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

合集下载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中考记承天寺夜游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试题(共35页)

备战(bèi zhàn)2021中考:?记承天寺夜游?2021-2021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及精品导学 2021年考题【,二〔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答复7——11题。

〔15分〕【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那么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那么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那么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沉着不迫的样子。

7.解释以下加点(jiā diǎn)词的意思。

〔4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③志.喜也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_______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欧阳学文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亦未寝: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

(2)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轼、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2003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2分)二、2003年广东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三、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中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一、注音。

遂(suì)寝(qǐn)藻荇(xìng)竹柏(bǎi)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愉快地、高兴地2、念无与乐者:想,思考;……的人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5、亦未寝:卧、睡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在;庭院7、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

透明8、水中藻荇交横:水草;交叉错杂9、盖竹柏影也: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10、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1.填空:(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作者概括叙述了月夜往承天寺找张怀民散步,其中,以叙事为主的是第1段,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是第2段,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主的是第3段。

3、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这些内容都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欣然/闲。

4、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月色作了生动描绘,真实记录当时的生活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2005年黑龙江省(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10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释两个加点词。

(2分)①念()②但()8、翻译句子。

(1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答:11、综合探究(3分)]结合苏轼的两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城子·密州出猎》或其他作品,谈谈其创作作风。

答:2005年黑龙江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 (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8、翻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文言文阅读: 7、考虑、周到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2006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 (2)交互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 (思念)B.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 (睡觉)D.盖竹柏影也 (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黑龙江省(含国家级课改区宁安市)(一)阅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7~11题。

(共7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解词。

(1分):念()8、翻译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9、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

(2分)答:。

10、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

文言文阅读: 7、考虑、想到 8、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9、“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 10、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2006年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 3 1 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4 2 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 3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 (课改区)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4、苏轼,唐宋。

(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2007年浙江衢州(二)(11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二)记承天寺夜游(11分)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答:17. 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

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

19题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2007年山东省德州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2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户②怀民亦未寝寝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12.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10.答案:①门②睡觉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大体对即可。

12.答案: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评分:有“悲喜”或“复杂”之意即可得满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007年湖北荆州市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___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