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中山陵园风景区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及因素分析

| i
() 1
Hale Waihona Puke 式中: G为 客源 地 的地 理 集 中指 数 ; 为 第 个 客 源地 的 游客 比重 ; T为旅 游 地接 待 游 客 总 量 ; 为客 源 地 总
数。 G值越 大 , 游客 来源 越集 中 , 营越不 稳定 ; 则 经 G值越 小 , 游客来 源越 分 散 , 由于主要 客源 市场 的不 确 则 会
关 键词 :国 内客 源 市 场 ; 间结 构 演 变 ; 素分 析 ; 山 陵园 风 景 区 空 因 中
中国分类号 : 5 2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 6 72 0)1 0 7 6 6 2 0 8 (0 60 — 0 卜O
钟 山风景名 胜 区是 18 国务 院公 布 的首批 4 9 2年 2个 国家级 重 点风 景名 胜 区之 一 , 山陵 园风 景 区是 其 中 核心 景区 , 括 中山陵 、 包 明孝 陵 、 灵谷 寺等 自然 景观 和人 文景 观共 20多 处 。2 纪 9 0 0世 0年代 以来 , 中山陵 园
国 内客 源市 场 空 间结 构 演 变
11 客 源市场 集 中度升 高 . 旅 游客 源市 场空 间分 布的 集 中性 可 以用地 理集 中指数 来 定量分 析 , 计 算公 式 为 其
【 稿 日期】2 0 - 9 1 收 05 0-5
【 作者简介】张
瑜(9 1 ) 女 , 18 一 , 福建龙岩人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旅游规划 与管 理 :杨达源 (9 1 )男 , 14 一 , 江苏武进
变 结 论 指 出 引起 其 空 间 结 构 演 变 的 四方 面 主要 因 素 : 江三 角 洲 经 济 的迅 速 发展 , 闲 旅 游 的 兴 起 , 传 促 销 力 度 长 休 宣 不 够 , 品 味旅 游 目的地 的竞 争 。最 后 讨 论 l中 山 陵 园风 景 区 近 期旅 游 促销 的 目标 市 场 及 增 强 吸 引 力 的策 略 高 『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一)摘要]任何成功旅游地的发展必定经历起步、发展、相对成熟和优化4个阶段。
旅游系统的各大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空间上的不同组合,表现为十分丰富的各种形态和结构。
基于此,可根据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
以江西旅游发展为例,改革开放至今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经历了点状、放射和凝聚模式,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旅游客流与交通“瓶颈”矛盾、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措施和模式。
关键词]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江西省不同学科体系对空间结构存在不同的研究视角。
在旅游地理学中,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的空间表达,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中目的地、客源地和交通线路系统之间的地区差异和由此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旅游系统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投影或具体表现(吴晋峰,2001)。
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营销和管理中的应用,是旅游空间结构乃至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而且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决策性的建议,有利于当地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因此,加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尤为重要。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江西省在过去的近30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正向旅游强省迈进,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尺度,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和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
本文从区域旅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在建立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江西省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并提出了优化模式和优化措施,不仅可以为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区域合作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为江西省旅游空间结构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浅谈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与空间管理——以成都国色天香为例

( ) 憩超载现象突出。从供需平衡 角度分析 国色天香空 2游 间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 , 若是游憩者的活动和所提供的游憩空
问能够吻合就意味着游憩供需达到了平衡 。 而现实调查结果发 现, 国色天香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3 旅 游 产 品 的符 号 价 值差 异 逻 辑
设计等。国色天香的建筑独具异 国风情 , 而且具有丰富的空间
层次性 , 以满足游 憩者对建筑的审美需求” 而不 同年龄阶段 可 。
的人 对 空 间有 不 同的 需求 。 老 年 人 喜 欢 安 静 、 境 幽雅 的 场 所 , 们 不 愿 意受 穿行 人 环 他
() 1 区位 特 征 分 析 : 嗣色 天香 位 于 成 都 市 温 江 区 , 成 都 市 距 中心 约 1公里 , 5 平原 沃野 , 双流 国际 机 场 1公 里 , 以休 闲娱 距 8 是
() 3空间体验不足“ 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就是要建立 自然与人
来 源 : 熙 国色 天香 园 自发 性 游 憩 空 间的研 究 王
( 下转 第 1 8 6 页)
7 6 6
旅游气发展研究
T C N L G N R E E H 0 o YA DMA K T
Vo . 7 No 1 , 1 1 , . 220 0 1
关键性 的作用 。从旅游 空间结构角度来理解 , 区具有以下 内 “ 景 涵: 景区是旅游业 中的一个旅游实体 , 是一个空 间概念 , 这个空 间是旅游活动赖以存在的依 托 ; 景区有 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
1 国 色天 香 背 景分 析
“ 区的空间设 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 、 景 景观设计 、 表演活动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作者:陈伟霞来源:《对外经贸》2016年第08期摘要: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把握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合理构建、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经历了点状模式和辐射模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凝聚模式阶段。
为了提高当地旅游资源核心竞争力,确保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提出构建城市旅游发展轴、佛汤山综合旅游轴、民俗历史文化旅游轴和山水游憩旅游轴四条旅游轴线,同时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统筹能力、加大景区宣传和市场联合营销、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策略。
关键词: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优化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8-0076-04[作者简介]陈伟霞(1985-),女,河南许昌人,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青年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PDSU-QNJJ-2013008)。
旅游业是一个与空间紧密相连的产业[1],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长期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一、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回顾国内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典的旅游地理区划研究与旅游地域系统研究。
如吴必虎在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研究中,提出“环城游憩带”这一概念[3],吴必虎、苏平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以上海、北京为例,对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的基本要素、土地利用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4-5]。
卞显红概括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并提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模式有单节点、多节点及链状节点三种[6]。
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变中的竞合关系分析——以滇西北生态旅游区为例

Anaysso heCo pe ng a d C o pe a i eR ea o hi urngt eEvouto f l i n t m i t n o r tv l t ns p d i h i l in0 To rs o i t e d e lc : C a eS u y o r h e tYun n Ee .o im ne u itFl w heFi l — fe t A s t d fNo t w s n f na o t urs Zo
而 以云南省 内区域旅 游发展 竞合 关 系最 为显著 的滇 西北生态旅游 区为例进行 实证 分析 。这 不仅是对旅游 流空间场效应
研 究 的一 种 理 论 深 化 ,而 且 对 于 滇 西 北 区域 旅 游 经 济 的 发展 也 具 有一 定 的 实 践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旅 游 流 ; 空间 场 效 应 ;旅 游 竞合 [ 中图 分 类 号 ]F 9 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 10 .5 9 ( 0 2) 1 0 51 文 0 36 3 2 1 0. 1—0 0
北京 第二 外 国语学 院学报
2 1年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02 期
( 总第 2 1 ) 0期
旅游流空问场效应演变巾的竞合关系分析
以滇西北 生态旅游 区为例
董培 海 李
伟
( .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 院 云 南保 山 6 8 0 ; I 700 2 .云南师范大学旅 游与地 理科 学学院 云南昆明 6 0 9 5 0 2)
摘
要 :旅游流 空间场 效应 分析是近年 来 国内学者对旅游流 空间结构 所做 的一 种更深层 次的研 究。通过整合旅游流
空 间 场 效 应 分 析 和 旅 游 竞 合 这 两 大 旅 游 研 究 中的 热 点 问题 ,探 讨 旅 游 流 空 间 场 效 应 演 变与 旅 游 竞合 间 的 耦合 关 系 ,进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解析

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基于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及GIS技术,以山东省85个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总体空间分布和区域内部空间分布两方面,对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山东省旅游景区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为凝聚型,在空间上趋于聚集分布;区域内呈集中分布特征,空间上表现为不均衡,依据旅游景区分布率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4个层级。
关键词: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山东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构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业的布局、规模等空间属性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科学地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总结旅游景区的分布规律,对构建区域旅游业有效空间模式、指导区域旅游业合理规划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观尺度,以全国范围内的某类型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如吴必虎等揭示了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和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1];马晓龙等研究发现我国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水平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2];卞显红测定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总体上和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类型[3];谢志华等分析了我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4],指出我国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5];朱竑等则探讨了全国A级旅游景区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并对其分布格局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6]。
中微观尺度上省市级区域范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申涛等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7];黄远水等分析了福建省旅游景区市际与区域分布特征,界定了其空间结构类型[8];袁俊等分析了武汉城市圈56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总体格局与分异特征[9]。
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在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和凝 聚分布 3 种点状分布类 型中, 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 离最大 , 随机分布次之 , 凝聚 分布最小。 最邻近点指数是量测点状事物在地理空 间中
收稿 日期 :2 0 0 9一O 0 ;修 回 日期 :2 0 l一 9 09—1 0 1— 4
分布形态的常用指数。 最邻近点 尺指数定义为实际最邻
1 . 3k 64 m。
1 大连 市 旅 游景 区空 间结 构 分析
1 1 空 间分布类 型测定 .
11 1 大连市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类型测定。大连 .. 市各旅游区( 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 , 点) 因此 , 以根据 唐子
力 , 建合 理 的旅游 景 区空 间结 构 对 大连 市旅 游业持 续 、 构 稳定发展 具有重 要 意义 。在 对 大连 市旅 游 景 区空 间 布局 进 行分析 的基础之 上 , 出相应 的空 间结 构优 化策略 。 提
家 5 4 ,A级旅游 区( A, 3 A 点)理想随机分布 的最邻 近距
摘要 :构建合理 的旅游景 区空间结构对 大连 市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运 用地理数 学方 法中的网络分析方
法, 结合 GS技 术 , 大连 市旅 游景 区 空 间结 构 进 行 分 析 。 采 用基 于最 近 邻 距 离模 式 和基 尼 系数 的研 究 方 法 , 总 体 I 对 从
空间分布类型与 区域 内空间分布类型两方面, 对大连 市旅游景 区空 间结构进行 测定 , 发现 其存在旅游景 区空间距 离 较 大、 北部旅 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等 问题 ; 利用基 于拓 扑和度量的空 间分析方法 , O指数、 从 / 指数 、 y指数 , 以及平 均路径 长等几个方面 , 大连市旅游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进行 了研究 , 为其旅游 网络 尚存在连通性不 高等 问题 。针 对 认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

陕西省旅游景区(点)区域空间结构分析-以A级景点为例摘要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托,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区域内景区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成为了各个部门与环节关注的重点。
本文对陕西省区域内12地市共336处A 级景区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国内众多研究运用各类地理计算方法和数理模型,从而发现并总结出了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景区等级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得出A景点及景区空间结构不均衡的特点。
对陕西省A级景点区域空间结构上的不足提出建议,为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建言献策,以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A级景区;空间结构;分析;陕西AbstractTourist attrac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 which tourism development mainly relies on. Therefore,having an overall arrangment on the traveling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has become the new focus of all departments.Taking the 336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in 12 cities of Shaanxi as an examp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On the basis of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finally finding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Province tourism scenic area spatial structure distribution and grade scale. Drawing a conclusion that tourism scenic area space structure of Shaanxi Province is out of banlance. In view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this article give some advice to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m resources more rational,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gress of tourism and economy.Key words: A-class tourist scenic spots; Space structure;Analyze;Shaanxi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17742 摘要IHYPERLINK \l _Toc23955 Abstract IIHYPERLINK \l _Toc14679 目录IIIHYPERLINK \l _Toc13447 一、绪论 1HYPERLINK \l _Toc25329 (一)研究背景 1HYPERLINK \l _Toc21872 (二)研究意义 1HYPERLINK \l _Toc11180 (三)研究内容 1HYPERLINK \l _Toc27390 (四)研究范围 2HYPERLINK \l _Toc17769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2HYPERLINK \l _Toc4530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HYPERLINK \l _Toc27684 (二)相关概念解析 3HYPERLINK \l _Toc26904 三、陕西省A 级景区现状分析 3HYPERLINK \l _Toc11984 (一)陕西省各市旅游的基本情况分析 3HYPERLINK \l _Toc17311 (二)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 4HYPERLINK \l _Toc16446 (三)陕西省A 级旅游景区类型 5HYPERLINK \l _Toc4717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分析 5HYPERLINK \l _Toc6192 四、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 5HYPERLINK \l _Toc21667 (一)景区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5HYPERLINK \l _Toc11779 (二)景区空间分布差异分析 6HYPERLINK \l _Toc19947 (三)景区等级规模结构分析9HYPERLINK \l _Toc8590 五、陕西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11 HYPERLINK \l _Toc9797 (一)地理环境因素11HYPERLINK \l _Toc3120 (二)人文环境因素12HYPERLINK \l _Toc25965 六、陕西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策略14HYPERLINK \l _Toc17191 七、结论与讨论15HYPERLINK \l _Toc3672 (一)研究结论15HYPERLINK \l _Toc23959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16HYPERLINK \l _Toc911 参考文献17HYPERLINK \l _Toc9209 谢辞 19一、绪论(一)研究背景陕西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广大游客前来,旅游业逐渐的融入了陕西省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