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发展与创新 | ·237·2016年10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探讨邓雨田(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0)摘 要:李白是唐朝的大诗人,他的作品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学习和掌握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对于发扬和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将通过对李白诗篇的总体论述,来探讨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白;诗歌;特色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6)10-0237-01李白是著名的唐朝大诗人,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其诗歌文本折射出了李白的人生轨迹,传达了他的情感体验并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经验内容。
具体说,他的诗歌体现了极强的个人性,主观情怀强烈,思维跳跃大。
李白经历了政治挫折,所以他愤世嫉俗,以饮酒作诗为乐趣,成为了中古诗歌史上最伟大的古典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曾在我国唐宋时期掀起重大影响,文本中张扬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创造力惊人,写作手法不拘一格,有非常强烈的渲染力。
因此必须注重对李白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1 浪漫主义情怀每一首诗歌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创作而产生的,而且还直接折射了作者的人生轨迹与文本思想的关联性。
因此要彻底理解诗人诗歌文本要传达的意义,就必须要根据当时的创作历史背景,来了解作者不同的写作时期的人生际遇,然后再分析作者作品的艺术特色。
李白作为唐朝时期最具浪漫情怀的大诗人,其经历丰富。
在其少年理想主义阶段,诗人对人生有目标,充满热情,这是其所书写的作品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并给人带来一种气势上的震撼。
但是当他青云已步入官场后不久,因为遭遇政治挫折,心中的政治理想无法被实现,自己难以有政治作为的时候,他的创作艺术和所传达的思乡情怀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个时期他的诗歌在情怀上比较悲壮,并且展现出了他强烈个性和追求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每天饮酒度日,借酒麻痹自己,并坚持用浪漫主义的文学手法和人生情怀创作诗歌作品,这是他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
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
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
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
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
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
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
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色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艺术特色导语: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很精彩,他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
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强音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
他的诗歌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强烈的、鲜明的独创性。
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乱时,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怒。
他在书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李白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从不顾及理性的规范,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任凭激情随着笔端流淌。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
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

其次表现在物象的选择上: 其次表现在物象的选择上
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 他最爱写晶莹透彻、光辉美好之物,如明月、 白日、金樽、玉杯、碧草、白露等, 白日、金樽、玉杯、碧草、白露等,给人清纯圣 洁之感。 洁之感。
5、跳跃性的结构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如其《宣州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如其《 白也诗无敌 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突如其来,飘然而去, 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突如其来,飘然而去,中 间时空变幻迅速。极好地宣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间时空变幻迅速。极好地宣泄自己激越的感情。 此外, 行路难》 将进酒》 梁甫吟》 此外,如《行路难》、《将进酒》、《梁甫吟》、 梁园吟》 《梁园吟》。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采石江边一堆土 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明李贽《焚书 李白诗题辞 李白诗题辞》 明李贽《焚书·李白诗题辞》:
“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 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 生之处亦荣 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 囚之处亦荣;不流不囚不游不到之处,读其书, 见其人,亦荣!亦荣!” 见其人,亦荣!亦荣!
李白奇特想象往往和现实紧密相连, 李白奇特想象往往和现实紧密相连,其对幻 想世界的追求正是对现实世界不满的一种曲折反 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风》十九。 映,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十九。
2、大胆生动的夸张 、
不论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 不论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李白都多用夸 张手法。李白的夸张又善于和新颖的比喻、 张手法。李白的夸张又善于和新颖的比喻、奇特 的想象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 的想象结合,形成鲜明的形象。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
在诗体上的贡献是卓越的,并且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
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行路难》第一首、《宣州谢兆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
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
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
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
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
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
李白的诗歌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
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如《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
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是元代著名诗人,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诗风闻名于世。
他笔下的诗歌抒情饱满,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丰满,生动感人,因而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赞誉和推崇。
在元代的文学历史上,李白的诗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诗歌,它以六言短句的形式呈现,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篇章,共有十二句,像一首十二行诗。
诗歌以“潺潺来水绕庐山”开场,终结于“山不厌高,流不厌深”,使得诗歌在丰富的内容中流畅游走,形成有节奏感的张力,营造出活跃的情感气氛。
其次,李白诗歌重视生活感染力。
《望庐山瀑布》以李白的远游感慨为基础,把自然的景物和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融入人的情感,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和“挂前川”既有着诗意的象征,也有着生活的质感,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让读者分享诗人的感受,安静地走进诗人的心灵。
此外,李白诗歌中还具备影像性和诗情画意的特色。
《望庐山瀑布》以“望庐山瀑布来”开场,清新的笔调将自然的山水、翠绿的山叶以及瀑布的喧嚣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诗歌赋予了一副完整的诗画形象,比喻地貌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境界。
此外,“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碧波万顷”中的“碧波”,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飞流”,更像一种象征,将自然应和人性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深刻而庄严的境界。
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体现出强烈的节奏感,重视生活感染力,以及影像性和诗情画意的特色,使之成为元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赞誉和推崇。
通过以《望庐山瀑布》为例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和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异同

论李白和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异同其一,二人诗歌的气概不同。
李白的诗歌气势奔放,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意象多为大江大河、大鹏、高山沧海、巨鱼长鲸。
如“大鹏一日同风起,传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以大鹏自喻,在这浩大的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视独立的人格力量。
又如:“登高壮观天地问,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声势雄伟之极,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即使轻飘飘的雪花,在诗人眼中都是“燕山雪花大如席”。
李贺的气魄,相较之下就略显狭隘,以哀愤孤寂之思,作晦涩之调,喜用“鬼”、“泣”、“死”等字人诗。
这些诗意境清冷哀艳,阴气森森。
如诗句“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兔死。
”(《神弦曲》)、“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秋来》),冷艳奇险自成一家,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悲哀美。
其次,二人的诗歌都注重抒情,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但抒情方式却大不相同。
李白的抒情是火山喷发式的,情感一旦喷薄而出,就宛如天际的狂风和喷溢的火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开篇便排山倒海使人无法抗拒。
相对来说,李白更喜欢乐府和歌行体,用这种较为宽松的题材体现他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征,抒情更为直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者无畏的狂傲气势在一瞬间喷涌而出。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开篇即以散文句法,直抒烦忧,表现了诗人奔涌无羁的思想情感。
而李贺则较擅长用一种凄寒、哀怨的格调借助某件事、某个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思。
这种用血泪铸就的诗文,使人读来字字含血,句句含情。
如《金童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汉月”、“清泪”、“衰兰”、“老”,一系列清冷意象的排列,借助金童仙人离京的历史故事,曲折的抒发了自己离开京都的悲思,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
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逸、洒脱不羁的特点。
我把李白诗歌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五、李白诗歌具有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每每和学生讲到李白的诗歌,都不约而同都记起的是《静夜诗》、《赠汪伦》、《行路难》等诗歌。
如果要同学们介绍下李白,都会同声响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诗仙”。
今天,在和同学上课讲到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要掌握这篇文章就不得不讲到李白的身世和此诗歌的背景材料,以及了解诗歌的意境和浪漫注意特点,李白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叫同学们写与李白有关的词或叫同学们画自己印象中李白的画像。
看着眼前学。
生们对李白的了解,我的思绪更不可收拾,于是,写下了这篇小论文,我也想谈谈李白及李白的诗歌艺术特色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礼拜的诗歌美丽就一这样的一种力量征服了当时以及后世许多的读者的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而盛唐诗则是这高峰的顶点。
从公元 712年到年,即唐玄宗初年到唐代宗初年这半个世纪,历史上称为盛唐。
这一时期诗的创作十分繁荣,杰出的诗人如杜甫、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多人,都写出了许多传世名篇。
而李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杰出者,被尊为“诗仙”。
“昔年有狂客,号为谛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名声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喔,流传必绝伦。
”(《寄李白十二韵》杜甫)则既是对李白的积极称赞,又对李白诗歌的后世影响做了预言。
明代诗人方孝孺更是把李白推向了极致:“泰山高兮高可兮,沧海深兮深可涸;惟有李白天才夺造化,世人孰的窥其作?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
”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
李白,正是站在这顶峰上的一颗奇松。
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的701年,唐诗的代表人物甚至也是中国整个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诞生了。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是众所周知的故事,这也就是李白悟出的深奥道理。
据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都说明,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但由于蜀地边境,接受的并非正统儒家教育,而掺杂有道教等其它思想。
文化环境及其早年所受的教育对李白神仙道教的信仰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约在其18岁时,他曾隐居大匡山读书,并师从赵蕤学习纵横术,因此,在李白的思想中,我们还可看出其纵横家思想的一些痕迹。
由于他不满足于向书本学习,所以他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防东鲁,走山西……走遍了祖国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这样的漫游使得李白有着经济天下的志向,抱负远大。
当时的李白不屑于走科举致仕的常规道路。
他希望以“终南捷径”致仕,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中最大目的就是结交权贵,希望得到权贵荐举。
甚至,他与故相李圉师孙女结合,也可能有其政治动机。
李白的四处漫游终于使他名动京师,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李白。
也就是在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他入京,供奉翰林。
让他专门在宫廷里作诗文。
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清醒的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的听讲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
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李白极为失望,主动要求离开朝廷。
于天宝三年(744)年被玄宗“赐金放还”。
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由此,为他写下了许多脍制人口.万古传涌的诗篇打下了基础。
李白曾经两次与杜甫相遇,两位伟大诗人的友谊,也促使了他们诗风的相互感染,李白为长辈(长11岁)还不觉明显,而杜甫为晚辈,对这位诗坛泰斗“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
”(魏颢《李翰林集序》),因此诗歌创作情感更为激愤。
后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辚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宝应元年(762)中秋,他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李白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李白是到死都没有怀疑过。
李白的自信造就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和悲剧色彩。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和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
尽管李白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纵酒欢歌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得的主旋律。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
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
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李白有壮浪放旷的青年时代,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同时,李白又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
但是由于后来长期的云游又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
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
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豁达,等待着“大鹏飞兮振八裔”。
享受长安城的锦绣繁华要以摧眉折腰为代价,可李白还是愿意钟情于:“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可他的一生又是怀才不遇的,以至于浪迹天涯,抱酒而歌。
也许就象财富容易招来盗贼,过多的才华免不了挫折和落魄 --------但如此丰富的生命,却如此狼狈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白的心很大,诗绝不是他心目中人生的主题,诗只是他人生的一种品质。
“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人当然不会真正爱山,李白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或许其中也有些许无奈,于是乎发出“余风激兮万世”的感慨了。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
在他留下的 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识他的才干。
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蔑视和抨击;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却又无法与腐朽势力及利欲之徒同流合污。
因为李白浪漫,所以他的饮酒诗句中总洋溢着劝饮行乐,开朗乐观的情调。
可铁的现实总无法成就浪漫的理想,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饮酒时。
诗人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可以让人看到他压抑在内心的苦闷挣扎。
即使是轻松自娱的“对影成三人”也蕴含了一份孤独与无奈。
李白与酒是他生命的真实写照 ,只有“醉”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命运多舛、痛不欲生;进入醉酒的幻境才能摆脱现实带来的痛,诗人浪漫而坚强,饮酒时总会含笑而歌,但真感情在不经意间的流露使他本欲掩饰的痛苦欲盖弥彰了。
在我看来,他作饮酒诗,在诗中他仰天大笑,他越纵情欢歌,这些都是诗人埋葬痛苦的坟墓。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在盛唐诗人中,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甚至,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