十讲 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十讲 注意
✓ 结论:支持早期选择模型,每个 耳朵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允许每 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以耳朵 为单位的分别再现优于通道之间 不停切换的成对再现。
2021/8/5
6
Cherry(1953):
✓ 双耳同时分听,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 现刺激,只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 到的项目;追随耳、非追随耳
➢ 结论:对特征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加工,搜索客体是系列 加工
非对称性搜索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 征无”
2021/8/5
2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错觉性结合实验:不注意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 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 双任务作业:快速呈现刺激卡,要求被试注意两侧的数字并报告, 之后报告所呈现的字母及颜色和位置
2021/8/5
32
提示范式的自变量
提示的有效性
➢ 有效试验:注意指向目标位 置的可能性大
Treisman & Geffen(1967) ➢ 双耳分听实验 ➢ 追随耳程序(被试复述追随耳中听到的项目) ➢ 追随靶子词程序(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被试按键进行反应) 预期
➢ 如果追随耳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不能进行反应,则支持过 滤器模型;
➢ 如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的反应次数高于非 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
▪ 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通 一个通道,同时关闭所有其 它通道,单通道模型。
▪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 意义的、期待的刺激易于通 过。
2021/8/5
5
双耳分听实验: ✓ 两耳同时听刺激,如左耳—6、2、
7,右耳—4、9、3,“6和4”、 “2和9”、“7和3”分别同时呈现 ✓ 要求被试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 或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 对再现,或随机再现 ✓ 结果:分别再现正确率65%,成 对再现正确率20%;随意再现时 被试主要采用分别再现方式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注意力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注意力集中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注意力集中能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注意力集中能力的影响因素,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难度、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并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目的1. 比较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2. 比较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

3. 验证注意的集中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以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为自变量,以注意力集中成绩为因变量。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1)刺激难度阶段:分为简单、中等、困难三个难度等级。

(2)试验时间阶段:分为30秒、60秒、90秒三个时间等级。

(3)注意力集中成绩阶段: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2.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3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5名,女性15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刺激呈现,刺激内容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文字。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刺激的识别和判断。

4. 实验程序(1)实验开始前,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2)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

(3)每个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刺激识别和判断任务。

(4)记录每个被试在每个刺激难度和试验时间等级下的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刺激难度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3.54,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刺激难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2. 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试验时间对注意力集中成绩有显著影响(F(2,56) = 5.21, p < 0.05)。

具体而言,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被试的正确率逐渐降低。

整体—局部范式

整体—局部范式

整体—局部范式下选择反应时的研究应用心理系殷玮0920211128摘要:为了熟悉E-prime软件的操作,和进一步加深对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的理解,本实验通过过滤范式中的整体—局部范式,对选择反应时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注意的特点。

本实验选取31名被试,包括15名男生和16名女生。

结果发现1.当被试必须报告局部字母时,如果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不符,那么反应时变慢;2.当被试必须报告整体字母时,局部字母是否与整体字母相符却几乎没有影响。

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

3.男女被试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注意;整体—局部范式;选择反应时1.引言在任务定义注意中,研究者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

在注意的研究方法中,通常是把注意的状态作为自变量(比如把注意指向一个任务而非另一个任务),来观察记录不同注意状态下的反应(如被试的反应速度、准确性和电生理指标等),并在很多时候根据实验的结果反过来推论注意的特征。

其实验方法有很多种,过滤范式是其中的一种。

过滤范式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本实验采用的整体—局部范式属于过滤范式。

该范式运用以种不对称模型,该模型最早由纳冯(2007)发现,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组成,如在本实验中,整体的“H”由局部的“T”组成。

实验呈现的图形由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一致,另一种是不一致的。

于是整体—局部的一致性就是实验的第一个自变量。

另外,实验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或局部,因此注意的指向是第二个变量。

选择反应时是指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的时间。

2.方法2.1 被试本实验选取31名被试,包括15名男生和16名女生。

均为在校大学生,应用心理系,身体健康,智力正常。

2.2 实验材料E-prime软件所编制的实验程序2.3 实验过程1、使用E-prime软件编写实验程序2、被试打开软件,进入实验3、仔细阅读指导语,在阅读完毕后,正式开始实验4、实验结束,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3.结果与分析3.1 整体反应时统计被试在实验第一部分的数据进行分析。

范式起电器实验报告

范式起电器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范式起电器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在测量注意力和反应时间方面的准确性。

通过实验,我们分析了范式起电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反思。

一、实验目的:1. 验证范式起电器在心理学实验中的测量效果。

2. 分析范式起电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

3. 探讨范式起电器的优缺点,为心理学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仪器:1. 范式起电器一台2. 计算机3. E-Prime实验软件4. 实验用鼠标5. 实验用键盘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1. 安装E-Prime实验软件,并设置实验参数。

1.2. 将范式起电器与计算机连接,确保信号传输稳定。

1.3.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实验用鼠标、键盘和实验任务。

2. 实验流程:2.1. 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

2.2. 被试按照要求坐在实验桌前,准备进行实验。

2.3. 实验开始,计算机随机呈现实验刺激,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后尽快按下鼠标左键。

2.4. 范式起电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

2.5. 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任务要求,调整范式起电器的参数。

2.6.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条件:3.1. 实验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

3.2. 注意目标:分为注意整体和注意局部两种。

3.3. 反应时间:分为正常反应时间和异常反应时间。

四、实验结果:1. 范式起电器测量效果:1.1. 在正常实验条件下,范式起电器能够准确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1.2. 在异常实验条件下,范式起电器的测量效果有所下降,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表现:2.1. 在注意整体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较短,说明范式起电器能够有效测量被试的注意力和反应时间。

2.2. 在注意局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较长,说明范式起电器在局部注意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的测量效果。

五、实验结论:1. 范式起电器在心理学实验中具有较高的测量效果,能够准确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原理(3篇)

注意集中实验报告原理(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注意集中实验的操作步骤,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注意集中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原理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集中实验主要研究注意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因素。

1. 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注意集中实验主要采用反应时实验法,通过测量被试者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时,来研究注意集中现象。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集中注意力,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

2. 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因素(1)刺激强度:刺激强度越大,注意集中程度越高。

(2)刺激频率:刺激频率越高,注意集中程度越高。

(3)被试者心理状态:被试者心理状态良好,注意集中程度较高。

(4)实验任务难度:实验任务难度适中,有利于被试者集中注意力。

三、实验器材1. 实验仪器:反应时实验系统、计算机、刺激呈现器、数据采集器。

2. 实验材料:实验任务软件、实验指导书。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安装实验软件,检查实验仪器,调试实验参数。

2. 被试者招募:招募符合实验要求的被试者。

3. 实验指导:向被试者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并进行实验前的练习。

4. 实验操作:(1)被试者坐在实验椅上,注视屏幕中央的十字注视点。

(2)实验开始,刺激随机呈现,被试者需在特定条件下对刺激做出反应。

(3)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数据。

5. 实验结束:向被试者表示感谢,回收实验材料。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反应时、准确率等指标。

2. 结果分析:(1)分析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被试者心理状态、实验任务难度对注意集中现象的影响。

(2)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注意集中程度的差异。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注意集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注意集中实验的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强度、刺激频率、被试者心理状态、实验任务难度等因素对注意集中现象有显著影响。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1、提示范式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这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它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其实,提示就是对注意指向的引导,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试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

空间提示范式中,每次实验开始时都提示被试:在俩个位置中的某一个位置上会出现目标刺激,然后延时几百毫秒,呈现目标,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做反应。

常用到的自变量为提示的有效性(目标和刺激的吻合程度)和提示类型(符号提示、外围提示),存在有效试验,无效试验,中立试验。

有效试验下反应时最短。

2、搜索范式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的是视觉搜索任务。

在这个任务中,若干物体呈现于一个刺激矩阵中,要求被试指出其中是否出现了某一特定目标。

在大多数任务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和刺激规模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实验中搜索函数的主要特点反应在斜率上。

斜率是搜索过程的效率量度。

随着反应刺激规模的增加,反应时急剧增加,而且目标缺乏实验的斜率常常大于目标呈现实验。

搜索范式实验为研究者区分出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两种模式,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实验条件,这为注意的自动引发提供了研究线索。

另外,通过两种实验的搜索函数斜率比较,进一步对人的顺序搜索的终止模式作出了说明。

3、过滤范式使被试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有双耳分听技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4、双任务范式同时做AB 俩个任务,要求分配不同的注意。

A 90B 10A 50B 50A 10B 90结果发现(1)(2)(3)弊端,无法保证注意分配恰好,鉴于此,研究者发展出比较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间注意缺失范式,来研究被试同时或即时从事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整体局部关系实验报告

整体局部关系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

为了探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通过整体—局部注意范式,探讨人在识别刺激时是先注意整体还是先注意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

2. 探究人在注意整体或局部时,对刺激的识别速度和准确性是否存在差异。

3. 分析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年龄在18-22岁之间,无色盲、智力正常。

2. 仪器: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

3. 实验材料:设计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4. 实验设计:采用2×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

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5. 实验步骤:(1)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实验环境和操作流程。

(2)进行指导语说明,要求被试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开始实验,随机呈现4张图片中的一张,被试根据引导语要求注意整体或局部,然后进行按键反应。

(4)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四、实验结果1. 注意目标对反应时的影响:在注意整体和注意局部两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注意整体时,被试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注意局部时。

2. 注意目标对正确率的影响:在注意整体和注意局部两种情况下,被试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

注意整体时,被试的正确率明显高于注意局部时。

3. 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与整体和局部不一致两种情况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局部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人在识别刺激时是先注意整体还是先注意局部,从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2.实验方法
2.1.被试
大学在校生10人(智力正常,无色盲),年龄19-21岁
2.2.仪器
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2.3.实验材料
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

如下乳(将小的“1”换成“2”就形成另外两张图)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2.4.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 ×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2.5.实验步骤
2.5.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

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2.注意局部阶段: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即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是“1”还是“2”,如果是“1”按键盘上的“1”键,如果是“2”按键盘上的“2”键,记录反应时间。

在按键后呈现下一张图片,图片呈现大约64张。

2.5.3数据分析
首先排除测试中按键错误的项,将12人的剩余项进行合并,通过spss中方差分析检验两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因变量(反应时)的影响作用。

3.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下图: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当整体与局部一致时反应时明显小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

2.注意整体的反应时略大于注意局部的反应时。

3.注意目标对反应时无显著影响,但一致性却有很显著的影响,同时交互作用不显,同时主效应相当显著。

4.讨论与结论
光从以上数据看不能完全得出Navon的结论,在注意目标上对反应时的不显著影响可能解释为实验中为标注注视点,不同被试对不同阶段的实验注意策略不同,以下对被试与反应时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
从该图可以明确看出被试的区组对反应时由及其显著的影响,即说明前面假设由一定依据:被试存在注意策略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

进一步我们对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进行比较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3号,6号和8号被试在对整体和局部的注意策略上与其他被试由明显的不同,通过询问6号被试得到以下方法:在注意局部时,靠近显示器,忽略其他字母,只关注顶端字母,注意整体时远离显示器,只注意整体。

这样我们用Navon的结论来解释6号被试的行为结果就很符合逻辑了:6号被试在对局部注意时,一致不一致对其的影响显著小于在对整体的注意,这是因为他在注意局部时忽略了整体的存在,而在注意整体时无法忽略忽略局部的影响,所以造成了以上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本次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在于在实验材料设计的不足,即没有设置注视点也没有规定视角,从而造成被试通过策略改变了实验结果,换句话说本实验在控制变量上的控制不足时导致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Navon的结论,但由于实验设计本身的局限性和失误要完全得出Navon的就需要重新设计实验加强条件的控制从而得到显著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