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林论文
落叶松幼苗过氧化氢酶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落叶松幼苗过氧化氢酶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过氧化氢酶(H2O2)是一种重要的酶,它在多种生物体中都有重要的功能。
它起着抑制或调节氧化应激的作用,对保护生物体免受紫外线、氧化剂和有毒物质等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H2O2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落叶松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高山地区的常绿乔木,它是一种优良的林木和经济植物。
它能够在高山环境中形成易生长发育的林分,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
落叶松也是一种耐寒抗逆的植物,其对于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较弱。
为更好地认识落叶松的耐寒抗逆性,研究团队对落叶松的过氧化氢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研究发现,落叶松幼苗的过氧化氢酶类型有三种,分别为苷酸过氧化氢酶(ROS)、苗源过氧化氢酶(MSH)和过氧化氢调节酶活性(HRA)。
研究发现研究,ROS和MSH具有较弱的过氧化氢酶作用,但是HRA 具有较强的过氧化氢酶作用。
HRA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氧化反应的特性,并能够识别病原体,及时响应环境压力,抑制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
此外,研究团队还对落叶松幼苗过氧化氢酶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落叶松幼苗的过氧化氢酶动力学特性明显优于其他植物,其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在高温和干旱等气候逆境条件下,落叶松幼苗的酶活性能够明显提高,表明该植物具有非常高的耐寒抗逆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落叶松耐寒抗逆性及其耐受气候逆境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总之,本文研究了落叶松幼苗的过氧化氢酶动力学特性。
研究发现,落叶松幼苗的过氧化氢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抵御高温和干旱等气候逆境条件,为进一步研究落叶松的耐寒抗逆性及其耐受气候逆境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同时,本文也为植物耐热和耐旱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3.30已修;论文;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去、现在、未来2016.2.29

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去、现在、未来【摘要】:非甾体抗炎药应用于临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镇痛作用,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炎性疾病、运动损伤、软组织损伤、疼痛、痛经以及发热的治疗,是临床上常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经历了一个发展迅速、曲折的过程。
本文主要针对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过去;现在;未来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因其化学结构中缺乏激素具有的甾环故而得名。
据有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将近有3000万人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在我国医院门诊约有25 %左右的患者利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
随着现代药学的发展,新的非甾体抗炎药种类也在不断上市,并且在关节痛、经期痛、术后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非甾体抗炎药的长期应用也极易引发心血管疾病。
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加强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用。
1. 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去非甾体抗炎药中以阿司匹林最具代表性,其历史神奇、源远流长。
阿司匹林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
远古时代的亚西利亚人治疗肌肉疼痛时常用柳叶浸出的汁液。
后来的希腊人、古埃及人也用柳树叶、蕃石榴等煎液,以缓解伤口疼痛或者引起的炎症[1]。
柳叶汁作为抗炎药的描述是在1763年,由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氏所提出来的。
他还是一位疗法医师,在写给一位伯爵的书信中,他曾写到自己用柳树叶提取物成功治愈了一位疟疾患者的高热症状,每次给予1g剂量,用水送服,每四小时一次。
临床上真正将应用阿司匹林的实验者是苏格壮的一位医师-汤姆.麦克拉根。
在临床实验中,.麦克拉根先给自己用药,再给患者用药,他运用水杨苷成功治愈了一位急性风湿患者,剂量2g,患者的关节炎症和高热症状均得到完全缓解。
1828年,约翰.布赫勒(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首先从柳叶中提取了水杨苷,1829年,汉立.里劳西从中获取水杨苷的结晶[2]。
对比分析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将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存在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的新生儿治疗中,分析其临床效果。
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样本,分组参考应用的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差异性,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各有19例患儿,牛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参照组患儿,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实验组患儿,记录并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及并发症合计数据值。
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数据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实验组患儿的并发症合计数据值和参照组患儿参比,P>0.05,未显示统计学对比意义。
结论:采取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效果优于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提升治疗有效数值。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容易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具有比较高的死亡率[1]。
临床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常常予以肺表面的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笔者研究数据来自2014年1月到2017年1月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探究应用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予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意义。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38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纳入为此研究的目标,依据所使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分组,参照组19例新生儿纳入研究,男性10例以及女性9例,最小胎龄是30周,最大胎龄是39周,平均胎龄是(33.22±2.54)周;实验组19例新生儿纳入研究,男性9例以及女性10例,最小胎龄是31周,最大胎龄是40周,平均胎龄是(33.25±2.50)周。
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经由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P>0.05,显著的差异性并不具有。
纳入标准:满足新生儿相关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判定标准;存在发绀症状、呻吟症状、三凹征的阳性症状、气促症状等。
微细化P—N—S复合体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

oN oF T CRo CoM口 oSI E ’ TE
FLA RETARDANT P —N —S 皿
ZHAO Ya- n, D Ji gon qi an- g, ZHANG Zhan- zhu, H U Xue m i - n
(H b i n e i f c n ea dT c n l y S iah a g 5 0 C i ) ee U i r t o i c n e h o g , h i u n 0 0 , hn v sy S e o jz 1 8 a
1 实 验 部 分
1 1 原 材 料及 设 备 .
1 1 1 试 验 用 化 学原 料 ..
阻燃 剂 能 降 低 高 分 子 材 料 燃 烧 性 , 化 合 物 的 按 类 型 分 为 无 机 阻燃 剂 和 有 机 阻 燃 剂 两 大 类 . 系 阻 磷 燃 剂 是 重 要 的 一 大 类 , 种 繁 多 , 用 广 泛 . 有 关 品 应 据 资 料 介 绍 ,0 0 阻燃 剂 市 场 中 , 系阻 燃 剂 占4 % 20年 磷 9 左右 , 预计 今 后较 长一 段 时 间 内仍 将 占主 导 地 位 . 今 后 阻 燃 剂 的发 展 方 向包 括 : 发 带 有 多 官 能 团 及 含 开 P、 N等 一 体 的无 机 磷 系 微 细 化 阻 燃 剂 , 效 低 毒 , 高 对 材 料 性 能影 响小 等 …. 本试 验 研 制 的 微 细 化 P—N—S 复 合 阻 燃 剂 正 符 合 这 一 发 展 趋 势 . 传 统 使 用 的 磷 与 系 阻燃 剂 不 同 , 阻燃 剂 将 水 溶 性 的磷 酸 盐 、 酸 盐 该 硫 和 含 氮 类 化 合 物 , 过 交 联 固 化 反 应 , 成 不 溶 于 通 制 水 、 机 溶 剂 的 固 体 粉 末 . 为 添 加 型 阻 燃 剂 , 有 有 作 具 阻燃 性 好 、 挥 发 、 析 出 、 烟小 、 产 生 有 毒 气 体 不 不 发 不
【课题申报】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研究

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研究《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研究》一、课题背景与意义脑膜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多样性及复杂性使得其治疗相对困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抗炎治疗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开展针对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索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策略,重点关注药物治疗和中医药物的应用,以期为脑膜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脑膜炎的治愈率和预后质量。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1. 分析脑膜炎的病因学特点及感染机制,确定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
2. 筛选具有良好抗炎效应的西药、中药和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验证。
3. 评估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包括症状改善、炎症指标改变和病原体清除情况。
4. 探索抗炎治疗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为脑膜炎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探索脑膜炎的抗炎治疗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或多种对某种病原体特异性的、高效的抗炎治疗方法,并为脑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动物模型研究和临床前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研究步骤(1)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脑膜炎的研究文献,总结脑膜炎的病因学特点及感染机制。
(2)建立脑膜炎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
(3)筛选具有良好抗炎效应的西药、中药和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
(4)评估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包括症状改善、炎症指标改变和病原体清除情况。
(5)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抗炎治疗的分子机制和作用靶点。
四、预期成果与推广价值1. 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脑膜炎的病因学特点及感染机制,为脑膜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筛选出具有良好抗炎效应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脑膜炎的治愈率和预后质量。
《新型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_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评价》

《新型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_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评价》新型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_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炎活性评价摘要: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紫檀芪酰胺衍生物。
通过对该衍生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优化,我们成功合成了一种具有显著抗炎活性的化合物。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我们评估了该衍生物的抗炎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实验结果表明,该紫檀芪酰胺衍生物在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和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一、引言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多种疾病的发生。
NLRP3炎性小体是炎症反应的关键调控因子,其激活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开发能够有效抑制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药物对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紫檀芪酰胺类化合物因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较低的毒性而备受关注。
基于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紫檀芪酰胺衍生物,以期其能够更好地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二、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1. 结构设计:基于紫檀芪酰胺的结构特点,我们通过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和官能团,设计了一系列衍生物。
通过对分子结构的优化,我们期望得到具有更好生物活性和较低毒性的化合物。
2. 合成方法:采用逐步合成法,通过化学反应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得到目标化合物。
在合成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三、抗炎活性评价1. 体外实验:利用细胞模型,我们检测了紫檀芪酰胺衍生物对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抑制作用。
通过测量细胞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该衍生物能够显著抑制NLRP3的激活,并降低炎症因子的释放。
2. 体内实验:通过构建动物模型,我们进一步评估了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抗炎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该衍生物能够显著减轻动物模型的炎症反应,改善动物生存状态。
四、作用机制探讨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等手段,我们初步探讨了紫檀芪酰胺衍生物的作用机制。
政府政策对医药科技活动有效性研究r——基于灰色关联系统模型

政府政策对医药科技活动有效性研究r——基于灰色关联系统模型秦春梅;曹阳【摘要】[目的]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科技政策对医药产业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科技活动影响的有效性.[方法]选取的是2002-2013年间医药产业中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三个子行业的面板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灰色关联系统分析,找出对这三个子行业各自最有效的激励政策.[结论]四项科技政策对化学药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比较明显,有益于其科技活动能力的提升,对中成药制造业的激励效果稍差.其中,政府直接资助和政府融资担保政策对化学药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比对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更明显,而另外两项政策,即税收优惠和科技人才政策对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比对化学药品制造业的激励效果更明显.[建议]政府应合理配置直接资助医药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并加强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好融资担保的职能作用,积极寻找支持医药企业增加科技活动投入的新途径.【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灰色关联系统模型;科技政策;科技活动;有效性【作者】秦春梅;曹阳【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经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还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由于医药的特殊性,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更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了促使医药产业科技活动投入规模接近社会理想水平,政府会采取各种科技政策激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绞股蓝热处理产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

活 性 . 用 绞 股 蓝 在 温 度 15 C 压力 0 2 MP 条 件 下 , 热处 理 3 , 1 采 2。 、 .4 a 加 h 用 2倍 量 的 8 % 甲 醇超 声提 取 l , 用 0 h利
液 质 联 用 分 析 方 法 , 析 了绞 股 蓝 热 处 理 前 后 的 甲醇 提 取 物 中 色 谱 峰 的 变 化 , 对 它 们 进 行 肺 癌 A 4 分 并 5 9细 胞
目前 采用 热加工 转化 技术 已获 取结 构新颖 的化合 物 , 为新 药 的研制 提供 极为有 价值 的先 导化合 物 , 参 人
利用 热处 理方法 获 得 更 多 的具 有 生 物 活性 的 成 分 , 此 开 发 了人 参 加 工 品 , 创 造 出 巨大 的 经 济 效 用 并 益 ¨ 因此 , ” . 我们期 待 绞股蓝 热处 理产 物就 像人参 一 样 , 在热 处 理 时活 性 提 高. 参 在 高温 高 压处 理 人 后 , 化成 活性 强 的稀有 人参皂 苷 转 . 果, 结 正如 预期 的那样 , 利用 高温 高压 方法 , 绞股蓝 热处 理产 物 与原 药材 相 比 , 具有 部分 成分 的转换 , 具有 更强 的抑制 肺癌 A 4 并 5 9细胞活 性.
绞股 蓝 ( 0g , 温度 15 、 力 0 2 a 件 下加 热 3 h 用 l 1 ) 在 2℃ 压 .4 MP 条 , 2倍 量 的 8 % Me H超 声 提取 0 O 1 , 到绞 股蓝 热处 理产 物 的甲醇 提取 物. 生药 绞股 蓝 ( 0g 直 接用 l h得 原 1 ) 2倍量 的 8 % Me H超 声 提取 , 0 O
有清 热解 毒 , 咳 祛 痰 功 能 . 股 蓝 又 称 “ 叶胆 ”、 五 叶参 ”、“ 茶 蔓 ” 公 罗锅 底 ” 小 苦 药 ” 止 绞 七 “ 甘 、“ 、“ 、 “ 地生 根 ” , 近 年 来 绞 股 蓝 又 被 冠 予 “ 方 人 参 ” “ 二 人 参 ”的美 誉 , 其 中有 与 人 参 皂 苷 遍 等 而 南 、第 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六病区肖美林
[摘要]: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滴注DC—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的简称)细胞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总结阻止患者病情快速恶化、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护理措施,探讨CIK细胞治疗护理中的经验。
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收治2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CIK细胞免疫治疗,对疗效进行跟踪随访并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结果:18 例患者接受治疗后,免疫功能明显增强,食欲、睡眠、疲乏等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例失访。
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操作安全方便,是综合治疗肿瘤患者的有效手段,对提高疗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更具优势、更有前景的生物治疗肿瘤新技术。
[关键词]:DC—CIK细胞;恶性肿瘤;护理
DC—CIK细胞治疗以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的第四代治疗措施,并逐步被医务人员所接受,对于肿瘤患者来说,CIK细胞治疗能在不损伤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通过综合治疗进一步达到清除体内残留癌细胞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我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对20例患者实施自体或异体CIK细胞治疗,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38岁—66岁,平均年龄53岁;结肠癌6例,肝癌5例,肺癌4例,黑色素瘤2例,食道癌2例,肾癌1例;以上患者CIK细胞治疗前后均未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无自身免疫疾病。
1.2方法:16例自体CIK患者均予以外周静脉采血80—100ml,分离出单核细胞,经过体外对细胞进行培养、诱导、激活、扩增、配制。
4例异体脐血CIK输注,分别分次通过静脉输至患者体内,一般输注3-5个疗程,每疗程连续输注3—5天,每天输注1次。
1.3结果:1例(5%)患者回输自体CIK细胞第一天后,8-10小时内出现体温升高,腋温38℃,经温水擦浴、卧床休息后体温自行恢复正常;70%-75%的患者免疫功能迅速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如食欲增强、睡眠改善、体质增强等,75%的Ⅲ期患者和70%的Ⅳ期患者经CIK细胞免疫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其他治疗,且有效控制了病情进一步快速恶化,可达到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2.护理
2.1治疗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与患者、家属沟通,做好心理护理。
详细讲解该技术治疗原理,操作过程及优点,如:操作简单、反应轻、疗效明显。
告知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2.1.2 采血前护理:对患者饮食无特殊禁忌,可根据个人喜好适量进食,加强营养,采血当日饮食清淡,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然后沐浴更换袖口宽松的衣服,确保采血过程顺利、舒适。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之和≥2.0×109 /L可
直接采血,≤2.0×109 /L需升白处理。
2.2治疗中的护理:
2.2.1采血护理:血管选择很重要,用16号穿
刺针,选择弹性好、充盈度好的肘部静脉进行穿刺。
采血中注意边抽边轻摇采血袋并询问患者有否不适(如头晕、心慌、剧痛等),并及时告诉医生。
采血后嘱其卧床休息30分钟,用棉签按压穿刺点5分钟,迅速关好调节器,以免空气进入采血袋,送实验室培养14天.
2.2.2回输护理及注意事项:双人核对无误后,先输10ml生理盐水,再回输CIK细胞,开始滴速为10d/min,如无不适,调整滴速为40—60d/min,滴速过快有堵塞微血管的危险,过慢可降低细胞活性。
注意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倾听患者主诉,每隔10分钟轻摇细胞悬液一次,确保细胞均匀分布,避免形成细胞团块。
回输完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残余细胞悬液,之后卧床休息30分钟。
全程需用避光袋,采用输血器并做好避光保护;当日不沐浴,以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虾、海鱼等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2.3常见不良反应和护理:
2.3.1发热:腋温超过38℃以上,遵医嘱可予以解热药物对症处理。
如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遵医嘱可肌注异丙嗪25mg。
2.3.2头晕乏力: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安慰患者,如感胸闷、呼吸困难,可遵医嘱用地塞米松进行对症处理。
2.3.3风疹,红肿:遵医嘱可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如皮肤破溃,用红外线照射患处20—30分钟,防局部感染。
2.3.4过敏性休克:极为罕见。
治疗盘内备抢救盒。
3.讨论:
成年人体内每人每天都有3000—6000个肿瘤细胞产生,几乎都被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灭,所以不是人人都会患上肿瘤,但往往身体在极度疲劳或虚弱的时候,自身免疫力下降,人体免疫系统失衡时,免疫细胞便不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任由肿瘤细胞滋生,最终产生肿瘤。
肿瘤的产生究其原因很大因素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失去平衡遭到破坏,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应该同时也必须是以修复、改变和消除这些变异的细胞为特点的治疗手段,而CIK生物技术正是调动肿瘤患者的免疫防疫功能,从而消灭肿瘤细胞的国际前沿生物技术。
DC—CIK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个部分,前者DC识别抗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后者CIK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和分泌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两者联合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尽可能减少体内残存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尤其对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效果显著,能消除残留微小的转移病灶,防止癌细胞扩散、复发。
CIK细胞具有增殖速度快,杀瘤广谱,识别肿瘤个性化强及应用安全方便,其溶瘤作用不受癌症组织类型的限制,,治疗方法上可采用全身静脉滴注、直接注入胸腹腔病灶部位,还可通过介入方法动脉灌注,因此对恶性肿瘤患者均有明显疗效。
4.参考文献
[1] 陈春霞. DC—CIK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6) 6:77
[2]秦梅.肿瘤患者CIK细胞治疗56例疗效[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 ,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