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调研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调研
油区 大庆喇、萨、杏
大庆外围 胜利 辽河 吉林 大港 中原
陆上主要油区水驱油效率表
水驱油效率,% 52~62 42~52 45~55 38~52 44~56 48~58 50~56
油区 河南 江汉 长庆 玉门 克拉玛依 吐哈 环渤海湾
水驱油效率,% 52
50~60 37~50
52 45~60 56~67 43.7~55
美国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过程、现状和趋势
中国石油提高石油采收率潜力评价结果 化学驱是中国石油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攻方向 !
大庆油田工业化推广区块聚合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0个百 分点以上。截止2007年底,三次采油年产油量已经连续6年超过 1000万吨,累计产油量超过亿吨,聚合物驱产量占到油田总产量 的2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区断西 大庆喇南
一区 大庆油区
平均 胜利孤岛
中一区 辽河锦 16 块 大港港西
四区 环渤海湾
平均 总平均
注入浓度, mg/L
756
段塞大小, PV
0.667
852
0.576
1000
0.592
989
0.639
897
0.6185
1600
0.281
880
0.228
845
0.127
1223 980
0.212 0.4153
工业区块产量 干粉用量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8
16
14 干 12 粉 10 用 8量 6 (104t)
4
2
0
三次采油产量曲线
时间(年)

挪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挪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提高采收率挪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一、技术现状目前最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是注水,在挪威Statfjord、Draugen、Ekofisk等油田已实施该技术并获得成效。

挪威另一成功作法是注烃气和水气交替注入/水气同注。

也应用泡沫驱提高驱油效率。

无论是注烃气还是水气交替,目的都是恢复或保持地层压力,从而延长油田的高产期。

水气交替注入已在挪威Statfjord、Gullfaks、Snorre、Norne油田应用。

截止到目前,三次采油其它方法对挪威石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中微生物驱虽已经过试验并在Norne油田应用,但商业价值目前还很难评估。

此外,由于缺乏对微生物工艺的认识,在设计和优化上仍存在很多困难。

再就是考虑化学驱成本以及开发效果较难保证,目前认为化学驱(注化学剂,如表面活性剂、聚合物)还不经济实用。

未来在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其它新型有效化学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过去几年,CO2驱在挪威一些油田一直受到关注。

注入CO2提高采收率在美国应用已有几十年,并取得很好效果。

挪威还未进行CO2室内试验,但已进行可行性研究。

制约采用CO2驱的重要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后勤和商业方面的问题,CO2气体分离技术费用高,导致挪威对CO2的需求数量目前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但从环境和商业角度而言,这个环节又是必不可少的。

表1 NCS采油方法应用及评价情况方法具体应用评价注水大部分油藏MIOR Nore油田评价阶段注聚合物先导性实验阶段评价阶段表面活性剂计划进行先导性试验评价阶段碱驱未应用注烃气和WAG/SWAG 已应用评价阶段FAWAG/泡沫 Snorre、Statford 和Oseberg油田研发阶段注CO2 NCS未应用评价阶段注空气未应用筛选研究阶段(Ekofisk)注N2和烟道气未应用降压开采 NCS未应用(Brent油田已实施) Statfjord等油田计划研发凝析气采油 Sleipner、 Asgard、Veslefrikk油田注入非烃气(空气、氮气和烟道气)是另一种以注气为主的采油方法,尽管相对于其它气体还有更多不确定性,但具有重要的IOR潜力。

国外“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借鉴

国外“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借鉴

-099-2019年第3期(总第151期)国外“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借鉴魏兵摘 要:提高采收率原理是高等学校石油工程和油田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培养石油专业人才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提升教学效果,文章作者先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然后结合作者在国外高校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理念、课程定位、课程资料、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提高采收率原理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中图分类号:G642.4关键词:“提高采收率原理”;教学效果;国外教学经验;教学改革;问题与建议一、“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问题一:基础专业知识要求高“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的一门“石油专业课”,课程内容实际包涵了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实际上这点在本科阶段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必然会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采收率相关知识点带来阻力。

除此之外,课程讲到的化学驱、复合物、混相驱、热采等技术体系,包含了很深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也很复杂,学习难度大[1]。

问题二:内容抽象“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内容繁杂、综合性强,涵盖内容从储层结构、流体性质到渗流规律等。

研究对象是埋深几百到几千米的地下环境,很多模型、现象和机理是经抽提、简化得到,缺少直观的手段去探测和观察。

教学过程缺少体验教学,很难理解其中的物理含义。

问题三:教学手段受限目前,“提高采收率原理”课程教学多数采用“粉笔+黑板+讲台”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

这种方式突出表现为师生间缺少互动探讨、课堂节奏快,学生更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该课程学习得很肤浅,背离了工程教育的教学理念[2]。

问题四:教材欠完善国内“提高采收率原理”教材种类多、选择多,有专门针对某一类(种)技术的教材,也有覆盖全部内容的教材。

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及近期发展方向.

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及近期发展方向.

·油气开发总论·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及近期发展方向杨普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摘要 介绍了国外提高油气采收率(EOR )方法的应用现状、应用规模、增油量及其在总产量中的比例;介绍了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三次采油基础研究情况;分析了EOR 方法与油价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在聚合物驱、复合驱、注气、微生物采油等方面的技术状况和应用规模,对近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主题词 提高采收率 方法 研究 分析1 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据1998年美国《油气杂志》(O il &Gas J ou rnal A p r .20,1998)资料,在1998年初,全世界来自提高采收率(EOR )和重油项目的石油产量大约为213×106b d ,比1996年初的212×106b d 稍有增长,这个数量相当于世界石油产量的315%。

美国EOR 产量比两年前增加5%,达到760000b d ,为美国石油年产量的12%。

其他各国的EOR 和重油产量为:加拿大,400000b d ;中国,280000b d ;前苏联,200000b d ;其他国家,700000b d 。

111 热采热采(蒸汽,地下燃烧)仍是最主要的方法。

美国EOR 产量中约60%来自热采,其他绝大多数来自注气(轻烃、二氧化碳和氮气)。

化学驱主要在我国得到发展,其他国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热采,尽管实施的项目数有所减少,但自1986年以来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在EOR 产量中始终保持在60%以上。

图1 美国EOR 产量112 注二氧化碳近年来,在低油价下,各种提高采收率方法实施的项目都在减少,只有二氧化碳混相驱项目一直在稳定增加(见图1)。

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有十分丰富的天然二氧化碳气源,并在高油价下已修好了三条输送二氧化碳的管道,可以把二氧化碳从产地直接输送到二氧化碳的用地T exas 州;另一方面,二氧化碳驱的技术得到很快的发展,其成本大幅下降,使一些较小的项目也有利可图,从而促进了二氧化碳驱收稿日期:1999207201 改回日期:1999208223杨普华,教授级高工,博导,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油层物理和提高采收率科研工作,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采收率研究所所长。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国外提高采收率发展现状
据2007年国际《油气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目前世界原油总产量(包括 凝析天然气)8450万桶/d,通过EOR技术开采出来的原油有250万桶/d(统 计总量中尚未包括我国化学驱产油量)。
大部分来自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热采主要应用于美国、委内瑞拉、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气驱主要应用于墨西哥,其次是美国、委内瑞拉。 我国化学驱则明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 发展方向
2011年6月
当前我国的石油供给形势
2004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08吨(1.23×108吨),原油对 外依赖程度接近40%;2005年达到1.30×108吨;2006年为 1.45×108吨;2007年增至1.63×108吨,届时原油进口依存度 为46.6%(警戒线为50%)。
三大石油公司一方面加大国内外勘探力度,另一方面挖掘现有油田潜力,保持稳 产,其中提高原油采收率则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部分大油田先后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即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阶段。 国家计委在“七五”至“十五”计划期间,把提高采收率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 攻关项目,先后开展了热采、聚合物驱、微乳液-聚合物驱、碱-聚合物驱以及碱-表 面活性剂-聚合物驱等技术研究。 我国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入了世界领先水平。
气体混相驱研究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在80年代开展了CO2 和天然气驱矿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气源问题,一直未得到发展。
随着西部油田的开发,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世界级气田的发现。 长庆注气混相驱和非混相驱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吐哈油区的葡北油田注烃混相驱矿场试验得以启动,大大推动了我国混相驱提高 采收率技术的快速发展。 吉林的扶余油田、苏北黄桥气田、江苏秦潼凹陷以及广东三水盆地等一批CO2气 藏的发现,推动了CO2混相或非混相驱先导试验研究。 2006年4月25~27日,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为——温室气体的地下埋存及在提 高油气采收率中的资源化利用。 深入了解国际温室气体CO2地下储存的研究现状以及以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应用技术和发展前景,研讨针对我国实际实施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和地下储存面 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断 68 2 第 1 7卷 第 5期



田 21 0 0年 9月
F U |- L K 0I GA I L A I ' 0C L& 1B SFE D
文 章 编 号 :0 5 8 0 ( 0 0 0 — 2 — 4 10 — 9 7 2 1 )5 6 8 0
提 高 采收 率技 术 的应 用 状 况 及 发 展 趋 势
I d n sa 0 s i l o d n n y r c r o s il/ n o e i.C 2mi b e f o ig a d h d o a b n micb ei c l mmicb e f o i g a e t e ma n g sf o i g t c n lge i h a e s i l o d n r h i a o d n e h oo i swh c r l l
王 友 启 , 周 梅 聂 俊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10 8 2中 国 石化 石 油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京 10 8 ;. 1中 北 0 0 3;. 北 0 0 3 3中原 油 田分 公 司采 油 一 厂 , 南 濮 阳 4 7 7 ) 河 5 1 1
摘 要 通 过 对 世 界 提 高 采 收 率 ( O 技 术 应 用 状 况 的 统 计 分 析 , E R) 了解 了 不 同 国 家提 高 采 收 率技 术 应 用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 热 采 、 气驱 、化 学驱 是 目前 规 模 化 应 用 的 三 大提 高采 收 率技 术 ,大规 模 应 用 的 热 采技 术主 要 为 蒸汽 吞 吐 、蒸 汽 驱 和
P y n 5 1 1 Chn ) u a g 4 7 7 , i a
AbtatT iat l aa zsh p l a o au f O e hn e irevr tcn l yb re i e O cn l i src: hs rc nl e e pi t ns ts R( a cdo oc )eh o g ys vyn t Rt h o g s ie y t a c i t oE n le y o u gh E e oe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知识创造未来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追求,提高采收率技术已越来越
受到大力推广和关注。

这项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值得人们深入
探究。

首先,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种植作物方面,
人们采用了多种手段,比如优化施肥方案、利用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
害虫和病害、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农业生产。

在养殖方面,人们
利用科学饲养模式,控制饲料质量和数量,提高养殖效能,保障生产
质量。

其次,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十分明显。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精准施肥、图像识别、自
动化控制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普及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
证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可持续提升。

未来,越来越多的精准化饲养
技术将应用于养殖生产中,如增加营养成分、改良饲料、开发优质肉
制品和奶制品等。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说明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
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当前,人们不仅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提高农产品产量,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为此,强
化技术创新、加强培训和教育,对当地农户进行指导,实现“科技增产、产销衔接”的目标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大势所趋。

国外石油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国外石油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

国外石油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近年来给世界石油工业带来技术革命的几项高新技术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巡航系统给水平井技术和复杂油井结构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使水平井从过去边缘和高风险技术变成今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常规技术。

钻井监控系统使石油钻井工艺技术迸入了全球实时监控时代,人们可以在办公室与远在万里之遇的井场工程师和技术总监通过网络进行通讯,提高了钻井的安全性和效率。

智能完井技术对石油资源提供了一种更智能化、更灵活可变的管理,同时,智能完井系统给油藏参数监测和生产参数的计量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先进的完井技术在疏松砂岩油藏的长水平井段裸眼完井获得成功,实现了油井长期的无砂生产。

新的人工举升系统在油田的应用可提高产量和减少井下故障,降低采油成本。

近年来,水平井技术带动了世界石油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该技术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优势明显。

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钻头钻遇油层靠新一代的地质巡航(Geo-Navigaion)系统进行井眼轨迹的准确导向,100%中靶,确保其最大限度地钻遇油层。

在实现油藏和采油生产一体化的优化管理方面,借助网格技术的钻井井眼结构实时监控(Realtime Well Construction Monitoring)技术实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的设想,已经可以使相距万里之遥的钻井现场总监与地质师之间进行有效通讯,交换钻井意见,共同查看钻井的全过程和修改井眼轨迹,真正实现优化钻井。

智能完井系统(Intelligent Completion system)可使人们目睹井下油藏变化的动态参数,并能随时根据生产需要遥控井下各个不同油水层的开关,实现油嘴或水嘴的无级调速,油井管理更高效、更科学和更灵活。

先进的完井技术主要体现在高难度的疏松砂岩油藏的水平井裸眼完井技术,该技术应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水压裂(Water Fracturing)技术结合下入具有独特结构的防砂管(Stand-Along Pre-packing Screen)和管外砾石充填(Gravel Packing)完井技术,成功地实现水平井和多分支井的裸眼完井,从而达到长期的无砂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注空气提高高含水饱和度轻油油藏 采收率
HPA I是一种燃烧驱替工艺 [ 1 ] 。部分原油作为 燃料 消 耗 掉 了 , 剩 余 的 原 油 可 以 采 出 。因 此 , HPA I的驱替效率取决于燃料消耗量 , 燃料需要量 (是燃料消耗量和岩石体积的比 ) 与原始含油饱和 度关系不大 。如果岩石性质相同 , 燃料需要量几乎 相等 , 与原始含水饱和度无关 。原始含油饱和度对 于采收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原始原油地质储量小 于储集岩的燃料需要量 , 就几乎采不出原油 。因 此 , 在水驱轻油油藏的情况下 , 残余油饱和度值对 于用 HPA I工艺成功采油十分重要 。
过滤和微粒传播研究表明 , 为了确保易于注入 和传播 , 叫做 “核 ”的原始微粒必须具有小于孔 喉大小分布平均值的十分之一的平均微粒直径 , 并 且具有能够确保微粒与水流一道被有效携带的物理 性质 (例如密度 ) 。为了保证 “爆裂 ”后的实际效 果 , 预计 “米花状 ”微粒直径需要约为或大于平 均孔喉直径的四分之一 。但是 , 这两个条件将与微 粒浓度有关 。当注入核浓度较低时 , 也可以注入较 接近孔喉大小的核 。
8 微井眼技术
对于微井眼来说 , 钻井液体积和钻头质量分别
能够低至标定直径生产 井的 14/2和 17/7 。与小 井眼 相
比 , 微井眼在规模上减小至原来的 1 ~ 1 。由于微

5
2
井眼所需的质量和材料都减少 , 所以微井眼钻井系
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节省费用 。
从概念上讲 , 微井眼钻井系统 [ 8 ] 部件多半是
(包括套管 、钻井液添加剂和水泥 ) , 大大地减轻
了钻井系统的质量 。与现有的工业用钻井系统相
比 , 微井眼钻井系统将大幅度减小钻井设备所占的
面积 。对挠性管传送的钻井系统进行改进将会进一
步提高效率 。
在 EOR作业中微井眼作为注入井的作用非常
值得研究 , 因为通过提高波及效率微井眼在油田开
发中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 。例如 , 与目前能够
8 国外油田工程第 25卷第 4期 (200914)
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新进展
金佩强 张恒发 陈林风 (大庆油田公司研究院 )
摘要 虽然在继续寻找石油 , 但是如果 要达到避免出现油气短缺的目的 , 就必须提 高已知储量的开采水平并且采用先进的提高 采收率技术 。通过跟踪和收集文献报道资 料 ,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近几年来国外 提高采收率新进展 : 注空气提高高含水饱和 度轻油油藏采收率 、低矿化度水驱采油 、气 辅助重力泄油 、降低黏度 WAG、用于地层 深部调剖的 B right W ater试剂 、黏弹性表面 活性剂在增产增注处理作业中的应用 、智能 井在 CO2 EOR 中的应用和微井眼技术 。
在 CO2 EOR 项目中应用智能井可获得较高的 采油量及改善经济效益 [ 7 ] :
◇ 把智能井完井系统用于多层或非均质油藏采 油井 , 能够控制单层的生产压差和采液量 。当在一 个特定层出现过量产 CO2 和水时 , 能够回堵或关 闭这些层 , 不影响其他层正常生产 。通过限制一个 层的产 CO2 量能够影响驱替前缘和对井网的波及 , 以便使 CO2 驱替其他未波及到的原油并且使这些 原油向其他井或层流动 。还减少了 CO2 循环以及
10 国外油田工程第 25卷第 4期 (200914)
有关的处理和压缩费用 。 ◇ 把智能井完井系统用于多层或非均质油藏注
入井 , 能够控制层间注入剂的分布 。能够限制突破 层 、漏失层和波及到的层 , 迫使更多的 CO2 进入 未波及到的层 。
◇ 安装智能井完井系统后 , 通过关闭其他层的 阀门能够对单层实施增产增注措施和清洗 。
6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 (VES)
为了保持碳酸盐岩储层的压力 , 沙特阿拉伯油 田采用注海水和处理过的水的方法维持储层压力 。 用 VES对含有高渗透薄夹层的 7 口注水井进行了
酸化处理作业 。对这些井实施增注措施是一个挑 战 , 因为处理液优先流入了高渗透层 , 留下了未波 及到的低渗透层 。
在这些处理作业中 , 由用氮气制成的黏弹性表 面活性剂泡沫代替了用水溶聚合物稳定的常规泡 沫 。这一高度稳定的泡沫起到了较好的改变酸的流 动方向的作用 , 没有造成任何地层损害 。处理井的 注入能力提高了 2 ~3 倍 , 这与使用聚合物基泡沫 的效果相同 。与用聚合物基体系处理的对比井相 比 , 用 VES处理液处理的井的注入能力持续的时 间较长 。这是因为 VES比其他体系更好地改变了 酸的流动方向 。
4 降低黏度水气交替注入
在 Kuparuk油藏首次应用了降低黏度水气交替 注入 (VR 2WAG) 工艺 [ 4 ] , 以便替代混相气 EOR 项目 , 在该项目中使用购买的液化天然气 。在这一
金佩强等 : 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新进展 9
严重欠饱和油藏 (泡点压力为 1214 M Pa, 油藏压 力为 24112 M Pa ) 中 , 该 工 艺 叫 做 欠 饱 和 WAG (US2WAG) 。采用该工艺使原油黏度降低了 45% , 采收率提高了约 6%的 OO IP。油藏模拟结果和实 际矿场动态证实了这一效果 。
对于处于或接近其泡点压力的稠油油藏来说 , 在 WAG工艺中使用富化气 。将采出气中的重组分 脱除并且将其与采出贫气混合配制成 VR I, 也可以 把贫气与少量 NGL 混合配制成 VR I, 可以将原油 黏度实际降低高达 90%。通过降低原油黏度大大 改善了原油分流量 , 提高了水驱采收率 。
5 用于地层深部调剖的 BrightWater试剂
◇ 不进行各种常规的采油修理作业 , 减少了操 作费用和停产停注时间 。
◇ 智能井允许对单个油层和多个油层进行测试 (生产测试和不稳定试井 ) 。采用智能井增加了对 油藏动态和 CO2 驱前缘移动的了解 , 因此能够做 出管理和分配注入 CO2 的优化决策 。
◇ 对于 CO2 EOR项目来说 , 可以在多层油藏的 垂直井中采用单层线性驱动开采方式的水平或分支 水平注入井 , 或采油井中使用智能井完井系统 。
在沙特阿拉伯的注水井和采气井的酸化压裂中 也使用了 VES流体体系 。
用 VES处理液进行酸化压裂的采气井的开采 效果比预计的好 , 与用聚合物进行处理相比 , 洗井 的速度快 。
7 智能井在 CO2 EOR 中的应用
CO2 EOR 项目的最重要难题是调剖 。地质非 均质性严重是进行 CO2 混相驱的碳酸盐岩油藏的 特征 , 但是这一特征导致了不均匀 CO2 驱替前缘 。 CO2 驱扫高渗透层 , 使 CO2 早期突破 , 导致 CO2 在注入井和一些采油井之间循环 。不必要的循环影 响了采出油与注入 CO2 的比 。
由 BP公司资助的一个工业与学术研讨会提出 了微粒概念 , 即微粒能够注入并且通过岩石基质与 水驱一起传播 , 然后在高渗透层中的温度发生变化 或经过一段时间后 , 微粒体积增大 (爆裂 ) 堵塞 了孔喉 , 使跟踪水改变方向进入波及效率低的层 。 为了保持注入能力 , 重要的是注入体系的黏度应该 尽可能地接近水的黏度 。一旦爆裂 , 确定与孔喉的 相互作用将成为产生水阻力系数的手段 。
得到的用于勘探 、储层表征和输送 EOR 化学剂的
技术相比 , 微井眼和测井仪相结合的使用费用是非
常低的 。
参考文献
[ 1 ] T Teramoto,等. A ir2injection EOR in highly water2saturat2
ed light2oil reservoir. SPE 100215
3 气辅助重力泄油
气辅助重力泄油 [ 3 ] ( GAGD ) 概念起源于重力 稳定注气项目的自然扩展 。由于重力分离 , 在垂直 井中注入的 CO2 聚集在油层的顶部并且驱替原油 , 把原油排驱到跨越几口注入井的水平采油井中 。随 着连续注入 , CO2 体积向下并且向横向增大 , CO2 波及的储层体积越来越大 , 而储层中的含水饱和度 没有提高 , 这提高了体积波及效率 。CO2 的重力分 离还有助于延缓甚至消除 CO2 向采油井中突破 , 并且防止气相与原油流动竞争 。通过使压力保持在 最小混相压力以上 , 能够提高 CO2 的驱油效率 。 这有助于在原油和注入 CO2 之间获得低界面张力 , 同样也增大了毛细管数并且降低了 CO2 波及区域 内的残余油饱和度 。如果地层是水湿的 , 由于毛细 管压力的作用 , 水很可能在岩石孔隙中退缩 , 而 CO2 将优先驱替原油 。如果地层是油湿的 , 连续油 膜将帮助形成泄油通道以便原油流到水平采油井 中 。因此 , 提出的 GAGD 工艺看来不但能够消除 WAG常规工艺的两个主要问题 (波及效率低和水 屏蔽 ) , 而且还增加了许多优点 , 即提高了含油饱 和度 , 因此提高了采油井附近地层的油相渗透率并 且减弱了与气流动的竞争 。该工艺利用油田上现有 的垂直井注 CO2 , 需要钻一口长水平井开采排驱出 的原油 。总之 , 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常规 WAG工艺 相比 , GAGD 工艺不但提高了最终采收率 , 而且提 高采油速度的潜力巨大 。
众所周知的常规钻井和挠性管技术中使用的部件的
小型形式 。因此 , 微井眼钻井大致上具有与常规钻
井技术相同的特性和限制条件 , 但是微井眼钻井由
于减小了规模而节省了费用 。在用微井眼技术代替
常规钻井技术的情况下 , 由于减小了钻柱尺寸 、钻
机支撑 结 构 、地 面 坑 和 罐 , 并 且 减 少 了 消 耗 物
2 低矿化度水驱采油
低矿化度水驱采油 [ 2 ] (LoSal) 是向油藏中注 含有低浓度可溶性固体总量 ( TDS) 的水 。进行了
许多室内岩心驱替试验以便比较模拟地层水水驱动 态和低矿化度水驱动态 。低矿化度水驱将原油采收 率 从 56% OO IP 提 高 到 64% OO IP。用 含 有 01000 15 TDS的水进行的超低矿化度水驱显示 , 采 收率一直提高到 73% , 与用含有 01015 TDS的地 层水 进 行 的 高 矿 化 度 水 驱 相 比 , 采 油 量 增 加 了 30%。在所有驱替试验中 , 原生盐水的成分与驱替 水的成分相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