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上海讲座二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辛梦瑶【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14-115)【作者】辛梦瑶【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0月14日下午,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解读都市未来论坛2015暨学生竞赛发布”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旨在共同探讨未来都市的形象。
学生竞赛以“打破未来”(Futurizing Breaks)为主题,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任评委会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任评委会执行主席。
评委会委员有隈研吾,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建国,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沈迪,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执行董事兼中国区总代表茅晓东。
在论坛举办之际,《世界建筑》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关于论坛和学生竞赛的举办辛梦瑶:此次日本设计在中国举办学生竞赛,请问有怎样的初衷?千鸟义典:日本设计作为成立于1967年的日本大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开展设计业务已有近10年的历史。
2014年,我们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在这里举办过建筑学讲座。
今年是第二次,我们打算进一步发展此项活动,制定一些新的计划。
这次竞赛针对的是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年轻人现在在想些什么,接下来在社会上可以有怎样的探索,因此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发挥才干的空间,于是策划并举办了这次活动。
辛梦瑶:未来有持续开展该竞赛的计划吗?如果有,会邀请中日两国学生共同参加吗?千鸟义典:这次竞赛是第一届,如果最终得以成功举办,今后我们会尝试继续举办这个竞赛。
其实,这次我们原本也考虑了是否要让日本学生参加,但毕竟是第一届,于是就先只邀请中国学生参加了。
隈研吾_精品文档

隈研吾隈研吾:现代建筑之美引言:隈研吾(Kengo Kuma),一个备受推崇的日本建筑师,以其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和对自然材料的独特运用而闻名于世。
通过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他致力于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隈研吾的背景、他的设计原则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一、背景:1. 个人背景:隈研吾于1954年出生在日本岐阜县,现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2. 教育背景:他在东京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3. 职业经历:隈研吾曾在纽约工作多年,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这对他后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设计原则:1.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隈研吾坚信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了自然元素,例如利用纤细的木材构造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亲和。
2. 回归本质:他倡导采用简洁的材料和纯粹的形态,力求将建筑还原到其最基本的本质。
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使他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也展现出内在的美。
3. 材料的运用:隈研吾偏爱使用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竹子等,他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合理运用,使建筑呈现出温暖、柔和的感觉。
三、代表性建筑作品:1. 鸢嘴草庙堂(Kumamoto Artpolis):这是一个位于日本熊本县的庙堂,建筑外形细长而曲折,仿佛一株高耸的鸢嘴草。
隈研吾将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运用了传统的竹结构技术,使建筑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 东京森美术馆(Tokyo Olympic Stadium):这是隈研吾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他将建筑与周围的公园结合起来,使整个场馆呈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它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营造出一种温暖、人性化的氛围。
3. 过去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这是隈研吾在迪拜设计的未来博物馆。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创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效果。
内部空间设计了多个自然光线透过玻璃照射进来的开放空间,使参观者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
“现代景观建筑赏析”课程思考题(13)

建筑融合环境摘要:关键词:隈研吾建筑融合环境建筑材料引言:通过学习现代景观建筑这门课,对建筑景观的细节表达与建筑材料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促使我在平常的学习和欣赏大师作品中更重视看建筑的整体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师对建筑细节的表达。
本文将从我欣赏的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开始,并且结合一些他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作品,谈谈我对建筑与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1、隈研吾与“负建筑”遍观现代建筑,不少以夸张的造型和流线吸引人的注意力。
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银河SOHO,新鲜的建筑在中国不断涌现。
然而不少建筑并没有考虑到建筑周边的环境,使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
前一阵炒得沸沸扬扬的新闻,日本建筑师反对扎哈哈迪德,认为其设计的奥运场馆体量太大,破坏了周围景观群的协调与美感。
不少建筑业界人士拍手称快“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扎哈哈迪德了”。
伊东丰雄曾说“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在后摩天大楼时代,这样的声音应该再多一些。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来,隈研吾是我非常欣赏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中常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纸等自然建材,建筑风格中有东方的禅意,与自然和环境融合的非常舒服。
有幸粗读过他的著作《负建筑》,正如关肇邺先生说的,建筑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新奇与豪华。
所谓“负建筑”,也就是要建造一种“适宜”的建筑,建筑的材料和风格融合周围的环境,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建筑形态。
2、隈研吾建筑思想发展与“浅草文化观光中心”隈研吾现在的几个非常有名的建筑案例,比如长城脚下的公社的竹屋,浅草旅游文化中心,都有比较简朴的特色,用木质材料和石头展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然而,隈研吾第一个重要的项目是令人惊奇的不和谐的M2——一个用混凝土材料建造的有希腊圆柱的建筑。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9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金晶"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隈研吾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先生为在场的500多名师生介绍了其关于"负建筑"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所谓“负建筑”并非是负的建筑,是指建筑负于环境,是一种最适宜的建筑。
它是于20世纪的工业化建筑相对,不是体现建筑形体本身而是让建筑从环境中隐退,建筑材料也不局限于钢筋、混领土,而是更多的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更好的融于环境之中,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
隈研吾先生说到“建筑不是要胜过环境,而是要负于环境,建筑不是在于展示形体,而是在于展示环境…”。
隈研吾先生也讲述了自己对于建筑材料方面的探索。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地取材、材料的环保性以及材料对于展示当地特色等方面也是隈研吾先生所极力追求的。
讲座中,隈研吾先生展示了自己的一些小型建筑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利用一些新型的、不常用的材料所构建的,展示了其对于建筑材料创新的探索。
"只有当钢筋、混凝土不再作为建筑的唯一材料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建筑与环境更好的融合"。
隈研吾先生介绍隈研吾(Kengo Kuma)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院;1985年至8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规划学科任客座研究员、亚洲文化研究会访问学者;1987年设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99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聘教授;2001年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系教授。
隈研吾先生所介绍的部分作品龟老山观景台设计项目名称:龟老山观景台建设时间:1991-1994项目地点:Yoshiumi, Ochi-gun, Ehime Prefecture用途:观景台基地面积:4,193.63?建筑面积:4730.83?(水平投影)结构:钢筋混凝土最大高度:11,350?建筑设计: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结构工程师:Aki结构规划机械工程师:环境设备顾问主要承包商:Futagami Gumi这个设计集中探讨了自然界的反物体情形。
隈研吾-材料选择与表皮呈现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红尘千丈里,觅此一佳处。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三】
粒子概念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土
隈研吾 Kengo Kuma
【二】
表皮的呈现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与同时期的大师 通过采用“暧昧的”、 半透明材料的方式营 造透明感与渗透性的 方式不同,隈研吾建 筑的透明感主要是通 过材料搭接造成间断 的虚空空间而形成的, 所选择的材料无论是 砖还是木、瓦等,依 然是不透明的,而透 明的是虚空间。所以 实际上还是用光的变 化来表现虚的空间, 即“时、空”的概念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粒子的概念与佛教的存 在即幻灭的思想是想呼应的 佛家提出: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一切事物皆运动变化 (物质的、现象的一定是运 动的变化的,反之运动变化 的也是物质的现象的) 这又与老子所言: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应从 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隈研吾的 建筑哲学思想——必然是蕴 含了深深地禅意
畏研吾 日本著名设计师ppt课件

4/1/2020
12
偎研吾(其它作品)—陶瓷云
• “陶瓷云”位于28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上 ,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新修的大路上,它把 自己比作通往艾米利亚-罗马涅陶瓷区的“ 东大门”。
• “陶瓷云”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 。Casalarande公司的大型元件通过标准化 的产品摆脱了通常使用的简单涂层并将之 转换成一种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 影效果。
4/1/2020
13
偎研吾(其它作品)—雨伞之屋
• 雨伞之屋(Umbrella House)是日本建 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最新的概念 设计。
•
从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房子,
还不如说是一个帐篷。整个设计的基
本元素是一把把雨伞,用拉链把雨伞
的边缘接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Umbrella House。
3
偎研吾(中国作品)—Z58综合大楼
• 类型:综合大楼 • 位于上海番禺路的繁华地段,为中泰照明公
司设计的一栋综合大楼,集展示、设计作业 、办公及公司客户提供住宿等功能为一体。
• 理念:光的现象的大教堂”
• 百页状水平排列着的镜面不锈钢植物容器让自 然光线如同栏栅般照射进水庭,光线的移动和 明亮的变幻,给水庭增添了自然柔和、丰富多 变的生动氛围。
4/1/2020
5
偎研吾(中国作品)—瑜舍酒店
•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 • 完成时间:2008.10 • 南角:一二三五七平方米,活动大厅:一九四二平
方米 • 星级:准5星 • 在时尚,美食,艺术,娱乐济济一堂的北京,最引
人注目的是创新开放型项目 – 三里屯Village。瑜舍 正是此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餐饮: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
隈研吾建筑作品分析(课程ppt)

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 校园内。原场地本是一座山坡上茶园。设 计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可以从地面上感知 得到的博物馆,各楼层沿着坡地的起伏形 成连续的空间。建筑单层坡顶,随丘陵俯 伏,利用中庭引入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和; 采用南方传统灰瓦砌筑外墙,彰显地域历 史记忆。
“瓦”是这座建筑最为显著的设计元 素,玻璃幕墙之外的丝网结构将一片片瓦 如鳞片一样悬挂在半空,在彰显地域历史 记忆的同时营造出轻盈而自然呼吸的现代 感。透过这层外墙,由瓦片层层叠叠铺就 的屋顶也是在场馆中看到的最多的风景。 这些瓦片据称取自当地农家,建筑中庭的 地面也用老旧青砖铺成,历经春秋之后已 经长满青苔。
SAKENOHANA餐厅
英国 伦敦 圣詹姆斯街23号
建成时间:2007 10 性质:餐厅 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火车站设计
日本高根泽栃木县
前几年,宝积寺火车站还是城中渐渐 老旧荒芜的一个老车站,当地政府为 了重新振兴经济发展,将这个城市中 心的车站作为了最大的改造目标,来 实现市中心的商业复兴的计划。而在 隈研吾眼里,火车站不仅仅作为一个 聚合大量人流的网络枢纽,同样也是 人们留下情感、记忆与沟通交流的痕 迹的地点。 蜂窝胶合木板做成的天花板是车站最 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相信每个经 过宝积寺火车站的客人首先一定会被 这样奇特的天花板吸引。木头的温暖 质感弥补了冷色调的混凝土带来的坚 硬感,在此游走之间,除了陌生的风 景,还可以感受到这样异类的风景, 为路人提供了一份别样的遐想。 “想用一种孔洞的形式,来弥补这个 社会日益破碎、孤离的趋向。”大师 如是说。走在车站擦肩而过的路人们, 在等候列车的短暂片刻,可以在此一 起抬头望着这样奇妙的造物。不再感 到孤独。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隈研吾——负建筑

创新与传统的 结合:将传统 建筑元素与现 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实现创 新与传统的完
美融合
负建筑理念的意义
05
与价值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 注重生态环保
强调建筑与人 的互动关系, 注重用户体验
强调建筑与文 化的融合,注
重地域特色
强调建筑与科 技的结合,注 重创新与可持
创新构造:采用新型结构、技术,如悬挑、折叠、旋转等,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强调功能性: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人文与历史的传承
尊重历史:在 设计中保留历 史遗迹,尊重
历史和文化
融入自然:将 建筑与自然环 境融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注重细节:注 重建筑细节的 设计,体现人 文关怀和历史
尊重自然环境: 尽量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保 持生态平衡
采用环保材料: 如木材、竹子、 石材等,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
融入自然景观: 如将建筑设计成 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的形状和色彩
空间与功能的优化
利用自然光:通过天窗、落地窗 等设计,让自然光进入室内,减 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功能整合: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 个空间中,如客厅、餐厅、厨房 等,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 强调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负建筑理念在实践
06
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设计
设计理念:以自然为灵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特点: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强调建筑的自然质感 空间布局: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创造开放、通透的空间体验 环保理念: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如太阳能、雨水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