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案表格1 - 复件
四品《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01 教学目的
03 教学方法 05 课时安排
目录
02 重点难点 04 教具准备 06 2课时。
07 教学过程
目录
08 第1课时
09 一、导入新课
010 二、明确目标
011 三、整体感知
012 参考内容
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解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法:与同伴合作探究, 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书法作 品(或印刷品)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请同学们欣赏这幅书法作品,说说自己 的直观感受。(或展示印刷品)这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承载着一段历史、 一种文化、一个传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有关《兰亭集序》的文言文。
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细读文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讨论和理解。
2、学生分组进行分段阅读,分 段背诵,互相纠正错音错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旨 及表达的思想。
4、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自己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技 巧。
谢谢观看
2、引入书法家的故事,如王羲 之练字的故事等。
3、导入到本次演示的背景及作 者王羲之。
步骤二:了解背景,阅读文章。
1、学生阅读握基本的词汇意义),对不太清楚的部分留待 以后处理。
3、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熟读 成诵。
步骤三:细读文本,领悟内容。
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色时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在描述活动场景时又极尽铺 陈之能事;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又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文章所表现出的这种优 美流畅的文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兰亭集序》被人们称之为 “千古一绝”。其思想价值以及其文风的清新高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与称颂。 在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并号召天下学习他的书法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他的 书法又因他的这篇序文而名扬四海、流传千古。
兰亭集序图表式教学设计

四、自主学习(10分钟)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要求:用你激情的朗读再现文言独有的韵味!在朗读中记忆重点;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在朗读中把握情感。
整体感知:
全文共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信可乐也——乐
岂不痛哉——痛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悲夫!——悲
1、看清字形,标注加点字的字音。
其他同学质疑和补充,做好整理。
七、点拨提升(8分钟)
探究一:翻译下列句子(关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许多贤士都来到,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贤:形作名)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省略)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左右。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定语后置)
小结:第一段分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层写了兰亭美景和士大夫的集会行为;第三层写天气和人的主观感受。这部分以“乐”字为感情基调。
八、当堂巩固
背诵第一段
九、学科班长总结。
《兰亭集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把握“固、一、齐”等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癸丑(guǐ)修禊(xì)清流激湍(tuān)流觞曲水(shāng)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g)趣舍万殊(qū)若合一契(qì)齐彭殇( shāng)会稽(kuài jī)
2、重点实词:
(1)俯察品类之盛:天地万物(2)列坐其次:溪水旁边(3)或取诸怀抱:胸怀抱负
五、合作探究(5分钟)
探究内容:我的疑问和合作探究一、二、三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兰亭集序》教案设计方案年级学科: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3)能够运用《兰亭集序》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3)运用《兰亭集序》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书法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2)简介王羲之的背景和书法艺术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言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书法欣赏:(1)展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比较。
(2)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感受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兰亭集序》。
2. 收集其他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3. 根据《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2. 书法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书法欣赏中的感受表达和书写作品的规范性。
3. 写作练习评价: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构思、表达和文言文运用能力。
《兰亭集序》的教案

《兰亭集序》的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章。
本章将通过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这篇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兰亭集序》的背景。
1.4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课程背景《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章将通过解析文本,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兰亭集序》的意义和价值。
2.2 教学目标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3 教学方法采用逐段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解析《兰亭集序》的开篇。
解析《兰亭集序》的主体部分。
解析《兰亭集序》的结尾。
第三章:艺术特色3.1 课程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章将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3.2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3.4 教学内容分析《兰亭集序》的字形。
分析《兰亭集序》的字间结构。
分析《兰亭集序》的行间结构。
第四章:文化背景4.1 课程背景《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品,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本章将通过介绍《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的文化价值。
4.2 教学目标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
采用文化解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
4.4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
介绍《兰亭集序》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兰亭集序》的文化意义。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历史背景。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3. 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艺术特色。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友情、人生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兰亭集序》(王羲之)2.2 教学重点1. 掌握《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3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深奥思想和艺术表达。
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简介王羲之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2 朗读与背诵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兰亭集序》。
2. 鼓励学生背诵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3 文本分析1. 分析《兰亭集序》的结构和主题。
2. 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3.4 讨论与思考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讨论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1. 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词汇练习、句子翻译等。
2.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进步情况。
4.3 课堂测试1. 进行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学生的测试成绩和进步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兰亭集序》文本和相关注释解释。
5.2 参考资料1. 王羲之的生平介绍。
2. 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文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化背景、词句含义。
语文教学《兰亭集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语文教学《兰亭集序》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使学生领会《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 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
2. 王羲之文学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滕王阁序》,了解骈文的起源和发展。
2. 简介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文学方面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注意字音、字形和文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老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词语、句式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翻译《兰亭集序》中的重点句子。
2. 练习书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
二、深入学习1. 分析《兰亭集序》中所表现出的王羲之的文学思想。
2. 讨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2. 欣赏并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王羲之的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1. 翻译并背诵《兰亭集序》。
2. 写一篇关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研究报告。
七、板书设计1. 《兰亭集序》2. 王羲之3. 文学成就4. 书法艺术5. 影响后世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王羲之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魅力。
高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计划表

高一年级人教版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计划表
王羲之(303361 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下面是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计划表,供大家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掌握《兰亭集序》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点。
3.通过欣赏和分析《兰亭集序》的原文和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现力,让他们能够用诗文和书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60分钟)课堂活动1.观看相关视频,了解东晋时期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2.学生小组分工阅读《兰亭集序》,分别汇报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点。
3.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课堂作业1.抄写《兰亭集序》部分文字,强化对其文学价值的理解。
2.带图解释《兰亭集序》中的典故,在课下对课上讲述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
第二课时:研读《兰亭集序》原文和书法作品(60分钟)课堂活动1.欣赏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和技法。
2.分组对比学习不同字帖的风格和特色。
3.通过老师现场抄写和指导,帮助学生领悟书法的艺术魅力。
课堂作业1.练习毛笔书法,模仿《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并在课下继续练习。
第三课时: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60分钟)课堂活动1.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朗读和解读《兰亭集序》的原文片段。
2.学生小组分工讨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并用书法展现出来。
3.通过讲解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艺术中的情感与思考,了解情感表达的妙想。
课堂作业1.挑选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者看到的景物,自行创作一篇文章。
2.借鉴《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用毛笔回笔模仿其书法作品。
三、教学资源准备1.《兰亭集序》原文和相关书籍。
2.《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图片和展厅。
3.毛笔和纸张。
四、教学效果评估1.活动和作品的完成度和质量。
2.学生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五、教学注意事项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表达,避免只讲而不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重点研讨
1.朗读第一小节,完成以下任务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茂林修竹
③列坐其次
④一觞一咏
⑤惠风和畅
⑥俯察品类之盛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概括各段段落大意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翻译并背诵第一小节。
2、预习第二、三小节。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预习新课】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guǐ丑会kuài稽jī修禊xì激湍tuān
流觞shāng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若合一契qì嗟jiē悼dào彭殇shāng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激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
答案:B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3)所以游目骋怀()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背景介绍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2.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课题
《兰亭集序》教学案第一课时
时间
2013-03-18
主备人
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温习故知】
一、名句填空
1、于嗟鸠兮,。于嗟女兮,。士之耽兮,。女之耽兮,。
2、女也不爽,。,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4、总角之宴,。,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胡马依北风,。相去日已远,。
6、,游子不顾反。
二、给下面加横线的词语注音
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
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
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
三、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2)学书山中
王羲之还说自己曾独居山谷里临摹钟繇与张芝的正楷、草书长达二十年之久。竹叶、树皮、山石之上及木片等不知写了多少,至于绢、纸、笺、皱纱、枯藤、木头,则用来反复练字。
尝试演练合作探究
问题研讨
第一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了哪些“乐”?(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并简要概括)
明确:
当堂检测拓展延伸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资料链接——王羲之的故事
(1)书字换鹅
王羲之天生喜欢鹅。山后昙躟村有一个道士养了十几只很好看的鹅,王羲之常常在大清早驾着小船,特意去看那些鹅,很想得到,就商议道士愿出高价买下来,道士不肯。多次相商,毫无结果。道士告诉王羲之他非常喜欢老子,很早就想抄一部老子的《道德经》,绢早就准备好了,可就是没人能写。说,你要是肯为我抄下《道德经》,我就把这些鹅全部送给你。结果王羲之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给他抄完了,道士就把鹅全部给了他,他十分高兴地把鹅全部带回家
(6)或取诸怀抱()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用来(4)情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学习环节
学习内容
。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
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1、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王羲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二人被后世并称为“二王”、“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