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以《长干行》英译为例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李白诗歌词汇文化意义的解读与翻译
骆海辉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8)12
【摘要】当今翻译研究的存异伦理观认为,翻译就是要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不要用本土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去压制原文的他性话语.因为唐诗英译工作已经并将继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以李白<静夜思>的21种英译本为分析数据(译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对诗中"床"和"明月"文化意义的解读和英译.通过比较和讨论,提出译者在词汇文化意义解读时,应遵循从众的原则;而且词汇文化意义的表现时,则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骆海辉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汉英对比与翻译研究中心,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 [J], 汤洁
2.论李白诗歌中文化词汇的翻译———以《长干行》英译为例 [J], 赵娟
3.《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 [J], 汤洁
4.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 [J], 徐艳梅
5.探析《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 [J], 徐艳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翻译理论交际维视域下古诗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庞德译本为例

生态翻译理论交际维视域下古诗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
行》庞德译本为例
王国英;于金红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3
【摘要】《长干行》是李白的著名诗作,该著作以商妇思念远行丈夫作为感情基调,情感细腻,人物形象生动。
该古诗有众多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庞德的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该文尝试用生态翻译学“交际维”理论分析《长干行》庞德译本,并以此探究中国古诗翻译,以便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实现交际目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王国英;于金红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译本为例
2.目的论视阈下庞德翻译观探讨——以《长干行》英译本为例
3.认知诗学视域下诗歌爱情意象隐喻英译研究——以李白《长干行》多译本为例
4.许渊冲\"三美\"翻译
原则和庞德创意\r翻译理论对比研究\r——以李白《长干行》为例5.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长干行》三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干行英文翻译【唐】李白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译文: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 愁容颜衰老。
which made me so sad that I lost my like.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译文: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 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Whenever you return through Sanba, send letters home in advance.
which was too thick to clean away. With falling leaves, autumn came early.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译文: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 飞到西园草地上。
In August yellow butterflies flew in pairs to the west garden,
长干行
—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译文: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 折花做游戏。
When my hair came just below the forehead, I played in front of the gate, pulling flowers.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译文: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 绕着庭院中的井床相互追逐。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译文: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 长风沙。
I never mind the distance for meeting you even if I will keep straight on to Changfeng Sha.
We both lived in Changan without any suspicion since childhood.
李白《长干行》赏析及英文翻译

长干行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剪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注释1.妾:古代妇女自称。
初覆额,指头发尚短。
2.剧:游戏。
3.骑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骑。
4.床:指的是井边的护栏,《静夜思》中的也是这个意思。
弄:逗弄。
5.无嫌猜,指天真烂漫。
6.羞颜句:指结婚后,就一直含着羞意了。
详见下面的低头两句。
未尝:《全唐诗》校作“尚不”。
7.始展眉:意谓才懂得些人事,感情也在眉宇间显现出来。
8.愿同句:意谓愿意永远结合在一起。
尘与灰,犹至死不渝,死了化作灰尘也要在一起。
9.抱柱信:相传古代有个叫尾生的人,与一女子约会于桥下,届时女子不来,潮水却至,尾生为表示自己的信实,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事见《庄子·盗跖》。
《战国策·燕策》也以此为信行的范例。
10.岂上句:因深信两人的情爱都是牢固的,所以自己决不会成为望夫台上的人物。
望夫台,类似的望夫石、望夫山的传说有好几处。
故事的大意是,丈夫久出不归,妻子便在台上眺望,日久变成一块石头。
王琦注引苏辙《栾城集》,说是在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南。
11.瞿塘:峡名,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奉节县东。
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大礁石。
每年阴历五月,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水淹没,船只不易辨识,易触礁致祸,故下云不可触。
唐诗赏析-李白《长干行二首》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长干行二首》原文|译文|鉴赏'《长干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译文其一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
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绕着床相互追逐。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其二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
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李白《长干行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长干行二首》原文|译文|赏析《长干行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诗歌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长干行二首》原文唐代: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未尝一作:尚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猿声一作:鸣)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王公,朱衣满江中。
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译文及注释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
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
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
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
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
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
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注释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
下篇一作张潮。
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⑶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
![[精品]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0c5c35d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0.png)
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解析《长干行》的两个英译文本摘要: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长干行》许渊冲 1.理论源起――提出“优势竞赛论”的原因许先生平生译著颇多,理论贡献颇丰。
他的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其中“竞赛”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许先生的理论是众多大家理论基石之上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新发现,其中包括鲁迅提出的关于文章的“三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郭沫若的“创作论”和傅雷的“神似说”。
许渊冲说:“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
”(许渊冲、许均:1998)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许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他渐渐认识到,西方翻译理论主要是研究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互译)理论问题,而真正解决中西互译实践的理论问题应当依靠的是中西互译的翻译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翻译理论必须以解决外汉互译这一特定的双语转换所涉及的各种相关因素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归。
许先生指出:“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外国人出版过中英互译的作品,而在中国却有不少能互译的翻译家。
――而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
”(许渊冲:2000)正是基于这些认识,许先生提出了“优势竞赛论”。
2.理论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过程 2.1萌芽阶段许先生早在1982年就指出:“有个外国学者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统一。
而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
因为两种文化的历史不同,发展不同,总是各有长短的,如果能够取长补短,那不是可以共同提高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又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在竞赛中,要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这是许先生“优势竞赛论”思想的萌芽。
庞德 李白 长干行

唐诗是中国五言、七言今体诗的高峰,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
从瞿理士(Herbert A. Giles)1898年出版的英译唐诗算起,唐诗英译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有不少优秀译本问世。
而唐诗中,李白的诗歌独具一格,清新飘逸,豪放大气。
因此对他的诗歌英译研究是非常多的,《静夜思》就有9个译本。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同,导致诗歌翻译的多样化,翻译理念和方法精彩纷呈,各异其趣。
诗歌翻译是最难译的,鲁迅、林语堂等认为诗歌不可译,所以历来诗歌翻译少,其理论研究更少。
人们大多停留在翻译经验和体会这一层。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虽然诗歌无法从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但它可以用来移植。
(雪莱)这也为本文提供一个支撑点,笔者是从诗歌可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诗歌翻译要经历理解,阐释,表达三个阶段。
诗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而“意”极具涵盖性,是作品的核心及思想。
因此,理解并阐释这个“意”就能顺利进行所谓的“语言移植”。
这就涉及到本文所研究的理论——阐释学。
阐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在经历了神学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的发展之后,已逐步完善成一门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又名解释学,释义学,它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实质是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目的是重现原文的意义。
译者在理解文本之后,对文本所表达的“意”进行阐释。
而中国阐释学发展较晚。
1987年,杨能武教授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正式将阐释学引入中国,之后,阐释学在文学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这一运用尤为常见。
译诗的大家许渊冲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译诗不仅仅围绕忠实原文为目的,应该讲究“准”,对诗歌理解准确,英语表达用词贴切,精当。
(丛滋杭)本文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从不同的译本看译者不同理解和翻译。
诗歌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纽带,所以应该提倡并鼓励这项新事业。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阐释学的起源及发展;第二部分简介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三部分讨论《长干行》的不同译本,看译者的不同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不 同 , 与各 民族长期 所处 的生 活环 境 、 史 背 景 和 民族 心 理 等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因 此 , 化 历 文
词汇 的翻译往往是译 者最 棘手 的问题 。同样 , 由于 中国 的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 与西方 人不 同 , 国传 统文化 中 中
1竹 马 。 .
译 者
L wel o l
虽然有很多名 家译过李 白的诗歌 , 但李 白诗歌 翻译 的研究还远没有展 开 。到 目前为 止 , 李 白诗 歌英 译研 对 究 的成果 主要集 中在两 个方 面。其一 , 采用美 学视 角 阐 述李 白诗歌译本 的相关 成果 , : 李 白诗歌英 译美 学探 如 《 索》,从许渊 冲j美原则 角度论李 白诗歌 英译 的美 感再 《 现 》 。其 二 , 助 西 方 的 研 究 视 角 阐 释李 白诗 歌 译 本 的 等 借 成果 , 关联 理论 视角 下李 白诗 歌英译 的比较研 究》, 如《 《 巴斯奈特 的文化 翻译 观研究 李 白诗 歌的英译 》 等。 从 等 总体 说 来 , 前 的研 究 主要 停 留 在宏 观 的 阐 释 , 对 李 白 当 而 诗 歌 译 本 中意 象 、 化 词 汇 等 微 观 层 面 的 专 项 研 究 暂 时 文 空 缺 。本 文 正 是 在 当前 这 种 研 究 背 景 下 对 李 白 诗 歌 英 译 中文化词汇这一微观语言现象进行探讨。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H 5
一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李 白(9 7 1—7 2 是 盛 唐 最 杰 出 的诗 人 之 一 , 有 6) 素 “ 诗仙 ” 之称 。他 的诗 , 象力 “ 上青 天揽 明月 ” 气 势 想 欲 , 如“ 黄河之水天 上来 ” 的确无 人能 及。他 的诗蕴含 着丰 , 富的 中国传统文化 , 题材广 泛 , 在中国诗歌 的发 展史 上有 着 重 要 的地 位 和 深 远 的 影 响 , 仅 是 中 国 文 学 的瑰 宝 , 不 也 是世界文学宝库 中的珍 品。多年来不少 中外译 者努力从 事着 李 白诗歌英 译这 项艰 巨任 务 , 如杨 宪益 夫妇 、 渊 许 冲、 显 良等 。在 国外 , 维 斯 (Jh ai) 庄 延 龄 翁 戴 on D v 、 s ( d adP re 、 尔斯 ( ebr Gl ) E w r a ) 翟 k H rer i s 和弗 莱彻 ( l e Wi — l m Fe hr 、 德 ( zaPu d 等 人 也 对 李 白 的 诗 歌 做 i l ce) 庞 a t E r on )
论 李 白诗 歌 中 文 化 词 汇 的翻 译
— —
以《 干 行》 长 英译 为例
赵 娟
( 化学 院 大学英 教学部 , 怀 湖南 怀化
摘
480 ) 10 8
要: 文化 词 汇是 语 言词 汇体 系 中的精 华 , 一 个 民族 的 物 质 文 化 和 精 神 文 化 的 真 实 载 体 , 了 解 该 是 是
第1 2卷 第 l O期 21 0 2年 l O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URNAL O I I O F JXIUN VER I Y ST
V0 . 2 No 1 11 .O 0c . 0 2 t2 1
文章 编 号 :62—65 ( 02 1 17 7 8 2 1 )0—07 2 0 6~
二 文 化 词 汇 的 特 点 及 其 翻 译
文化词汇是指具有一定文化负荷 的词语 。这些 词语 “ 受文 化制约 ( utr b ud , 它 们身上 可 映射 出不 cl e— on ) 从 u 同 国家 之 间 的 文 化 差 异 ” L r 9 8 3 ) 文 化 词 汇 ( a y19 :12 。 r 是语言词汇体 系中的精 华 , 是一 个 民族 的物质 文化 和精 神文化 的真实载体 , 了解该 民族 文化 的镜 子 。在 每种 是 语言 中都存在着大量 富有 民族 文化 内涵 的词 汇。“ 文化 词 汇 是 指 特 定 文 化 范 畴 的词 汇 , 是 民 族 文 化 在 语 言 词 它 汇 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文化词 汇与其他一般词汇 的界 定有 以下两点 : 一是 文化词 汇本 身载有 明确 的民族 文化 信息 , 并且隐含着深层 的 民族 文化 的含义 。文化词 汇的 另 一 特 点 , 它 与 民族 文 化 , 括 … … 物 质 文 化 、 度 文 是 包 制 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 的是该文化 的直接反映 , 有 如 ‘ 、 、 龙 凤 华表 ’ ; 等 有的则是间接反映 , 如汉语 中的红 、 黄、 白、 黑等颜色词及松 、 、 竹 梅等象征词语 ; 有的和各种 文化 存在渊源关系 , 如来 自文化 典籍 的词语 及来 自宗教 的词 语等 。 ( ” 常敬 宇 ,9 5 2 这些文化词 汇除 了与一般词 汇 19 : ) 样 有 指 称 意 义 外 , 有 丰 富 的 内 涵 意 义 。 内 涵 意 义 因 还
白诗歌《 长干行》 英译 为例 , 探讨各译 者对 此诗 中文 化词
汇 所 采 取 的翻 译 方 法 。 三 《 长干行》 英译 中文化词 汇的翻译 方法 《 长干行》, 属乐府《 曲歌 辞》 杂 调名 。这 首诗 以商妇 的自白, 用缠绵婉转 的笔调 , 抒写 了她对 在外经商 丈夫的 思 念 。从 两 人 天 真 烂 漫 的 童 年 到 丈 夫 远 离 后 深 深 的 思 念, 将初嫁时 的羞涩 、 新婚 的喜悦 和坚贞不 渝的心愿 写得 十 分 细 腻 生 动 。全 诗 感 情 细 腻 , 绵 婉 转 ; 言 坦 白 , 缠 语 音 节和谐 ; 调清新隽永 , 格 是诗 歌 中 的 上 品 。 这首诗先后被 一些外 国学者译成 英文。他们 的译作 各有特色 , 但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唐人绝句是 中国文学 里的珍宝 , 英文译作如林 , 可不见得篇篇都好 。 ( ” 吕叔 湘, 18 1 下 面我 们选 取《 90:) 长干行 》 五种 ( l ce,L w l Fe h r o e , t l Er on , zaPu d 罗志野 , 许渊 冲) 英译 文本 , 出原诗 中有 文 挑 化词汇诗句的英译 , 加以对 比与分析。
很 多 文 化 词 汇 也 是 难 以 传 达 的 , 阴 阳八 卦 , 干 地 支 如 天 等, 在英语里都没有合适 的对应词 。 对 于 文 化 词 汇 的翻 译 , 目前 比较 现 实 的做 法是 用 汉 “ 语 拼 音 拼 写 、 注 或 是 增 译 、 译 和 译 借 ”( 惠 康 , 加 音 金 20 2 1 , 04:3 ) 以便保 留词语 的民族 文化 内涵 。下 面将 以李
民族 文化的镜子。试 以李 白的 乐府诗《 长干行》 为例 , 比分 析 国 内外 五位 学者 对此诗 中文化词 汇“ 马” 对 竹 “ 柱信 ” 望夫 台” 抱 和“ 的英译 , 着重分析不 同译者在处理时所采用的不 同译法及原因。 关键词 : 李白诗歌 ; 文化词汇 ; 长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