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学案:鉴赏诗歌的形象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学案

考点二鉴赏诗歌形象(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人物形象[知能构建]古代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人物形象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一片萧条的景象;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金戈铁马、转战沙场的形象如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真实诗人形象,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6.藐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权贵的品质,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齐上心头。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

此二句刻画了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9.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常见设问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词)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鉴赏诗歌的形象》ppt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鉴赏诗歌的形象》ppt
7 微专题
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1.《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2.《山中留客》张旭 3.《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4.《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微专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 总①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菊,今日几花开?
【注】 ①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
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微专题
答案 1.通过踏访秦国故地,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2.通过描写山中景致,表达以美景留客之情。 3.看到春日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表达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 寞、凄凉之情。
9 微专题
三、看字词,把握情感取向 所谓“情感关键词”,指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 作品思想内容的词语,我们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词,无 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 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 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 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 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还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 多愁?”《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等。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形象+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形象+课件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侧面描写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氓》]
神态描写
角度二:赏析人物塑造方法
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托; 三、景物形象的重点
•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 面缺一不可。
(二)意境类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试分析诗歌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事物形象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石灰吟》中“石灰”形象) 具有特定涵义的形象(月、柳、杜鹃、大雁等)

人物形象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的 阐述您的观点。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 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再如,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位忠于祖国、矢志不渝、 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一人称写法。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 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 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鉴赏诗歌的形象 (共75张PPT)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课件:鉴赏诗歌的形象 (共75张PPT)

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
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
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他人
形象)
例3 :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 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 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 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 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读:诗歌的形象,既包括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事 物形象,也包括融入作者思想感情的景物形象,其 中概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 点。命题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意象、意 境的分析概括等。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形式: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赏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如2017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4题中的第15小题,即“本诗 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概括景物形象特点,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如2016 年高考全国卷I第8题,即“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概括画面、意境内容,赏析画面、意境特色。如 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即“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 面?”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 对,揭示出离家之久;第二句以“鬓毛衰”从外貌具 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 就写出了久客他乡的作者形象。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 (自我形象)
例2: 《行宫》元稹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课件(28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课件(28张PPT)
诗歌鉴赏
鉴赏人物形象
重温经典课文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①城里少有人知; 找依据
②家住深山; ③与渔樵为伍; ④居室简陋。(4点3分)
(仿真高考语文试题)
画堂春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 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注释】1、溶漾:水波微微动荡。2、桃叶: 《桃叶歌》,相传为晋代王献之所作赞美其爱妾桃 叶的诗歌。
本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 人物形象?
以诗解诗:画堂春 一湖莲叶,参参差差; 一滩鸥鸟,高高低低; 夏雨初歇,勾勒出青山湿润的水墨线。 一池湖水,溶溶漾漾; 一只画船,缓缓悠悠; 船中倩影,飘移成镜湖中的风景画卷。 轻歌妙发,天际飘来柔婉的旋律, 那是谁在浅唱《桃叶歌》? 凝眸处,一袭杏红深色轻衣。 噢!隐藏在荷叶下面的, 是你娇羞的容颜。 点点余晖,洒落在湖面; 片片翠阴,分享在心间。
【参考答案】
(概括):这首词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 结合的手法,刻画了几位青春美丽、活泼可 爱、充满活力的歌女形象。
(分析)
1、侧面衬托:以莲子参差、青山白鸟、水天 溶漾的清新、明丽、澄澈的江南夏日湖山美 景,衬托歌者的清纯美丽。
2、正面描写:“浅声双唱”写其轻柔婉转、 清歌妙发;“杏红轻衣”,青山绿水中的一 点红艳,显其青春与活力;“小荷障面”、 “分得翠阴”而归的动作,见其娇羞妩媚、 天真纯净、活泼可爱。

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讲解PPT教学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讲解PPT教学课件
方法四: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2020/10/16
9《高调》学ຫໍສະໝຸດ 用书 P74例题 1:(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
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
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2020/10/16
16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
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 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 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 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2020/10/16
5
2020/10/16
6
一. 命题方式
1.此诗(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中生动具体、寄寓 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人(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 象
景(写景诗的景象)

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讲解PPT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之形象讲解PPT课件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 人物特征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 象感知形象。因为景物描写(意象)对人物的心 理起衬托作用。
方法四: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10
《高调》学生用书 P74 例题 1:(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之专题一诗歌形象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考点透视
考试大纲
鉴赏
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评价
思想内容 观点态度
3
考点透视
写了什么
A.描写了什么 形象

B.营造了什么 意境

C.抒发了什么 情感

怎样写的
D .运用了什么 语言
参考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楚酒困人三日醉”“爱 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 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 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15
四、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 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 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 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6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课件(28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课件(28张PPT)

3分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4分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2014年江苏卷】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教学课件(28张PPT) 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考纲考点定位 :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人物形象、自然景 象或意象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人物形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分析”形象
走进高考
•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设 题方式?
【2014年江苏卷】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归纳答题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内容+ 手法)。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感 情)。
分析要具体,答题要规范!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高 三 一 轮 复 习《诗 歌鉴赏 ·鉴赏 人物形 象》教 学课件 (28张P 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材联想,以本为本筑双基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

突破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思路导引】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标题中的“怀古”暗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方式?答:『答案』暗示了本作者要通过怀古抒情,借古讽今,借古伤己。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词中的“一片神鸦社鼓”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答:『答案』词人通过对敌占区民众祭祀佛狸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敌占区民众文化心理认同变化的担忧和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

3.抓描写,把握形象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自我形象?答:『答案』表现了仰慕英雄、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

4.研典故,理解形象词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表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答:『答案』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但又感叹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因而情感悲愤的词人形象。

【整合『答案』】『答案』既表现了对民众的担忧和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又表现了仰慕英雄,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感叹英雄迟暮、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答题建模】以“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形象,分点概括作答⇒概括形象的意义(此步亦可省略)【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的诗句或诗歌,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征是什么?柳永《雨霖铃》、李商隐《无题》『答案』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缠绵悱恻(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解析』要阅读全诗,联系标题、注释等,以诗歌中人物、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入手,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首联“那因远适更沾巾”,表明诗人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从而表现了他的旷达。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颔联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答:『解析』“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诸弟隔”表明诸弟长期分离,被战火阻隔,从而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天涯”表明飘零之苦,“一身遥”抒写孤独之苦,“涕泪”抒写飘零之悲苦难抑而落泪。

据此即可分析出诗人形象。

『答案』刻画了饱尝流离之苦、思念亲人、担忧国家局势的诗人形象。

“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解析』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突破二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

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永的《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路导引】1.景物不能直译,要把景物特点描绘出来,写出诗人的心境《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答:『答案』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予以赏析。

答:『答案』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萧瑟的景象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厉。

3.景物意象要结合背景分析李贺诗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人背景进行赏析。

答:『答案』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这幅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对于志在报国之士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但却是报国无门。

【整合『答案』】『答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参差十万人家”描写的是人文景物。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人文景象的赞美之情。

【答题建模】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迁移拓展】下列教材中诗歌名句,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特点?诗歌名句意境特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答案』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解析』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即可。

『答案』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生机勃勃的田园风景图。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解析』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

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前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

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

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山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答案』幽静。

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

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解析』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答案』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突破三鉴赏事物形象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故此,明确“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即鉴赏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