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高中数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双曲线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双曲线的概念、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本单元内容结构图如下:(二)内容解析1.内容本质:本单元的内容本质是在双曲线的几何情境中,类比椭圆,抽象出第二个圆锥曲线即双曲线的概念,并研究其几何特征,在直角坐标系中,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再利用标准方程研究其几何性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蕴含的思想方法:本单元的思想方法主要是坐标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研究方法,得出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蕴含了数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类比.3.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本单元是在研究椭圆方程和几何性质的基础上,对解析法研究圆锥曲线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研究圆锥曲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下一单元抛物线的学习做准备。

所以说本单元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加深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的理解与应用.4.育人价值:通过对双曲线的定义的理解,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几何性质的研究,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理性思维.5.教学重点:解析法研究双曲线的几何特征与性质二、目标及其解析(一)单元目标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2.了解双曲线的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3.了解双曲线的简单应用.4.理解数形结合思想.(二)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1.能够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辨识什么样的轨迹是双曲线,由所给条件会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能用集合的眼光观察出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渐近线等几何性质,并能结合方程的特点理解这些几何性质.3.能解决与双曲线有关的简单应用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从课程标准角度来讲,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作为了解内容,在高考的考查当中以选择、填空为主。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2.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两类标准方程,会求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二.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 三.教学难点:双曲线方程的推导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 1、F 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 (2a >|F 1F 2|)的点的轨迹 (二)双曲线的定义:1.问题:若把椭圆定义中”距离之和”改为”距离之差”,那么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它的方程是怎么样的呢?2. 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12,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12,F F 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3.简单演示(使用几何画板)。

4. 12||||||2MF MF a -= (*)注意:①当122||a F F =时,12||||||2MF MF a -=表示两条射线.②(*)式中是差的绝对值,在1202||a F F <<条件下:12||||2MF MF a -=时为双曲线的一支(含2F 的一支);21||||2MF MF a -=时为双曲线的另一支(含1F 的一支).③当122||a F F =时,12||||||2MF MF a -=表示两条射线。

○4当122||a F F >时,12||||||2MF MF a -=不表示任何图形。

(三).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 (1).建系设点:取过焦点12F ,F 的直线为x 轴,线段12F ,F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 x,y 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 c 0>,那么12F ,F 的坐标分别是()1F c,0-()1F c,0.又设点M 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2a 。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高二数学 (人教A版2019选择性 必修第一册)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高二数学 (人教A版2019选择性 必修第一册)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本小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A版(2019)第二章《圆锥曲线的方程》的第二节《双曲线》。

以下是本节的课时安排: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课时内容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3.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所在位置教材第118页教材第121页新教材内容分析双曲线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曲线,教材在用拉链画双曲线的过程中,体会双曲线的定义,感知双曲线的形状,为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建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标准方程中的a,b,c,e的几何意义及相互关系,体会坐标法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感受通过代数运算研究曲线性质所具有的程序化、普适性特点。

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通过对双曲线的定义理解,培养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通过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研究,培养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通过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教学主线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几何性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已经具备了坐标法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能力。

本章学习圆锥曲线方程及几何性质,进一步提升用代数方法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

1.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培养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能利用双曲线的定义和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培养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难点:运用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一)新知导入双曲线也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一种圆锥曲线,如发电厂冷却塔的外形、通过声音时差测定定位等都要用到双曲线的性质。

本节我们将类比椭圆的研究方法研究双曲线的有关问题。

(二)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知识点一双曲线的定义【探究1】取一条拉链,拉开它的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点F1、F2处,把笔尖放于点M,拉开闭拢拉链,笔尖经过的点可画出一条曲线,思考曲线满足什么条件?【提示】如图,曲线上的点满足条件:|MF1|-|MF2|=常数;如果改变一下位置,使|MF2|-|MF1|=常数,可得到另一条曲线.◆双曲线的定义F F?【思考1】双曲线的定义中,常数为2a,为什么2a12【提示】若2a=|F1F2|,则动点的轨迹是以F1或F2为端点的射线;若2a>|F1F2|,则动点的轨迹不存在.若a=0,则动点的轨迹是线段F1F2的中垂线.【思考2】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加“绝对值”三个字?没有“绝对值”三个字呢?【提示】若去掉定义中的“绝对值”三个字,则动点的轨迹只能是双曲线的一支.【易错辨析】设F1、F2是双曲线的焦点,a=4,c=6,点P在双曲线上,若点P到焦点F1的距离等于9,求点P 到焦点F2的距离.【错解一】双曲线的a=4,由|PF1|-|PF2|=8,即9-|PF2|=8,得|PF2|=1.【错解二】双曲线的a=4,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8,所以|9-|PF2||=8,所以|PF2|=1或17.【错因】错解一是对双曲线的定义中的差的绝对值掌握不够,是概念性的错误.错解二没有验证两解是否符合题意,这里用到双曲线的一个隐含条件: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另一分支上的点的最小距离是2a,到一个焦点的距离是c-a,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是a+c,本题是2或10,|PF2|=1小于2,不合题意.【正解】双曲线的实轴长为8,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8,所以|9-|PF2||=8,所以|PF2|=1或17.因为|F1F2|=12,当|PF2|=1时,|PF1|+|PF2|=10<|F1F2|,不符合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应舍去.所以|PF2|=17.知识点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探究2】类比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怎样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提示】(1)建系:以经过两焦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2)设点:设M(x,y)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为2c(c>0),那么双曲线的焦点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3)列式:由|MF1|-|MF2|=±2a,可得(x+c)2+y2-(x-c)2+y2=±2a.(4)化简:移项,平方后可得(c2-a2)x2-a2y2=a2(c2-a2).令c2-a2=b2,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 a2-y2b2=1(a>0,b>0).◆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思考3】怎样区分焦点在不同位置的两类双曲线的方程?它与椭圆的区分方法有何不同?【提示】椭圆由分母常数的大小判定,双曲线由各项前面的符号判定.【思考4】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a 、b 、c 之间的关系有何不同? 【提示】a 、b 、c 之间的关系:椭圆是222b a c -=,双曲线是222b a c += (记忆方法:椭圆的焦点在顶点之内,所有a c <;双曲线焦点在顶点之外,所有a c >)【做一做1】双曲线x 210-y 22=1的焦距为( )A .32B .4 2C .3 3D .43答案:D【做一做2】已知双曲线a =5,c =7,则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解析:∵a =5,c =7,∴b =c 2-a 2=24=26, 当焦点在x 轴上时,双曲线方程为x 225-y 224=1; 当焦点在y 轴上时,双曲线方程为y 225-x 224=1. 答案:x 225-y 224=1或y 225-x 224=1(三)典型例题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经过点P (3,154),Q (-163,5); (2)c =6,经过点(-5,2),焦点在x 轴上.[分析] 可先设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再构造关于a ,b 的方程组,求得a ,b ,从而求得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注意对平方关系c 2=a 2+b 2的运用.[解析] (1)法一:若焦点在x 轴上,设双曲线的方程为x 2a 2-y 2b 2=1(a >0,b >0),由于点P (3,154)和Q (-163,5)在双曲线上,所以⎩⎨⎧9a 2-22516b 2=1,2569a 2-25b 2=1,解得⎩⎨⎧a 2=-16,b 2=-9,(舍去).若焦点在y 轴上,设双曲线的方程为y 2a 2-x 2b 2=1(a >0,b >0),将P 、Q 两点坐标代入可得⎩⎨⎧22516a 2-9b 2=1,25a 2-2569b 2=1,解得⎩⎨⎧a 2=9,b 2=16,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9-x 216=1. 综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9-x 216=1.法二:设双曲线方程为x 2m +y 2n =1(mn <0). ∵P 、Q 两点在双曲线上,∴⎩⎨⎧9m +22516n =1,2569m +25n =1,解得⎩⎨⎧m =-16,n =9.∴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y 29-x 216=1.(2)法一:依题意可设双曲线方程为x 2a 2-y 2b 2=1(a >0,b >0).则有⎩⎪⎨⎪⎧a 2+b 2=6,25a 2-4b2=1,解得⎩⎨⎧a 2=5,b 2=1,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25-y 2=1. 法二∵焦点在x 轴上,c =6,∴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x 2λ-y 26-λ=1(其中0<λ<6).∴25λ-46-λ=1,∴λ=5或λ=30(舍去).∴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x 25-y 2=1.【类题通法】用待定系数法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步骤(1)定位:确定双曲线的焦点位置,如果题目没有建立坐标系,一般把焦点放在x 轴上;(2)设方程:根据焦点的位置设相应的双曲线标准方程(当焦点在两个坐标轴上都有可能时,一般设为Ax 2+By 2=1(AB <0));(3)定值:根据题目的条件确定相关的系数的方程,解出系数,代入所设方程. 【巩固练习1】已知双曲线过M (1,1),N (-2,5)两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析] 设双曲线的方程为Ax 2+By 2=1(AB <0).∵双曲线过M (1,1),N (-2,5),∴⎩⎪⎨⎪⎧A +B =1,4A +25B =1,解得⎩⎨⎧A =87,B =-17,∴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278-y 27=1.2.双曲线标准方程的识别例2. (1)若曲线x 2k +4+y 2k -1=1表示双曲线,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4,1)B .(-∞,-4)∪(1,+∞)C .(-4,1)D .(-∞,-4]∪[1,+∞)(2)3<m <5是方程x 2m -5+y 2m 2-m -6=1表示的图形为双曲线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解析: (1)根据题意,若曲线x 2k +4+y 2k -1=1表示双曲线,则有(k +4)(k -1)<0,解得-4<k <1.(2)3<m <5时,m -5<0,m 2-m -6>0,方程x 2m -5+y 2m 2-m -6=1表示焦点在y 轴的双曲线;若方程x 2m -5+y 2m 2-m -6=1表示的图形为双曲线,则(m -5)(m 2-m -6)<0,所以3<m <5或m <-2,所以3<m <5是方程x 2m -5+y 2m 2-m -6=1表示的图形为双曲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答案:(1)C (2)A【类题通法】将双曲线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的形式,假如双曲线的方程为x 2m +y 2n=1,则当mn <0时,方程表示双曲线.若⎩⎪⎨⎪⎧m >0,n <0,则方程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若⎩⎪⎨⎪⎧m <0,n >0,则方程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巩固练习2】若k >1,则关于x ,y 的方程(1-k )x 2+y 2=k 2-1所表示的曲线是( ) A .焦点在x 轴上的椭圆 B .焦点在y 轴上的椭圆 C .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 D .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解析:原方程化为y 2k 2-1-x 2k +1=1,∵k >1,∴k 2-1>0,k +1>0.∴方程所表示的曲线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 答案:C3.双曲线的定义及应用例3.设双曲线x 24-y 29=1,F 1、F 2是其两个焦点,点P 在双曲线右支上. 若∠F 1PF 2=90°,求△F 1PF 2的面积.[分析] 用双曲线定义及余弦定理求出|PF 1|·|PF 2|. [解析] 由双曲线方程知a =2,b =3,c =13, 设|PF 1|=r 1,|PF 2|=r 2(r 1>r 2),如图所示.由双曲线定义,有r 1-r 2=2a =4,两边平方得r 21+r 22-2r 1r 2=16. ∵∠F 1PF 2=90°,∴r 21+r 22=4c 2=4×(13)2=52.∴2r 1r 2=52-16=36,∴S △F 1PF 2=12r 1r 2=9.【类题通法】双曲线中的焦点三角形:双曲线上的点P 与其两个焦点F 1,F 2连接而成的三角形PF 1F 2称为焦点三角形.令|PF 1|=r 1,|PF 2|=r 2,∠F 1PF 2=θ,因|F 1F 2|=2c ,所以有 (1)定义:|r 1-r 2|=2a .(2)余弦公式:4c 2=r 21+r 22-2r 1r 2cos θ.(3)面积公式:S △PF 1F 2=12r 1r 2sin θ.一般地,在△PF 1F 2中,通过以上三个等式,所求问题就会顺利解决.【巩固练习3】若F 1,F 2是双曲线x 29-y 216=1的两个焦点,P 是双曲线上的点,且|PF 1|·|PF 2|=32,试求△F 1PF 2的面积.[解析] 由双曲线方程x 29-y 216=1,可知a =3,b =4,c =a 2+b 2=5.由双曲线的定义,得|PF 1|-|PF 2|=±2a =±6,将此式两边平方,得|PF 1|2+|PF 2|2-2|PF 1|·|PF 2|=36,∴|PF 1|2+|PF 2|2=36+2|PF 1|·|PF 2|=36+2×32=100. 如图所示,在△F 1PF 2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F 1PF 2=|PF 1|2+|PF 2|2-|F 1F 2|22|PF 1|·|PF 2|=100-1002|PF 1|·|PF 2|=0,∴∠F 1PF 2=90°,∴S △F 1PF 2=12|PF 1|·|PF 2|=12×32=16.所以S △PF 1F 2=12|PF 1||F 1F 2|·sin 120°=12×65×2×32=335,即△PF 1F 2的面积是35 3. 4. 与双曲线有关的轨迹问题例4.已知圆C 1:(x +3)2+y 2=1和圆C 2:(x -3)2+y 2=9,动圆M 同时与圆C 1及圆C 2相外切,求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解析] 如图所示,设动圆M 与圆C 1及圆C 2分别外切于点A 和B ,根据两圆外切的条件,得 |MC 1|=|AC 1|+|MA |,|MC 2|=|BC 2|+|MB |. ∵|MA |=|MB |,∴|MC 2|-|MC 1|=|BC 2|-|AC 1|=3-1=2.这表明动点M 与两定点C 2,C 1的距离的差是常数2,且2<| C 1C 2|.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动点M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左支,则2a =2,a =1,c =3,∴b 2=c 2-a 2=8.因此所求动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2-y 28=1(x ≤1). 【类题通法】求与双曲线有关的点的轨迹问题的方法(1)列出等量关系,化简得到方程.(2)寻找几何关系,由双曲线的定义,得出对应的方程.提醒:①双曲线的焦点所在的坐标轴是x 轴还是y 轴.②检验所求的轨迹对应的是双曲线的一支还是两支.【巩固练习4】如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AB |=42,且三个内角A ,B ,C 满足2sin A +sin C =2sin B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顶点C 的轨迹方程.[解析]以AB 边所在的直线为x 轴,AB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A (-22,0),B (22,0).由正弦定理,得sin A =|BC |2R ,sin B =|AC |2R ,sin C =|AB |2R(R 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2sin A +sin C =2sin B ,∴2|BC |+|AB |=2|AC |,即|AC |-|BC |=|AB |2=22<|AB |.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点C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除去与x 轴的交点).由题意,设所求轨迹方程为x 2a 2-y 2b 2=1(x >a ), ∵a =2,c =22,∴b 2=c 2-a 2=6.即所求轨迹方程为x 22-y 26=1(x >2). (四)操作演练 素养提升1.平面内有两个定点F 1(-5,0)和F 2(5,0),动点P 满足|PF 1|-|PF 2|=6,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A.x 216-y 29=1(x ≤-4) B.x 29-y 216=1(x ≤-3) C.x 216-y 29=1(x ≥4) D.x 29-y 216=1(x ≥3)解析:由已知动点P 的轨迹是以F 1,F 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且a =3,c =5,b 2=c 2-a 2=16,∴所求轨迹方程为x 29-y 216=1(x ≥3).答案:D2.方程x 22+m -y 22-m=1表示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为( ) A .-2<m <2B .m >0C .m ≥0D .|m |≥2解析:∵已知方程表示双曲线,∴(2+m )(2-m )>0.∴-2<m <2.答案:A3.若双曲线E :x 29-y 216=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双曲线E 上,且|PF 1|=3,则|PF 2|等于( )A .11B .9C .5D .3解析:由题意知||PF 2|-3|=6,即|PF 2|-3=±6,解得|PF 2|=9或|PF 2|=-3(舍去).答案:B4.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两个焦点F 1,F 2分别为(5,0)和(-5,0),点P 在双曲线上,且PF 1⊥PF 2,△PF 1F 2的面积为1,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x 22-y 23=1B.x 23-y 22=1C.x 24-y 2=1 D .x 2-y 24=1解析:由⎩⎨⎧|PF 1|·|PF 2|=2,|PF 1|2+|PF 2|2=(25)2,⇒(|PF 1|-|PF 2|)2=16,即2a =4,解得a =2,又c =5,所以b =1,故选C.答案:C答案:1.D 2.A 3.B 4.C【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学会用坐标法研究双曲线。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探求未知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2)双曲线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数形结合法,直观展示双曲线的性质;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利用实例讲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概念:椭圆、抛物线;(2)提问:双曲线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3. 讲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引导学生观察双曲线的图形,发现其特点;(2)讲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3)让学生尝试写出常见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4. 应用拓展:(1)利用双曲线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双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 熟练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应用;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思考题:(1)双曲线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2)如何利用双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关注学生对双曲线定义、性质和标准方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双曲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doc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doc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贵阳39中李明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想从我自己的实践来谈谈如何设计一节课,使我的教学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我的课堂更加有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并能初步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与椭圆类比获得双曲线的知识,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和善于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

德育目标:在类比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方程和简单应用。

难点:对双曲线定义的理解,正确运用双曲线定义推导方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问题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怎样的?c b a 、、关系如何?问题3. 类比,联想如果把上述定义中“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动点的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师:问题1:随着M 问题2:|MF1|与|MF2|问题3:这个常数可以大21F F 问题4:你能概括双曲线的定义吗?二.形成概念,推导方程。

师:双曲线上的点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生:常数=-21MF MF (小于21F F )。

师:类比椭圆的定义,请同学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1.双曲线的定义。

(投影)分析讨论双曲线的定义中关键词和条件:师:定义中的“平面内”,“绝对值”等条件去掉,能否表示双曲线? 生:不能,为双曲线的一支。

师:定义中的常数21F F =,轨迹是什么?常数21F F >呢?生:以21F F 、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常数21F F >无轨迹。

2.标准方程的推导。

(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生:①建系。

使x 轴经过两定点21,F F ,y 轴为线段21F F 的垂直平分线。

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双曲线的定义2. 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3. 能够应用双曲线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教学难点: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应用教学准备:黑板、PPT、教案、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复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 提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是什么?二、双曲线的定义(10分钟)1. 提问:双曲线是什么?它的定义是什么?2. 讲解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差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3. 引导学生理解双曲线的性质:双曲线有两条渐近线,渐近线的方程是什么?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0分钟)1. 讲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frac{x^2}{a^2} \frac{y^2}{b^2} = 1\)(a>b>0)。

2. 解释方程中各个参数的含义:a 是双曲线的实轴半长,b 是双曲线的虚轴半长。

3. 引导学生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焦点和距离关系推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四、双曲线的性质(10分钟)1. 讲解双曲线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顶点、对称性等性质。

2. 举例说明双曲线的性质: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双曲线的渐近线、顶点、对称性等性质。

五、应用与练习(10分钟)1. 提问:双曲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讲解双曲线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双曲线在工程、物理等领域中的应用。

3.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讲解了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学生掌握了双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双曲线的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双曲线的渐近线(10分钟)1. 讲解双曲线的渐近线:引导学生了解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 = ±(b/a)x。

2. 解释渐近线的性质:渐近线是双曲线的斜率趋于无穷大的直线,当x 趋于±∞时,双曲线的曲线部分与渐近线趋于重合。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3.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1.能直观认识双曲线的几何特征,会识别双曲线的定义和相关概念,能从椭圆,双曲线定义的形成中感受它们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能初步应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能根据双曲线的几何特征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的代数表达类比导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识别焦点在不同坐标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说出标准方程中特征量的关系,能初步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一些关联问题.3.通过类比学习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过程,提升学生直观想象和运算求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双曲线的几何特征,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三.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怎么推导而来?设计意图: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为引入新知做好铺垫.2.探究定义提出新知:在椭圆定义中,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改为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则曲线的轨迹又会如何?可利用什么工具来展示?实验活动要求:取一条拉链,拉开它的一部分,在拉开的两边上各选择一点,分别固定在点F1,F2上,把笔尖放在点M处,拉开或闭拢拉链,笔尖经过的点可画出什么样的曲线?大家开始分组合作,尝试实验.设计意图:实际操作,学生并不能准确的画出图象,但可强化学生对双曲线几何特征的认识|MF1|-|MF2|=|F2F|=2a|MF2|-|MF1|=|F1F|=2a上面两条合起来叫做双曲线||MF1|-|MF2||=2a(差的绝对值)设计意图: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抽象出双曲线的定义定义探究1: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常数的动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MF 1|-|MF 2||=2a , F 1,F 2叫双曲线的焦点, |F 1F 2| =2c (2c >0)叫做焦距.问:类比椭圆的定义此定义是否可以为双曲线定义.常数即2a 的分析(1)2a <2c (图一) 双曲线图一 图二 图三(2)2a =2c (图二)两条射线(3)2a >2c 不表示任何图形(4)2a =0(图三)F 1F 2的中垂线定义探究2:平面内到两定点F 1,F 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非零常数(小于|F 1F 2|)的动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MF 1|-|MF 2||=2a (2a <2c ), F 1,F 2叫双曲线的焦点, |F 1F 2| =2c (2c >0)叫做焦距.设计意图:通过强化双曲线概念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与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得焦点,焦距的概念.3.推导方程过焦点F 1,F 2的直线为x 轴,线段F 1F 2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 解:根据题目可设),(y x M ,)0,(1c F -,)0,(2c F ,由a MF MF 2||||21±=-,得a y c x y c x 2)()(2222±=+--++a y c x y c x 2)()(2222±+-=++⇒22222224)(4)()(a y c x a y c x y c x ++-±+-=++⇒222)(y c x a a cx +-±=-⇒])[()(22222y c x a a cx +-=-⇒)()(22222222a c a y a x a c -=--⇒,F1F2F'F'MM'令222b a c =-(0>b ),得222222b a y a x b =-,即12222=-b y a x . 设计意图: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明确曲线的方程的大致步骤,以此为载体,深化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的理解.思考:如果焦点在y 轴上,它的标准方程又是怎样?——把上面方程的x 2和y 2互换即可,即方程为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当焦点在x 轴上,中心在原点时,方程形式:12222=-by a x 当焦点在y 轴上,中心在原点时,方程形式:12222=-bx a y 参数a,b,c 的关系222b a c +=(0,,>c b a ) a MF MF 2||||21±=-(实轴长) c F F 2||21=(焦距) 设计意图:形成和完善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概念4.巩固新知例1 一动点到两定点F 1(-3, 3 )、F 2(3 ,3)的距离差为4,则动点轨迹为( )A 、双曲线B 、双曲线一支C 、不存在D 、一条射线例2写出以下双曲线的焦点坐标(1)221169x y -=(2)221169y x -=例3已知双曲线两个焦点分别为F 1(-5,0), F 2(5,0),双曲线上一点P 到F 1,F 2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4如果方程22112x y m m-=--表示的是双曲线,求m 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双曲线的概念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5.课堂小结22221(0,0)y x a b a b-=>>设计意图:及时梳理,提炼与升华所学知识.6生活中双曲线(1)建筑(2)天文在1970年以前就已经确定了610颗彗星,其中245颗的轨道是椭圆,295颗的轨道是抛物线,还有70颗是沿着双曲线轨道运行.只有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的彗星能够在以后回归,其它的均要不停地向宇宙深处飞去(3)定位导航(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利用声波或电磁波到达两点的时间差来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设计意图:双曲线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课堂与实际的联系.7.布置作业(1)教材P121 1,2,3(2)思考:已知有相距8公里的A、B两座城镇;某日B城镇听到了山体滑坡带来的轰鸣声,二十秒后A城镇听到了这次声音,设声速为340米/秒,你作为救援队队长如何及时找到灾情发生地前去救援呢?。

教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教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目标:1.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如何求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3. 能够运用双曲线的性质和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1.1 双曲线的定义1.2 双曲线的性质第二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2 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求解方法第三章:双曲线的渐近线3.1 渐近线的定义3.2 渐近线与双曲线的关系第四章:双曲线的焦点和顶点4.1 焦点的定义和性质4.2 顶点的定义和性质第五章:双曲线的参数方程5.1 参数方程的定义5.2 双曲线的参数方程求解方法教学过程:第一章:双曲线的定义与性质1.1 双曲线的定义【讲解】双曲线是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焦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例题】求点P(x, y)到两个定点F1(-3, 0)和F2(3, 0)距离之差等于4的点的轨迹方程。

1.2 双曲线的性质【讲解】1. 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

2. 双曲线的焦点在x轴上。

3. 双曲线的实轴是连接两个焦点的线段。

4. 双曲线的渐近线是y=±(b/a)x。

【练习】判断双曲线的焦点位置和渐近线方程。

第二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讲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a^2 y^2/b^2 = 1。

【例题】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已知焦点在x轴上,实轴长为2a,焦距为2c。

2.2 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求解方法【讲解】求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方法有:1. 直接法: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列出方程。

2. 代换法:将双曲线的参数方程代入标准方程求解。

【练习】求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给定焦点和实轴长。

第三章:双曲线的渐近线3.1 渐近线的定义【讲解】双曲线的渐近线是y=±(b/a)x。

【例题】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已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4 y^2/3 = 1。

3.2 渐近线与双曲线的关系【讲解】渐近线与双曲线相交于两个点,这两个点的坐标满足双曲线的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1、熟练地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 2、了解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方法。

教学重点:双曲线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提问: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思考:如果将椭圆定义中的“和”改为“差”,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轨迹?
讲授新知
一、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21,F F 的距离之差 等于 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

符号语言为:
其中:① 两定点21,F F ——双曲线的焦点; ② c F F 221=——双曲线的焦距。

注意:c a 220<<
讨论:(1)若a a MF MF 2221-=-或,则点M 的轨迹是什么?
(2)若c a 22=,则点M 的轨迹是什么?
(3)若c a 22>,则点M 的轨迹是什么?
(4)若02=a ,则点M 的轨迹是什么?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提问:1、求曲线的方程有哪些步骤?
2、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建系时,焦点在x 轴上和焦点在y 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有什么不同?
4、如何判断双曲线的焦点在哪个轴上?
例1、如果方程11
22
2=+-+m y m x 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求m 的取值范围。

变式1:如果方程
11
22
2=+-+m y m x 表示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求m 的取值范围。

变式2:如果方程
11
22
2=+-+m y m x 表示双曲线,求m 的取值范围
练习: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3,4==b a ,焦点在x 轴上;
(2)焦点为()()6,,5,0,5021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到双曲线上一点,
F F P -;
思考:如何求经过两点()()
3,72,627--,
的双曲线方程.
小结: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内容?
作业:P54:A 组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