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患儿XX,7岁,男童,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起病急,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伴咽痛,伴少许咳嗽,流涎,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紫绀及昏迷、抽搐。在外口服治疗(药不详)后,仍然发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饮食较差,夜间入睡可,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P97次/分,R24次/分,W22kg。急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形正常,唇红,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颈软。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律齐,心率9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4-5次/分。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升高。

初步诊断及依据: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起

病急,病程短;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查体: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手足口病依据:查体:手、足、臀部无皮疹;故排除。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抗病毒、止咳、化痰、对症支持等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疱疹性咽峡炎病历 患儿XX,7岁,男童,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期儿童; 2.起病急,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4+天因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不详),伴咽痛,伴少许咳嗽,流涎,呕吐,无腹痛、腹泻,无呼吸困难、紫绀及昏迷、抽搐。在外口服治疗(药不详)后,仍然发热,遂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以“疱疹性咽峡炎”收入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饮食较差,夜间入睡可,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P97次/分,R24次/分,W22kg。急性病容,神清,精神较差,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形正常,唇红,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颈软。胸廓对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律齐,心率97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4-5次/分。脊柱及四肢无畸形,活动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淋巴细胞可升高。 初步诊断及依据:疱疹性咽峡炎依据:患儿系学龄期儿童,起

病急,病程短;因“发热、咽痛4+天”入院;查体:咽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有红晕,一旦破溃形成小溃疡,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辅查支持;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手足口病依据:查体:手、足、臀部无皮疹;故排除。 诊疗计划:儿科护理常规,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抗病毒、止咳、化痰、对症支持等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疱疹性咽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8.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堂《儿科学》第八版: 1.急性起病; 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 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位于悬雍垂、咽后壁、扁桃体及临近软腭等处。口唇粘膜以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 4.根据上述1-3条标准临床诊断或/和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埃可病毒等)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8.552,疱疹性咽峡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普通病例无需住院,门诊对症治疗,居家隔离。 2.出现高热、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者收入院治疗,标准住院日3-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肌酶; 4)心电图; 5)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ECHO等)抗原/核酸检测和或血

清肠道病毒抗体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胸部X光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 2)腹部超声: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者; 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心肌酶有异常者; 4)头颅CT:出现高热惊厥或其他意识障碍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吞咽困难者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为手足口病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控制知识要点

疱疹性咽峡炎预防控制知识要点 一、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就是由肠道病毒(多为柯萨奇A组)感染引起得以急性发热与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得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疱疹性咽峡炎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3—10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二、临床症状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得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与溃疡,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本病呈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预后良好。 三、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得异同 (一)相同点 1、病原体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2、临床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出现口腔内疱疹及溃疡表现。

3、流行病学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具有传染性,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可能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 (二)不同点 1、疹子分布部位 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口腔疱疹,但手、足、臀等部位并无疹子分布,而手足口病则有。 2、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得传染性较手足口病要小,后者更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得发生. 3、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症状较典型得手足口病症状要轻一些。 4、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往往因为咽痛而流涎、拒食,但就是一般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几乎不会出现重症、死亡病例。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四、疱疹性咽峡炎得防控要点 学校与托幼机构在疫情流行期间,应积极落实晨(午)检、病例隔离、清洗消毒、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一)病例隔离

儿科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全)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0.2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2.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5.查体可见眼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 L)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黄连粉针、喜炎平及干扰素等。 2.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硫脒、大环内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3.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液治疗。 4.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IVIG(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5.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4-7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202 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 d,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病程一般4~6 d,预后良好。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1.病原学: 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0、16型和EV-A71型,CV-B组1~5型也可致病,较为少见[1],埃可病毒(Echovirus)3、6、9、16、17、25、30型也可引起此病[2]。我国天津市2015—2016年50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发现,CV-A10阳性的病例最多,占病原阳性病例的22.78%(59/259)[3];杭州市2015年对10 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CV-A2为主要病原体[4];东莞地区2015年流行病原体为CV-A2、CV-A6[5];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监控中发现,EV-A71、CV-A16、CV-A24是常见病原

疱疹性咽峡炎诊治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治 管士玲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是由许多A组柯萨奇病毒,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亦有说法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粘膜亦可发生疱疹。 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在婴儿常发生呕吐和惊厥,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二、患病原因 1、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例如小的孩子没有鼻毛,阻挡不住空气中的粗糙异物。 2、呼吸道粘膜柔嫩,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 3、呼吸道分泌出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不能充分杀灭入侵的病原体。 4、呼吸道表面有一种带无数纤毛的细胞,这些纤毛好像一把大

扫除的刷子一样,不断将吸入并粘附在呼吸道上的小颗粒如粉尘、病菌等向外清扫,排到喉头咳出,但小儿呼吸道上的这种纤毛活动比较微弱,因此“自洁”功能也就相对地差。 三、病症及诊断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性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四、治疗方法 本病以中西结合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并不复杂,由于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细菌类药物对病毒也无效,治疗以口服中药、抗病毒、对症处理为主。可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西药抗病毒;疱疹性咽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喉痹,多为外感湿热,上攻咽峡所致,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疗,可辨证选用新加香薷饮.甘露消毒丸、退热合剂、双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合并心肌损害者,应适当卧床休息,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布时间:2019-0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A71,EV-A71)。该病发病率高,四季散发,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本病多见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潜伏期3~5d,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可口腔局部喷涂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缓解口痛症状。病程一般4~6d,预后良好。为进一步规范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共同编撰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以指导临床工作。 一、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1.病原学:由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主要致病血清型为CV-A2、4、5、6、8、1 0、16型和EV-A71型,CV-B组1~5型也可致病,较为少见[1],埃可病毒(Echovirus)3、6、9、16、17、25、30型也可引起此病[2]。我国天津市2015~2016年504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病原学分析发现,CV-A10阳性的病例最多,占病原阳性病例的2 2.78%(59/259)[3];杭州市20 15年对10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进行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CV-A2为主要病原体[4];东莞地区2015年流行病原体为CV-A2、CV-A6[5];江苏省在2013~2014年对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监控中发现,EV-A71、CV-A16、CV-A24是常见病原体[6];2015年广州地区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CV-A引起,其中CV-A6为优势病原[7]。 2.流行特征:四季均可发病,春夏季为主,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无明显地区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1]。杭州市2015年1021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75岁,其中年龄在5岁以下的有9352例(91.6%),0~1岁、>1~3岁、>3~5岁、>5~9岁和>9岁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 3.2%、46.6%、21. 8%、6.7%和1.7%[4]。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 一、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要点】 1.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以1-7岁多发。 2.潜伏期常2-4天,常突然发热及咽痛。热程大都2-4天,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3.可伴有头痛、腹痛、肌痛及呕吐、咳嗽等症状。 4.病程大多4-6天,偶有延至2周者。大都预后良好,偶有腮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但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可合并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5.查体可见咽部充血,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有红晕,2-3日后疱疹加剧扩大,不久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6.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早期以此病为首发,随后出现掌心、足底、臀部及膝部红色皮疹或疱疹。 7.实验室检查:多数白细胞总数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升高(>10×109/ L)和或中性百分比升高(>80%),静脉血CRP升高(>10mg/dL)及指血CRP(>20mg/L)明显高于正常,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三)治疗方案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炎琥宁、热毒宁、利巴韦林、喜炎平及阿昔洛韦等。 2.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 3.对症治疗:因咽部疼痛而吞咽困难者可予开喉剑喷喉部、流质饮食及补液治疗。 4.重症病例:如考虑合并脑炎等可应用IVIG(静脉用丙种球蛋白)。 5.重症患者给予强心、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特殊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轻症为4-7天;重症病程视病情而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疱疹性咽峡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 (2)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等 (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选择性检查电解质、肾功能、血培养、降钙素原、生命体征监护等。 (七)须检测及复查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RP、肝、肾功能、心肌酶(必要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