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小儿疱疹性咽炎的病因分析和诊断标准

小儿疱疹性咽炎的病因分析和诊断标准疱疹性咽炎是指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简称HS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咽炎。
它主要发生在小儿的口腔黏膜和咽喉部位,常伴随发热和咽痛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和诊断标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分析1. 病原体感染:小儿疱疹性咽炎主要由HSV-1引起,少数情况也可由HSV-2引起。
这两种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口腔黏膜或呼吸道黏膜,使病毒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2. 免疫力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是小儿疱疹性咽炎易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疾病、营养不良、疲劳、精神紧张等都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从而易感染HSV。
3. 传播途径:小儿疱疹性咽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如与患儿共用餐具或接吻等接触方式均可传播病毒。
二、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小儿疱疹性咽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咽痛:患儿常有咽痛不适感,吞咽疼痛明显。
- 发热:常伴有中度至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 咽部疱疹:咽部常可见到小水疱,稍后破裂形成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底部为浅黄灰色。
- 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可肿大和触痛。
2. 实验室检查疱疹性咽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病毒分离:通过患者咽拭子、疱疹疱疹液或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判断病毒感染情况。
- 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病毒DNA进行扩增,快速、敏感地检测病毒感染。
3. 病程观察根据疾病的病程观察,可进一步协助诊断小儿疱疹性咽炎。
- 一般病程:小儿疱疹性咽炎的病程一般约为7-10天,溃疡愈合后可以自行缓解。
- 多发性疱疹:如果患儿多次发生疱疹性咽炎,应警惕免疫缺陷存在。
总之,疱疹性咽炎是由HS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在诊断上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小儿疱疹性咽炎的诊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保准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 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
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 菌药物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1.干扰素α( INF-α):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法定传染病 ——水痘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流行趋势:全年均可发生,集中冬春季节,呈
散发性,传染性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向
心性分布皮疹,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均可累及。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 溃形成溃疡,常有疼痛
B
局部给药
使用便捷,易接受,不良反应少
肺炎
雾化吸入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
喷雾剂
病毒性黏膜、皮肤系统疾病
膏剂/凝胶
病毒性皮肤病
21
总结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缺乏规范,导致临床存在许
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干扰素α是目前安全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α适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的局部治疗,早期足量应用, 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方便
22
谢谢
抗DNA病毒药物 广谱抗病毒药物
中药
抗HIV药物 抗流感药物
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神经酰胺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金刚烷胺
抗HCV药物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路径(最全版)一、疱疹性咽颊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疱疹性咽峡炎(ICD-10:B08.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诸福堂《儿科学》第八版:1.急性起病;2.主要症状:咽痛、发热;3.主要体征:咽部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位于悬雍垂、咽后壁、扁桃体及临近软腭等处。
口唇粘膜以及手、足、臀等部位无皮疹;4.根据上述1-3条标准临床诊断或/和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埃可病毒等)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8.552,疱疹性咽峡炎;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普通病例无需住院,门诊对症治疗,居家隔离。
2.出现高热、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者收入院治疗,标准住院日3-5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心肌酶;4)心电图;5)咽拭子肠道病毒(CoxA 、B,ECHO等)抗原/核酸检测和或血清肠道病毒抗体检测。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1)胸部X光片: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者;2)腹部超声: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者;3)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或心肌酶有异常者;4)头颅CT:出现高热惊厥或其他意识障碍者。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护理。
吞咽困难者短期予静脉输液支持;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和/或清热解毒中药治疗。
咽痛明显者可局部使用口腔喷雾剂;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病原重叠,个别病例有发展为手足口病风险。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不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素;2.合并扁桃体化脓性感染,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计数升高者可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如阿奇霉素或1、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5天。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讨论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关键词】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为一种急性流行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
其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小疱疹或白色丘疹。
该病有自限性。
曾报告有暴发流行。
主要侵犯10岁以下小儿。
【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者。
流行时尤以后两者更为重要,因他们无法早期发现,也无法隔离。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亦可经粪-口传播。
粪便带病毒时间长、量多,故后者较重要。
污染的手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儿童之间。
3.易患人群任何年龄都可得病,但以1~7岁小儿为多。
亦可发生于成人和新生儿。
4.流行特征传染性强,世界各地流行报道不少,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本病流行,但病原学确诊于70年代后方见报道。
可发生散在病例或局部流行,也有几次波及几个洲的大流行。
在家庭内及集体儿童机构中传播快。
夏秋季发病多,但四季均有发生。
【发病机制】病毒经肠道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并随血液进入全身各器官,到达口腔部位即可发生该病。
【免疫反应】感染后可获得对同型肠道病毒的免疫力。
血清IgM上升最久,2~3周后下降而消失。
IgG于发病2~3周后上升。
恢复期血清IgG高于初期,1~2周渐下降,但可长期维持低血清水平,因而本病再发大多系其他型肠道病毒引起。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潜伏期4d左右,往往突然发病,以发热、咽痛为主要表现。
发热可高可低,有高热达40℃以上者,小儿易发生惊厥。
咽痛剧烈时常拒食,甚至发生呕吐。
2.皮肤黏膜表现病初起即见咽部充血,有散在灰白色小疱疹,1~2mm大小,周围有充血发红,在2~3d内逐渐扩大。
疱疹不久即溃破成溃疡,直径<5mm,上覆黄色分泌物,大多散在1~5个,多位于扁桃体前柱,腭垂、软腭及扁桃体上,在口腔前部如齿龈、颊黏膜则少见。
疱疹性咽峡炎(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疱疹性咽峡炎 (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疱疹性咽峡炎( herpangina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 - 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 1~7 岁小儿。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 4~6 日,重者可至 2 周。
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二病因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 A 组 2、4、6、9、16、22 型皆可引起此病, B 组 1~ 5 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
此外,埃可病毒 3、 6、 9、 16、17、25 型和肠道病毒 70 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 1~7 岁多发。
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为2~4 天。
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
热程大都2~4 天。
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 5 岁以下小儿有 1/4 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
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 2 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 个,多达 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
2~3 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
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 4~6 天,偶有延至 2 周者。
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四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内容概述
《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标准:共识明确了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身高、 骨龄、生长速率等多个指标,为医生提供了具体的诊断依据。
2、病因分析:共识详细探讨了过渡期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为针对 不同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5、长期管理: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长期管理至关重要。共识中详细阐 述了如何通过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等方式,确保患者血压长期稳定在理想水 平。
三、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个体化治疗:每个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 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医生在实践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出最合适的方案。
3、预防感染是关键。医护人员应注意隔离患者,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家 庭成员也应避免与患者接触过于密切,特别是在患者症状明显的阶段。家庭环境 应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4、虽然疱疹性咽峡炎大部分情况下是良性的自限性疾病,但是有些情况下 可能发展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等。因此,对于持续发热、精神状态 不佳、呼吸急促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 识》解读
目录
01 一、诊断标准
03 三、注意事项
02 二、治疗原则 04 参考内容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尽管 该病通常具有自限性,但其高发季节的流行趋势以及可能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仍应 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对疱疹性咽峡炎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 分会制定了《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本次演示将对该共识进行解 读,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用该指南。
疱疹性咽峡炎健康宣教PPT课件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 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病原学检 查可分离出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
辅助检查
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可排除心肺疾病 ;脑电图检查可排除脑炎等疾病。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具体症状,如发热、 咽痛等,采用相应的退热、止 痛措施。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咽痛、烦躁不安、流涎、厌食、呕吐、全身不适和惊厥等。
分型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其中普通型最常见,表现为发热 、咽痛等;重型可出现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危重型则病情凶险,可危及生 命。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出现发热、咽痛、咽部 疱疹等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史和 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抗病毒治疗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等,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 。
局部治疗
口腔喷雾剂、漱口液等局部用 药,以缓解口腔和咽部的炎症 。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02
01
03
风热袭咽证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用银翘散加减。
脾胃积热证
治以清泻脾胃、解毒利咽,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
治以滋阴降火、清咽利喉,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患者家属参与互动环节
提问与解答
在宣教过程中,鼓励患者和家属 提问,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 答,增强了宣教的互动性和针对
性。
分享经验
邀请已经康复的患者或家属分享 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为患者提供实际帮助和借鉴。
小组讨论
组织患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 此的看法和感受,促进患者之间
疱疹性咽峡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疱疹性咽峡炎概述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HA)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好发于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起病急,常出现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等症状,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痊愈,预后良好。
但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英文名称:herpangin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传染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暂无资料。
常见症状: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
主要病因: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血生化检查、X线、CT、心电图。
重要提醒:个别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病情较重,可能出现脑炎、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因此症状持续加重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治,以防不良情况发生。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特点三、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是因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有时也可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等感染导致。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是因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型(CV-A)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有时也可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等感染导致。
典型症状:1、全身症状(1)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为高热,亦可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2~4天。
有时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头痛、腹痛或肌痛等不适,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还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等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谢谢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 专家 共识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病原体:肠道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
柯萨奇病毒A组:2/4/5/6/8/10/16型 柯萨奇病毒B组:1/2/3/4/5型
新型肠道病毒71型:EV71 埃可病毒: 6/9/16/17/25/30
流行趋势:四季发病,集中春夏季,一般呈散发流行或地区性暴发流行 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复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1~6岁学龄前儿童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疱疹性口炎
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DNA病毒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流行趋势:终年可见,无季节性,以散发病例为主
临床表现:发热,疱疹(齿龈、颊黏膜,唇、口周皮肤)。红斑
疡。局部淋巴结肿大。
成簇小水疱
浅表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溃疡性口腔炎
病原体:细菌,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临床表现:
抗DNA病毒药物 广谱抗病毒药物
中药
抗HIV药物 抗流感药物
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
神经酰胺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金刚烷胺
抗HCV药物
抗疱疹病毒药物
索非布韦等
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 伐昔洛韦、阿糖腺苷、环胞苷
抗HBV药物 拉米呋定,替比呋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d,疗程3~4 d
2.利巴韦林: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对症治疗
控制高热: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布洛芬口服,5~10 mg/(kg·次);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 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 间为4 h,24 h不超过4次
止惊: 首选咪达唑仑:0.1~0.3 mg/(kg·次)缓慢静脉注射,体重<40kg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法定传染病 ——水痘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流行趋势:全年均可发生,集中冬春季节,呈
散发性,传染性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向
心性分布皮疹,头皮、眼结膜及会阴部均可累及。疱疹可见于口腔任何部位,水疱破 溃形成溃疡,常有疼痛
重组人干扰素α
抑制病毒复制
调节免疫功能
儿童呼吸道相关 病毒感染性疾病
干扰素α是人体抗病毒免疫的成分
人体 免疫 应答 急性 病毒 感染
时间
Plos One. 2012; 7(7): 1-12.
干扰素α常见的临床给药方式
给药便利性差,不良反应多
临床选择
A
全身给药
肌肉给药 皮下给药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腹泻/肠炎 病毒性脑炎、病毒性心肌炎
者 不超过5mg/次,>40 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次,在无静 脉通路时可选择米达唑仑肌肉注射 苯巴比妥:10 mg/(kg·次),肌肉注射
住院指征及并发症治疗(即重症患者治疗)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有以下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需住院治疗 1.脑干脑炎 2.急性迟缓性麻痹 3.无菌性脑膜炎 4.心肌炎
心肌炎,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和病原学检查即可作出疱疹 性咽峡炎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急性起病,突发咽痛和发热 典型体征: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
病原学确诊病例:临床诊断+(咽拭子、粪便、血液等)具备下列之一
(1)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肠道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
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高热可引起惊厥,热程2~4d 咳嗽、流涕、咽痛、呕吐、腹泻 头痛、腹痛或肌痛 较大儿童: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 年幼儿:流涎、哭闹、厌食
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利巴韦林
干扰素α
儿童抗病毒治疗的现状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全球流行,发病率高,多为RNA病毒感染,致病 病毒多样,传染环节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群体聚集性
除流感外,目前缺乏确切有效的针对RNA病毒的抗病毒药物 临床实践中,病毒检测结果滞后于临床治疗,抗病毒药物的不合理用
药普遍存在
18
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评价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体征:
咽充血,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 mm,数目不等 1~2d后破溃形成小溃疡 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也可见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部分手足口病的初期可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预后:
1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重症(多为EV-A71感染):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
INF-α喷雾或雾化有一定疗效:INF-α是皮肤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关 键调节因子,黏膜给药可发挥局部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局部用药使用便捷,儿童易接受,安全有效 IFN-α2b喷雾剂:100万U/d,每1~2小时1次,疗程3~4 d INF-α雾化吸入:2~4 μg/(kg·次)或20万~40万U/(kg·次),1~2次
重症患者治疗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疱疹性咽峡炎流程图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 抗病毒治疗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因素
环境因素
患者 危险因素
抗病毒治疗发病,因即素 病因治疗
病毒感染
患者 免疫功能
常用抗病毒药物谱(Common Antiviral Drugs)
抗病毒药物
抗RNA病毒药物
9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 部分病例病初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
次日复查以上指标,若明显下降或正常,无细菌感染的依据,则无需使用抗 菌药物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
病因治疗
1.干扰素α( INF-α):
B
局部给药
使用便捷,易接受,不良反应少
肺炎
雾化吸入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
上呼吸道感染
喷雾剂
病毒性黏膜、皮肤系统疾病
膏剂/凝胶
病毒性皮肤病
21
总结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 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缺乏规范,导致临床存在许
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干扰素α是目前安全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法定传染病 —— 麻疹
病原体:麻疹病毒, 属于副粘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口腔黏膜斑(Koplik斑),直径0.5~1.0 mm,出疹前24~48 h,颊黏膜近臼
齿处,下唇内侧面与牙龈之间,软腭及咽弓等处黏膜,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 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1 d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斑在 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 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婴幼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患儿 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增多,继之糜烂,可融合成大片并有纤维素渗出,擦去伪膜呈出血性
糜烂面,取假膜作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 溃疡处疼痛明显,轻微口臭、局部淋巴结常肿大 多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 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