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鉴赏学案(事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第一章:诗歌与事物形象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诗歌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来塑造事物形象。
1.2 事物形象的概念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通过对事物的描绘和表现,形成的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的形象。
事物形象是诗歌表达情感、传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事物形象的表现手法2.1 直接描绘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示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2 象征手法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示例:《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2.3 比喻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形成形象生动的事物形象。
示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第三章:事物形象的情感表达3.1 事物形象与情感的关联事物形象通过与情感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力。
示例:《夜泊牛渚怀古》中的“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3.2 事物形象的情感色彩事物形象常常带有情感色彩,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示例:《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第四章: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4.1 事物形象与象征意义的关联事物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义,能够代表特定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题临安邸》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4.2 事物形象的象征作用事物形象通过象征作用,能够增强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示例:《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第五章: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的分析与应用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步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读诗歌的意义和情感5.2 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示例:《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第六章:诗歌中的自然事物形象6.1 自然事物形象的特点自然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的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鉴赏之二形象(事物形象)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 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 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鉴赏
•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 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 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 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 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 “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 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 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 “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 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 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 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 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 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 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 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 释①作答。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事物形象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巧妙运用事物形象。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提出问题:你们在读过的诗歌中是否遇到过描述事物的形象?这些形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探究:1. 分发几首诗歌给学生,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事物形象,如花、月亮、山等。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这些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实践:1. 提供一些简单的诗歌片段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补充完整诗句或创作新的诗句。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形象,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诗歌中事物形象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强调通过鉴赏事物形象,可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周围的事物,并尝试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校园中寻找事物形象,拍摄照片并撰写诗歌,形成一个小小的诗歌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展示自己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邀请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研究和创作经验。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享。
2. 收集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评估他们对事物形象的运用和创造力。
3. 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作品来提升对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教案延伸:1. 在其他文学课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事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和音乐,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中事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人物、事物形象“导学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人物形象与事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并了解近三年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解答题对人物、事物形象的考查情况。
2.积累鉴赏人物、事物形象的必备知识,掌握相关鉴赏方法。
3.通过当堂练习,巩固复习成果,提升解题能力。
二、考情微观三、方法指津——“三、必备知识梳理、积累(一)鉴赏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的分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抓手(1)抓正面描写从人物的肖像(外貌)、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神态、理想、人生态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词语,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2)抓侧面描写注意他人、他物,比如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烘托作用,或从次要人物的角度,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3)看标题、注释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
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
劳停驿,驿站名。
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塑造的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4)抓作者和时代特征熟悉的作者,可借助生平境遇、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不熟悉的作者,可依据其生活的大环境判断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2)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3)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二)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古诗词中被人格化,寄托着诗人的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的事物。
1.鉴赏事物形象的抓手(1)抓住与物象有关的句子,概括其特点。
(2)抓住议论、抒情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挖掘事物和人的连接点。
(3)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2.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的特点(2)找到“物”与“人”的切合点,分析运用的手法(3)知人论世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认识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事物形象的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二、教学内容1. 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事物形象的提取和分析:教授学生如何从诗歌中提取事物形象,如何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事物形象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包含事物形象定义、作用、提取和分析方法的PPT。
2. 诗歌案例:准备一些具有典型事物形象的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首具有鲜明事物形象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事物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事物形象的定义和作用,教授提取和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事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事物形象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分析诗歌事物形象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不同诗歌中的相同事物形象,分析其差异和表达的情感。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运用事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事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鉴赏考点阐释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是“咏物诗”,以某类事物为描摹对象,经常采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即把诗人的志趣品格或是思想感情用富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客观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形象。
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再比如,菊、牡丹、莲也是经常被古代诗人选作托物言志的象征事物。
所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情感。
方法探究一、解题思路1.积累一定数量的特定象征意义的物象。
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一个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时表现为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便积淀了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在阅读古代诗歌时,积累一定数量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对于我们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必需的。
2.鉴赏物象要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典型特征,分析寄寓其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1.首先,总结概括诗中所用主要物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物象的特点,抓住描写用语以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
3.结合诗人风格、人生经历,剖析物象的象征意义及其中蕴含的情志意趣。
三、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的物象,刻画了它…….的特点,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对点练习一、阅读,回答问题课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
【高中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导学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导学案)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学案 1、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 1、事物形象分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学案1、导入新课2、自主学习1、事物形象分类①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雁,其往往与两情交往、思乡思亲和孤独连在一起。
2、塑造事物形象的目的作者塑造事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3、咏物诗的概念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于是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歌中,作者或流露出他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七、同桌交流区别咏物诗和写景诗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移家别湖上亭戎昱yù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__教案PPT教案

思乡之情 (或“秋思”)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 在奋力 飞回故 巢。这 种景象 每每牵 动游子 思乡情 。故诗 人常借 雁来抒 情,寄 寓自己 的浓浓 乡愁.
第11页/共13页
课外练习4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__教案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物象) 一、概念:
被作者人格化了的事物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 性的物象描写 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情 感。
第1页/共13页
例析1 于谦《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 ➢ 一、解题思路: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1、阅读诗歌,找
➢ 粉身碎骨浑不怕, 出诗人描绘形象的
第13页/共13页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 象(步 骤一)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 “作雪 ”和“ 成尘” 为喻, 形成对 比,用 “纵被 ”和“ 绝胜” 来强调 (步骤 二) ,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 理想而 献身也 不愿同 流合污 的悲壮 感情( 步骤三 ) 。
第12页/共1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7页/共13页
课内自练2: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 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第8页/共13页
课外练习1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学案(三)——事物形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事物形象的定义;
2. 掌握鉴赏事物形象的答题方法。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诗歌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从整体构思看,常用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手法;从描写手法看,常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诗特点:①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②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③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二、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三、常见思想感情(咏物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四、提问方式
1、诗中描写体现了物象怎样的特征(品格)?
2、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某某形象。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
五、方法指津
1、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2、鉴赏事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物象的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形态、色泽等)及内在品性。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即品味诗人将什么感情寄托于物,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
六、如何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一)典型例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二)鉴赏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基本句式】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特点)的(名称)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发了诗人(中心)情感。
当堂练习(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
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小结: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知识补充:古代诗歌常见6种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