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辞典修定稿
裘锡圭先生论著目录

裘锡圭先生论著目录2004-01-09 03:04:28 阅读2163 次摘自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网页专著代表专著:1,《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1991年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已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并已被译成英文、韩文。
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3,《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8,1995年获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5,《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其他专著:1,《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02,《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03,《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54,《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节、附录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5,《望山楚简》,释文与考释部分,中华书局,1995.66,《江陵望山沙塚楚墓》,附录二望山1、2号竹简释文与考释,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7,《尹湾汉墓简牍》,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7.98,《郭店楚墓竹简》,校订、注释中“按语”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此书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论文代表论文:1,《释“ ”》,《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2,《释殷虚卜辞中的“ ”“ ”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10,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二等奖3,《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2,198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5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79.6其他论文:《〈论衡〉札记》,《文史》5辑,1978《说“弜”》,《古文字研究》1辑,1979《说“宦皇帝”》,《文史》6辑,1979《说“遇负杖入保者息”》,《文史》6辑,1979《说“河海不择细流”》,《文史》7辑,1979《“畀”字补释》,北大中文系《语言学论丛》六辑,1980《释“柲”》(附:释“弋”),《古文字研究》3辑,1980《甲骨文考释(八篇)》,《古文字研究》4辑,1980《释“勿”“发”》,《中国语文研究》2期,1981《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6辑,1981《说“薄土”》,《文史》11辑,1981《汉简零拾》,《文史》12辑,1981《昭明镜铭文中的“忽穆”》,《文史》12辑,1981《读书札记三则》(《“祭禽”解》、《说“食”》、《说“索我于枯鱼之肆》),萧兵主编《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110号,1981《“登立为帝孰道尚之”解》,《文史》11辑,1981《〈洛诰〉“其作周匹休”新解》,《文史》12辑,1981《〈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文史》15辑,1982《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甲骨文与殷商史》一辑,1983《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3《说 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考古与文物》丛刊《古文字论集》(一),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研究》10辑,1983《〈章太炎年谱长编〉补》引文标点琐议,《文史》23辑,1984《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 ”(迩)及有关诸字》,《古文字研究》12辑,1985《说“喦”“严”》,《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集》(下),1986《释“求”》,《古文字研究》15辑,1986《马王堆三号汉墓“养生方”简文释读琐议》,《湖南考古辑刊》四集,1987《王国维全集》书信卷在编次标点等方面的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2辑,1987《谈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孙诒让纪年论文集》,1988《对〈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一文的评论的答复》,Early China 14,1989《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释“建”》,《古文字研究》17辑,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 ”》,《出土文献研究续集》,1989《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农史研究》八辑,农业出版社,1989《古文字释读三则》(第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古文字释读三则》(前二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附录一《裘锡圭先生来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诸侯之旅”等印考释》,《文物研究》6辑,黄山书社,1990《释“无终”》,古文字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又收入《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甲骨文与殷商史》三辑,1991《甲骨缀合拾遗》,《古文字研究》18辑,1992《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文史》35期,1992《释“贾”》,,1992.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讨论会论文《释西周甲骨文的“ ”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1997《殷墟甲骨文“彗”字补说》,饶宗颐主编《华学》第2辑,1997《读〈战国纵横家书释文注释〉札记》,《文史》36辑,1992(节选)《谈谈清末学者利用金文校勘〈尚书〉的一个重要发现》,《古籍整理与研究》4辑,1989《论“揜函”-并释甲骨文“橹”字》,饶宗颐主编《华学》第1辑,1995《四十年来发现的简帛古籍对传世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要),台北《汉学研究通讯》15卷1期,1996《研究古代中国手稿的方法》,《古代中国》(Early China11-12),1985-1987(马几道Gilbert L. Mattos 译成英文)《〈辞源〉修订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问题》,深大《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6《古文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文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文字释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卜辞》,《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铜器铭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殷周古文字中的正体和俗体(日译)》,《シンホヅウム中国古文字と殷周文化》,东方书店,1989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一),1989《释词两则(释“拉杂”、释“涉猎”),《王力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谈谈同源字典》,纪念王力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0,《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说文解字〉与出土古文字》,《说文解字研究》(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注意培养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能力》,齐宝惠、陈建龙编《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1993.2(参看《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裘锡圭》,《考古》1993.4)《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东方文化》Volume ⅩⅩⅩⅤⅠ,1998 Numbers1 and 2《唐墓出土的双陆盘》,《文史》12辑,1981《说鈚、榼、椑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13、14期,1989《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中国哲学》2辑,1980《战国时代社会性质试探》,《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啬夫初探》,《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17辑,1983《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文史》19辑,1983《杀首子解》,《中国文化》第9辑,三联书店,1994《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国文化》总2期,1990《说“仆庸”》,《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巴蜀书社,1990《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辑,1992《孙诒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于省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前言,《清华文丛》之五,清华大学出版社《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我和古文字研究》,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朝华出版社《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与朱德熙合作,《文物》《战国时代的 和秦汉时代的“半”》,与朱德熙合作,《文史》8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与朱德熙合作,《文史》10辑《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汉简册和帛书》,与朱德熙合作,《语文研究》《安阳后岗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甲骨文中所见之商代五刑--并释“ ”“剢”二字》,《考古》《纳西象形文字》,《文字改革》《“锡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侯获巢”鼎铭补释》,《考古》《战国文字研究(六种)》,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与朱德熙合作,《文物》《信阳楚简考释(五篇)》,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1973.1《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光明日报》,1973.10.25《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3.12《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1《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7《说“玄衣朱 ”--兼释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1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说“ 白大师武”》,《考古》,1978.5《关于郢大府铜量》,《文物》,1978.12《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9.1《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79.4《解放以来古文字资料的发现和整理》,《文物》,1979.4《殷虚甲骨文研究概说》,《中学语文教学》,1979.6《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7《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鞀”》(附:释“万”),《中华文史论丛》,1980.2. 《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3《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与李家浩合作,《音乐研究》,1981.1《关于新出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1.1《读考古发掘所得文字资料笔记(一)》,人文杂志,1981.2《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籍整理出版简报》,1981.6《〈睡虎地秦墓竹简〉注释商榷》(一)(二),《文史》12辑,1981.9《〈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2《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人文杂志》,1982.2.-1983.4《读古书要注意考古资料》,《电大文科园地》,1984.7《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1《〈辞源〉〈辞海〉注音商榷》,《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语文导报》,1985.10《文字职务的分化》,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阅读古籍要重视考古资料》,《文史知识》,1986.6《再谈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7.1《读〈小屯南地甲骨〉》,《书品》,1987.3《漆“面罩”应称“秘器”》,《文物》,1987.7《鋞与桱桯》,《文物》,1987.9《马王堆医书释读琐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七卷四集,1987.10.《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与朱德熙合作,《光明日报》,1987.11.5《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英译文见 Early China 14、1989)《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古汉语研究》,1988.1《“廪人”别解》,《人文杂志》,1988.1《战国平阳刀币考》,与李家浩合作,《中国钱币》,1988.2《说字小记》,《北京师院学报》,1988.2《浅谈玺印文字的研究》(内容兼及秦汉),《中国文物报》,1989.1.20《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语文建设》,1989.3《王利器<新语校注>》(书评),《东方文化》第28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刊行,1990.1《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下),《书品》,1990.1&1990.2《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1990.3《再谈古文字中的“去”声》,《汉字文化》,1991.2《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江汉考古》,1991.4《关于〈小屯南地甲骨〉的讨论----答萧楠同志》,《汉字文化》,1992.1《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1《古玺印考释四篇》,《文博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安国旧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伪辨》(节选自《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1992.3《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3,又载《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6《甲骨文字特殊书写习惯对甲骨文考释的影响举例》,《安阳殷墟笔会论文选》,1984;又载《古文字论集》、1992.8《释南方名》(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说“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释“弘”“强”》(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说“ ”》(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殷墟卜辞所见石甲兔甲即阳甲说》,《古文字论集》,1992.8《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八篇)》之一,载《古文字研究》第4辑),《古文字论集》,1992.8《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司马闻”“闻司马”考》,《古文字论集》,1992.8《<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读后记》,《古文字论集》,1992.8《吴大澂》,吉常宏等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0《谈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中的几个字》,与李家浩合作,1988年武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讨论会论文,载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1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珍秦斋古印展>释文》,,1993.2《一句至少被误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话--“予取予求”》,《古汉语研究》,1993.2《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全集》卷7“秦汉刻石一”,荣宝斋,1993.3《考释古文字之方法》,裘锡圭演讲、刘雪妹整理,《甲骨文论文集》,台中甲骨文学会丛刊之六,1993.4 《是原始文字还是符号(记者武勤英访裘锡圭)》,《光明日报》,1993.4.26日6版《释“衍”、“侃”》,台湾师大国文系·中国文字学会主办《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6 《读〈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3.6《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贡献》,《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怀念我敬爱的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读简帛文字资料札记》,《简牍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10古越阁《商周青铜兵器》序,台北古越阁发行,1993.11《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2《甲骨文》,《神州学人》,1994.7(总第53.)《浅说汉字文化圈内的汉字异形的问题》,韩国汉字讨论会论文,1994.8《关于石鼓文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1《谈谈汉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某些历史经验》,《语文建设》,1987.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语文建设》,1991.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序,岳鹿书社,1995.4《金石收藏家的斋名与其藏品》,《文物天地》,1995.6《也谈子犯编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3卷5期(总149期),1995.8《不要以不误为误-语文琐议之一》,《中国教育报》,1995.10.7《关于子犯编钟的排次及其它问题》,《中国文物报》,1995.10.8《〈墨经〉“佴”“ ”“廉”“令”四条校释》,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编《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集》,1995.12. 《积极慎重地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语文建设》,1996.2《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中国学研究》第10辑,1996.8. 《帛书<要>篇释文校记》,北大哲学系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6.8.11-16《战国文字释读二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9《读汉简札记》,《简牍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董作宾--为刘梦溪主编的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董作宾卷而作》,收入《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补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题为《“道”“德”溯源(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从几件周代铜器铭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贝、钱、币-杂谈古代货币制度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为北京电视台教育节目部作)》,1996.12《研究古代文化应该有训诂常识》,《人民政协报》,1997.2.24《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3《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和西汉时代官有农田的经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7《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佐子”应读为“嗟子”》,《文物》,1998.3《说“格物”--以先秦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为背景》,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8;又收入《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释 》,载《容庚先生百年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诅楚文“亚驼”考》,《文物》,1998.4《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5《谈谈“成白”刀》,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5《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发言稿,1998.5.;又见《中国哲学》第21辑《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与沈培合写,《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李学勤、吴中杰、祝敏申主编《海上论丛》(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 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论殷墟卜辞“多毓”之“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西周粮田考》,《周秦文化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1;又收入《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心编辑组编,科学出版社,1998.11《田章简补释》,《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神乌傅>初探》,《文物》,1997.1(修订本见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2)《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沂南阳都故城铜斧应为西汉遗物》,《文物》,1999.5《郭店〈老子〉简初探》,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释“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8.20日至23日《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序,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99.9《古文字研究五十年》,与陈剑合,《中国教育报》(该文发表时只署了裘一人之名),1999.9.28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序,武汉出版社,1999.10《何琳仪〈古币丛考〉读后记》,《中国文物报》,1999.11.17《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12《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三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后者稍有增补)《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3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说“ 凡有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11998.5.;《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考释》(资料摘要),达慕思会议论文《〈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追记》,《文物》,2000.2《释“木月”“林月”》,《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3《不合时宜的感想》,《北京大学校刊》(中文系系庆专刊),2000.3.31《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10.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序,中华书局,2000.1;又见《书品》2000.6《〈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2辑,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0.7;《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2000.6.1《推动古文字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12《“东夏”解》,《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我与唐兰先生的渊源》,《中国文物报》,2001.2.14《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的密切关系》,“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论文,北京社科院,2001.6.4-5《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首届中国先秦货币研讨会论文,山西太原,2001.6.20-24《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1《关于〈孔子诗论〉》,《国际简帛研究通讯》Vol 2 No.3,2002.1.;《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编纂造句

编纂的意思是什么呢?如何用它来造句,为大家整理了编纂的意思和造句,供大家参考学习。
赶紧过来围观吧!编纂的意思:【词目】编纂【拼音】biānzuǎn【解释】编辑,撰述【出处】语出唐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1本文对先唐别集源流、称名、编纂途径,以及社会背景,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述。
2关于汉字部首编纂法的历史发展,至今缺乏系统的研究,甚至有某些无根之论为人们所习焉不察。
3与其去献丑,不如扬长避短,编纂史书吧!“好吧,既然你选择编纂史书,那你就先开始读史书好了!”。
4民国初年,编纂清史稿时,对于这位位极人臣的曹学士的编纂仅仅写了字。
5【康熙字典】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
6为陈朝编纂史书十余年,董庆阳看到了那些达官显宦的奢靡之风,因此他暗地里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人中之龙,长生不老已享荣华富贵。
7《太平御览》和同时编纂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文学类书《文苑英华》和小说类书《太平广记》合称为。
8杜佑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亲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想通过对历代典章制度的编纂,总结经验教训,以寻求治国安民之术,从而挽救唐王朝政治的危机。
9但从分布于各卷后的论赞和部分条目下的简短评议中,以及对相关人事评骘的语气上看,其编纂是有着明显的思想倾向。
10校史追溯须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校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校史编纂应该学术与人文兼具。
11时间是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选集编纂者。
12编纂词典要用很多的时间,要有极大的耐心。
13“传统知识头一次开始用语言系统地编纂起来,而专利局可以使用它们。
”他说。
14“他总是说,为兰登书屋编纂的字典就是他的毕业论文。
”妮可?厄当说。
15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文献信息、逐年编纂并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
16它们广泛吸取海内外及前代字辞书编纂经验,继承中又有发展和创新。
17朱权一生著述弘富,编纂著作多达一百多种,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戏剧、医学、农学、宗教、兵法、历算、杂艺等多个方面。
手稿学、理论手稿学与应用手稿学

现象解读·手稿学研究中国的手稿研究热出现了,近年以七十八卷的《鲁迅手稿全集》出版为标志,手稿研究成果迭出,不仅课题项目多、研究论著多,而且影印出版多,国际交流也在增多,作为具有国际文本生成学发展背景的中国手稿学可说正在急遽兴起。
这当然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在这热潮中,也存在着危机。
从目前的研究热潮中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某件名人手稿的发现、某件手稿的释读与研判,某人手稿的写作背景、揭示某件手稿的相关史实考证,以及某部文学史上名著手稿的发掘、整理与出版等,而探讨手稿学原理、考察手稿现象的规律、探索中国手稿学基本问题的就极少了。
不少手稿学基本问题没有厘清,因而给中国手稿学的发展带来不少困惑和迷茫。
比如,就是“手稿”概念下的“初稿”“草稿”“底稿”和“原稿”,“修改稿”“改定稿”和“定稿”,“清稿”“誊清稿”和“终稿”等这些最基本的手稿学概念怎样界定,内涵怎样确认,都还存在问题①。
这些概念不厘清,不仅对于手稿学的发展很不利,甚至给手稿学研究的表述都带来了困难和混乱。
事实上,尚待厘清的问题且多着呢。
以至于何为手稿学?何为理论手稿学?何为应用手稿学?甚至何为手稿?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亟须予以厘清。
一、何为手稿?要谈应用手稿学与理论手稿学,首先要明白何为手稿学。
要明白何为手稿学,首先要明白何为手稿。
传统的“手稿”概念,指作者用不同的笔在不同的纸(或其他材质)上书写的文本②。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手”,二是“稿”。
这个“手”当然不是实指用手或手指去书写③,而是说,用手持笔即书写工具书写。
对此我们姑且不予计较。
而“稿”则基本上指成篇的文章和成部的著作的原稿。
往往不成篇章的零散文字不计入内,而且不以篇章为形式的“非连续性”文字也不计入内。
除了文字稿,在一般情况下,绘画、设计图也常常不被计算在内,更不用说篆刻、雕塑,包括木刻、石刻及铜版刻等。
但是,这个概念严重限制了手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汉语大词典订补2 · 第一卷订补

汉语大词典订补之第一卷订补【一丁不识】(P.3)“一字不识”之书证一引《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理刑副千户西门庆,本系市井棍徒,夤缘升职,滥冒武功,菽麦不知,一丁不识。
”按:书证可提前。
宋任翔龙《沁园春·赠谈命许丈》:“君休说是谈非。
是则是干支带得来。
也要他有个、读书种子,一丁不识,富贵何为?”宋吴编修《八声甘州·吴编修解任》词:“叹从前眼底,一丁不识,四海曾空。
老去休休莫莫,谁识旧元龙。
”【一七】(P.3)义项一“旧时称人死后的头一个第七天。
故亦称头七”之书证引《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十九日是晁源的一七。
”按:书证可提前。
元岳伯川《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第二折:“可早一桩儿也,这个也罢。
我死之后,停到一七者波,便停到二七者波,想着咱二十年儿女夫妇,你没的不送我到郊外。
”《金瓶梅》第八十回:“大官人没了,今一七光景,你我相交一场……你我各出一钱银子,七人共凑上七钱,办一桌祭礼,买一幅轴子,再求水先生作一篇祭文,抬了去……少不的还讨了他七分银子一条孝绢来。
”【一刀两断】(P.5)书证一引《朱子语类》卷四四:“观此可见克己者是从根源上一刀两断,便斩绝了。
更不复萌。
”按:书证可提前。
《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的语录。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句中用例虽不尽一致,但早于《朱子语类》是无疑的。
【一大半】(P.6)书证一引《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时同安老爷一班儿拣发的十二人,早有一大半各自找了门路……。
”按:书证可提前。
《水浒传》第六五回:“你看我众兄弟们,一大半都是朝廷军官。
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情愿协助宋江,替天行道。
”明初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五回:“王则道:‘你众人听我说!你们内中有一大半是被他害的,今日我替你们去了祸胎,交一州人都得快活。
’”【一大早】(P.6)书证一引秦兆阳《炊事员老铁》:“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找到秘书室去。
子部--考证之学

《风俗通义》 又名《风俗通》东汉应劭撰,三十卷,现存十卷 著者应劭是东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后汉书》有他的传。他著《风俗通义》力图 起到齐风俗、明义理、正人心的作用。 《风俗通义》原书三十一卷,包括《录》一卷,《隋书· 经籍志》著录于子部杂家 类。新、旧唐书也都有著录,所记卷数都是三十卷。至宋代,在《郡斋读书志》和 《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本书为十卷。现存十卷分别是:皇霸,正失,愆礼,过誉, 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 其书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 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对考证汉代社会习俗有一定的作用。 其书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 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对考证汉代社会习俗有一定的作用。 旧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刻本,今人有王利器的《风俗通义校注》,1981 年中华书局本
子部 ——考证之学
姓名:郑活锋
专业:明清史
学号:161419
考证,又称考据。它的具体途径一般是广集资料,鉴别真伪, 究明正诂,分类归纳,以求得对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 考证之学跟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之学有密切 的关联。它们离不开考证的方法,但不通过這些学问,也难以 做到取材博、用材精、训释正、类例明,从而有正确的考据。
今日所传各种版本的《梦溪笔谈》,都从南宋乾道二 年(1166)扬州州学刻本而来,旧本1975年文物出版社影 印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较好,今人胡道静撰有 《梦溪笔谈校证》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著,洪迈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江西饶 州人。《容斋随笔》内有《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 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 故又名《容斋五笔》,共七十四卷。此书是洪迈一生的读 书笔记,据洪迈所作的自序中所言,前后有三十七年,还 不包括《五笔》所用的时间。
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词语辨析“截止”与“截至” 的区别“截止”和“截至”是两个意义相近且有所区别的词,也是比较容易用错的词。
“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
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
从用法上来说,“截止”后不能带时间宾语。
不能说“截止昨天”或者“截止某月某日”。
“截至”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某月某日”。
如果“截止”后面加上“到”,就与“截至”的意思相同了,可以在后面带宾语。
例如“截止到昨天”、“截止至某月某日”。
我们可以说“截止日期”、“截止时间”,这里的“日期”、“时间”不是“截止”的宾语,而是“截止”修饰的中心语。
常见的词语(截至与截止、制定与制订、分量与份量、反映与反应等)误用1.截至与截止例1:截止本年底,此项工程共康复助残1175人,减免康复费用580820元……例2:截止2004年底,全市纳入人事部门登记管理的农村人才65660人。
例3: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2903个事业单位已推行聘用制。
例4:截止2004年底,公司投资总额已突破7亿元。
例5:截止12月底,固定电话为23978户,款待用户为1336户。
例6:截止2003年底,全省拥有钢铁企业202家。
例7:截止案发前共借走1155万元。
例8:截止2004年底,全市11个审计机关中,有7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省级文明单位。
例9:截止2003年底,经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有835301户,比2002年增长30.45%。
例10:截止2003年底,全国各地已建成展览场馆212个,总建筑面积601万平方米,使用面积376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51万平方米。
这两个词都表示行为、动作等完成的时间界限,但“截止”的意思是“(到某期限)停止”,“截至”的意思是“停止于(某期限)”。
二者的用法也不同,前者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后,后者则置于表示时间的词语之前,情况正好相反。
《生物学知识辞典》的附录

《生物学知识辞典》的附录生物学大事年表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中国已有植物、动物和昆虫方面的物候知识(见《夏小正》)。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sistotle,公元前384~322)描述了500多种动物,并对其中的一些作过解剖和胚胎发育观察。
著有《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等,是最早的动物学文献。
他的学生狄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71~前287),对数百种植物进行了描述和分类,著有《植物志》和《植物的本源》等书。
出现于战国(公元前476~前222)晚期的《黄帝内经》,对人体内脏器官的部位、大小及功能已有较深的认识;对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及生理特点也有较切实的描写。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尔雅》,将植物大别为“草”和“木”两大类,并将相似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将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大类,亦将其中相似的物种排在一起,以示同类。
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草创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而成书于东汉(公元25~220)的《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本草书,共记述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
罗马学者普林尼(Plinius the Elder,23~79)著《博物志》37卷,记述了当时所知的有关自然(包括生物)的知识。
罗马医生盖伦(C.Galen,约129~200)集古代医学之大成,在比较解剖和实验生理的研究上有重要贡献。
公元4世纪晋人嵇含著《南方草木状》,记述了80种热带、亚热带植物,并首次记载了广东人利用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防治柑桔害虫的生物防治法。
公元5世纪晋末至南朝(宋)戴凯之著《竹谱》(约成书于5世纪中后期),用4字一句的韵文记述了我国南方竹类70多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专著。
公元6世纪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0年间),总结了秦汉以来中国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经验,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植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某些作物的性别以及人工选择等。
中国港澳台陆图书资料库

网络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简介爽古籍的全文检索是网络文史应用最为直接和最为有效的手段。
就目前状况而言,网络文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最主要的古籍全文检索系统几乎全部集中在。
由于近几十年大陆古籍整理成绩斐然,的数据库底本大部分采用了近年来大陆出版的标点和校刊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检索系统也是两岸学者共同的心血结晶。
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旧称瀚典全文檢索系統)是迄今最具规模的中文古籍数据库,也是目前网络中资料整理最为严谨的中文全文数据库。
它包含整部二十五史、整部阮刻十三经、超过2000万字的史料、1000万字的大正藏以及其它典籍,合计字数13400万字,并以每年至少1000万字的速率增长,蔚为壮观。
汉籍电子文献所有资料包括二十五史、诸子、古籍十八种、古籍三十四种、大正新修大藏经、上古汉语语料库—摘要(《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非子》、《吕氏春秋》、《老子》、《商君书》、《管子》、《晏子春秋》、《子》)、方志(通志、府志、县志、厅志、采访录、一般志书与舆图、补阙)、档案、文献、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考异》、《文心雕龙注》)、佛经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清代经世文编(贺长龄《清代经世文编》、士浚《清代经世文续编》、《盛康清代经世文续编》)、新民说、中华民国史事日志、际恒著作集、词话集成(《时贤本事曲子集》、《复雅歌词》、《拙轩词话》、《浩然斋词话》、《乐府指迷》、《吴礼部词话》、《艺苑卮言》、《爰园词话》、《七颂堂词绎》、《填词杂说》、《金粟词话》、《铜鼓书堂词话》、《雕菰楼词话》、《介存斋论词杂着》、《乐府余论》、《双砚斋词话》、《问花楼词话》、《词径》、《雨华盦词话》、《词论》、《近词丛话》、《饮冰室评词》、《近代词人逸事》、《彊村老人评词》、《窥词管见》、《词概》、《珠花簃词话》)、新清史·本纪、乐府诗集、闽南语俗曲唱本《歌仔册》、人文资料库师生版等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知识辞典二、结型场效应管及检测1.认识结型场型效应管实物结型场型效应管实物图和原理图如附图1所示。
a 实物b 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c P沟道结型场效应管附图1 结型场效应管的实物(场效应管的外形与三极管相似)2.若电路板上没有标出各电极符号,可用万用表找出栅极方法是:用万用表的R×1K挡,测三个电极中任意两个电极之间的正、反向电阻(共测6次),若某一电极与另两个电极之间都有PN结的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为几百欧,反向电阻近似无穷大),则该电极就是栅极,场效应管是好的。
三、变频空调器与传统的定频空调器的性能对比变频空调器与传统的定频空调器的性能对比见附表2。
附表2 变频空调与定频空调的性能对比四、变频空调器的控制模式举例变频空调器的控制模式与定频空调器有很多不同。
检修时,须对这些模式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以某1.5匹交流变频挂机为例讲述。
其它品牌、机型的控制模式与此相似。
1.变频空调器的主要运转模式,如附表3所示。
附表3 变频空调器的控制模式2.变频空调器的保护模式当空调器出现故障或过载时,微处理器收到由传感器和其它监测电路传来的故障信息后,输出控制信号,使空调器停机或降频运转,并将故障内容用代码形式显示出来,便于检修。
变频空调器的保护模式如附表4所示。
附表4变频空调器的保护模式五、检修空调器安全注意事项1.检修室外机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并防止工具、器材或其它物件跌落伤人。
必要时可将室外机拆下,放于操作方便的位置,再进行检修;燃气爆炸2.对电气控制部分的检修①要明白空调器中那些位置有强电,在开机状态,人体千万不要接触强电区域;②若不太熟练,可停机先找到元件位置,再开机检测。
对容量较大的电解电容器,须停机,放电后检测;③开机检测,要首先做好绝缘措施,防止短路或电击。
六、使用空调器的注意事项①不要有各种物体阻挡进出口风格栅,也不要向进出风格栅内塞入任何东西,以免损坏格栅。
②对定频空调节器,不要频繁地去开、停。
因为空调器起动时电流是运行时电流的7~8倍,频繁地开、停,既增加耗电量,也可能损坏压缩机电机。
③空调房间内不能有可燃性气体,以免引起火灾或爆炸。
④空调器旁边不要有电热器或其他高温热源,以免使空调器中的塑料面板受热变形。
⑤对空调器的面板定期用软毛刷清扫灰尘,若有污物,可用软布蘸不超过40℃的中性肥皂液擦洗。
对空气滤网和室内、室外机的热交换器,要定期清扫灰尘,使它换热良好。
摘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源(水、电、油)的消耗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也受到愈来愈大的重视。
同时也由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需求,中央空调的市场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
在市场容量不断增大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厂家加入到商用中央空调的领域。
变频技术应用于中央空调系统,对提升中央空调自动化水平、降低能耗、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延长机械及管网的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央空调系统水泵风机变频器一、概述中央空调系统在现代企业及生活环境改善方面极为普遍,而且某些生活环境或生产工序中是属必须的,即所谓人造环境,不仅是温度的要求,还有湿度、洁净度等。
至所以要中央空调系统,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人的舒适度,集中供冷供热效率高,便管理,节省投资等原因,为此几乎企业、高层商厦、商务大楼、会场、剧场、办公室、图书馆、宾馆、商场、超市、酒店、娱乐场、体育馆等中大型建筑上都采用中央空调的,它是现代大型建筑物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之一,电能的消耗非常之大,是用电大户,几乎占了用电量50%以上,日常开支费用很大。
由于中央空调系统都是按最大负载并增加一定余量设计,而实际上在一年中,满负载下运行最多只有十多天,甚至十多个小时,几乎绝大部分时间负载都在70%以下运行。
通常中央空调系统中冷冻主机的负荷能随季节气温变化自动调节负载,而与冷冻主机相匹配的冷冻泵、冷却泵却不能自动调节负载,几乎长期在100%负载下运行,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也恶化了中央空调的运行环境和运行质量。
随着变频技术的日益成熟,利用变频器、PLC、数模转换模块、温度传感器、温度模块等器件的有机结合,构成温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采用变频调速技术不仅能使商场室温维持在所期望的状态,让人感到舒适满意,可使整个系统工作状态平缓稳定,更重要的是其节能效果高达30%以上,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二、中央空调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中央空调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1、冷冻机组:通往各个房间的循环水由冷冻机组进行“内部热交换”作用,使冷冻水降温为5~7 ℃。
并通过循环水系统向各个空调点提供外部热交换源。
内部热交换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却水系统在冷却塔中向空气中排放。
内部热交换系统是中央空调的“制冷源”。
2、冷冻水塔:用于为冷冻机组提供“冷却水”。
3、“外部热交换”系统:主要由两个循环水系统组成:⑴、冷冻水循环系统由冷冻泵及冷冻管道组成。
从冷冻机组流出的冷冻水由冷冻泵加压送入冷冻水管道,在各个房间内进行热交换,带走房间内的热量,使房间内的温度下降。
⑵、冷却水循环系统由冷却泵、冷却水管道及冷却塔组成。
冷冻机组进行热交换,使水温冷却的同时,必将释放大量的热量,该热量被冷却水吸收,使冷却水温度升高,冷却泵将升了温的冷却水压入水塔,使之在冷却塔中与大气进行热交换,然后再将降了温的冷却水,送回到冷冻机组,如此不断循环,带走冷冻机组成释放的热量。
4、冷却风机⑴、室内风机:安装于所有需要降温的房间内,用于将由冷冻水冷却了的冷空气吹入房间,加速房间内的热交换;⑵、冷却塔风机用于降低冷却塔中的水温,加速将“回水”带回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
中央空调系统的四个部分都可以实施节电改造。
但冷冻水机组和冷却水机组的改造改造后节电效果最为理想,文章中我们将重点阐述对冷冻机组和冷却机组的变频调速技术改造。
次要说明冷却风机的变频调速技术改造。
三、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方案现将淅江省某电子集团公司办公楼的中央空调系统采用变频节能改造的具体方案做一介绍。
1.中央空调原系统简介:1.1该集团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前的主要设备和控制方式:450冷吨冷气主机2台,型号为特灵二极式离心机,两台并联运行;冷冻水泵2台,扬程28米配有功率45KW,冷却水泵有2台,扬程35米,配用功率75KW。
均采用两用一备的方式运行。
冷却塔2台,风扇电机功率11KW,并联运行。
室内风机4台,电机功率5.5KW。
1.2原系统的运行及存在问题:该集团是一家合资企业,为了给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楼大部空间采用全封密的,且公司大部分空间自然通风效果不好,所以对夏季冷气质量的要求较高。
所以除了一些节假日外,其它时间中央空调都是全开的。
由于中央空调系统设计时必须按天气最热、负荷最大时设计,且留有10%-20%左右的设计余量。
其中冷冻主机可以根据负载变化随之加载或减载,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却不能随负载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
这样,冷冻水、冷却水系统几乎长期在大流量、小温差的状态下运行,造成了能量的极大浪费。
而且冷冻、冷却水泵采用的均是Y—△起动方式,电机的起动电流均为其额定电流的3—4倍,在如此大的电流冲击下,接触器的使用寿命大大下降;同时,启动时的机械冲击和停泵时的水锤现象,容易对机械器件、轴承、阀门和管道等造成破坏,从而增加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设备也容易老化。
另外由于冷冻泵轴输送的冷量不能跟随系统实际负荷的变化,其热力工况的平衡只能由人工调整冷冻主机出水温度,以及大流量小温差来掩盖。
这样,不仅浪费能量,也恶化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质量。
特别是在环境温度偏低、某些末端设备温控稍有失灵或灵敏度不高时,将会导致大面积空调室温偏冷,感觉不适,严重干扰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质量。
因为空调偏冷的问题经常接到员工的投诉,处理这些投诉造成不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向该集团电气负责人提出:利用变频器、人机界面、PLC、数模转换模块、温度模块、温度传感器等构成的温差闭环自动调速系统。
对冷冻、冷却水泵进行改造,以节约电能、稳定系统、延长设备寿命。
2.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的具体方案2.1 该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具体装机清单如表二所示:2.2 变频节电原理:变频节能原理:由流体传输设备(水泵、风机)的工作原理可知:水泵、风机的流量(风量)与其转速成正比;水泵、风机的压力(扬程)与其转速的平方成正比,而水泵、风机的轴功率等于流量与压力的乘积,故水泵、风机的轴功率与其转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即与电源频率的三次方成正比)。
变频器节能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这种节能回报是看到见的。
特别是调节范围大、启动电流大的系统及设备,通过(图三)可以直观的看出在流量变化时只要对转速(频率)稍作改变就会使水泵轴功率有更大程度上的改变,就因此特点使得变频调速装置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不断深入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调速领域。
根据上述原理可知: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就可改变水泵、风机的输出功率。
图中阴影部分为同一台水泵的工频运行状态与变频运行状态在随着流量变化所耗功率差。
2.3 系统电路设计和控制方式根据中央空调系统冷却水系统的一般装机,建议在冷却水系统和冷冻水系统各装两套传动之星SD-YP系列一体化变频调速控制柜,其中冷却变频调速控制柜供两台冷却水泵切换(循环)使用,冷冻变频调速控制柜供两台冷冻水泵切换(循环)使用。
变频节能调速系统是在保留原工频系统的基础上加装改装的,变频节能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与原工频系统的联动控制功能相同,变频节能系统与原工频系统之间设置了联锁保护,以确保系统工作安全。
利用变频器、人机界面、PLC、数模转换模块、温度传感器、温度模块等器件的有机结合,构成温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水泵的输出流量,为了达到节能目的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
如图四所示:1.系统主电路的控制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同时考虑到成本控制,原有的电器设备尽可能的利用。
冷冻水泵及冷却水泵均采用一用一备的方式运行,因备用泵转换时间与空调主机转换时间一致,均为一个月转换一次,切换频率不高,决定将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电机的主备切换控制利用原有电器设备,通过接触器、启停按钮、转换开关进行电气和机械互锁。
确保每台水泵只能由一台变频器拖动,避免两台变频器同时拖动同一台水泵造成交流短路事故;并且每台变频器任何时间只能拖动一台水泵,以免一台变频器同时拖动两台水泵而过载。
2.系统功能控制方式上位机监控系统主要通过人机界面完成对工艺参数的检测、各机组的协调控制以及数据的处理、分析等任务,下位机PLC主要完成数据采集,现场设备的控制及连锁等功能。
具体工作流程:开机:开启冷水及冷却水泵,由PLC控制冷水及冷却水泵的启停,由冷水及冷却水泵的接触器向制冷机发出联锁信号,开启制冷机,由变频器、温度传感器、温度模块组成的温差闭环控制电路对水泵进行调速以控制工作流量,同时PLC 控制冷却塔根据温度传感器信号自动选择开启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