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讲义(学生用)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学生版)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讲义(二)一、课内知识回顾(请注意加粗的字词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请按照考点整理本文的知识点:二、中考连接2011烟台:【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在即将到来的文言文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汉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

它具有古朴、文雅、精练的特点,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文言文考试主要涉及到文言词汇、文言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文言词汇1. 常见词义:考生需熟记常见文言词汇的词义,如「昔」表示过去的意思,「艰辛」表示艰苦困难。

2. 反义词:有些文言词汇有其反义词,如「喜」和「忧」,「善」和「恶」等。

考生应熟悉这些反义词的用法。

三、文言句法结构1. 并列关系: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如「人生有哀乐,月之有阴晴」。

2. 状语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状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如「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3. 宾语结构:文言文中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宾补等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如「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3. 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强烈而鲜明的意味。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刻意训练: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例如背诵经典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注意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3.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句子的意思。

六、文言文写作技巧1. 归纳总结: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2.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语文中考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文体知识、考点讲解)课件
3.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 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语的词义。
4.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 部分词,古为今用,可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语是否可以古今通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 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当于“可要”
⑥表选择
⑥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从
④介词,在 于
⑤介词,向 ⑥介词,给 ⑦介词,对、对于 ⑧介词,表比较,比 ⑨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①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⑤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⑦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⑨至于夏水襄陵(《三峡》)
⑩表时间或方位的界限或范围
⑩自康乐以来(《答谢中书书》)
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承接
①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③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并且
而 ④连词,表修饰
④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⑤连词,表转折,然而, ⑤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⑪助词,用在“前、后”等词前,表示 ⑪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
①介词,给,替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②介词,为了
②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③介词,向,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讲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适用学科初中语文适用年级初中三年级适用区域部编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总结教学目标 1. 了解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2. 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教学建议】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掌握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教学建议】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一、导入二、知识讲解知识点1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型考点总结一、诗词鉴赏【考点一】对重点词的理解考查内容:课内重点诗词中的重点词义注释应试策略:熟记课内诗词中的词义注释(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考点二】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考查内容:对诗词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情感的体会答题方法:看题;看景(场面)——还原图景;看意象;看情——结合特定意象附:常见意象表达的感情菊:隐逸、高洁、脱俗(瘦)马:漂泊;奔腾、追求阴天:压抑、愁苦、寂寞沙鸥:飘零、伤感猿猴:凄厉、哀伤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梧桐:凄苦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历史的发展趋势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一】文学常识考查内容:课内重点文言文的作者及其作品情况应试策略:对初中阶段重点文言文篇目的作者进行梳理总结【考点二】语句翻译考查内容:课内文言文的优美句、主旨句、哲理句、特殊句式或包含特殊用法字词语句的翻译答题方法:通读文章解大意;前后联系译难点;人名地名不必译;字字落实重直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七年级下册:2、口技一、解释加点的词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

乳: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

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二、翻译下列各句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1、归纳文章的主旨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通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知识精讲(一)中考考点: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

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考题一]: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问题:十年,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间问:“何以战之?”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7)公将鼓.之鼓: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弗敢加.也弗敢专.也A. B.而山不加.增专.其利三世矣肉食者鄙.必以信.C. D.先帝不以臣卑鄙.愿陛下亲之信.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2)战则请从。

译:(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4、根据文段回答:(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曹刿的。

(以上考题综合02年安徽省镇江市与03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解题思路: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讲义全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实词
释义
好的,正确的
擅长

善事,好事
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好处
课内例句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先主曰:“善。”
不知其善也
例: (17年真题)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文言文阅读专题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常考题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常用方法: (1)课内迁移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
课彰读《诗》《书》。 译文:(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例:[2017陕西副题] 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译文:王羲之于是敞开衣襟,解开衣带,恋恋不舍,不忍离去(或:停止)。
名词作动词
6. 名词+代词 → 动词+代词
eg: 名之者谁? 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在动词前面,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定作用,那 么这个名词就充当状语,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等 等。 前提:这个名词不做主语。
eg: 吾日三省吾身 山行六七里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
使动用法
《赤壁之战》
用判定主语所指和宾语所指是同一事物/ 同类事物。简单的来说,即说明某事物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讲义
【考点剖析】
1.(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2.(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3.(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4.(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具体解析】(学生笔记)
(考点1)结合语境,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2)结合语境,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解释
(考点3)文言语句疏通翻译。

(考点4)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内容概括)
【真题回顾】
(2018年陕西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小题。

(12分)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①贾(gǔ):做买卖。

②召(shào)忽:齐人。

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知时.有利不利也()(4)吾尝三战三走.()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 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9.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20. 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7年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

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

彰曰:“好为将。

”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①彰:曹彰。

②膂力:体力。

③课:督促。

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3)将.十万骑驰沙漠()(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而.好乘汗马击剑/云归而.岩穴暝
B. 此一夫之.用/甚矣,汝之.不惠
C. 使各言其.志/其.真无马邪
D. 为.将奈何/吴广为.都尉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4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20.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