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高考化学热点专题强化练6速率、平衡的图像图表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专题6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3张ppt)

高中化学专题6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3张ppt)

2.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1)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 (2)根据图像中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判断:若v正>v逆,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 移动;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根据变化过程中速率变化的性质判断:若平衡移动过程中,正反应速率增大 (或减小),则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 (4)根据浓度商(Qc)规则判断:若某温度下Qc<K,则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c>K, 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ⅰ)÷2得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为I2+2H2O+SO2
4H++SO42-+2I-。

解析▶ (3)①B是A的对比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B比A中H2SO4的浓度大了 0.2 mol·L-1,A与B中KI浓度应相等,则a=0.4。②对比A与B,加入H+可以加快 SO2歧化反应的速率;对比B与C,H+单独存在时不能催化SO2的歧化反应;比较A、 B、C,可得出的结论是I-是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H+单独存在时不具有催化作 用,但H+可以加快歧化反应速率。③对比D和A,D中加入的KI的浓度小于A,且D 中多加了I2,反应ⅰ消耗H+和I-,反应ⅱ中消耗I2,D中“溶液由棕褐色很快褪色, 变成黄色,出现浑浊较A快”,反应速率D>A,由此可见,反应ⅱ比反应ⅰ速率快, 反应ⅱ产生H+使c(H+)增大,从而使反应ⅰ加快。

四、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
1.比较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2.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返
五、解答化学平衡移动问题的步骤

考点1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典型例题
1.(2019年全国Ⅱ卷,27节选)环戊二烯(

高三化学专题讲座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高三化学专题讲座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用途广泛。在微电子 工业中,氨水可作刻蚀剂 H2O2 的清除剂,产物不污染环境。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H3+3H2O2=== +6H2O。工业中 常用以下反应合成氨:N2+3H2 2NH3 ΔH<0。某实验室在 3 个不同条件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分别加入浓度均为 c(N2) =0.100 mol/L、c(H2)=0.300 mol/L 进行反应时,N2 的浓度随时 间的变化如下图中①、②、③曲线所示。
4.(2013 福建卷节选)已知 H2S(g) H2(g)+ S2(g)在恒容 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 H2S 分解实验。以 H2S 起始浓度 - 均为 c mol· L 1 测定 H2S 的转化率,结果见下图。图中 a 为 H2S 的 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 b 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 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 H2S 的转化率。据图计算 985 ℃时 H2S 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 K= ; 说明随 温度的升高,曲线 b 向曲线 a 逼近的原因: 。
反应Ⅲ:3A(g)+B(g) 2C(g) 反应Ⅳ:A(g)+B(g) 根据以上规律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反应Ⅰ:ΔH>0,p2>p1 B.反应Ⅱ:ΔH<0,T1< T 2 C.反应Ⅲ:ΔH>0,T 2> T 1 或 ΔH<0,T 2< T 1 D.反应Ⅳ:ΔHg)
(2)②加了催化剂 因为加入催化剂能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但 化学平衡不移动,所以①②达到平衡时 N2 的浓度相同 ③升 高温度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但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中达到平衡时 N2 的浓度高于①
1. 一定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X、Y、Z 3 种气体的物质的 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C )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专题(共52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专题(共52张)

v
pC(g)+qD(g),条件改变时有
右图变化反应;b.___加__压___,
m+n__>_p+q;平衡向__正__反应 方向移动。
v
②若对上述反应降温或减小 压强,画出平衡移动过程中 的 v-t图。
v正 v逆
t1
t2 t
v逆
v正
t1
t2 t
2.速率----时间图像
(3) 催化剂 压强变化b
①对于mA(g)+nB(g)
v
pC(g)+qD(g),条件改变时有
右图变化,改变的条件可能
为:a.__加__正__催__化__剂__;
b.__加__压____,m+n__=_p+q;平
衡向__正__反应方向移动。 v
②若对上述反应加负催化剂 或减小压强,画出平衡移动 过程中的 v-t图。
v正 v逆
t1
t
v正 v逆
t1
t
2.速率----时间图像
原因分类:
(1)若a、b无断点,则平衡移动肯定是改变某一物质的浓 度导致。
(2)若a、b有断点,则平衡移动原因可能是:①改变反应 体系的压强;②改变反应体系的温度;③同时不同程度地改 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
(3)若改变条件后,正、逆反应速率仍相等,则原因可能 是:①反应前后气体分子体积不变;②使用了催化剂;③等 效平衡
__增__大__反__应__物__浓__度___,
平衡将向__正__反应方向移动。
②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 v
__减__小__生__成__物__浓__度___, 平衡将向_正___反应方向移动。
v正
v逆
t1
t2 t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课件专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课件专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高考一轮复习化学课 件专题:化学反应速 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汇报人:XX 20XX-02-05
目 录
•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 化学平衡状态判断与特征分析 •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识别与解析策略 •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图像分析方法 • 综合题型训练与解题策略分享 • 总结回顾与备考指导
01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拐点、斜率在图像中信息提取技巧
拐点分析
拐点表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通过分析拐点的位置、数量以及前 后速率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反应 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改变或物质转 化情况。
斜率分析
斜率表示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率, 通过计算图像的斜率可以了解反应速 率的快慢以及变化趋势。同时,斜率 的正负也可以反映出反应是正向进行 还是逆向进行。
复杂情境下反应速率和平衡问题求解
多重反应的分析
对于同时存在多个反应的 情况,分析每个反应对总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 响。
极端条件的处理
在极端温度、压力或浓度 条件下,分析反应速率和 化学平衡的变化趋势。
催化剂的影响
考虑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 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选择 和使用条件。
思维导图在知识整合中运用示范
K值计算方法
在特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 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即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K值意义解读
K值大小反映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相对浓度, K值越大,说明生成物浓度越高,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之, K值越小,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
典型例题讲解与思路拓展
01
02
03
速率方程书写规则及注意事项
书写规则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确定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 化量代入速率方程中,注意单位要统一;根据实验数据或理论推导,确定速率 方程中的比例系数。

高考化学总复习冲刺热点演练热点4化学平衡中的图像图表0416239.doc

高考化学总复习冲刺热点演练热点4化学平衡中的图像图表0416239.doc

热点4 化学平衡中的图像图表【解法指导】1.解题思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是高考常考题型,一般考查速率(浓度)—时间图像、含量(转化率)—时间—温度(压强)图像、恒温线(或恒压线)图像等。

图像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图像,然后进行解决。

2.分析方法认清坐标系,弄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有关原理相结合;看清起点,分清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一般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注意渐变和突变,分清正、逆反应,从而判断反应特点;注意终点,例如在浓度­时间图像上,一定要看清终点时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增加量,并结合有关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先拐先平数值大,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像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曲线对应的温度高、浓度大或压强大;定一议二,当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3.解题策略从“断点”着手,当可逆反应达到一种平衡后,若某一时刻外界条件发生改变,都可能使速率-时间图像的曲线出现不连续的情况,即出现“断点”。

根据“断点”前后的速率大小,即可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从“拐点”入手,同一可逆反应,若反应条件不同,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也可能不同,反映到图像出现“拐点”的时间也就有差异。

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可判断出温度的高低、压强或浓度的大小及是否使用催化剂;从曲线的变化趋势着手,对于速率-温度(或压强)图像,由于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或压强逐渐增大,反应速率会逐渐增大,因此图像上出现的是平滑的递增曲线,注意温度或压强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一致的,即要增大都增大,要减小都减小,反映到图像上,就是v(正)、v(逆)两条曲线的走势大致相同。

【热点演练】1.反应为CO(g)+2H2(g)CH3OH(g) ΔH<0。

高考微专题 速率及平衡图像

高考微专题  速率及平衡图像

高考微专题速率及平衡图像知识梳理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化学平衡的移动都与反应物的温度、浓度、气体反应物的压强等因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又与反应速率的变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用一定形式的图像来表达。

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推理、自学和创新能力。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图像都是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的。

因此解决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问题的基本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一是借助于化学方程式掌握化学反应的特征;二是掌握该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与平衡移动的规律;三是掌握图中符号的含义,图中符号项目主要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图像,对图像要弄清楚其起点、拐点、交点、终点和走向(即“四点一向”)的含义。

一、常见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类型1.速率——时间图此类图像定性揭示了v正、v逆随时间(含条件改变对速率的影响)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等。

以反应mA(g)+nB(g)pC(g)+qD(g)ΔH>0,且m +n>p+q为例,各类条件改变图像如下:2.浓度——时间图此类图像能说明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仍以上述反应为例,图像如下:此类图像要注意各曲线的折点(达平衡)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

3.速率—压强(或温度)图像曲线的意义是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对正、逆反应速率影响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

如图中交点A是平衡状态,压强增大,正反应速率增大得快,平衡正向移动。

4.转化率(或百分含量)—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已知不同温度或压强下,反应物的转化率α(或百分含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推断温度的高低及反应的热效应或压强的大小及气体物质间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以aA(g)+bB(g)cC(g)中反应物的转化率αA为例说明]正确掌握图像中反应规律的判断方法①图甲中,T2>T1,升高温度,αA降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 步步高 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图像

高中化学 步步高 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平衡图像

分含量最高的是__A__。
A.t0~t1 C.t3~t4
B.t2~t3 D.t5~t6
解析 根据图示知,t1~t2、t4~t5时间段内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H3的含量均比t0~t1时间段的低,所以t0~t1时间段内NH3的百分含量 最高。
(4)如果在t6时刻,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部分氨,t7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请在图中画出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 答案ຫໍສະໝຸດ (2)根据图像可进行如下计算
①某物质的平均速率、转化率,如 v(X)=_n_1V_-·_t_3n_3 _m__o_l·_L_-_1_·_s-_1__;
n2-n3 Y的转化率=____n_2 ___×100%。
②确定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X、Y、Z三种物质的化学计 量数之比为_(_n_1-__n_3_)_∶__(n_2_-__n_3_)∶__n_2__。
3.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 例如:某温度时,在定容(V 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 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像得出的信息 ①_X__、__Y_是反应物,_Z__是产物。 ②t3 s时反应达到_平__衡__状态,X、Y并没有全部 反应,该反应是_可__逆__反应。 ③0~t3 s时间段:Δn(X)=_n_1_-__n_3_mol,Δn(Y)=_n_2_-__n_3_mol,Δn(Z)= _n_2_mol。
t1时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生成物的浓度
t1时v′逆突然减小,v′正逐渐减 小;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
t1时其他条件不变, 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3)利用图像“断点”判断影响速率的外因
图像
温度 t1时刻 所改变
升高
降低
正反应为放热的反应

2015届高考化学热点专题强化练6速率、平衡的图像图表

2015届高考化学热点专题强化练6速率、平衡的图像图表

热点专题强化练6 速率、平衡的图像图表1.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A.由图甲表示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知该反应的ΔH>0B.图乙表示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入水后溶液pH的变化,其中曲线a对应的是醋酸C.图丙表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D.图丁表示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生成CO2与所加盐酸物质的量的关系2.(2015·江苏苏北联考)如图表示反应X(g) 4Y(g)+Z(g)Δ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第6 min后,反应就终止了B.X的平衡转化率为85%C.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D.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小3.如图表示反应M(g)+P(g) nQ(g)的平衡体系中,Q的物质的量浓度c(Q)与温度T的关系(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a状态与c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比较为v(a)<v(c)C.在T1、d状态时,v正<v逆D.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始终有v正=v逆,则n=2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反应:L(s)+aG(g) bR(g),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中压强p1<p2,由此可判断()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a>bC.G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D.增大压强,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2(g)+I2(g) 2HI(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A.T1>T2,ΔH>0B.T1>T2,ΔH<0C.T1<T2,ΔH>0 D.T1<T2,ΔH<06.反应aM(g)+bN(g) cP(g)+d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专题强化练6速率、平衡的图像图表
1.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由图甲表示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可知该反应的ΔH>0
B.图乙表示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中分别加入水后溶液pH的变化,其中曲线a对应的是醋酸
C.图丙表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焓变
D.图丁表示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生成CO2与所加盐酸物质的量的关系2.(2015·江苏苏北联考)如图表示反应X(g)4Y(g)+Z(g)ΔH<0,在某温度时X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6 min后,反应就终止了
B.X的平衡转化率为85%
C.若升高温度,X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
D.若降低温度,v正和v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小
3.如图表示反应M(g)+P(g)n Q(g)的平衡体系中,Q的物质的量浓度c(Q)与温度T 的关系(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平衡状态)。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a状态与c状态的化学反应速率比较为v(a)<v(c)
C.在T1、d状态时,v正<v逆
D.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始终有v正=v逆,则n=2
4.
在一密闭容器中有如下反应:L(s)+a G(g)b R(g),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其中压强p1<p2,由此可判断()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a>b
C.G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增大压强,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H2(g)+I2(g)2HI(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
A.T1>T2,ΔH>0B.T1>T2,ΔH<0
C.T1<T2,ΔH>0 D.T1<T2,ΔH<0
6.反应a M(g)+b N(g)c P(g)+d 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同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B.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C.同温同z时,增加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D.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7.(2015·丹阳模拟)
某化学科研小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A2(g)+3B2(g)2AB3(g)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规律(图中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根据图示可得出的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速率a>b>c
B.达到平衡时,A2的转化率大小为:b>a>c
C.若T2>T1,则正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达到平衡时,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
参考答案与详解
1.解析:选B A项,图像中交叉点左边是未平衡时曲线,右边是平衡后随温度改变,速率发生改变的曲线,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B项,醋酸是弱酸,稀酸时电离程度增大,pH变化小,正确;C项,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焓变,错误;D项,逐滴加盐酸,首先生成碳酸氢钠然后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2.解析:选B A项,6 min时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但正、逆反应并未停止;B项,X 的起始浓度为1.0 mol·L-1,平衡时为0.15 mol·L-1,浓度变化量为0.85 mol·L-1,转化率为
85%;C项,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X的转化率将小于85%;D项,降温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但逆反应速率减小的倍数大于正反应速率减小的倍数。

3.解析:选C温度升高,Q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状态与c 状态相比,c状态时温度升高了,则化学反应速率大小应为v(a)<v(c);在T1、d状态时,要达到平衡时的a状态,反应需正向进行,则v正>v逆,所以C项错误;在T2、b状态时,改变体积始终有v正=v逆,说明平衡不移动,则n=2。

4.解析:选B温度升高,G的体积分数减小,转化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A、C项错误;压强增大,G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a>b,B项正确;L是固体,平衡移动将引起气体质量的改变,D项错误。

5.解析:选D根据升高温度会缩小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的规律,可得出T2>T1,从T2到T1是一个降温过程,HI的量在增加,说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

6.解析:选B可逆反应中,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由两个图像可知,M的体积分数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即温度升高,平衡右移,故平衡时生成物Q的体积分数增加,B正确;同为650 ℃、z=2.0,压强为1.4 MPa时,y(M)=30%,而压强为2.1 MPa时,y(M)=35%,即增大压强,平衡左移,故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减小,C错误;由图像可知,同温、同压时,若N的物质的量增加,而M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尽管z越大,y(M) 减小,平衡右移,但Q增加的物质的量远小于加入的N的物质的量,此时Q的体积分数减小,D错误。

7.解析:选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a、b、c三点反应物B2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大,即B2的浓度依次增大,故反应速率c>b>a,A项错误;增大反应物B2的浓度,能使平衡时A2的转化率增大,故A2的转化率大小为c>b>a,B项错误;升高温度,生成物AB3的平衡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升温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C项错误;增大反应物B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AB3的物质的量大小为c>b>a,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