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分类+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材分类+导学案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离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2、常见情感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安慰与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总结归纳
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法内 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标 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情 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侧面落笔(或叫“曲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

八年级卖炭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卖炭翁》,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析卖炭翁的形象,体会他的悲惨遭遇,理解诗歌主题。

3、学习诗歌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卖炭翁的形象。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2、写作背景《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市弊政严重。

所谓宫市,就是皇宫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宦官往往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对宫市的弊端深感不满,于是创作了《卖炭翁》等一系列的讽喻诗,以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五、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初读诗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鬓()辗()辙()敕()叱()系()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薪:(2)苍苍:(3)营:(4)翩翩:(5)黄衣使者:(6)白衫儿:(二)课堂探究1、再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诗中描绘了哪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卖炭翁:宫使:3、诗歌是如何描写卖炭翁的外貌的?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找出描写卖炭翁卖炭过程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5、面对宫使的掠夺,卖炭翁有怎样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6、诗歌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通过叙述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琵琶行并序( 一)导学案

琵琶行并序( 一)导学案

第3课时《琵琶行并序》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诗脉络,分析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掌握全诗的基本内容,鉴赏人物形象。

一、课堂导入(播放歌曲《高山流水》,配一组意境与歌曲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师: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不同音符的排列组合,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世人传颂。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让人们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诗《琵琶行并序》。

二、了解情景,关注任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任务,讨论展讲。

)任务一:《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任务二:《琵琶行并序》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任务三:“琵琶声停欲语迟”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几句反映了琵琶女怎样的心理状态?有观点认为这表现了琵琶女的“羞涩”,你是怎样理解的?任务四:琵琶女本不愿抛头露面,可为什么最后还是出来了?请从诗句中找出答案。

任务五:从琵琶女自叙身世来看,她前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任务六: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三、教师精评总结四、当堂检测名篇名句默写。

(6分)(1)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琵琶行并序》中“,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似诉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 导学案

《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教学过程【考点突破】一、何谓比较鉴赏: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

用以考查考生对不同事物的分析、鉴别、评价的能力。

在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

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

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情感、表达技巧、风格、题材、体裁、语言、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

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

近五年的比较鉴赏诗歌有13题,占高考诗歌试题总量的1/5。

2014年18套高考题有5套考的是比较鉴赏。

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说明比较鉴赏一直就是备受关注的考点。

二、命题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情感三、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四、高考出现过的试题类型:(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五、解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形象、语言、手法、感情等)来寻求诗词的异同。

(3)按步骤作答,既要概括,又要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六、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

七、比较鉴赏的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课堂知识点拨】1.比较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鉴赏诗歌 人物形象 导学案

鉴赏诗歌    人物形象    导学案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 人物形象分类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形象。

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4 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细节描写5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6 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识记)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自读资料,能说出考纲中人物形象考察内容。

2、通过分析例1——例3中的诗词,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自我学习、合作探究,会概括出“人物形象类”考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重点品味诗句,学会概括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归纳总结此类考题的答题步骤,稳步提分。

知识链接1、在诗歌鉴赏中,“形象”常包括:形象,形象,形象。

2、读下列诗句,试说出诗中的人物形象特点: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自主学习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①.诗中的渔翁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出场的?②.“孤舟”、“独钓”体现了渔翁怎样的特点?③.你觉得诗中的渔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鑑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①.读过这首诗后,你觉得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你是从哪些词句发现概括的?试将它们写出来。

③.与同学交流、修改后的人物形象概括如下:合作探究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诗人形象?为什么?试从自己读过的诗句中选择诗句来分析,并在组内交流。

我认为:诗句:分析:当堂检测(2选1)1、《与名师对话》板块一第1、5题。

(A组)2、感受高考(B组)(201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小结反思1、高考中人物形象类诗歌考察常见提问方式:①②③2、答题步骤: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2 形象分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3 人物形象分类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形象。

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4 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细节描写5 提问方式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6 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识记)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三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教学过程1 分析人物形象类答题的具体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是一个什么特点(性格特征/境遇)的人物身份(3)结合诗句分析如何得出上述结论(4)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人借…形象表达了…内容。

(对人物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情感)2 例题展示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

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标准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什么特点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形象的意义)3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11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4学生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5 课后作业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四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课堂练习1 (20XX年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未解池亭署③,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释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zēng):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上片刻画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2 (20XX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邹明府游灵武⑴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⑴明府: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 )阅读下面这首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怀(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掌握人物形象类答题的三个步骤自主梳理:(一)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_______和_______,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景物:写景诗、咏物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线索: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特点知人论世,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二)人物形象常用术语:(需识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三)提问方式:(见复习资料)(四)答题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检测1、阅读《登幽州台歌》请填空分析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①本诗通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步骤一)②(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哪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凄凉和忧伤。

(步骤二)③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悲哀。

(步骤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课后练习阅读《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请从环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