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选修课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题库

中國哲學史(三)期末試題題庫周敦頤(濂溪)一、試分析區別周濂溪所著〈太極圖說〉中所依據之儒家與道家思想。
二、試闡釋周濂溪《通書》中的本體論與工夫(修養)論思想。
三、試說明周濂溪《通書》面對佛教的挑戰,如何融合《易傳》的「乾元」與《中庸》的「誠」,為宋明理學建立了本體宇宙論的堅固理論基礎?四、周濂溪《通書》主張:「幾善惡」,朱子釋之云:「幾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
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故當發現,而人欲亦萌乎期間矣。
」請闡釋其道德義涵並加以評論。
邵雍(康節)一、試說明邵雍「元會運世」之歷史生滅觀及世界觀,並評論之。
二、何以說邵雍是心學?理學?觀物之學?試說明其理由。
三、試舉一生活實例說明邵雍〈觀物內篇〉「以物觀物」的認知意義與修養工夫。
張載(橫渠)一、張橫渠的〈西銘〉如何開發儒家的「仁」的精神境界?二、試闡釋張橫渠「虛氣相即,神化一體」的本體宇宙論。
三、張載如何批評佛教存有思想?試評論之。
四、張載之「成性」思想如何承傳自《易傳》而發揮之?五、張載〈大心篇〉如何表現其心學色彩。
六、張橫渠如何開發儒家「成德之學」「德性所知」之道德理性?你認為張橫渠的心性論是否能充分開顯儒家哲學之道德主體性?程顥(明道)、程頤(伊川)一、明道主張:「天下善惡皆天理」,如何能成立其說?請嘗試闡釋其原由並評論之。
二、明道之〈定性書〉或〈識仁篇〉對於現代人生或現代社會可能有何正面意義?請擇一闡釋之。
三、試比較明道與伊川對於儒家所論「仁」的涵義之闡釋有何不同?四、試比較明道與伊川對於儒家所論「敬」的涵養工夫之講求有何不同?五、試說明伊川如何創造性地詮釋《論語》:「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並評論之。
六、試評論伊川「理/氣」,「性/情」,「仁/愛」、、每每形上形下「同一整體而體用二分」之思想型態對於儒家思想義理的開展有何意義?七、試評論伊川「涵養須用敬」與「進學在致知」並重的修養論有何現代意義?。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作业及答案《中国哲学史》期末作业及答案1.荀子的性恶论(1)荀子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2)荀子以自然资质为“性”,认为“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
这种天就的、自然禀得的性与欲相连,是恶的,所以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等。
人性是恶的,若顺其自然发展,就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残杀,导致社会混乱。
(3)“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观。
荀子明确了“善”“恶”的含义,认为“善”即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恶”即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才需要圣人去引导、教化。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是人为的结果。
人的本性只是一种原始的质朴材料,而人为则是用礼仪道德加工后的成品。
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不能变得完满美好,圣人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把“性”和“伪”很好地结合起来。
“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4)“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便是“成圣”。
他认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君子与小人无异,君子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后天的努力。
荀子在强调要努力修习“成圣”的根本途径的同时,也强调了以礼义去导化百姓的巨大作用。
(5)荀子的性恶论仍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又企图把它说成是具有超阶级性的。
2.荀子的认识论(1)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即先有人的形体,然后才有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依赖于“耳目鼻口形”和“心”等器官。
肯定了人具有认识能力,客观事物可以被认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可知论)(2)他肯定了知识、才能来自客观,人只有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
他把认识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获得初步的认识,并重视经验知识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次,通过“心”的思维作用,对感官得到的初步知识加以综合、分类、整理。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第一卷客观题部分一、单选。
(1′×15=15′)1、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就是()A、581B、587C、589D、6182、南宋初年,被任命为东京戍守的就是()A、李纲B、岳飞C、韩世忠D、宗泽3、唐肃宗时期的权宦就是()A、李辅国B、高力士C、程元振D、鱼朝恩4、元朝管理西藏地区的事务机构就是()A、中书省B、宣政院C、枢密院D、御史台5、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是()A、土木之变B、夺门之变C、庚戌之变D、大礼仪之争6、清雍正帝实行全国的经济政策就是()A、两税法B、诸色户计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7、金扶植谁创建了伪齐政权()A、刘豫B、张邦昌C、石敬瑭D、蔡京8、明朝四大权宦依次就是()A、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B、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C、魏忠贤、汪直、冯保、刘瑾D、刘瑾、王振、汪直、魏忠贤9、南宋和谁通过什么确立了君臣关系()A、西夏庆历和议B、辽澶渊之盟C、金绍兴和议D、金隆兴和议10、“西厂”的设置时在哪个皇帝时期()A、永乐B、宣德C、正统D弘治11、唐朝管理天山以南的机构是()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西域都护府D、宣政院12、“柜房”与“飞钱”出现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13、年,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A、沙勿略B、马可波罗C、利玛窦D马戛尔尼14、“八旗制度”是以什么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单位的` ()A、牛录B、固山C、甲喇D、谋克15、《古今图书集成》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组织编写的 ( )A、永乐B、康熙C、雍正D、乾隆二、填空。
(1′×20=20′)1、隋朝的东都就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3、____________的失利,使得北宋死守内虚外统治者方针的构成。
4、元朝法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靖难之役的时间就是______________。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1、名词解释合同异正确答案:惠施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事物之间的统一性,与离坚白相对。
《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
”《庄子•天下》所列惠施历物十事的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江南博哥)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揭示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从而否认同和异概念的确定性,把同和异合二为一,引伸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合同异的著名论题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等。
2、名词解释本性即佛正确答案:慧能认为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或称本心。
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慧能强调的是,佛性是人的唯一本性,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所以他说“佛向性中坐,莫向身外求”。
佛和众生的区别就在于觉与不觉,佛并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个人的心中。
3、名词解释合二而一正确答案:语出方以智《东西均•三征》:“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
凡有动静往来,无不交轮,则真常贯合,于幾可征也。
”用其概括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强调“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两间无不交,无不二而一。
”4、问答题简述墨子的认识论正确答案:墨子认识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倾向是经验论,但对于理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
1墨子肯定了人们的认识只能来源于人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2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先把“名”“实”问题提到了认识范围,并做了唯物主义论证。
墨子认为,“实”是第一性的,“名”是反应实的,是第二性的,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3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问题。
判断利害必须有一定的标准。
墨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三个:第一个标准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第二个标准即“下元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个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4与认识论相联系,墨子在逻辑思想上首先提出了“类”、“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

哲学: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四1、名词解释一念三千正确答案:一念即一念心,三千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智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中,这是因(江南博哥)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2、名词解释精气正确答案: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
《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还认为精气“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后来思想家一般把精气看作是一种构成人的生命和精神的东西。
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戴震《原善•绪言下》:“知觉者,其精气之秀也。
”3、名词解释四端正确答案:孟子的用语,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理、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是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正是由于“四德”是由“四端”发展而来,而“四端”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所以“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可见,孟子是一个先验道德论者。
4、名词解释大用流行正确答案:1冯友兰用以指理表现为实际事物的过程。
“道体之本然,即是大用之流行。
”又认为,“一切事物,均经成盛衰毁四个阶段。
旧事物如此灭,新事物如此生。
如此生生灭灭,即是大用流行。
大用流行,亦称造化。
”(《新理学》)2.熊十力用以指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
“这种物质现象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说为大用流行。
”宇宙为一切大用之总名,万物即大用所现翕辟、生灭的迹象,“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故“万物与大用本来不二。
”“宇宙万象,唯依大用流行,而假施设。
故一切物,但有假名,都非实有。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作者:————————————————————————————————日期: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 (1)简答 (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 (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
(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
(5)七、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6)十、《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6)十一、什么是“六相圆融”? (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十三、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 (7)十六、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7)十八、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
(9)分析说明 (9)论述 (10)一、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10)二、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 (10)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②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③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 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释义和:
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所谓“和而不同” ,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
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泰而不骄 -- 解释:出处: 1《论语·尧曰》:“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
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2.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态度舒泰而不骄傲。
也指有地位、有权势后不骄傲。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2.四端、四德
四端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四德即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妇女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女子容貌打扮要整齐美观
妇功:出嫁女要把侍奉公婆和丈夫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3、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 最高实体范畴;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的方法论。
2 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 --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4、心斋、坐忘
“心斋、坐忘”出现于庄子。
是用孔子与其学生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修行方法。
“心斋”的原文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者,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
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
心斋就是抛弃了感官,用虚无之心去对待万物。
“坐忘”的原文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坐忘,是
通过废除肢体,停止思想。
开窍而去真正感知宇宙,与道大通。
“心斋”的境界是虚以
待物,“坐忘”的境界是同于大通。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
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
5.兼爱、非攻
“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由儒家的“仁”和“礼运”的“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发展而来。
”。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
爱上》).墨子的“兼爱”还要禁止“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
反对贵族、富人欺压下层民众。
“非攻”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 . 但他不反对“汤伐桀,武王伐纣”那样的“革命”战争,认为“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二、孔子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的核心是 " 仁 " ,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 " 仁者爱人 " ,进而是 " 入则孝,
出则悌 " ,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
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1.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
“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矣
2.孝、悌
孔子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
3.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根本:“孝悌”。
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
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其次说明仁的一个特点,这就是求仁完全
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最后说明求仁的具体条目,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的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3.为仁之方“为仁由己”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自
觉性。
为仁之方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
为仁之方包括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
种要求需要满足,即所谓“忠”。
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
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
是所谓“恕”。
忠恕的综合是为仁之方,也是仁的本身,所以曾参说 : “夫子之道,忠恕
四、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假说的理论
1.孟子强调的是人性善 , 是为了推广他的以仁治国的主张 .
而荀子强调人性是恶 , 是为了说服治理国家要与时俱进的主张 , 也就是推行以法治国的政治
的主张 .
2.两人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 , 孟子认为人性中善来源有待于后天扩充 , 而荀子认为人性善需
要后天努力 .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本来就带来的美好的天性 , 荀子认为人性只是人做为人的物
性 , 美好的东西都是后天才有的 . 所以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四端, 四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就是仁义礼智四德. 在他看
来, 这些都是由人们先天固有的本性决定的 , 并不是任何外力强加给每一个人的 , 所以它是
不可改变的 . 孟子的性善论 , 不仅为他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 而且
也为封建剥削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做了论证. 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定的社会一定的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应当遵循的标准 . 它不是先天的本性 , 而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
荀子提出了与之相对的性恶论 , 首先明确了善恶的含义 . 所谓善 , 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恶就是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 因此他认为 , 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 , 在人性中是没有的 , 事实上人生来的本性就是恶的 . 正因为如此 , 才需要圣人 , 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 . 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 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
孟子讲的性善只有圣人君子才能保持 , 而荀子讲的性恶只有圣人君子才能去掉 . 他们所谓的性善性恶的含义 , 其实都是统治阶级的标准 . 他们都有明确的阶级界限 , 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五、(一)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
(1)、合知行
(2)、一天人
(3)、同真善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
(二)中国哲学(文化)优秀精华
1,天人关系上---
天人合一;
-
2,人人关系上---
人际和合;
-
3,知行关系上---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