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
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
”(胡震亨《李诗通》)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
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
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
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
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 。
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
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 ,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 、“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 ,这“一夫当关” 中的“关” 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
李白——《蜀道难》对东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赏析】: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
《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
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瑰宝。
它代表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充分地表现了李白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蜀道难》这首诗多用想象,虚实结合,着力描写了蜀道奇丽险峻的山川。
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点题,使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景色的变化反复出现,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诗意分三层递进。
首先融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追溯蜀道开辟的起源,以古老的传说引人进入蜀道奇险的境界。
其次,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山势之高、深川之险和人行之难,分别用高标与回川的对比,黄鹤和猿猴的反衬层层虚写蜀道的难渡,并捕捉了人在山巅上手扪星辰、抚膺长叹等惶悚的动作和神情,烘托山势的险峻和山路的萦回,进而将人带进一个“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的苍凉境界,以见出蜀道之幽森凄惨,古来无人敢行。
而在这忧郁低沉的旋律中,又忽然响起了“飞湍瀑流”在悬崖岩石间发出的轰鸣,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将蜀道的险绝写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最后从人事着眼,联系社会背景写出蜀道剑门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借“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豺狼为喻,表现了对此处形胜容易造成割据的隐忧。
全诗大量散文句式和杂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洒脱奔放的语言风格;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驰骋飞动的想象,将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气势磅礴,风格豪放,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创造出变幻莫测、瑰伟奇特的艺术境界,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
读这首诗,如同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令人怵目惊心,叹为观止,有身临其境之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浅析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它以酣畅奔放的语言,表现属地雄奇险峻的山川,感情之列,想象丰富,全市色泽光怪陆地,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伟大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特册。
《蜀道难》的语义自唐以来的说法颇为分歧。
大致将来,可分四说:1、真伪视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
杜甫晚年,与房琯拒载属地为当地地方长官厌恶的部下。
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时希望他俩早日离蜀。
2、认为是为规劝唐明皇而作。
安史乱起,唐明皇逃避如数。
李白认为属地不可久居,故作此时。
3、认为是讽刺章仇兼琼。
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属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它不受中央节制。
作诗以讽。
4、认为只是个用属地山川。
李北属地人,《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别无寓意。
按《蜀道难》是收入唐代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这部唐诗选本编辑与玄宗天宝十二载,因此这首诗的产生,绝对在天宝十二载之前,这是无法动摇的。
杜甫,房琯依靠严武,玄宗逃难如数,都在天宝十二载之后,因此1、2两说都不足信。
章仇兼琼任属地长官虽在天宝十二载之前,但考察历史记载,兼琼只有驱迫人民的恶迹,并无跋扈不受中央节制的现象,反之他到是希望到中央去做官,结果目的也达到了,因次第三说缺乏事实根据,也站不住。
剩下来的第四说比较可信,但需略加补充。
我们认为这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
它采用乐府诗集,描绘蜀地道徒的艰险和环境的下呢,希望有人不要久留属地,重返长安。
胡震亨《历史通》(卷四)说:“欲为《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逼近有为而作。
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李白喜欢以乐府旧题写新词,全集中这类作品很多,《蜀道难》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们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调曲中有《蜀道难》题,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简文帝、陈阴铿、唐章宗的诗作,不过都没李白写得好。
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雄襟开拓,气概豪迈,特别喜爱雄伟壮丽的江山。
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

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李白《蜀道难》审美艺术赏析《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写景状物以及诗歌体现出来的气象的宏伟而阔大的审美境界等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 《蜀道难》即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下面择其要而析之。
蜀道难原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攀援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反复修辞手法反复修辞手法属于语言运用技法之一,其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实现文学作品中情感循环往复的、鲜明节奏之美的审美目的。
这首诗歌开始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首先,诗人为了提起诗歌的表现内容的气势,连用了“噫吁嚱”(噫吁嚱,惊叹声,蜀方言。
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三个虚词,不但使诗歌显得别具风致,而且是诗歌语言更具口语化,表现出极大的呼喊力,同时,对内容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提升的作用。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李白《蜀道难》赏析: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李白的《蜀道难》是一首具有鲜明浪漫主义特色的诗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蜀道之艰难与奇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二、译文注释1.译文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
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
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
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
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读后感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共鸣和思考。
首先,李白通过描绘蜀道的艰险和险峻,展示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诗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古代蜀地的开国者们面对未知和艰难的决心和勇气。
而“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则展示了人们在征服自然、开拓道路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其次,诗中的“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等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蜀道的艰险和不可攀越。
这些句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哲理,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此外,诗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蜀地的美丽和神秘。
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蜀地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阅读《蜀道难》的过程中,我不仅被李白的才华和诗歌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更被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所触动。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勇往直前。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之,《蜀道难》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的诗歌,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自然的美丽。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将会继续陪伴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李白的《蜀道难》赏析《蜀道难》体现了李白诗歌中豪迈、奔放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李白思想与艺术个性。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诗人运用了怎样神奇笔法?又是如何让笔底惊雷乍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蜀道难》赏析,欢迎阅读。
李白的《蜀道难》赏析篇1李白诗篇是继屈原辞赋之后,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又一座高峰。
他兼收百家之长,表现出无与伦比才情和杰出艺术力量。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历史,高峻峰岭,崎岖山路,悲凉环境,险恶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山水画。
其中,融贯全篇则是诗人高昂浪漫主义激清。
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李白笔下形象往往是个性化,具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面对美丽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
“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
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
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诗人好似一个高明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雷鸣般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风光,让自己心跟着诗人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
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
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
”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
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
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
”(胡震亨《李诗通》)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
”(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
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
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
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
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
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
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
”(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
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
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
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
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
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
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
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中,李白运喻了许多新奇的比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当然是夸张。
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这个比喻与前面的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以“天”喻“路”,新奇而独特。
在如青天一样宽阔平坦的大道上,“骅骝(骏马)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这一连串的比喻,折射出一个怀着高远理想的人,难酬蹈海的艰难人生。
“西当太白有鸟道”,那山路,陡峻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
“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猛虎”,那“长蛇”,当然是喻轩臣当道。
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突击了蜀道的险峻难攀。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峰峦之高。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更是对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个夸张预示。
清代评论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称此诗为“失声横涕之什”,说明诗人在蜀道的描绘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嘘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张俯拾即是:“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
3、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对蜀道的描绘中,融进了神话和传说,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
开篇出语不凡,连用三个感汉,两个惊呼,一个夸张,在十分强烈地抒发了诗人面对高险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喟叹之后,即转入对蜀道的神话和传说铺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把笔触伸向远古,叙述了蜀国开国、与世隔绝及与秦地沟通的历史。
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以空间为序,铺叙了北段的曲折盘旋,中段的高险及种种愁惨之状。
最后集中笔墨于天下雄关——剑阁,描绘了剑阁的峥嵘恐怖。
至此,蜀道的艰难万状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神话、传说、铺叙融为一炉,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这个特点在其他诗篇中也很突出。
如《梁甫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它们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豪放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强烈的抒情色彩。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
他们总是用理想的尺子来衡量现实生活。
因此,他们的悲喜异常强烈鲜明。
在《蜀道难》中,你看,“噫吁口戏!危手高哉!”开篇发唱,情感犹如火山爆发。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强烈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嗟叹。
诗人带着追求、向往、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曲折。
不管是叙述远古的神话,还是描绘现实的景观,诗人赋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
诗中,一方面是诗人为了理想而“西游”,一方面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这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明暗交错,寄寓着诗人对前途理想的无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鸟“悲”,猿“愁”,人“畏途”,呈现出蜀道的峥嵘峭拔。
从离开长安后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发人生的失意。
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诗末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恩,此中兼见宦途情。
”可见,“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见证。
5、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在韵脚上,从开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双句押“ian”韵。
诗的后半段,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韵脚具有变化,读来依然和谐自然。
整首诗的音韵是雄壮的,动人的,极具诗歌的音韵美。
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
少自“噫吁口戏”三字,多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十一字。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骈体;“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则是散文笔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数句又属赋体。
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起到了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用。
另外,诗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于诗首、诗中、诗末三次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寓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限感慨,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这就是豪放飘逸。
当然,主要是以豪放为主。
飘逸者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其实在豪放中有飘逸,在飘逸中有豪放。
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所表现出来。
同时,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倾向1、“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远大理想。
作为诗人的李白,是非凡的。
他以英姿卓伟而从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向往政治。
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远大理想。
他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吟咏的大鹏,就是他远大理想的化身。
大鹏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经说过,《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后的作品。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指望在长安一展羽翼,实现夙愿的;没想到遭遇种种磨难。
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那种得意就不同了:“游说万乘苦不早,扬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那么,《蜀道难》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作家是以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不管实际的蜀道如何,事实上,诗人是以象征的手法,把“蜀道”作为“仕途”的形象再现的。
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登上青天的。
这个青天当然是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因为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但是,他看到了“剑阁峥嵘而崔嵬”。
如果“所守或非亲”,那么,必将“化为狼与豺”。
这即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选贤任能问题。
尽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时,依然“侧身西望”着。
他曾问过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他后悔过吗?没有。
即使第二次被征召入长安,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之后,他在《梁园吟》中依然说:“歌且谣,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
”看来,崇高的理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灵,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东山再起”。
2、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不干预社会、干预政治。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应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和鼓舞了他的理想。
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