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主要内容有:匈奴的崛起与蒙古草原的统一;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匈奴自战国时兴起历经秦汉,本民族的统一强大及与中原地区的和战变迁;两汉时国力的变化及对匈奴政策的不断调整;“战”与“和”两种方式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学习至此,学生已经通过认识秦、汉两朝历史初步了解建立统一的国家是大势所趋。
本课的学习将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综合分析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从较多图片、小故事等资料入手,抽丝拔茧,逐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不利因素是他们学习历史课程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本课涉及民族问题较多,学起来不那么容易。
三、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
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漠北战役和昭君出塞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四、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导学稿导学、情景体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通过释题明确学习内容,然后由小调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我们班同学有几位姓刘?几位姓李?几位姓王?几位姓董?有姓丛的同学吗?2、我们班同学有几位是B型血?3、我们班同学有谁的小拇脚趾的指甲盖是两半的?明确:据考证部分刘姓、李姓、王姓、董姓等姓氏以及全部丛姓,是匈奴族后裔。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
(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互动1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明确: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寻找消失的匈奴——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生能依托史料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决定汉朝与匈奴是战还是和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漠北大战、昭君出塞教学难点:汉匈关系的变化过程和决定因素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近三个月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通过其它途径对匈奴已有一定的了解。
这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做了不少铺垫。
四、教学过程:(暖场音乐:腾格尔《天堂》)第一环节【史料分析,导入新课】设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中有匈奴这个民族吗?匈奴去哪里了?寻找匈奴的踪迹:材料一:我总是觉得:匈奴从中华版图上消失,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就像一块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常让我们感觉到一种疼痛。
在匈奴短暂的东方生活中,虽然对中原汉王朝构成了强大的威胁,但在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上,多一些挑战和竞争,总是十分必要的 ——《西北军事文学》2000年第3期《怀念匈奴》材料二:有材料扑捉有关匈奴的信息。
(如游牧民族、尚武等等)第二环节:对比分析,汉初的匈奴。
结合汉初,形势图。
讲解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将匈奴推向鼎盛的情况。
第三环节 :大漠国书(板书)播放:汉初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国书。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形成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本课主要讲授的是汉朝巩固“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一些举措,包括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和昭君出塞等,既承接前面的内容,又蕴含了下一单元民族融合的一些知识,因此学习好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有重要意义。
(二)教材中的教学模块处理本节课共有三个模块,“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昭君出塞”。
主要讲述了匈奴与汉之间的“战”与“和”。
体现了匈奴“游牧文明”和汉朝“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起到的作用;②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包括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①本课主要采取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
全课教学以问题和人物贯穿始终,配合多次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②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课堂氛围,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匈奴和漠北战役的情况,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和匈奴关系的变化都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昭君出塞带来的长久和平,受到后人的称赞。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发展的主流,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崇高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2、难点:正确认识汉匈民族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探究讨论法三、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设计线索脉络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把教材内容分解成四部分:一、匈奴源自何方。
二、一封塞外来信。
三、一封中原战书。
四、一首琵琶曲。
以匈奴政权的兴匈奴汉朝汉初:和亲汉武帝:战争汉元帝:和亲 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 弱强 强弱弱强交流、碰撞、融合融合、碰撞、交流起、发展、消亡为主线串起全文。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一范文本课课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匈奴与西汉的关系。
其中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的重大贡献。
让学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教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匈奴族、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的有关资料,课上交流,在教师指导下,提出不同的看法,增长大家的见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古老少数民族。
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图片,并补充有关的资料,上学生懂得汉武帝时期国力的增强,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而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的胜利又为汉边郡的安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人教新课标)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1、卫青、霍去病破匈奴(∨∨)2、昭君出塞(∨)【知识梳理】1、秦汉时期,匈奴的兴起及发展兴起:匈奴的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发展:匈奴的、发展起来,从汉人那里学会,进入鼎盛时期。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时间:战役:影响:3、昭君出塞朝代:影响:4、小结: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朝时对匈奴的政策:战:和:【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A.越族B.匈奴族C.蒙古族D.鲜卑族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在于西汉对抗的是()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破匈奴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C.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D.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4、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王昭君B.卫青C.霍去病D.文成公主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起不到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2)该诗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拓展视野】1.(河南郑州卷)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
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2.(安徽安庆卷)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梳理】1.冒顿单于畜牧业、冶铸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2.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汉朝为匈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4.漠北战役昭君出塞【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B 2.D 3.B 4.A 5.B二.非选择题: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⑵昭君出塞【拓展视野】B D。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匈奴与两汉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明长城图片。
[教师提问]这是哪一历史古迹?[学生回答]长城。
[教师提问]这是明朝修建的长城,那么在此前哪个朝代也曾大规模修建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秦朝,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提问]当时匈奴敢不断进扰强秦的北部边疆,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匈奴很强大。
[教师提问]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匈奴族与秦之后的汉朝关系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今天的揭秘行动。
翻开课本77页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新课】过渡:这一课的揭秘行动我们将从“四个一”入手,一个游牧民族、一封塞外来信、一纸中原战书、一片匈奴瓦当,从中我们将逐一揭秘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关系。
揭秘一:一个游牧民族出示三个问题,学生自学教材P77-78子目录“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七年级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知识目标了解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的情况;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把握这一内容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条件:西汉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物质条件。
“王国问题”解决,中央政权得以巩固。
反击匈奴符合人民的利益。
卫青、霍去病的军事才干,是反击匈奴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观条件。
第二,战况:开始时通过对匈奴的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万人,分两路进击匈奴,一直追至漠北,取得重大胜利。
第三,结果:匈奴大败。
从此不能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与战,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情。
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
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
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相处、友好往来,这是历史的主流。
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①印发本课预习提纲,在预习提纲指导下熟悉、思考、分析教材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2021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
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让学
生能依据所学的史实认识匈奴族对祖国北方开发所做的贡献,培养其正确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看录像,讲故事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获取
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匈奴的兴起、
匈奴势力不断壮大以及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归纳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
的主要活动和历史贡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
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
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
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
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
家发展的主流;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二、教学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 点拨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长城模型,提问:这是我国古代哪一重大工程的模型?它是谁下令修
筑的?目的是什么?
2、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下令建筑了万里长城,遏制了
匈奴的南下。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长城没有抵挡住匈奴南下的脚步,匈奴
重新崛起。他们是怎样崛起?与汉朝的关系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生观看长城模型,回忆与之有关的信息:感受情景,参与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合作掌握】
第一目——草原帝国的兴起
(教师投放目标,导读导思)
1、投放思考题: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1)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他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以史实加以说明。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3、个别提问,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答案。
(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
1、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系统基础知识。
2、主动答问,相互补充,明确、完善答案。
第二目——草原帝国与西汉王朝的和战
(教师巧设问题,引导探究)
1、投放思考题:
(1)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臣,请你依据课本所给材料写
一份奏章,多方面阐述西汉必须出兵匈奴的原因。
(2)假如你是卫青,请你写一份奏章,奏明漠北战役的经过和影响
(3)假如你是汉武帝,请你发一道表彰卫青、霍去病的圣旨。
(4)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
面?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4)讲述你所知道的昭君出塞的故事,说一说你如何评价昭君出塞。
2、个别提问,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完善答案。
(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
1、阅读课本材料,主动思考问题,归纳概括并形成书面语言。
2、小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完善答案。
第三目——草原帝国的消失
(一)教师活动:利用教材第79页最后一段阅读文字,简单给学生补充资料,讲
解匈奴消失的过程。
(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听教师补充讲解,理解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为什
么没有匈奴族。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设计综合问题,引导学生前连后挂,展示交流。)
1、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放眼当今世界,你认为中国立足于世界取决于什么?
2、、“昭君出塞”与西汉初年的“和亲”有什么不同?两汉与匈奴之间的关
系有什么特点?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3、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拥有56个民族,那么今天民族与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第四环节【自我归纳,整合拓展】
(一)教师活动:引导归纳,系统拓展
1、导语:学完本课的内容,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最大
的感受是什么?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对学生的观点做激励性评
价。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列出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活动:交流心得,切磋提高
1、畅谈学习心得,相互交流学习。
2、师生共同切磋,构建知识网络。
第五环节【自我检测 巩固提高】
(一)教师活动:依据目标,设计习题
精品文档
实用文档
1、投放一组练习题,限定做题时间。
2、指导学生,采集信息,讲评补偿。
(二)学生活动:扎实训练,主动补偿
1、认真思考,精心答题,主动反馈练习情况。
2、找出差距,自我回扣课本,查缺补漏,主动补偿。
第六环节【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诗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
年。”
材料二、“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
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材料三、昭君出塞图
问:三则材料反映的是历史上那件史实?材料一、二分别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是
什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为什么这一事件一直以来受到人们
的肯定?
这一事件对今天的民族关系有何借鉴?你了解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吗?
20490
500A 倊 32823 8037 耷34162 8572 蕲i40413 9DDD 鷝R32376 7E78 繸 25401 6339 挹`30590 777E 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