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文言文复习(人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考题。
2.了解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的考查情况。
3.掌握一些课内言文的答题技巧并预测今年的考向。
重难点1.明确考点,把握近几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的考题形式。
2.用掌握的文言知识准确答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的考纲与考题。
(一)考纲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能力层级:理解)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理解)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能力层级:理解)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层级:理解)1.(二)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的考题。
2017年《出师表》2016年《桃花源记》2015年《小石潭记》2014年《邹忌讽刘王纳谏》思考:1.近几年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共几分?有几道题?2.题型结构怎么样?3.对于6、7两道题要怎么应付?1.表中哪些未考过的并要今年引起重视的:2.按近几年广东省考查的情况预测今年要重视哪一年级的:3.今年要注意哪几篇,说说你的理由:三、练习(一)6.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云归而岩穴暝()(3)杂然而前陈者()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乐”为主线,主要写了山水(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是核心内容。
B.本文和《岳阳楼记》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借游玩山水排遣内心郁闷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2012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优秀PPT教学课件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 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 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 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 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 , 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清朝著名文学家。 《狼》选自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写狐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竞技场】校文学社要进行诗歌创作大赛,要求仿照下面这节诗, 以“爱心”、“关怀”、“诚信”、“奋斗”等为话题,试写 一节诗。(3分)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 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关注加星号的16篇课内文言文
文言文的复习要细致地理解与有效地梳 理,注意文言实词、虚词中自己的知识盲点, 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文言现象的归类。同时还要透彻地理解 文句、感悟文章的思想。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
么启示?
1.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智子疑邻》
子 (智)
墙坏
“有盗”
被盗
(疑) 邻
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不要看是谁提出 的,对人不能有偏见,应客观公正。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 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 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
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整合】人教版语文中考第二轮复习教案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的考点和题型,整体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复习2、知道并掌握解答文言文各类题型的技巧方法教学重难点: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复习方向。
课程设置:2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题型,明确考点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类型:四类题型:(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二、找准方向把握技巧1、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归纳总结。
(一)词语理解辨析1、实词解释方法(1)联系课内积累推断如: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
获止不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会匈奴大入塞。
2、根据字形推断如:⑴目似瞑,意暇甚。
⑵云归而岩穴暝。
⑶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3、参照现代意义推断如:⑴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⑵参(曾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整体语境推断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如: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
此处的“过”,不能理解成“经过”,“路过”。
而应该解释成“拜访”。
(二)翻译句子:原则:信——忠于原文达——语意流畅雅——文辞优美方法:文言翻译的方法1.增“增”,就是增补。
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在翻译时对省略的成分应增补出来,这样表意才明确,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著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必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3、扩“扩”,就是扩充。
文言文中的词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翻译时要把单音节词扩充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4、调“调”,就是调整。
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宾语前置时,应把它们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2012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朝人,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文章思想内容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博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千里马”指_____________;“伯乐”指_____________;“食马者”指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1.找出下面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食之不能尽其材(2).才美不外见(3).其真无马邪2.翻译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中考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教案[下学期] 新人教版
![[中考复习教案]文言文复习教案[下学期]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1b42dcf121dd36a32d82a6.png)
.. ... .. ..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文言文复习(一)教学类型:复习课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引语: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
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
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
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一、文言实词辨析 (板书)1.通假字辨析。
(板书)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
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学生答(略)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案含答案 (一)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案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学案含答案文言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难点之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句读停顿和内容概括是很重要的考察点。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文言文阅读之句读停顿内容概括》。
一、句读停顿句读停顿是指在文言文中,读到句子的分句或短语时,根据句子的语言意义,代入自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决定停顿的位置和时长,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避免口语化的痕迹。
句读停顿的位置和时长对于理解句子的语意和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特征都非常重要。
如下面的文言文段落:“有扈常父者,为申生训,谓之曰:先生昔之三连也,为人所降,久不归也,吾闻之,少子不可失教,今子久远客寄,岂无此义?”在朗读这一段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在“久不归”、“失教”、“久远客寄”等地方适当停顿,表现出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和强烈的认同感。
二、内容概括内容概括是指在理解文言文时,把握句子或段落的主旨内容,准确表述出来。
在面对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将其转化为现代语言,深刻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
如下文言文段落:“栾次公亦以兵戎名,时人惧之。
周孔子使书,栾公曰:「吾子能言而不能行,来则我及为之,去则我必追焉。
」在理解完这一段文言文后,我们应该总结出栾公因为孔子不能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邀请这一主旨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到“兵戎名”、“惧之”、“能言而不能行”等关键词。
三、答案解析1.文言文阅读有哪些基本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点有:全文阅读,精读句子,读懂句读停顿,掌握文言文短语,能够识别生僻字,做好详略得当的阅读处理。
2.句子的停顿有什么作用?句子的停顿可以使文言文读起来更加准确、流畅,同时有助于突出句子的主旨内容。
3.内容概括主要有哪些方法?内容概括的主要方法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的逻辑脉络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语言,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
中考文言文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版

基本流程
复习目标(1分钟)—考点解说(2分钟)—知识梳理(20分钟)—真题回放(5分钟)—方法总结(1分钟)—练习检测(10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
教
学
内
容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投放目标
1、了解考点,复习巩固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字词注释。
2、正确理解记忆常见的古汉语字词意思。
3、总结答题的方法和规律。
4、通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推测文章意思方法的讲解、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生明确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思维,(1分钟)
考点解说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文言文学习方面的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
学
内
容
具体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投放目标
1、复习巩固九年级上册课本注释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能够翻译课文中重要的句子,关键字词,特殊句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感情。
3、通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推测文章意思方法的讲解、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学案设计及课后观评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语文
班级层次
实验班/励志班
教师
课题
初中六册的文言文复习
6课时
第4课时
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文言文学习方面的要求及中考考点。
2、复习巩固八年级下册课本注释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中考文言文复习(学案)一、《论语十则》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 [时习] 时,(又:按一定时间)。
习,。
[朋] [亦] [自][(不)知] [愠(yùn)] [君子][三省(xǐng)] 。
三,。
省,。
[为(wèi)] [谋] [忠][交] [信] [传][故] [罔(wǎng)] [殆(dài)][诲(huì)] [知(之)] [是][贤] [齐] [内[善者] [从] [士][弘(hóng)毅] [任] [重。
[已] [岁寒[凋(diāo)[其] [恕(shù)] [欲] [勿(wù)] 。
(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 ]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 ] 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 ] 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乐趣:。
③为人态度:。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的辩证关系。
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
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7.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比喻社会现象,以“”比喻君子。
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是对“”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四、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品德修养: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2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3、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
8、问所从来,具答之。
具:详尽。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0、处处志之。
志:作标记。
11、寻向所志。
寻:寻找。
向:先前(的)。
志:标记。
12、闻之,欣然规往。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
津:渡口。
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回答下列问题: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
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
②时间过得快。
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
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
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自己的想法即可)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