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指导: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副交感神经 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神 经核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较 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 平滑肌、心肌、腺体(肾上 腺髓质除外)及瞳孔括约肌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③ 咽支:与舌咽神经、迷走 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
④ 颈上、中、下节发出心上、 中、下神经加入心丛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2)胸部
1)胸神经节: 10~12个,位
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2)分布规律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12对 胸脊神经,随其分布到胸腹壁 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③ 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 到所支配的器官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1)颈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2)分布规律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 8对颈神经,随颈神经分 布到头颈和上肢的血管、 汗腺、竖毛肌等
② 攀附动脉形成交感神经丛(颈 内、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 丛,椎动脉丛),随动脉分布 到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 血管、瞳孔开大肌
下颌下神经节 舌下腺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骶副交感核
第2~4骶神经前根 盆内脏神经
骶前孔
盆丛
副交感神经核 <
结肠左曲以下消 化管及盆腔脏器
人体解剖学:周围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周围部神经节 节前、节后纤 维 节前与节后神 经元的比例 分布范围
交感神经 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侧 核 椎旁节和椎前节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系统解剖名词解释

1.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四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骨缝,称~,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2.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3.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靠近角膜缘的巩膜实质内,有环形的管道,是房水流出的通道,称~。
4.肋膈隐窝:是肋胸膜与膈胸膜的反折处,为胸膜腔的最低位置,胸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5.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分别接受薄束、楔束的纤维,而由此两核发出的纤维于中央管的腹侧交叉,称~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反折向上行,于左、右下橄榄核间形成内侧丘系,向上经过脑桥、中脑止于背侧丘脑。
内侧丘系是躯干和四肢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传导的是对侧半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
6.关节腔:由关节软骨和关节囊滑膜层共同构成的密闭的腔。
在正常转台下,腔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
7.冠状窦:是指位于冠状沟后部的静脉窦,它接收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的静脉血,通过冠状窦口注入右心房。
8.小网膜:是连于肝门和胃小弯及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分为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两部分。
9.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干分为左右肺动脉的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结缔组织条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称~,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若出生后6个月此导管未关闭,则为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先心病之一。
10.白交通支:由脊髓侧角发出的具有髓鞘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连于脊神经和交感干之间,因髓鞘发亮,故称~。
11.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瓣叶、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称~,它们共同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
12.骶副交感核:在第二骶髓至第四骶髓节段前角的基部相当于侧角位置有一神经核团,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称~。
13.板障:颅骨盖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其中含有板障静脉。
14.会阴: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会阴即产科会阴,指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狭小的区域的软组织,广义的会阴指封闭小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效应器
4
副交感N
节前N元
节后N元
植物性N节
节前纤维 节前N元的胞体
节后纤维 节后N元的胞体
5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N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6
7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散大
缩小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胃肠
蠕动减慢
蠕动增强
膀胱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
肌收缩(贮尿)
弛(排尿)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 脑干副交感核(4对)
36
肠系膜 下N节
(4)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骶、尾N→下肢和会阴部血管、
汗腺和竖毛肌 ②加入盆丛→盆腔器官
37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瞳孔开大肌, 胸、腹、盆腔内脏平滑肌, 心肌, 全身血管, 竖毛肌, 腺体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fight-or-flight”
39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比较: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部 大脑、间脑、脑干、脊髓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3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自主神经系统解剖和功能

去甲肾上 腺素能神 经
大部分被重新 摄取;少部分 被MAO和COMT 破坏
乙酰胆碱的代谢
合成:胆碱+AcCoA 胆碱乙酰化酶 ACh 贮存:囊泡 释放:Ca2+,胞裂外排 消除:胆碱酯酶(水解)
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合成:酪氨酸 化酶 NA
羟化酶多巴脱羧酶多 Nhomakorabea胺羟
贮存:囊泡 释放:Ca2+,胞裂外排 消除:重摄取 (主要, 胺泵) MAO(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 COMT(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
内脏平滑 肌、心肌、 腺体
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
内脏平滑 肌、心肌、 骨骼肌血 管 汗腺
运动神经
骨骼肌
自主神经功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胸 1~腰3节段
副交感神经:脑 干副交感神经核 +骶2~4节段
传出神经分类及其递质
分 类 胆碱能神 经 所属神经纤维 递质 递质消除 胆碱酯酶水解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乙酰 胆碱 2.副交感神经节纤维 3.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运动神经 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去甲 肾上 腺素
胆碱受体存在部位及其效应
M受体(毒蕈碱型受体) 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 器细胞上。 效应: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传导减 慢;胃肠、支气管、膀胱、胆囊平滑肌 收缩;胃肠道、膀胱括约肌舒张;缩瞳; 腺体分泌增加。
N受体(烟碱受体) 分布 :神经节细胞,骨骼肌细胞,肾上 腺髓质神经节细胞。 效应 :神经节兴奋,骨骼肌收缩,肾上 腺髓质分泌增加。
自主神经系统
姜子瑜 2014-05-06
系统解剖学期末复习(温州医科大学)8.神经系统名词解释

神经系统解剖4、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突起与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接触点,换言之,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互相联系的。
大部分突触是化学突触,即冲动借助于化学递质的作用,一个典型的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三部分。
此外还有电突触等。
5、神经元: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等功能,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神经元都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6、反射、发射弧:神经系统感受内外环境刺激发生的发应叫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的形态学基础就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7、网状结构:在中枢神经的某些区域,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胞体,即灰质、白质混杂排列,称为网状结构。
8、海绵窦:海绵窦是硬脑膜窦,位于颅中窝蝶骨体的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有动眼、滑车、眼和上颌神经通过。
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9、脉络丛: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该部位脑室壁的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组织。
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脉络丛为产生脑脊液的结构。
10、大脑动脉环: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它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的起始部、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的起始部在脑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的周围相互吻合而成。
大脑动脉环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1、蛛网膜颗粒: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采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
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12、硬膜外隙:硬膜外隙为在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呈负压,内含有脊神经根、椎内静脉丛、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管等。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

⑴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
窦N 主A N
舌咽N 迷 走 N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⑴ 起源与作用
脊髓胸、腰段(T1-L3)→节后纤维→NE
→血管平滑肌
受体→血管收缩 2受体→血管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 α受体:血管收缩(结合能力强)
(NE)
阻断剂:酚妥拉明
β2受体:血管舒张(结合能力弱) 阻断剂:心得安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以血管收缩效应为主
Anti-ADH/AVP(Antidiuretic Hormone;Arginine Vasopressin)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1.来源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 →肾血流量减少
球 旁
肾交感N兴奋
↓
细
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
胞
血管紧张素原(肝脏产生) ↓肾素
“ 称为交感正性作用”
心脏交感神经丛(NE)
β1受体阻断剂有普 萘洛尔(心得安)、
心肌细胞膜(β1受体)
↓第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cAMP作
阿替洛尔、美托洛 尔(倍他乐克)
ICa-L激活,If激用活,肌质网Ca2+释放
↓
↓
↓
窦房结 房室交界 心房肌、心室肌 (4期↑) (0期↑) (兴奋-收缩耦联↑)
8-解剖学部分-神经系统

(三)突触传递特性 (四)神经递质及受体
三、反射
(一)概述 1、反射的概念和分类 2、反射弧组成 3、反射的基本过程(如图)
(二)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如图) 2、会聚式(如图) 3、链锁式(如图) 4、环状式(如图)
四、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受器
(二)外周神经常用术语
1.神经:周围神经内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2.神经节:由周围神经中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有 脊神经节、脑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 3.网状结构:由中枢神经内白质和灰质相混合而成, 中枢神经内分散的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纤维网眼 内。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在神经系发生史上相当古 老,它们主要分布在脑干内。 4.神经核:位于脑各部内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灰质 团块称神经核。
(二)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较 长突起(主要为轴突) 和包在外面的髓鞘及神 经膜组成。根据髓鞘的厚 薄,分为有髓纤维 和无髓纤维(髓鞘薄,在光镜下看 不见)。髓 鞘的有无和厚薄与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有关, 即髓鞘厚的纤维传导的速度快。 (三)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的末端在畜体 各组织或器官内形成 的特殊装置,称神经末 梢,有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 神经末梢。感觉 神经末梢连同其特殊装置一起称感受器。
延髓的背侧与小脑之间有第4脑室, 两侧由前 向后依次有面神经根、前庭耳 蜗神经根、舌咽神经 根、迷走神经根和 副神经根;锥体前端的两侧有外 展神经 根,后部两侧有舌下神经根。延髓在机 能上是生命中枢所在地,呼吸、心 跳等 均直接由延髓控制,它还有唾液分泌、 吞咽、 呕吐等中枢。
2.脑桥
脑桥位于延髓的前端,在中脑的后方、小 脑的 腹侧。背侧面凹,为第4脑室底壁的前部; 腹侧有 横行隆起,又分为背侧的被盖和腹侧及 两侧的基底 部。基底部呈横行隆起,由纵行和 横行纤维构成。 脑桥的两侧有粗大的三叉神经 根。第4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 前 方通中脑导水管,后方通脊髓中央管,内充满 脑 脊髓液。第4脑室内有第4脑室脉络丛,脉络 丛,可 产生脑脊髓液。第4脑室底呈菱形,也 称菱形窝 。
解剖简答题

肌组织:肌组织(muscle tissue)由肌细胞(或称肌纤维)组成。
按其存在部位、结构和功能不同,可分为骨骼肌(或称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
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肌细胞呈长纤维形,又称为肌纤维(muscle fiber)。
肌纤维的细胞膜称肌膜(sarcolemma),细胞质称肌浆(sarcoplasm),肌浆中有许多与细胞长轴相平行排列的肌丝,它们是肌纤维舒缩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
骨骼肌是分布于躯干、四肢的随意肌,肌纤维呈细长圆柱状(长1-30mm,直径10-300mm,直径10-100μm),有多个直至数百个细胞核,位于纤维的周缘部。
肌的外面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肌外膜,肌外膜内含血管和神经,伸入肌内将肌分隔为若干肌束,本身构成包裹肌束的肌束膜,并进而又伸入到每条肌纤维的周围,构成富含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的肌内膜。
这些结缔组织除对肌组织具有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外,还可调整单个肌纤维和肌束的活动。
肌纤维的肌浆内含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均由明带和暗带相间的结构构成,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又排列于同一水平上,因而,肌纤维显示出明暗交替的横纹,所以又称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肌原纤维暗带的长度不变,与暗带两端相邻的明带变短。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受意识控制,属随意肌,收缩快速、有力,但易疲劳。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1、肌原纤维2、横小管3、肌浆网平滑肌主要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的壁,所以又叫内脏肌。
平滑肌纤维呈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位于肌纤维中央。
纤维的长短不一长者可达200μm,短者仅20μm,前者见于肠壁肌层,后者见于小血管壁,一些生理上伸缩大的器官,如妊娠子宫其肌纤维可长达600μm。
平滑肌受内脏神经支配,不受意识控制,属于不随意肌。
内脏平滑肌的特点是具有自动性,即肌纤维在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培养的情况下,也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
心肌主要分布于心脏壁,也存在于大血管的近心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