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内科学——肥胖

4.脾肾阳虚
症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 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 胖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清胃泻火,佐以消导。 方药:小承气汤合保和丸。
小承气汤方中以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佐以枳实、厚朴行气 散结,消痞除满。
保和丸用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以神曲消 食健脾,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半 夏、陈皮行气化滞;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
两方合用有清热导滞化积之功,适用于胃热滞脾之实热积滞型肥 胖。湿热食积,内阻肠胃引起肥胖而兼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 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亦可用枳实导滞丸。方中 以大黄泻热攻积,枳实行气消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茯苓、 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神曲消食化湿,全方消导化积, 清热祛湿,使湿热清,积滞除,胀满消,肥胖减。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有“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等。
《素问·奇病论》中有“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 问·宣明五气论》有“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的记述,认为过食 肥甘及缺乏运动是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早就认识到肥胖容易引起消渴、中风、胸痹心痛等类病证,甚 至影响人的寿命,所谓“肉坚则寿”、“肉脆则夭”,实指身体 肥胖则长寿者少。
2.黄胖病
是肠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黄胖肿大为特征,与肥胖迥然有 别。
04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1.辨痰湿痰热
痰湿,表现形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 涎,水湿偏重,多有腹泻便溏,暮后肢肿;
痰热偏盛者,多见心烦口苦,大便秘结等。 临床辨证时,当分标本缓急,虚实多少。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关于肥胖的解释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涉及了对肥胖的
一些解释和观点。
从多角度来看,以下是对《黄帝内经》关于肥胖
的解释:
1. 饮食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饮食习惯有关。
其中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喜怒者,形已立,肉腠理坚,肌肉满,脂肪膏腴。
”意味着过度的喜怒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从而引
起肥胖。
此外,《素问·至真要大论》也强调了饮食节制和合理搭
配的重要性,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2. 运动观点,《黄帝内经》认为肥胖与运动不足有关。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提到,“肥人多阴,瘦人多阳。
”这意味着
肥胖的人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需要通过运动来调节阴阳平衡,以防止肥胖的发生。
3. 脏腑观点,《黄帝内经》将肥胖与脾胃功能紊乱相关联。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肥人多痰,痰多则胃气不行。
”
这说明肥胖的人体内容易积聚痰湿,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从而引起
肥胖。
4. 情志观点,《黄帝内经》认为情志不稳定也会导致肥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喜则肥,怒则瘦。
”这意味着过度的喜欢会导致体内湿气过重,而过度的愤怒则会导致体内阳气亢盛,从而影响体重的平衡。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解释主要包括饮食观点、运动观点、脏腑观点和情志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肥胖的原因,为我们理解和预防肥胖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指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其中的解释和观点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肥胖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 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 症可有气急短、体力活动减少、肌肉酸痛表现。
二、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糖尿病,也容易伴发痛风和胆石 症,慢性消化不良、脂肪肝、轻至中度肝 功能异常也较常见,其他如癌症发生率也 较非肥胖者咼。
2.神经精神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 量贮存相关激素的分泌,在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知人类 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调 节食欲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但在临床上单纯性肥胖病人不 一定有下丘脑病变。食欲也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当精神过度紧张 时,食欲受抑制,反之食欲亢进。
实主要在于胃热、痰湿,其中胃热是痰湿 之因,膏脂堆积而成痰湿是胃热多食之果。
虚主要是脾气亏虚,运化不足而水谷精微 积为痰湿。
病变过程中,常发生虚实之间、各种病理 产物之间的转化。另外,肥胖病变日久, 常变生他病,或合并他病,如常合并消渴、 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临床表现】
一、症状及体征
(二)病理
1.脂肪细胞和脂肪组织
脂肪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仅可以贮存和释放能量,而 且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数十种脂肪细胞因子、激素或其他 调节物,影响局部或远处组织器官,在机体代谢及内环境稳定中 发挥重要作用。脂肪组织块的增大可由于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增 生型)、体积增大(肥大型)或同时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增生 肥大型)。
第四节 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 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2010年国际肥胖症研究协会报告显示,全球肥胖 症患者4.75亿,每年至少有260万人死于肥胖及其 相关疾病。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成人超 重率为32.1%,肥胖率为9.9%。
中医药减肥疗法的研究概况

防和 治疗 肥 胖症 有 着 十分 重要 的 临床 意义 。 目前 对
于肥 胖症 有 很 多种 疗法 , 比如 : 饮食 疗 法 、 运动 疗法 、
行 为 疗 法 、 物 治疗 等 。在 药物 治 疗 方面 , 药 中药西 药 的运 用均 较 为广 泛 , 目的 不 仅 是 局 限 于 治 疗 肥 胖 其
月 ) 出生 体 重 ( ) : g +月 龄 X5 0=标 准 体 重 ( ) ( ) 0 g 。 3
一
岁 以上 幼儿 : 龄 X2+8=标 准 体 重 (g 。若 儿 年 k)
童 身 高超 过 标准 参 照成 人计 算 。 2 中 导致 气 虚 ; 二 , 胖 已成 , 其 肥 膏 脂 内聚 , 转输 失 调 , 血 滓 液 无 从 化 生 , 如 汪 昂所 气 诚 言“ 人 多 痰 而 经 阻 , 不 运 也 ” “ 人 形 盛 而 气 肥 气 、肥 虚” 。正 如 张仲 景所 言 “ 荣人 骨 弱肌 肤盛 ” 其 言之 尊 ,
能布 化 , 为易 蕴 湿 生 痰 体 质 , 有 这 种 体 质 之 人 , 成 具
又相 应 出现 多 痰 多 湿 的 症 状 。 如《 氏 医存 》 言 : 王 所
“ 肥人 酗酒 之 湿 热 , 作痰 涎 , { 一 身 。 陈 修 圆也 久 淫 失 ”
说 : 大抵 素 禀 之盛 , “ 从无 所 苦 , 惟是 痰 湿颇 多 。 所 以 ” 后 人 多认 为 “ 人多 痰 湿” 肥 。另 一 方面 , 人多 少 气 。 肥
摘要 慨述 中医理论对肥胖症 成因和病机 的认识 、 医药 减肥 的辨证 辩病 疗 法以及 减肥 中药 的研 究进 展 , 中 并
分 析 中 医药 减 肥疗 法 存 在 的 问 题 。 关键词 中医药 减 肥
从脏腑学说论肥胖症的病机与治疗

从脏腑学说论肥胖症的病机与治疗中医学认为肥胖症内因脾胃虚弱,气机失调;外因嗜食肥甘厚味,外源性脂质摄入过多。
二者互为因果,导致运化失司,影响水谷精微的布散与代谢,痰湿瘀滞,脂质沉积,形成肥胖。
[1]病位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2]本文将从五脏与肥胖形成的关系分析来论述如何从五脏入手来治疗肥胖。
标签:肥胖;五脏;中医;治疗肥胖病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布散,化为高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成肥胖。
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3]而人体是一个有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
各脏器·组织和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任何一脏器的损伤,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津液输布的异常,使痰湿内停而致肥胖。
1从脾胃治疗肥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脾主运化,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
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在胃和小肠进行,但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及转输精微的功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灌溉四旁”,布散全身。
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素问·厥论》“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4]脾主运化,除了能运化水谷精微外,也可运化水液,将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及时转输至肺和肾,并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脾的运化功能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为“后天之本”。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体内水谷精微津液得以正常化生输布;若脾胃功能失调,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积聚而化为膏脂痰浊,聚于肌肤、脏腑、经络而致肥胖。
另外,胃热偏盛,食欲亢进,食量过大,致营养偏盛,膏脂堆积而成肥胖。
可见肥胖与脾虚痰湿、胃热偏盛有关。
从脾胃治疗肥胖,应从脾虚痰浊、胃热偏盛两方面来辨证选方用药。
中西医对肥胖认识的比较

分 为“ 人 ” “ 人 ” 肉人 ” 脂 、膏 “ 3种类 型 。肥 胖 人 多痰 、 多
湿 、 气 虚 、 阳虚 、 多 多 多瘀 、 多脾 实 。肥 胖 病 因 中 医认 为, 多责 之 素 禀 体 丰 , 食 膏 粱 厚 味 及 久 卧 、 坐 、 过 久 少
起 的继 发性 肥胖 , 治疗 上需 积 极治 疗原 发病 。
在中 国 成 人 的 发 病 率 分 别 为 2 .% 和 30 , 44 . % 自从 19 9 2年 以 来 中 国 肥 胖 发 病 的 年 增 长 率 为 2 %一 2 2 %…。肥胖 不仅 使 人 体 型 难 看 , 重 要 的 是 影 响 健 5 更 康, 导致 多种 疾病 , Ⅱ型糖 尿 病 、 如 高血 压 、 血脂 、 高 胆 石证 和癌症 等 。人 们 很早 就 对 肥 胖 进 行 了研究 , 括 包 中 医‘ 医对肥 胖发 病 机 理 和 防 治都 已取 得 了一 些 进 、 西 展 , 中 、 医对 肥胖 的认 识 是不 同 的 。为 了更 好地 发 但 西 挥 中 、 医治疗 肥胖 的特 色 和优势 , 必要对 其 进行 比 西 有 较 , 比较 中更 好掌 握其 各 自不 同的 长处 , 在 更好 地 为临 床服务 。
1 中 、 医对肥 胖病 因病 机 的认识 西
单 纯性肥 胖 的发 病 机 制 主 要 是 过 多摄 入 、 食 行 摄 为 异常 、 动不 足 、 传 和热量 产生 异 常 。导 致能 量摄 运 遗 人 大于 能量 消耗 , 肪 在 人 体 内的 堆积 。多 数 的观 点 脂 把 肥胖 归 于脂肪 和碳 水化 合物 摄入 量过 大 。因此 在肥 胖 治疗 上都 是着 重于 限制 饮食 的摄 入如各 种 各样 的食
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概况★白洋1** 喻松仁1*** 舒晴2 王萍1(1. 2016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4)摘要:肥胖已成为现代人类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了较快的发展,现笔者根据肥胖多痰、多虚等的病理特点,运动及膳食等方面对肥胖的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肥胖;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723.14 文献标识码:A肥胖是由特定生化因子引起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和能量代谢紊乱而导致的常见营养性障碍疾病,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肥胖/超重的患病率逐年增长,呈流行态势,肥胖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1]。
现代医学通常采取药物、外科手术、控制饮食和体育运动等疗法,或因副作用较大,或因难以坚持,往往导致病情反复,收效不佳。
而中医药治疗肥胖具有预防为先、灵活多样、安全有效、疗效持久等优点。
因此,采取中医药治疗肥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方药治疗1.1 临床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超重和肥胖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为痰湿质和气虚质[2]。
各位医家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肥胖时,多从“痰湿”和“气虚”等方面着手,进行辨证论治。
王琦[3]认为肥胖多由气虚、痰湿等引起,临证时多采用“健脾益气”“祛痰分消”等治法,药选黄芪、白术、制苍术、茯苓、泽泻、冬瓜皮、荷叶、蒲黄、熟大黄、姜黄等健脾益气、化解痰湿、祛瘀叶10g)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30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0%。
中医药亦对肥胖相关病症的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可提高患者整体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王秀霞[6]认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与肥人多痰有关,认为该病病机为“素体肥盛,痰壅胞宫”,运用湿痰方加淫羊藿、巴戟天、白芥子等温肾药治疗,屡屡显效。
连东辉[7]从肥胖痰湿内盛的基本病因病机出发,采用化痰祛湿、平肝潜阳、和胃利胆之法,运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痰湿壅盛型肥胖性高血压病60例,显效34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
肥胖的辨证论治

肥胖的辨证论治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古医籍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肥胖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1、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2、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5、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祖国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早在古医籍中就有记载,中医认为肥胖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根据成因把肥胖分为以下几类:1、气胖: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2、腹型肥胖:因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3、脂肪型肥胖: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虚胖: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5、病态肥胖: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
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存活度。
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中药无副作用,还能起到滋补和保健的作用。
食疗减肥六法1、鲜荷叶汁10克,山楂6克,生薏苡仁6克,沸水沏饮,尤其适于高血脂症的肥胖之人;或鲜荷叶1张,洗净煮汤,用荷叶汤同粳米100克煮粥服食代饭。
2、菊花5克,生山楂及草决明各12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日数次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多数学者认为肥胖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遗传等因素有关。
中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灵枢·卫气失常篇》论及人体肥瘦时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后世又有"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谷气胜元气,其人脂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唯是湿痰颇多",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
这些论述对指导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肥胖与人之先天禀赋有关,这大抵与现代医学所指出的本病有遗传倾向相吻合,据沈阳、大连、北京三市调查14321名新生儿的肥胖发生率为7.05%~16.6%。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对800例肥胖患者的病因分析,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有肥胖者达29.63%,自幼肥胖者占7.75%,这些都说明肥胖与遗传有关。
其次,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
摄入精美而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体内,则为"膏人"、"脂人"、"肥人"。
唐氏报告90%和长征医院调查13.75%的肥胖患者有喜食肉类、摄食过多。
长征医院调查产后肥胖占女性肥胖中38.02%,可能与民间风俗产后要多进甜食及重视"坐月子"有关。
再次,久卧、久坐、活动过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医学入门》也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
久卧、久坐,气虚、气郁,必使运化无力,输布失调,膏脂内聚,使人肥胖。
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
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
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输布精微,充养周身,而变成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
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助脾健运,通调水道而湿浊内聚,溢于肌肤加重肥胖。
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
而胆不能正常泌输精汁,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
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可有气滞,或血瘀。
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虚证,又有标实证,本虚标实相互联系,同时并存。
总之,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
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
肥胖症的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症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合并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
1987年10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病学术会议,经广泛酝酿讨论制订中医分型标准,并经1989年11月武汉会议修订,单纯性肥胖病分为五个型。
一、脾虚湿阻型其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
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
二、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久郁化热)其主要表现是头胀头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
脉滑小数,舌苔腻微黄。
三、肝瘀气滞型主要表现是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
脉细弦,舌苔薄,舌质色暗。
四、脾肾两虚型(脾肾阳虚)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萎阴冷。
脉细无力,舌苔薄,舌质淡。
五、阴虚内热型主要表现是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
脉细数、微弦,舌苔薄,舌质尖红。
肥胖症的治疗之法肥胖症者除了体形肥胖,腹部膨隆,肌肉松软,皮下脂肪臃垂,活动气短,容易疲劳等共同表现外,还可因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而有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故中医治疗方法也较多。
但治病必求其本,抓住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膏脂、痰浊为主;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通腑为总则。
具体归纳以下治疗之法。
(一)化湿法用于脾虚湿阻型,以神倦乏力,胃口欠佳,胸宇憋塞为主要表现者。
代表性方剂有二术四苓汤(苍术、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泽泻汤(泽泻、白术),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二)祛痰法即祛痰化湿法,主要用于常有头重若裹,痰浊阻遏,胸阳不展,胸满痞塞者。
按照肥人多痰的理论,化痰湿是肥胖症的一个主要的治疗原则,常贯穿在治疗过程的始终。
代表方二陈汤(半夏、桔红、茯苓、甘草)和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生姜、甘草)。
(三)利水法用于脾虚湿阻型,以面浮跗肿,或尿少浮肿,腹胀便溏为主要表现者。
代表方剂是五皮饮(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和导水茯苓汤(赤苓、麦门冬、泽泻、白术、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草)。
(四)通腑法肥胖患者平素嗜好烟、酒,大便干燥,或习惯性便秘,瘀浊积蓄,腑气不畅而伴有腹胀、胸闷、憋气者。
可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和防风通圣丸(散)(处方详后)。
或单味大黄长期服用,以通腑化浊,发和五脏。
亦有报道,用牵牛子"通瘀消胀,久服令人体轻瘦"。
(五)疏利法主要用于肝郁气滞型,肥胖患者症见口苦烦闷,妇女月经不调,经闭或经前乳房胀等。
可用疏肝利胆法,代表方剂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和逍遥丸(散)(柴胡、当归、芍药、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甘草)。
(六)健脾法常用于神倦乏力,少气懒言,或大便溏薄,胃口不好而肥胖者。
健脾法是重要法则,其代表方是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和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泽泻)。
(七)消导法患者兼有饮食自倍,食后胀满,舌苔腻者;或食少而肥者,常佐以消食导滞,促进代谢。
用保和丸(山楂、神曲、麦芽、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八)温阳法病久,年龄偏大者,症见怕冷,腰酸,四肢沉重,嗜睡,湿盛,脾肾阳虚型者。
宜温阳利水,常用济生肾气丸即加味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川牛膝、车前子)及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九)养阴法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临床表现为相对阳亢,多见头昏,头胀头痛,腰痛酸软,面部升火,五心烦热,口干,舌尖红,舌苔薄白,脉细数或微弦。
可用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和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猪脊髓)治疗。
临床治疗还要标本兼顾,主从结合,采用复方图治,多主张两种或三种治法参合运用,有助于提高疗效。
防治肥胖症的中成药随着肥胖发病率的增加,广大患者求治心切,引起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重视,应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对肥胖症的治疗药物进行了筛选,推出了一批服用方便,通用性强,可长期服用,副作用小,颇受患者欢迎的中成药。
根据中西医学理论和笔者多年来的临床经验,选择介绍如下。
针灸减肥新思路-刺激胃经穴位降低瘦素抵抗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由肥胖引起的疾病逐渐增多,作为自然疗法的针灸减肥疗法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在分析瘦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刺激胃经穴位在抑制食欲、促进产热、抑制脂肪合成、调节体重、进行局部减肥等方面的作用可能与瘦素有密切关系。
将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有关瘦素的研究成果相结合,颇有新意,相信会为临床应用针灸减肥疗法带来启示。
瘦素是由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反映机体能量贮存状况,衡量肥胖程度及评价减肥疗效的一项较敏感的指标。
足阳明胃经为人体十二经中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的一条经脉,与能量代谢有关。
笔者认为,筛选胃经中可明显降低瘦素抵抗的穴位进行针灸,应是针灸减肥的新思路。
现代研究:瘦素与体重关系密切在机体能量调节、体重控制的过程中,来自脂肪细胞本身的信息及功能十分重要。
在生理状态下,瘦素分泌随着脂肪组织的增加而增加,并反馈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下丘脑)和外周组织(比如内脏脂肪、胰腺等),从而明显地产生抑制食欲、降低体重的作用。
瘦素的生物作用主要是通过中枢和外周两条途径实现的。
前者主要是下丘脑-神经肽Y(NPY)通路,瘦素抑制食欲的作用即是通过抑制NPY的mRNA表达而实现的。
瘦素还可通过下调NPY的合成分泌使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激活脂肪细胞上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导致解耦联蛋白(UCP)的表达增加,最终使大量贮存的能量转变为热能释放。
由于胰岛细胞中也存在瘦素受体,因此瘦素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水平减少食物摄取,促进能量消耗。
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增加瘦素分泌,而瘦素则反馈性地与胰岛β细胞上的瘦素受体结合抑制胰岛素分泌,减少脂肪合成。
另外,脂肪细胞,尤其是内脏脂肪也是瘦素作用的靶组织,其瘦素受体水平与体重呈明显的正相关。
中医学:胃经与体重直接相关中医学认为,胃强脾弱、气(阳)虚之人,由于脾的运化不足,致痰湿内盛,而且平素不喜欢运动,常感四肢倦怠等,是肥胖的易感人群,较易发生脾虚痰湿型的肥胖症。
胃经属胃络脾,在经络中与能量代谢关系最为密切,食欲的强弱直接与胃经和胃气相关。
食欲的控制在减肥过程中十分重要。
若食欲控制得当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反之,强烈的食欲和饥饿往往会造成减肥失败。
胃经穴位(如足三里、内庭等)具有调整食欲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初步证明。
动物实验显示,针刺胃经的足三里和内庭穴对于肥胖大鼠下丘脑摄食中枢和饱食中枢中的神经递质浓度有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
此外,艾灸、按摩、温针灸胃经的足三里、丰隆、水道等穴位,具有温补阳气、温化痰湿等作用,可改善肥胖症患者畏寒怕冷、水肿郁胀、夜尿多、嗜睡、神疲倦怠等症状。
有报道介绍,针灸对于肥胖症患者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外周血浆环核苷酸(cAMP)、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等指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说明针灸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脂肪的分解代谢,抑制副交感神经,尤其是胃肠道较强的消化吸收功能。
刺激能降低瘦素抵抗的穴位临床研究显示,血清瘦素水平与体重指数(BMI)显著相关。
多数肥胖症患者体内并不缺乏瘦素,相反却普遍存在高瘦素血症,提示肥胖症患者体内存在瘦素抵抗。
现有的一些大规模的关于肥胖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大多数并不存在瘦素和瘦素受体基因的突变,因此瘦素抵抗不能用基因的异常来解释。
普通肥胖者个体瘦素抵抗的机制目前还不明确,可能的机理有两种说法。
一是外周性抵抗。
有报道称肥胖症患者外周脂肪组织中瘦素受体的表达减少导致瘦素抵抗,并且BMI越大,瘦素受体密度越小。
此外,还可能存在受体及受体后功能的缺陷、瘦素信号传导通路的缺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