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合集下载

最新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212例临床分析-精品

最新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212例临床分析-精品

引导语:疱疹性咽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现在就由lw54的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儿童疱疹性咽峡炎212例临床分析。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总结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特点及抗生素治疗的疗效。

对21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2例中男112例,女100例。

年龄4个月~7岁,其中<6个月1例, 6个月~1岁46例, 1~3岁146例, >3岁19例。

发病月份:1~3月份19例, 4~6月份75例, 7~9月份88例, 10~12月份30例。

发热209例,无热3例;热峰37.5~40.5℃,均数为(39.0±0.6)℃;≤38.0℃ 15例, 38.1~39.0℃ 60例,39.1~40.0℃ 115例,≥40.0℃ 19例。

总热程1.5~7.0 d。

血常规白细胞(WBC)范围4.41×109/L ~34.38×109/L,均数为(14.09±6.99)×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5%~98%,均数为(61.57±14.62)%,其中<50% 38例(17.92%);淋巴细胞比例2%~74%,均数为(28.31±13.40)%,其中≥50%仅17例(8.02%)。

有103例同时给予C反应蛋白(CRP)检查结果为0.94~92.00 mg/L,均数为(24.02±18.16)mg/L。

初诊时因咽峡部疱疹即确诊184例,就诊后出现疱疹28例(分别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13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例)。

就诊后疱疹消失时间为2~8 d。

所有患儿均治愈,无重症病例。

初诊时即确诊的且有发热的178例,其中使用抗生素44例,未使用134例,两组退热及口腔疱疹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

结论疱疹性咽峡炎多见于婴幼儿,夏秋季发病为主,多见高热,实验室检查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CRP升高较常见,抗生素治疗无效。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患儿,陈友福,男,1岁1月,以“发热、流涎1天”为代主诉入院。

缘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流涎,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曾就诊于当地诊所,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具体不详),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求诊我院,门诊拟“疱疹性咽峡炎”收住入院。

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稍差,大小便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查体:T38.7℃,P120次/分,R28次/分,WT:9.5Kg。

神志清楚,营养中度,呼吸平稳。

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

鼻扇阴性,口唇无发绀,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滤泡,呈脓点样改变,双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

吸气性三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坦,肝脾未及肿大。

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暂缺。

入初步诊断:疱疹性咽峡炎。

诊断依据:患儿,男,1岁1月,发热、流涎1天。

查体:咽充血,咽后壁可见少许滤泡,呈脓点样改变,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故可诊断。

鉴别诊断:1.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年长儿,表现为咳嗽等症状重,一般肺部体征不明显,胸片见片状影,行支原体PCR可助诊断,但本院无行此检查。

2.肺结核:可表现为咳嗽、低热、盗汗,病程较长,有结核病人接触病史,与该患儿不符,可排除。

诊疗计划:1.急诊科常规护理,二级护理,普食;2.予炎琥宁抗病毒、头孢甲肟抗感染以及补液等处理。

李武祥主任医师看过患儿,指导上述诊治。

【入院情况】:【辅助检查】:暂缺。

【治疗经过】:入院后予对症处理后患儿症状改善,今患儿家属要求出院,并自愿承担一切后果、签字为证,经劝阻无效予以办理,嘱门诊定期随访。

【出院情况】:患儿未再发热、无咳痰,无胸闷气促,无头晕、头痛,无腹痛、腹泻等不适,查体:T36.6℃,神志清楚,营养中度,呼吸平稳。

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出血点。

陈凤斌-疱疹性咽峡炎

陈凤斌-疱疹性咽峡炎

姓名陈风斌科室小儿科病区小儿科区床号小儿03床住院号数00326211入院记录姓名:陈风斌性别:男年龄:9月职业:无籍贯:南平民族:汉婚姻:未婚过敏史:未发现工作单位:无家庭住址:南平延平区炉下镇炉下村病史叙述者:患儿母亲可靠程度:可靠病史采集日期:2010年11月07日 15:45时入院日期:2010年11月07日 15:45时病史记录日期:2010年11月07日 16:05时主诉:发热1天。

现病史:缘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未测体温,伴单声轻咳,流清涕明显,无咳痰,无畏冷、寒战,无午后低热、盗汗,无流涎、口吐白沫,无鼻塞、喷嚏,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无尿频、尿急,无皮疹,自行口服“尼美舒利”退热治疗后,热退,但咳嗽、流涕无好转;今晨体温降至正常,未进一步诊治,并予接种“麻疹疫苗”;约入院前3个小时再次出现发热,测体温高达39.5℃,流清涕剧烈,并仍有单声咳嗽,无气喘、气促,无呕吐、腹泻,就诊我院门诊,门诊拟诊为“疱疹性咽峡炎”收住入院。

发病以来,食欲、睡眠尚可,精神欠佳,大小便尚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健康。

否认“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史;否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水痘、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

个人史:G1P1,足月顺产,出生无窒息抢救史;母孕期无发热、皮疹、妊娠高血压等疾病史,无用药史,无有毒、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生后母乳及配方乳混合喂养至今,按时添加辅食。

2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现会扶站,尚不会行走,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

有按时预防接种疫苗,无明显不良反应。

家族史:父母体健,否认近亲婚配,否认家族中有遗传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9.8℃P150次/分R 34次/分 W 10kg 头围45.5cm神志清楚,精神稍倦,急性病容,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抱送入院,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无皮疹、黄染及出血点;双侧耳前、耳后、颌下、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疱疹性咽峡炎90例临床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90例临床分析

疱疹性咽峡炎90例临床分析目的总结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探讨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情况。

结果90例患儿均治愈。

血常规白细胞或(和)CRP升高者68例,占75.56%。

21例未加用抗生素,47例加用抗生素,两者热退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疱疹性咽峡炎由病毒感染所致,大部分可引起血常规白细胞及CRP增高,但经抗病毒治疗,愈后良好。

标签:疱疹性咽峡炎;实验室特点;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流涎、厌食、咽痛、咽部疱疹、溃疡等[1]。

其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感染。

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

现将我科收治的90例疱疹性咽峡炎,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1年3月~2012年3月,选取我科收治的9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2],且无下呼吸道感染,心功能不全、肝肾损伤、呼吸衰竭及脑膜炎等严重合并症。

其中男49例,女41例,男:女=1.2:1;年龄1岁以下24例,占26.67%,(1~3)岁52例,占57.78%,3岁以上者14例,占15.56%,年龄4月~6岁。

平均年龄为(1.8±1.2)岁。

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拒食、流涎;咽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处可见数个至数十个灰白色疱疹,直径1~3mm,周围有红晕,1~2 d后破溃形成浅溃疡;病变局限于咽峡部而不波及口腔前部,亦不发生于齿及颊粘膜;局部淋巴结不肿大。

1.3实验室检查1.3.1血常规:白细胞4×109/L以下者2例,占2.22%;(4~10)×109/L33例,占36.67%;10×109/L以上55例,占61.11%,其中白细胞(10~15)×109/L 34例,(15~20)×109/L 19例,20×109/L 以上2例共占23.33%。

疱疹性咽峡炎100例的诊治体会

疱疹性咽峡炎100例的诊治体会

疱疹性咽峡炎100例的诊治体会目的总结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诊治经验。

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收治的1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

结果100例患儿中10例进展为手足口患儿,均为轻症。

心肌酶检查85例,15例(17.6%)出现升高。

给予果糖二磷酸钠营养心肌、维生素C及辅酶Q10支持治疗10-14天,13例复查心肌酶恢复,2例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胸片检查50例,诊断支气管炎的15例(30%),诊断支气管肺炎的1例。

给予静滴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65例治愈出院,25例好轉后自动出院,10手足口患儿均治愈出院。

结论疱疹性咽峡炎系部分手足口病的早期表现,需早期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及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手足口患儿预后均良好。

疱疹性咽峡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等。

多为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此病呈散发或流行。

2012-2013年共收治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00例,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选择2012-2013年本科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0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2.5(8个月-4岁),10例患儿于住院2-3日内出现手、足、肛周、臀部的皮疹,转手足口病房。

1.2临床表现分析100例患儿中85%以发热为首诊,13%以厌食、流涎、哭闹首诊。

发热的90例(90%),其中体温37.3-38.2℃23例(25%),体温波动于38.5-39℃的36例(40%),大于39℃的31例(34%),热程2-5天。

伴腹泻的6例(6%)。

伴咳嗽的29例(29%)。

1.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100例,血象升高的20(20%)例,白细胞正常的78例(78%),分类中以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为主;CRP检查100例,阳性30例(30%)。

心肌酶检查85例,15例(17.6%)出现升高。

心电图检查70例,25例正常,18例(25.7%)心动过速,26例T波改变,1例(1.4%)房早。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

Thank
You
P :130次/分 R: 29次/分 Bp :-/-㎜Hg W:7kg 辅助检查: 5.17 血常规示WBC13.2*10^9∕L , N (中性粒细胞比率) 51.8%, L(淋巴细胞比率) 36.5% 8.17 大便常规示白细胞3-4/HP
定义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 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 喉痛,在软腭的后部、 咽、扁桃体等处可见 红色的晕斑,周围有 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 色丘疹(淋巴结节)。 大多数为轻型病例, 有自限型(1~2周)。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共性
共性:病因都是感染肠道病毒 发热、口腔溃疡、身上起疱疹、因为吃东西
疼而拒食„„这些都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患儿的病状。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原一致, 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可能致病的肠 道病毒有柯萨奇病毒A组4型、5型、9型、16型以 及B组2型、5型,EV71(肠道病毒71)型等等。
加有关
• 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防治及康复相关知识 • 潜在并发症 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 心理护理 对环境改变及病情变化的恐惧
护理措施:
1.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适宜的温湿度,各种 操作集中处理。 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告知医生患儿情况, 调整最佳治疗方案。 3. 穿柔软宽松的衣裤,嘱患儿多卧床休息。 4. 多饮水,条件允许下,多喝新鲜果汁 5. 遵医嘱给予药物抗炎、抗病毒等对症处理,使 用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 使用药物降温。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临床上还观察到,手足口病引发患儿抽风等神经 系统症状的案例较多,而单纯的疱疹性咽峡炎, 如果没有合并细菌感染,则引起抽风等重症症状 的几率要低很多。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ppt课件

疱疹性咽峡炎ppt课件
口腔护理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避免食物残渣 滋生细菌。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 物和饮料。
休息与隔离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避免与他 人密切接触,以免传染。
并发症处理
喉头水肿
如出现喉头水肿,应及时 就医,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术。
心脏疾病
对于伴有心脏疾病的患者 ,应注意监测病情变化,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生。
家庭护理
合理饮食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
多喝水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 助于缓解喉咙疼痛和不适 感。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 间,有助于身体恢复。
观察病情
留意病情变化,如出现高 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通过粪 -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产 生反应,导致咽部黏膜充血、水肿、 渗出,形成疱疹和溃疡。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发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腭垂 的黏膜上可见多个2-4mm大小疱疹,周围有红晕。
注意事项与误区
不要轻信偏方
不要盲目相信民间偏方或未经证实的治疗 方法,以免延误病情。
避免交叉感染
避免与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人密切接触, 如有必要,应佩戴口罩。
不要滥用抗生素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 病毒无效,不要随意使用。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01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症状 表现等。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研究报告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研究报告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疱疹性咽峡炎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呼吸内科病症体征:恶心与呕吐,淋巴结肿大,咽部有散在灰白色丘疱疹,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吞咽痛疾病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这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症状体征: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的详细介绍: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

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

潜伏期3~10天。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

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

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

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

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

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此病如单独发生,常无全身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患儿XX,7岁,男童,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起病急,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伴咽痛,伴少许咳嗽,流涎,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紫绀及昏迷、抽搐。

在外口服治疗(药不详)后,仍然发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住院治疗。

患儿病后精神、饮食较差,夜间入睡可,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T 39.8℃,P 97次/分,R 24次/分,W 22kg。

急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

头形正常,唇红,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颈软。

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界不大,律齐,心率9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4-5次/分。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可。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升高。

初步诊断及依据: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起病急,病程短;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查体:咽充血,咽腭弓、
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手足口病依据:查体:手、足、臀部无皮疹;故排除。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抗病毒、止咳、化痰、对症支持等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