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的古诗

古诗登鹳雀楼的古诗
1、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登鹳雀楼[作者]畅当[朝代]唐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3、登鹳雀楼[作者]吴融[朝代]唐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
冻开河水奔浑急,雪洗条山错落寒。
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4、登鹳雀楼[作者]耿漳[朝代]唐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及注释白日依山尽(jìn),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欲(yù)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译文及注释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登鹳雀楼古诗的原文

登鹳雀楼古《登鹳雀楼》的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到达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登鹳雀楼》写王之涣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阔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王之涣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王之涣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芒,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王之涣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假设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唐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①雀楼:古名鹊楼,因时有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王之涣《登雀楼》诗意画州府志》记载:“(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处,时有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0] 其中《登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黄昏时分登上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日落西山的景象,山峰、日光、天空、云霞交相辉映,充满了壮丽的美感;第二句“黄河入海流”,表现了黄河奔腾汇入大海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欲窮千里目”,表达了对进一步深入认识世界的向往;最后一句“更上一層樓”,则寓意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整首诗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感,又表达了人类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心境,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

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登鹳雀楼古诗全文鹳雀楼,你就立在那里,在山西新的永济市,在一座古蒲州城的遗址上。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全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①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当年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将要落山的`夕阳,受云彩的笼罩,颜色有些淡。
③依:傍,靠着,挨着。
④尽:沉没,消失。
⑤穷:穷尽,在此有看得极远的意思。
⑥更:再。
译文太阳依傍着群山渐渐下沉,黄河日夜不息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曰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
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既别有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 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 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古诗登鹳雀楼全诗句

古诗登鹳雀楼全诗句 引导语:《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 相信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登鹳雀楼》的全诗哪里有呢?要怎样赏析? 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 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 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这写的是登楼望见的 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1/6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 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 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 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而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 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 往 来 人, 但 爱 鲈 鱼 美。 君 看 一 叶 舟, 出 没 风 波 里。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 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可是你看那 像一片树叶的捕鱼小船, 在风浪里一会儿出来, 一会儿被遮住,多危险哪!
反映了渔民劳作艰辛, 表达出诗人对渔人 疾苦的同情,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
• 向西远看,太阳贴着高山落下, • 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 要想看到千里之远, • 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 • 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 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 •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 高远望的襟怀。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 往 来 人, 但 爱 鲈 鱼 美。 君 看 一 叶舟, 出 没 风 波 里。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 往 来 人, 但 爱 鲈 鱼 美。 君 看 一 叶 舟, 出 没 风 波 里。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一叶:像一片树叶 出没:时隐时现 一会出来 一会被遮住 风波: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