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综合试题1-4
《论语1-4·三省吾身、见贤思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田本应为圆形作,象釜鬲之箅,象蒸气之溢出,故曾象蒸熟食物之具,即甑之初文。
吾:我,自稱也。
从口五聲。
乎:指事(乎hū,語之餘也。
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兮xī語所稽也。
从丂八,象气越亏(于)也。
亏(于),於也。
象气之舒亏。
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也。
丂kǎo 气欲舒出上礙於一也。
丂,古文以爲亏字。
)忠:敬也,尽心曰忠。
从心中声。
與:黨與也。
从舁从与。
朋:像两串贝或玉,象形。
交:介于象形指事。
传:传,遽也。
从人专声。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多才也。
从贝臤聲。
思:容也。
从心囟聲。
焉:焉鳥,黃色,出於江淮。
象形。
内:入也。
从幂从入。
3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形声字:寝、朽、雕、诛、吾、观(觀、諦視也。
从見雚聲。
)、听(聽)通假字:雕古今字:与(欤)异体字:杇(圬)杇:所以涂也。
秦謂之杇,關東謂之槾。
从木亏聲。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货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形声字:阳(陽)、货、归(歸女嫁也。
从止、婦省,聲)、时(時)、遇通假字:时、塗古今字:知(智)异体字:。
论语选读模块综合测试卷

〈论语〉选读?模块综合测试卷**枣庄八中田家利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开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织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美、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采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主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假设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扑,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假设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宇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赴,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测试题附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老师研究过去,学生才能学到新知识。
B. 老师和学生都应该研究过去的知识。
C. 学生应该专心听老师讲解以前学过的知识。
D. 只有通过研究过去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
答案:D2. 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学到新知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B. 研究应该持之以恒,不断地坚持下去。
C. 懂得研究,可以让人变得快乐。
D. 研究虽然辛苦,但是经过不断的练,会变得简单愉快。
答案:B3.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A. 只有学问广博,并且坚定地追求,反复思考并且用心向内,才能达到真正的仁慈。
B. 研究虽然重要,但是最关键的是要有仁慈之心。
C. 只有博学和细心之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D. 只有一心追求知识,并且持之以恒,才是真正的仁人。
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是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尽量不去伤害别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是理所应当的。
2. 请简述“事实说话”的意思。
答案:“事实说话”指的是真实的陈述事实,而不是对事实的解释或歪曲。
只有以事实为基础的分析才是有利于真正了解问题的。
第三部分:论文题请以“孟子的人性观”为题,撰写一篇800-1000字的论文。
(此处省略)答案:(此处省略)。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B. 学习并且经常忘记,不是很悲伤吗?C. 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满足吗?D. 学习并且经常思考,不是很充实吗?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慎独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知识。
2.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何意?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反映了孔子强调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丰富。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以德行影响他人,以礼节约束自己,以智慧指导行动。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翻译题1. 请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难度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4(附答案)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道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 .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C .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孝顺 D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解析: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答案:C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 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 .⎩⎪⎨⎪⎧ 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C 项“而”,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论语整本书阅读质量检测题及答案第一章:学而篇1. 什么是“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答:这句话是指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能够真正理解并从中得到乐趣。
2. 孔子认为的“学”应该具备哪些特点?答:学应该是持续的,要时刻勤奋研究并实践所学的知识;学应该是全面的,要不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学应该是有实际应用的,研究的知识要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3. 孔子提出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答:孔子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全面发展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使人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答:一个好的政府应该具备仁爱、公正、诚信、智慧等品质。
他认为政府官员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倾听民意,恪守公正,善于智慧地处理问题。
2. 孔子对于政府官员的选拔标准是什么?答:孔子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具备品德高尚、能力优秀的特点。
他强调官员应该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出身或财富。
3. 在孔子的理念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政治品质?答:孔子认为仁爱是最重要的政治品质。
他主张官员应该以仁爱心为核心,关心民众的福祉,以实际行动来造福社会。
第三章:八佾篇1. 八佾是古代什么样的仪式?答:八佾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仪仪式,多用于君主和贵族的庆典活动中,以示庄严和尊贵。
2. 孔子对于八佾的态度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八佾是一种体现君主尊严和社会秩序的仪式,他重视它的意义并且主张恪守礼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文明秩序。
3. 孔子如何看待礼的重要性?答: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
他主张通过恪守礼节,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且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第四章:里仁篇1. 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什么?答: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具备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品德。
它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宽容和尊重,以及对道德原则的坚持。
2. 孔子认为“仁”应该如何实践?答:孔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关心他人,尽己所能地为他人谋福利,以及遵循道德准则来实践“仁”。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和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测试试题参考答案1.B本选项是“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的依据,不能作为“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的依据。
2.DA.强加因果关系。
判断依据是“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
B.是非颠倒。
荀子是重力的。
判断依据是“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
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
”(《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
C.混淆程度深浅。
判断依据是“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这就很成问题了。
汉代的董仲舒……问题就更严重了。
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
3.BA.张冠李戴。
判断依据是“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
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C.以偏概全。
判断依据是“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D.是非颠倒。
判断依据是“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
注意“并”字。
4.CA.过:责备/ 过错B.伐:攻打/ 夸耀C.相:辅助D.安:使……安定/ 安于,习惯于5.BA.于:介词,引进动作的直接对象,不译/ 介词,引进动作的来源,从B.以:介词,把C.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就,那么/ 连词,表转折,却D.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承接6.C②是冉有“要攻打颛臾”的原因。
③虽是孔子的话,但与原因无关。
①④⑥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直接原因,⑤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间接原因。
7.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 (2)“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 季氏按天子的规模享受歌舞)。(1分) 理 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 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 利和履行义务(1分),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 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 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分), 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 等)
• (2)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 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重的税赋好 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因此应该减轻税赋,藏富于民。
克 己 复 礼
•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 “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 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 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1分) •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 由。
• 23.(1)众星拱北。 (2)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 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 之心,但有忽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 作用之嫌。 • 24.持德政的取信于民原则和节用爱民原 则。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 回答问题。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 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 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 •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 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 看法。(3分)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 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 不足,君孰与足?” • 2008年7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上半年全 国税收达32553亿元,同比增长30.5%;同时,上半 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增长27.3%。相对于上 半年GDP的同比增长数字(10%左右),这两个30%左 右的增长,不能不令人忧心。(“纳税人俱乐部”) • (1)用尽可能简洁的字眼概括“有若”的观点。 (2分) • • (2)第二段材料“忧心”什么?这份“忧心”和 “有若”的观点有联系吗?(3分)
• (1)子欲善而民善 • (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 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 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 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 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 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 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 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 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 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 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 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参考答案】
• 23.(1分)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 国”) 、以法治国 • 24. (4分) •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 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 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 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 应相互补充。
•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7分) • 甲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2.3) • 23.(1)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 一条四字成语。(1分) • •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 在?(4分) • • 乙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 24.孔子的“德政”有着丰富的内涵,说说上面这则文字体 现了怎样的德政原则。(2分)
知其不可而之
•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 子!” •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 曰‘告夫三子’者!”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 • (1)揣摩孔子在这件事前后的心情,各用一 个词概括。 • • (2)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 要评论。
• (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 出来拜见子路。(1分)
• (2)因为儒家思想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 仕来推行道义,荷蓧丈人有才能却只想保持自 己的高洁,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扰乱了“君 臣之义”这一伦理关系,所以认为他“乱大 伦”。(3分)
•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 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 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 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 •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 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 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 •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 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 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 看法呢?(4分)
• (1)愤慨(担忧)、无奈 • (2)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 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 值得学习。
•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 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 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 • 子路行以告。 • 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采 取了怎样的态度? • •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 (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 入世,求道改革。 • (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 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 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 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 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 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1分) • • (2)子路认为荷蓧丈人“洁其身”的行为是“乱大 伦”,为什么?(3分)
• (1)“深则厉,浅则揭 ”的意思是说水 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 “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 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 通达权变。 • (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 难辩驳。
• (1)以德治国(1分) •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 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 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 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 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分)
为 政 以 德
(1)(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 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 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 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