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武汉城市圈三生功能时空格局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土地多功能与土地
利用类型的关系来构建三生功能分类体系已经成为
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由于三生功能本质是一个功
能空间,不仅应关注其时空格局,更应该关注功能之
间的关系,而对三生功能关系的研究大多是探索单
一 功 能 的 集 聚 性 ,[11] 对 三 生 功 能 间 关 系 的 研 究 较
三生功能的分类与评价体系是合理构建三生功能
空间格局的基础。[3]目前该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归并分类对三生功能进行识别,划分出
三生功能的范围。朱媛媛等(2015)划定了限制开
发 区 三 生 功 能 的 范 围 ,并 给 出 具 体 的 优 化 措
施。[10](p26-32)另一类是从土地利用多功能的视角对三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利用不同年份的 遥感影像数据,运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城 市 圈 三 生 功 能 时 空 演 化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并 运 用 Spearman 秩相关性分析、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对三生 功能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对该区域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保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64 ·
图 1 研究区示意图
局以及功能之间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包括 Pearson 简单相关系数、Kendall’s tua-b 秩相关
(二)数据来源。
系数和 Spearman 秩相关系数,其中 Spearman 秩相关
少,[7]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三生功能关系对于协调
优化三生功能意义重大。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运用相 关性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来刻画功能之间此消 彼长的权衡关系与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已经广泛应 用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中, 之 [13](p2064-2078 )[14](p1379-1390) 后又被引入到研究耕地多功能,[15](p143-153)本文探索将 上述方法应用到三生功能间关系的研究中。

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DOI:10.16660/ki.1674-098X.2005-5755-8687武汉市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①丁逸尘1 伍雄昌1* 黄美玲2 杨子钰1(1.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黄石 435000;2.湖北理工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摘 要:本文在GIS技术支撑下,基于武汉市2009—2017年人口数据和武汉市行政区划边界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人口重心与人口不均衡指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市2009—2017年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点。

结果表明:2009—2017年,武汉市人口密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特点,中间高,四周低;武汉市各区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的空间集聚趋势逐渐减慢;武汉市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逐渐减弱;武汉市人口重心总体上先向西南方迁移,再向东北方迁移。

关键词:人口重心 人口不均衡指数 空间自相关 武汉市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9(c)-0244-09Analysis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Wuhan CityDING Yichen 1 WU Xiongchang 1* HUANG Meiling 2 YANG Ziyu 1(1.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Province, 435000 China; 2.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Province, 435000 China)Abstract: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the data of popu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s utilized to study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of Wuhan City from 2009 to 2017. Some results are obtained by the methods of population densit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gravity central of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unbalanced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coming higher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in the periphery were discove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gradually slowed down.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as unbalanced and such situation gradually decreased. The population gravity center moved to the southwest first and then to the northeast.Key Words: Gravity center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unbalanced index;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uhan City①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开放基金(项目名称:资源枯竭型城市人为热排放研究;项目编号:KF2018Y01)。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简介:通过介绍武汉市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分析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方向,同时揭示笔者所意识到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弊病。

同时横向比较其他城市在建设规划中的成败,引述有专家的观点,重点在尊重历史及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字:武汉,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武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素有“江城”的美誉。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武汉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勇于突破的人文传统,也在中国当代史上立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武汉应该并且有能力成为一个颇具个性魅力的城市,换言之,作为城市的外在表象,其建筑与规划也应有体现出这个城市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的特色,体现出独到之处,令人过目难忘.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以及国内的其他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后发现:城市的气质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城市的魅力体现于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用智慧创造了城市这种大的人工环境形态.首先,我们可以从下面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分析一下武汉的客观优势:1.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河港交织,湖泊星布,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们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对武汉的城市基本布局从地理学的角度作出了大体的定位.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修正)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9修正)

武汉市城乡规划条例(2013年11月27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2014年1月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根据2019年6月21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7月26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城乡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全部为规划区。

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以及相关城乡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市人民政府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城乡规划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职责负责本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规划委员会。

市规划委员会为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审议和协调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为市人民政府进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市规划委员会的组成、议事规则等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新城区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应当设立区规划委员会,负责审议、协调本区规定权限内的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五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包括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下同)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乡规划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配备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人员。

第七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

武汉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研究

武汉大都市圈的空间规划研究
都 市 圈 一 般 具 有 以下 四种 特 征 :1 地 域 性 ;2 综 合 性 ; () ()
根据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原则 ,能成为都市圈域经济 的 中心城市首先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中心城市 的市 区 非农人 口规模必须在 5 O万人以上。 即达 到大城市最低人 口规 模; 二是非农人口的比重必须在 7 %以上 。按上述两个条件 , 0 可将 中国的中心城市划分为 四个级别:即中心城 市非农人 口
本就业人 口占行业就业人数的 比例 e为:
e 1 1 柏10 i - , 0% =(
各种 聚合 程度更高的新 的城市空 间形态 开始在我国凸现 , 学
者于光远认 为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 未来国际竞 争的 主体既不是 国家也不是企业 ,而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城市群 或大都市圈 。目前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南京 、 杭州、 武汉等具有
域 半 径 时 可适 当放 宽 一 点 , 5  ̄2 0 m 左 右 。这 样 , 中 国 在 0 0k 对
中心城市经济势能量级和都市圈域半径 的确定 , 可参 照表 31 .
的划 分 标 准进 行 。
寰 2: 中心 城 市 经济 势 能■ 级 与 圈 域 半 径 划分 标 准
全 国或 经 济 大 区 意义 的 中心 城 市 正 积极 开 展 城 市 圈 的 研 究 规 划 工作 . 争使 其 成 为 未来 2 力 0年 内 中 国具 有 竞 争 力 和 经 济 实 力 的 区域 。 武汉 大都 市 圈 的规 划 与建 设 对 于 振 兴 湖北 经 济 、 带 动 中 国 中部 地 区 的 崛起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的意 义 。
品 制 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

万方数据口习gCon8ervatIonUtilization40gJ薄若l讲柑l滏警l建譬lQ雄l{葛I量羞I至舌l岙骺l2转型时期武汉市工业空间发展的主要特制,也促成工业用地在空间上的调整变化。

征与问题自1980年代至今.我国大部分城市进入整体转型时期。

武汉同样也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刻变革,旧城区物质和人文空间环境经历着持续的更新.改造和调整。

从工业用地空间格局演进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来看.武汉的发展过程具有~定的典型性,也凸显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

2.1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武汉工业用地结构的调整呈现典型的圈层化特征,城市二环线以内原中小型工业集聚区逐步转化。

至1993年,成片工业用地基本退出二环以内地区.且越靠近中心区的工业用地置换速度越快。

至2004年,主城区内原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小型工业聚集区均转化为城市居住等三产业发展区.二环线内仅剩零星的一类工业。

而二环线至三环线间的中型工业企业转型则较为困难,一方面缘于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相对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由于它们基本属偏重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更新速度较慢.工业用地基本处于持平状态《图1)。

从工业用地空间结构调整的推动机制来看,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规模化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

2000年.武汉市土地储备制度正式运行,土地资产的运作使城市建设运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土地级差地租效应促进了规模化的lB城更新改造。

同时.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企业改图1武汉主要工业区的空间格局演变示意Fig.1SpatialpatternofmajorindustrialparksinWuhan2.2武汉工业用地结构调整中的矛盾与问题一是调整加剧了局部地区职住之间的不平衡。

转型过程中.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促使主城区内老工业用地的更新改造多以。

退二进’R~的方式进行.主城区内就业岗位外迁甚至丧失,新增居住用地又带来大量新增居住人口,加剧了职住失衡。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12月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与基础 (5)第一节发展背景 (5)第二节发展基础 (7)第三节发展不足 (9)第四节发展意义 (9)第二章总体发展思路 (12)第一节指导思想 (12)第二节发展定位 (12)第三节发展愿景 (13)第四节发展目标 (14)第三章构建全球领先的航空客货双枢纽 (18)第一节提升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枢纽地位 (18)第二节打造鄂州国际物流核心枢纽 (20)第三节实现客货双枢纽联动发展 (22)第四章推动临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25)第一节强核产业 (25)第二节促带产业 (27)第三节兴城产业 (28)第四节产业协作 (31)第五章建设生态智慧航空都市区 (35)第一节规划范围划定 (35)第二节总体空间布局 (36)第三节武汉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49)第四节鄂州空港核心区产业空间布局 (54)第六章搭建“三网络四体系”综合交通网络 (60)第一节完善“三网络”交通组织 (60)第二节促成“四体系”多式联运 (62)第七章实现实验区绿色生态发展 (65)第一节构建生态管控框架体系 (65)第二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5)第三节落实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66)第四节营造美好生态发展环境 (66)第八章体制机制创新 (68)第一节构建平台管理机制 (68)第二节优化双机场运行机制 (68)第三节创新开放合作机制 (69)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 (70)第一节支持政策 (70)第二节保障措施 (71)前言航空港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为特征,集聚临空属性产业和提升城市功能布局的一种新动能经济。

为更好地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湖北鄂州民用机场两大空港,统筹空港周边发展要素,共同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规划演变
1 三镇格局的形成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
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
口城,即今武昌。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
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
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
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后武昌城
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
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
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
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
县治。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
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汉口成
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明末汉阳通判袁焻筑袁公
堤(今长堤街)全长十一二里,汉口城区得以扩大。
清末,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
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城市。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
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至上世纪初,
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
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2 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差异
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
构形态差异很大。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
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
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
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
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
的主街。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
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
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布局场所。城市中心区以外的
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
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
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
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
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
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
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
下特性: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
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
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
道。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
业生活功能)(图4)。
(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汉口“自下而上”
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
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沿江
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
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二、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从今天来看,武汉市保持“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
发展更为有利。但城市的自身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武汉市由
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至现在将近400
万人口的集中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1949~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构想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直
辖市。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发展仍是三镇独立。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其中工业用地是城
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
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辟了以
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
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
洲工业区;在汉口开辟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
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区;在汉阳开辟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
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基本构架。
真正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
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
为一体。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
主要构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
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
集中反映了此种构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现在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
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辟一条贯穿
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在武
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
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
线体系。
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
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
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
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
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
展览馆广场。
2 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
1958年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
市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
城市发展相当缓慢,城市功能单一,结构失调,基础设施虽经多年建
设仍很落后。
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陆续兴建了以机电
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
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发展,并且在
远离市区约30km的葛店,开辟了以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在此期间,
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
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
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
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
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
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
业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依托,也没有明
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不够完善,城市
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不明确。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
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
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
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
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3 1987年以后的多中心组团式规划构想
如前所述,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
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建设和
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