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料生产、客户投诉、酶制剂

合集下载

猪饲料中的酶制剂

猪饲料中的酶制剂

猪饲料中的酶制剂
(一)酶制剂的应用原则及作用
①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原料的利用,降低饲料的成本;
②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③补充内源酶不足,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减少疾病发生;
④减少动物体内矿物质的排泄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二)酶制剂的种类及特性
常用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脂肪酶等。

分为两大类:
1、一类是动物体内能合成分泌的一系列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

2、另一类是动物自身通常不能合成而来源于微生物的非消化酶,多用微生物发酵酶或从植物中提取的方法生产。

复合酶制剂研究比较先进的国家在芬兰、美国和加拿大。

我国农业部已批准进口的商品复合酶制剂有美国产的八宝威(Kenzyme),芬兰产的宝安生”(Porzyme)(猪用)等,台湾产利佳多(Nicada)与保力胺(Polian)也有市售。

我国珠海市溢多利系列产品。

复合酶制剂的添加量为0.5~1.0%,饲养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酶使料肉比例率降低5%左右。

常见产品投诉原因分析和处理

常见产品投诉原因分析和处理

投诉处理操作流程一、目的:通过及时的诉怨处理,维护公司声誉,以不断巩固老客户、吸引新客户。

二、客户投诉的受理与立案1、不论客户以电话、书信、当面说明或任何方式向公司任何一位同仁投诉时,该同仁均应以最诚恳之态度仔细将客户投诉内容记录下来。

2、涉及自己并无充分把握的事项时,应避免直接给予明确之答复,但应告知客户将及早处理。

3、凡问题较小、客诉不十分强烈、影响不大,可在现场或电话一次性处理完毕,将解决方法及向客户回复内容记入“工作日记”,并向销售主管汇报和负责该客户的业务服务员进行通报。

4、投诉处理的时效若客户投诉内容涉及赔偿、折让、退货、换货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司信誉者,业务部有配合调查处理投诉需要时,尽快调查处理是处理一切客户投诉之基本原则,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客户投诉的处理,必须以最快捷的方式赶赴现场,因交通等原因不能立刻成行的,应以电话或其他方式告诉投诉人将在什么时间可以到达。

及早调查清楚客户损失实际情况、要求、现场查证情况、损失原因等基础上,及时(当天)向销售主管和公司主管报告,以供公司判定处理。

三、投诉处理的要求1、帮助找出问题所在,并协助解决问题;2、澄清问题方向,清除客户疑虑;3、安抚客户情绪,若处理不好就流失客户,有90%生意是情绪决定,不要赢了辩论,输了生意。

四、处理的层次1、安抚情绪;2、澄清问题;3、解决问题。

五、处理程序访前准备——问——闻——望——切——收场——后续动作1、访前准备:①检阅客户资料②构思问题可能原因及应探询方向③准备可能运用的资料及工具④寻求必要的支援2、问:基本情况收集了解问题之过程及状况,查阅资料原则:先将讨论问题之方向,细分为可能原因如:疾病、饲料、管理、种苗、环境……(但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要进一步确诊)问的态度:关心客户,帮忙了解问题经过,找出可能之原因,千万不要预设立场,与客户争论,态度不好则问不到真实情况。

不要只从行政主管口中了解,应尽量多从兽医饲养员那里了解情况。

饲用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饲用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饲用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在养猪生产中,饲用酶制剂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

酶制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促进猪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粪便中的污染物排泄量。

酶制剂主要分为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在猪饲料中添加这些酶制剂,可以促进猪对饲料的消化与吸收。

特别是对于幼猪和早期断奶的仔猪,在其开食的配合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以增加它们的食欲,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饲料转化率。

此外,酶制剂的使用还能提高猪对饲料的消化率,减少粪便中的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泄量。

这对于环境保护和猪的健康生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使用酶制剂时,需要注意影响酶活力的各种因素,如环境最适pH值、环境温度等,以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同时,酶制剂的种类和用量也需要根据猪的种类、年龄、日粮类型等因素来确定,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总的来说,饲用酶制剂在养猪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提高猪的饲料利用率和生长性能,同时也有助于保护环境。

饲用酶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饲用酶制剂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YANG Ju xa P NG a — e J h n 2 i- in , E Xio p i ICol eo gi l r, eig124 , hn; . ol e 1 B rn Vct nlClg g o e fA r ut e B in 04 2 C ia 2 C lg c u j e o ia c neadTcnl y C i s giu ua U i rt, e i 0 04 C ia fA m l i c n ehoo , hn eA r l rl nv sy B in 10 9 , hn) n Se g e c t ei jg
1 1 植 酸 酶 . .
植 酸 酶可 以把 植 酸 或 植 酸盐 分 解 , 生磷 酸 、 产 肌 醇 、 其 他形 成 植 酸 盐 的无 机 离 子 、 植 酸 结 合 及 与
在一起 的蛋 白质 等营养成 分。家禽消化道 内不含
内源 性 植 酸 酶 , 当在 日粮 中添 加 外 源 性 植 酸 酶 时 , 这 些外 源 性 植 酸 酶进 入 家 禽 消化 道 后 可 分解 日粮
中 图 分 类 号 :8 67 ¥1. 文献标 识码 : B
Ap l a i n E e t fF e z m e o h o u t n p i t f c s o e d En y n t e Pr d c i c o o P r r n e o ie t c e f ma c fLv so k o
Ab ta t P yi cd a d n n s rh p lsc h rd a ne eete dg s n , b o bn d uiz t n o sr c : h tca i n o — t c oy a c aiec n itr r h iet g a sr iga t ia o f a f i n l i

酶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酶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剂衽反&'物饲料中的应用/究1展♦作者:陈佩佩吴海庆♦单位:光明牧业有限公司摘要: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酶制剂不仅能提高养分分解率,促进动物消化,而且也有利于疾病预防,调节动物体内代谢均衡。

本文就以反刍动物为例,探讨酶制剂在其体内的作用机理以及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反刍动物;酶制剂;饲料;应用[中图分类号]S8!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5-86!3(2020)03-0036-03在我国,酶制剂用于饲料领域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当作饲料添加剂。

酶制剂具有一定的特性,在饲料中应用时的剂量、用法有相应的规定。

但饲料生产工艺等诸多环节潜在不确定性,导致酶制剂的使用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业内对其的使用效果褒贬不一。

近年来伴随生物科技的进步,酶制剂已获得显著发展,使得酶制剂在饲料领域得到了大量应用。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猪、鸡等单胃动物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可以降低消化道食糜粘度,这有助于改善动物生产性能。

但对于反刍动物来说,酶制剂的应用还存在一些误区,重视度不足。

为此,本文以反刍动物为中心,简要综述酶制剂在其饲料中的应用情况与作用机理。

1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体内的作用机理王玉荣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粗饲料中所含的半纤维素(HC)与木质素(lignin)是以共价键的方式结合,而纤维素(CEL)分子被包在其中。

因此,纤维素分子与消化酶一般是接触不到的,酶制剂处理能使纤维素组分含量发生变化,将秸秆内的相关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成为可由动物直接利用的单糖。

而纤维素层次性空间结构被改变,进而使粗饲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王玉容等,2017)。

Morgavi等(2000)研究认为,在瘤胃酶与外源酶的配合下使瘤胃环境内的水解潜力增强,这可能是酶添加剂促进消化的主要原因。

Morgavi等(2001)将酶制剂加入反刍动物饲料中,结果显示这组动物瘤胃酶活更稳定,保持对底物的酶活性。

饲料中常用酶制剂及生产过程(ɑ——淀粉酶为例)

饲料中常用酶制剂及生产过程(ɑ——淀粉酶为例)

饲料中常用酶制剂及生产过程(ɑ——淀粉酶为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大大提高,畜禽养殖业大力发展。

养殖动物的品种,饲料的种类,疾病的预防等在养殖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饲料处理中,酶制剂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应用率还有利于畜禽的生长。

常用于饲料的酶制剂包括植酸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质酶。

酶制剂在饲料生产中作用巨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ɑ——淀粉酶是酶制剂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其市场需求量大,具有成熟的生产工艺。

关键词:酶制剂种类作用ɑ—淀粉酶生产工艺前景一、酶制剂的种类及作用植酸酶:是催化植酸及其盐类水解为肌醇与磷酸(盐)的一类酶的总称,属磷酸单酯水解酶。

自然界的微生物(霉菌、细菌和酵母菌)能产生植酸酶,特别是曲霉菌属(微生物,如黑曲霉、无花果曲霉、米曲霉等能产生活性较高的植酸酶。

植酸酶能水解植酸而释放出无机磷。

植酸酶一般只适于在单胃动物中使用。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能合成植酸酶,因此在饲料中一般不需要使用植酸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

细菌、真菌、动物体内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

一般用于生产的纤维素酶来自于真菌,比较典型的有木霉属、曲霉属和青霉属。

纤维素酶种类繁多,来源很广。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其结构和功能相差很大。

由于真菌纤维素酶产量高、活性大,故在畜牧业和饲料工业中应用的纤维素酶主要是真菌纤维素酶。

常见的畜禽饲料如谷物、豆类、麦类及加工副产品等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除了反刍动物借助瘤胃微生物可以利用一部分外,其它动物如猪、鸡等单胃动物则不能利用纤维素。

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类物质的多种酶的总称,包括原果胶酶、解聚酶和果胶酯酶(PE)等。

普遍存在于细菌、真菌和植物中,一般果胶酶由黑曲霉、根霉、盾壳酶经发酵精制而得。

饲用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饲用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酶制 剂 可 用 于生 产 全 价配 合 饲 料 和浓 缩饲 料 。 由于大部 分产 品为 固体形 态 , 且添 加量 较大 , 一般 在 配合 饲料 中的添加量 为 0 . 1 ~0 . 3 , 可 以在 配 合 饲料 和浓 缩饲 料生产 过程 中直 接 添加 。考虑 到酶 在 饲 料加工 , 特别 是制 粒过 程 中的损 失 , 酶 制剂 的实 际
不等。 2 . 2 制 粒 后 添 加 技 术
在 饲料 制 粒 以后 再 将 酶制 剂 加 到 饲料 中 , 可以
避 免 酶 制 剂 在 饲 料 制 粒 过 程 中 的损 失 。 按 这 种 方 法
使 用 的酶制 剂为 液态 产 品 , 添 加 方 法 类 似 于油 脂 的
同的厂 家 所 使 用 的 酶 活 力 单 位 可 能 不 尽 一 致 。所 以, 酶 的表示 单 位 大 并 不 一 定 表 示 其 酶 活 力 就 强 。
动物 , 酶制 剂 的应用效 果越 明显 。家禽消 化道 短 , 肠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 0 9 一 l 9 [ 作者 简 介] 妥 玉 芳 ( 1 9 6 8 一) , 女, 甘肃 张家川 人 , 本科, 畜 牧
肥 育 猪 日粮 中要 添 加 B 一 葡萄 糖 酶 、 木 聚糖 酶 和果
胶酶 。成年 反 刍动物 和 以青贮 料为 主 的 日粮 中添加
纤维 分解 酶和少 量淀 粉酶 , 可 获得较 好效 果 。
1 选 用 酶 制 剂 应 考 虑 的 因素
1 . 1 酶 的 种 类 和 活 力
2 酶 制 剂 的应 用 方 法
使用 果胶 酶 ; 而 以小 麦 为 基 础 的 日粮 中必 须 添 加 木 聚糖 酶 。一般 来说 , 单 一 酶 制 剂 的效 果 没 有 复 合 酶 制剂 好 。在 以玉米 、 小 麦 和 豆 粕 混合 的 日粮 中应 添 加果 胶酶 、 半乳 糖酶 和戊 聚糖 酶 和纤维 素酶 ; 而在 汉 豆粕 的 日粮 中 添 加 半 乳 糖 酶 、 B一 葡 萄糖 酶 和 蛋 白

猪饲料中使用的主要原料包括什么

猪饲料中使用的主要原料包括什么

猪饲料中使用的主要原料包括什么1.能量类:、小麦、大麦、碎米、次粉、麸皮、油。

在谷物类原料中,玉米的能值最高,但蛋白质低,氨基酸的组成欠佳。

麦类及其副产品的蛋白质要非常高一些,但其粗纤维要比玉米高,因此能值要低一些。

木炭作为一种原料使用时,它即可供能,也可提供必须的脂肪酸。

油代谢能值可高达8800大卡,几乎为的2.6倍,由于油价昂贵,一般养殖户都不在饲料中加油。

但如果玉米的添加量大于50%时,则要考虑加油以提供亚油酸等必须,否则,猪会因为缺乏必须脂肪酸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2.蛋白质类:鱼粉、豆粕、花生粕、棉粕、菜粕、酵母粉、肉骨粉一般将粗蛋白所含大于30%的原料称做蛋白类原料。

味劣是动物性的高蛋白质蛋白质饲料原料,在猪的日粮中特别是乳猪料被广泛使用。

鱼粉当中的氨基酸平衡良好,生长对助推动物生长有明显的作用。

但由于其价格昂贵而使其并使重复使用范围和用量受限。

养殖户往往把鱼粉中浓缩料含量的高低作为判断饲料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这不无一定的其实不然。

豆粕富含赖氨酸,但蛋氨酸不足,化生花生粕中的赖氨酸含量低于豆粕。

如果养殖户要用部分花生粕取替豆粕喂猪,则要考虑补充赖氨酸。

豆粕与花生粕含量中其的赖氨酸含量分别为2.6%和1.6%。

花生粕的用量最好在生长猪控制在5%,肥育猪不要超过10%。

棉粕和菜粕因其含有一些有毒物质而在用量上加以控制。

二者最好能同时以起支氨基酸上的互补作用。

一般生长肥育猪中二者共同的用量最好不要超过15%,繁殖母猪中的用量控制在6%以内较安全。

酵母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外,维生素B族的含量也很高。

酵母中的赖氨酸含量较高,但蛋氨酸不足。

由于适口性不佳等方面的原因,日粮中的含量最好不要超过2%。

目前,养殖户使用化学药品的情况还不多,但当鱼粉价格昂贵之时,饲料厂可考虑使用部分进口肉骨粉。

进口美国宠物食品的粗蛋白在50%左右,由于肉骨粉其组成差异上每批都有差别因此质量难以稳定,同时要特别注意肉骨粉中脂肪的氧化情况,一旦发现“哈”味,则应停止使用,日粮中的比例控制在2%左右,乳猪料中不要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甘露聚糖特性、抗营养作用及应用杨鸿昆1 陈权军1 罗永发1 刘旭晨21.广州市博仕奥生化技术研究有限公司2.广东温氏集团竹分公司 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玉米可被单胃动物消化,但豆粕中的能量只有50%~60%被利用。

为什么豆粕中的能量成分利用率如此低呢?因为豆粕含有约22.7%的半纤维素(Chesson,1987),实际上这是单胃动物(包括猪和禽)不可消化的非淀粉多糖(NSP)。

NSP其中的一种组分是β-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其在豆粕中的含量高于其他常用的饲料原料。

β-甘露聚糖除了消化率低,还对家禽具有多种负面的生理影响,具有较强的抗营养作用。

1 β-甘露聚糖非淀粉多糖是由多种中性单糖和糖醛酸经一定的糖苷键连接而成,大多数呈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蛋白质和无机离子等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水解。

NSP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组成和理化性质。

根据结构特点,把NSP分成3个主要部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多糖和果胶多糖),NSP的分类见表1。

表1 NSP的分类类别物理性质植物中的一般功能溶解性溶解性纤维素晶体纤维和微原纤维不溶于水和碱溶液,溶于浓酸非纤维素多糖(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细胞壁或纤维间质少部分溶于水;大部分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碱溶液果胶多糖无定形细胞间连接物溶于水或稀碱溶液NSP根据其水溶性可分为水溶性NSP(即SNSP)及不溶性NSP(即I NSP)(杨人奇等,2001)。

在谷物的细胞壁中,一些NSP以氢键松散的同纤维素、木收稿日期:2007-10-16质素和蛋白质结合,故溶于水,称SNSP。

而一些NSP以酯键、酚键、阿魏酸和钙离子桥等共价键或离子键较牢固的和其他成分相结合,故难溶于水或不溶于水,称I NSP。

SNSP包括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和果胶多糖等,是降低饲料脂肪、淀粉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Anmison等,1999)。

β-甘露聚糖是非淀粉多糖中的一种,它是以1,4-β-D-吡喃甘露糖苷键连结的线状多糖,如果主链某些残基被葡萄糖取代,或半乳糖通过1,6-α-糖苷键与甘露糖残基相连形成分支,则称之为异甘露聚糖,主要有半乳甘露聚糖、葡聚甘露聚糖和半乳葡萄甘露聚糖(Elisabetta等,2000;Puls等,1993)。

2 β-甘露聚糖的物理特性β-甘露聚糖在溶液中将会呈现许多物理特性,而这些特性会影响动物对日粮的消化吸收。

2.1 黏度β-甘露聚糖在水中溶解后变成有黏性的溶液,使消化道中食糜的黏稠度增加。

β-甘露聚糖在低浓度时,因与水分子直接互作而增加了食糜的黏度。

随着β-甘露聚糖浓度的增加,分子自身相互作用,从而缠绕成网状结构,这种过程的相互作用极大时,可能会形成凝胶。

2.2 表面活性β-甘露聚糖的表面带有负电荷,在溶液中趋于与其他物质表面相结合。

在饲料消化时,多糖可与肠道中的饲料颗粒表面、脂类微团表面及多糖-蛋白质复合物表面相结合。

2.3 持水性由于β-甘露聚糖具有高的持水活性,这在β-甘露聚糖浓度较高时变得尤其显著,因为此时可形成凝胶。

这些效应能根本上改变消化物的物理特性,从而改变肠道的生理机能,即增强对肠蠕动的抵 饲料添加剂18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12,2007抗力。

2.4 离子和小分子与β-甘露聚糖的结合除了阳离子与一些β-甘露聚糖中带负电基团结合,β-甘露聚糖的立体结构也使它与离子发生螯合作用。

事实上,阳离子能在β-甘露聚糖分子间形成离子桥,这将大大影响其黏度和凝胶的形成特性。

小分子通过疏水键与亲水键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与多糖发生微弱的结合。

3 常见饲料原料中β-甘露聚糖含量β-甘露聚糖是植物性原料中除了纤维素和木聚糖外,分布最广泛且含量最高的一类半纤维素,在一些植物(如魔芋和田箐等)中有如淀粉样的大量积累。

甘露聚糖也是豆科植物种子和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豆科植物中的含量约为1.3%~1.6% (Jackson等,1999)。

饲料原料中含有这类原料时,由于畜禽和鱼类的消化酶系中不含甘露聚糖酶,这类物质的转化利用需要添加外源酶。

关于β-甘露聚糖研究的最早报道(1964—1983)是对瓜儿豆(Guar Bean)的研究,因经过食品加工萃取其胶质后所剩的豆粕(Guar Meal)蛋白质含量颇高(约57%)而被进一步利用,纯化后营养价值高(Anderson和War wick,1964)。

但在1965、1967和1982年后有研究者报道,未经处理的瓜儿豆粕营养不能被家禽吸收。

S Ra y等(1982)以纯化的酶制剂处理瓜儿豆,结果表明,占有其14%~18%甘露聚糖是主要的营养吸收障碍。

其他甘露聚糖含量高的植物材料,如椰子壳粉(Copra)也有类似的障碍作用(Rao G R等,1965;Molina和Lachance,1973;Zamora A F等,1988)。

在菜籽粕和豆粕中亦有相似报告,其时间甚至更早(Whistler和Saarnio,1957;Chesson A, 1987)。

事实上,E Anderson于1949提出一份报告,将163种豆科植物作成分分析显示,其中75%含有能产生黏液的胚乳,这类黏液主要成分是甘露聚糖,其黏度为同质量淀粉的5倍。

常见饲料原料中β-甘露聚糖含量,见表2。

表2 常见饲料原料的β-甘露聚糖含量%常见原料含量水溶性普通豆粕-44%1.5~1.8+++去皮豆粕-48%1.1~1.3+++芝麻粕3~4+++椰子粕25~35-棕榈粕2~3++4 β-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如果饲料中甘露聚糖过多,显然对家畜或家禽生长有不利的影响。

关于这点已有文献报告,单胃动物肠道中不能分泌相关酶,因而β-甘露聚糖及其衍生物不能被消化酶分解,从而对动物生产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一般认为,β-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与其黏性及对消化道生理形态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有关。

抗营养机制是β-甘露聚糖改变了养分通过肠道的时间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以及吸收养分的不同速度改变了激素的调节(Vahouny, 1982)。

β-甘露聚糖对单胃动物的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增加食糜黏度4.1.1 降低食糜的通过速度β-甘露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单胃动物的消化道内溶于水后形成凝胶状,使消化道内容物具有较强的黏性。

食糜黏性的提高,减缓了肠内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从而降低了畜禽的采食量,使已消化的养分向小肠壁的扩散速度减慢,降低了已消化养分的吸收;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肠道的运动却加强了。

肠道运动的加强可增加内源性蛋白质、水分、矿物质和脂肪酸的分泌。

另外,高黏度会使畜禽的饮水量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随之提高,从而养分排出量也增加,这就意味着养分消耗增加。

4.1.2 黏度增加,肠道机械混合内容物的能力严重受阻高黏度会使食糜内各组分混合不匀,从而妨碍食糜内的糖氨基酸和其他养分向肠黏膜的移动。

研究证明,肠内黏度高时,脂肪的消化率明显降低。

脂肪有效消化的先决条件是乳化,而乳化需要有力的混合作用。

Danicke等(1995)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在高黏度条件下养分消化率的降低并不受黏度源的影响(即黏度不管是由于豆粕、大麦还是小麦造成的,消化率改变的程度与此无关)。

4.1.3 与酶和底物等物质结合β-甘露聚糖造成食糜黏性的提高,一方面减少了动物消化酶与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由于β-甘露聚糖是表层带负电荷的活性物质,在溶液中极易与带相反电荷的养分物质结合,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β-甘露聚糖还能吸附Ca2+、Zn2+和Na+等金属离子及有机质,造成这些物质的代谢受阻(李剑芳等,2004);β-甘露聚糖与消饲料添加剂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12,2007 19化酶和胆盐结合,可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并使胆酸呈束缚状态,导致胆固醇等脂类和类酯吸收减少,同时也影响脂类吸收微团的形成,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

另外,高亲水性的β-甘露聚糖与肠黏膜表面的脂类微团和多糖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导致黏膜表面水层厚度增加,降低了养分的吸收(Johnson等, 1981),表面水层厚度是养分吸收的限制因素。

4.1.4 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畜禽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后,其肠内细菌数量增加的原因为:一方面,由于养分消化率降低,处于温暖湿润肠道环境中富含养分的食糜是细菌,特别是致病菌的良好培养基;另一方面,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率降低,从而大大减少了菌群的移动,使细菌得以在小肠上段大量定居下来。

细菌数量的增多加剧了宿主和细菌间为获取养分的竞争,并使动物腹泻率增加,从而影响动物健康和抑制动物生长。

细菌大量繁殖还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这是因为细菌经后肠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改变胆盐肠肝循环,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过程;肠内沙门菌还可分解胆盐。

此外,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会刺激肠道,使肠道黏膜层增厚,损害微绒毛,从而减少养分吸收。

未消化的β-甘露聚糖等非淀粉多糖可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菌群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毒素(由生孢梭菌等分泌),抑制动物生长;还可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4.2 降低饲料能量β-甘露聚糖可通过2方面降低饲料能量。

一方面是β-甘露聚糖直接起营养稀释剂作用,直接影响饲料的表观消化能值,β-甘露聚糖含量越高则表观代谢能值越低,几乎呈线性变化。

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养分消化率降低,间接引起能量下降。

另外,研究表明,即使是低浓度的β-甘露聚糖也可通过干扰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GF)生成而降低从肠道中吸收葡萄糖的速率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Nunes和Malmlof,1992)。

β-甘露聚糖在畜禽肠道细胞发育不完全或应激环境下会过度刺激免疫反应,造成对生长性能的伤害,引起不良免疫反应,摄食量下降,生长更加迟缓,造成体质量轻的个体数量增加,群体均匀度变差。

总之,β-甘露聚糖不仅阻碍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可导致动物不同程度的腹泻,最终影响畜禽生长和饲料利用率(Cherbut等,1995)。

5 降低饲料中β-甘露聚糖含量的方法目前,降低饲料中β-甘露聚糖含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β-甘露聚糖酶,以破坏β-甘露聚糖的大分子结构,降低其黏度。

许多试验证明,日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明显改善玉米-豆粕日粮对畜禽生长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对β-甘露聚糖的抗营养作用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广泛实践,利用酶制剂来改善饲料的营养价值,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尽管如此,在未来发展及理论和实践方面,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6 β-甘露聚糖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β-甘露聚糖正是由于具有上述特性和抗营养作用而被人类开发成为绿色减肥食品和食品防腐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