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参考)
九年级压强计算(供参考)

图3甲乙精锐教育1对1辅导讲义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 辅导科目: 授课日期时 间主 题压强计算专题教学内容1. 掌握质量、体积、重力、压力、压强、深度、密度等物理量之间的计算公式;2. 掌握柱体切割,自叠、互叠,柱形容器液体倒入、抽出、放物等引起的变化之后的计算;3. 能够整体分析题目考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在上一章节对压强变化分析专题学习后,我们学会了定性地分析比较压力、压强的变化量,或是比较变化之后的量,分析方法不乏“极限法”“特殊值法”“比例法”等等不需要经过公式推导就能够得出结果的巧办法,而这节课的学习则是要对变化之后的压力压强进行定量的计算,虽然必须要跟公式打交道,但是只要公式使用得当,也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导入:我们在分析对固体进行水平切割、对柱形容器液体进行抽倒时,常常会用到“极限法”来判断有没有可能使剩余部分压力或压强达到相等,或者使原本压力小的、压强小的能够在变化之后“逆袭”,压强超过另一个,以下是一道简单的固体压强分析题,就让我们从这一题开始,由对压强变化的定性分析走向定量计算。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密度(ρ甲、ρ乙)、对地面的压强(p 甲、p 乙)的大小关系分别为________。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甲'和p 乙',则两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答案】ρ甲<ρ乙、p 甲<p 乙; p 甲'<p 乙' 、p 甲'=p 乙'或p 甲'>p 乙' .思考:切去的高度应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 p 甲'<p 乙' 、p 甲'=p 乙',p 甲'>p 乙' ?【知识梳理—固体压强计算】 1、固体压强基础公式 (1)基本公式:SF p =注意: 1. 单位要统一使用国际单位,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2. S 是受力面积,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存在的那个面。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 压强和浮力》教师用书(纯word版)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教师用书(纯word版)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全章概述本章学习压强和浮力的知识。
内容包括: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
本章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下特点: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扎实,本章对压强、浮力的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尽量安排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使学生获得关于压强、浮力的基本认识。
本章安排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
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从获得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对浮力的知识要求有所宽松。
因此,本章对浮力内容的编写,与过去相比有比较大的改变,这是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吻合的,跟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是吻合的。
2.本教材的编写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注意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或回应教学内容,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浮力现象、抽水机等。
第二,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在现象的对比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比较小小的蝉的口器和庞大的骆驼产生的压强,期望学生在现象的对比中,提升对科学理念本质的认识,在对科学的理解中,获得和发展兴趣。
第三,注意把现代科技材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新闻事件和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体会物理知识是有用的,驱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精选5篇)初三物理《压强》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压强》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压强》,属于九年级物理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压强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压强的概念,熟练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压强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学会应用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运用压强的计算公式;•能够独立解决常见的与压强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压强与力、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压强的知识。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 PowerPoin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智能白板或黑板:用于演示压强的计算过程;-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用于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准备: - 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及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通过提问、讲述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教师通过PowerPoint课件,向学生简要介绍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压强的计算过程。
步骤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压强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压强与力、面积的关系。
2.教师通过实例演示,详细讲解压强的计算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步骤三: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压强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学生合作探讨解决方法。
2.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问题解决,并将解决过程和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中。
步骤四:集体讨论与总结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将自己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享,相互学习和交流。
九年级物理全册压强教学设计人教版

略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节课重点是 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对实例 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 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 维能力。 改进之处:注意时间安排
教学设计(首页)
科目 课题 设 计 理 念 物理 年 级 初三 班 级 0605 强 教师 姓名 武惠玲 授课 时间 2008 年 10 月 23 日
一、 压
《压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 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 兴趣。 “压强”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 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这部分知识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又是后面学 习大气压强、浮力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本节从压强及其改变方法两个方面认识、 理解压强。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 生的认知规律。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让学生通过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 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 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 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教学重点: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 教学难点: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正确认识. 知识 与 技能 ① ② ③ ④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压强,学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压力的概念、压强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2. 难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2.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3.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
二、生成新知1. 教师解释压强的概念: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
2.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压强的存在,如:留在沙滩上的脚印、捏笔时手指的不同感觉。
3.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三、课堂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压力和受力面积下海绵的形变程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压力作用效果的规律。
四、应用拓展1.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计算给定压力下的压强,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公式。
2. 学生能运用压强知识分析生活实例,提出合理的建议。
2021年九年级物理全册《压强》教案 新人教版

q"35775 8BBF 访]21656 5498 咘36221 8D7D 赽40602 9E9A 麚21571 5443 呃 34435 8683 蚃39878 9BC6 鯆31310 7A4E 穎32649 7F89 羉
⑥例题(讲解)
3.减小压强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F不变,增大S F不变,减小S
①减小压强 S不变,减小F②增大压强 S不变,增大F
F减小,增大S F增大,减小S③解释:为源自么书包带要用扁而宽的带,而不用细绳?
三.小结;想想议议
四.练习P150 2、5;作业P150 4及本节《同步练习》
学生回答
总结得出结论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压强》教案1 新人教版
课题
执教
教学
目标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压强的计算
难点
压强的计算
教具
演示
压力小桌,细砂、玻璃杯、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
学生
一端削尖的铅笔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①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怎样?
②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结合图10-2画出压力示意图)
九年级物理教案 液体压强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液体压强9篇液体压强 1计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知道液体具有流动性2.让学生初步了解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3.让学生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4.让学生能用液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简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实验使学生加强动手的能力2.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流体的压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加强爱科学和用物理学知识分析解决研究实际问题的探索精神(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机翼升力的讨论,渗透自然美的教育二、学法指导本节课用的学习方法应是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流体流动时压强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 课时教具学具的准备投影片、纸条、连通器、水、细棍2根六、教学步骤(一)新课讲授提问:液体和气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可以流动)E板书)一、我们把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先让我们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内容:提问:什么叫连通器?装有同种液体的连通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观察实验)(见图1)实验:一根粗细不均匀的水平管子,与一个容器R相连,并在粗细不同的地方各接上几根上端开口的竖直细管A、B、C.将水平管子右端开口用塞子封住,然后向容器R灌水,到达一定高度后停止灌水.这时我们看到在容器R及三个细管中的液停在同一高度上.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连通器所呈现的现象,在同一水平面上a、b、c、f诸点处压强都等,这时的压强是流体在静止时的压强.再提问: .装有同种流体的连通器液面是否一定相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注意观察并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跟第一次相比实验条件有何变化?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各管内液面跟第一次相比有无变化?为什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将水平管子D端的塞子拔去,同时向容器R注入水,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R中的水面都低于H,A、C管中的水面高度差不多相同,B管中水面则最低.分析:竖直水柱的高低表示各管各处压强的大小,由于一定时间里流过各处的水肯定是相等的,而水管较细处的流速一定比粗处的流速大,从实验中看到,B管中水面则最低,这表明水平管子中的水在流动时,B处水的压强较小,A、C点处的压强大于B点处的压强.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管子粗的部分的流速小、流体压强大,管子细的部分的流速大、流体压强小.液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流动液体中的压强,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提问思考]当气体在流动时,请思考一下流动状态下气体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实验]做一个小实验,取两块长方形的纸片,并排地悬挂在两根细棒上,如果在两纸片之间从上方向下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见图2)吹气时两块纸片就要相互靠拢.这是因为不吹气时,纸条两侧空气是静止的,两侧空气对纸条作用的压强相等,气压不会引起纸条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压强(教学参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
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
(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和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
个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1.在物理学中,用____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是指_____,符号是____压强公式____单位_____
3.1帕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
知识拓展:
桌面上平放一本教科书,书的重量约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4.7×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如果书的页码为200,试计算一张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如果让书对桌面的压强增大一倍,怎么办?
四、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在上面的知识拓展中,如果往桌面上不断地摞书,将会怎样?(其实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压坏。
请同学们课下调查一下各种物体的承受压强的能力。
)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8页小组讨论总结一下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结合课本上三幅图片分析一下哪些是增大压强的,哪些是减小压强的,各采取了哪些办法啊?
知识拓展:一块砖,如何放置压强最大?如何放置,压强最小?
五、小结
我的收获和疑惑
六、达标检测
1、下列生活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甲图中滑雪运动员穿滑雪板
b.乙图中铁路的钢轨下面放着一根根枕木
c.丙图中箭的前端制作得很尖
d.丁图中沙漠里的越野车装有宽大的轮子
2、骆驼的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子的三倍,这为“沙漠之舟”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3、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
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7(或5与8、或1与6与9)等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
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3)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______。
七、布置作业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