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 --形象学案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范本全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包括形象的含义、分类、作用以及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我们将着重分析《静夜思》、《钱塘湖春行》等经典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形象的含义、分类、作用以及在实际诗歌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描绘月夜的诗《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美。

2. 讲解:详细讲解形象的含义、分类和作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示范:以《钱塘湖春行》为例,示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4.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形象特点,进行随堂练习。

6. 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诗歌,共同鉴赏其中的形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鉴赏诗歌形象2. 板书内容:形象的含义形象的分类形象的作用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请鉴赏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特点。

2. 答案: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表现情感、描绘景物、渲染气氛等。

范例:《登鹳雀楼》中的形象特点:黄河、白云、青山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实际操作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深入体会诗歌中的形象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鉴赏。

2. 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练习环节。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诗歌中的形象表达,并能够运用相关的鉴赏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鉴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形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诗歌中形象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形象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抽象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如何将形象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1. 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包括有形象表达的诗歌。

2. 准备一些形象的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形象。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于形象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形象是什么?形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 展示一些形象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和感受。

探究:1. 向学生介绍诗歌中形象的概念,解释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具体形象,并询问学生对于这些形象的感受和理解。

3.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形象分析,引导他们找出其中的形象并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形象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形象的深层含义。

2. 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诗歌,要求其中包含丰富的形象表达,然后互相分享并进行鉴赏和评价。

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形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形象的表达,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诗人,深入研究他的诗歌作品中的形象表达。

2. 学生可以组织形象鉴赏活动,邀请其他班级的同学一起参与和分享。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形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诗歌形象分析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形象分析,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创作诗歌评价:学生互相分享并评价彼此创作的诗歌,重点关注其中的形象表达。

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学案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众里寻他慧眼识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答题三步骤并规范组织答案(二)学法指导:(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正面描写:(1)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2)神态描写:面部表情(3)心理描写:情感、心理活动(4)动作描写:动作行为(5)语言描写: 对话和自问自答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侧面烘托:1、注意环境(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用。

尤其注意意象在诗中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2、注意次要人物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注意对比反衬等手法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细看题目,巧看注释。

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想抱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步骤一:说特点人物形象描摹:特征(遭遇)+身份。

人物身份:游子、思妇、将士、官吏、隐士、文士等步骤二:析诗句分析描写方法,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识别依据。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侧面衬托(环境渲染、反衬等)步骤三: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步骤三可根据题目要求以及诗歌本身灵活作答,有时可以省去)答题框架:①本诗(词)塑造了(特征)的(身份)的形象②通过(描写手法)写出了(译重点诗句),体现了人物(特征)③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框架灵活使用)(三)且做且思、边学边练(1)课内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 学会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中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诗歌形象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古诗词案例。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鉴赏诗歌的形象。

2. 知识讲解:(1)讲解诗歌中形象的概念,解释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的具体物象和画面。

(2)讲解形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寓意等。

3. 案例分析:(1)提供一首古诗词,如《春晓》,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形象。

(2)分析诗中的形象,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春眠”和“啼鸟”,探讨这些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和主旨。

4. 方法指导:(1)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如关注诗中的意象、描绘画面等。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5. 实践演练:(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中的形象。

(2)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师生共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难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心得体会来评价。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在鉴赏诗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八、拓展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可以组织一些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诗词创作比赛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诗歌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词鉴赏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练习题:针对诗歌形象的练习题。

4. 参考资料: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资料。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诗歌的形象”,详细内容包括:形象的含义与分类、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与分类,提高对诗歌形象的识别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情感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具有独特形象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的含义与分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形象的含义与分类,结合教材中的例诗,分析形象的表现手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找出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诗歌形象鉴赏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诗歌形象鉴赏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形象的含义与分类2. 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3. 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鉴赏教材中的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这首诗歌描绘了(形象),通过(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情感)。

我个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尝试创作诗歌,运用所学知识塑造独特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中形象的表现手法及其鉴赏方法。

2.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形象,并分享感受。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

鉴赏诗歌形象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诗歌形象的鉴赏”。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掌握如何分析诗中的具体形象,以及如何透过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诗歌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

3. 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重点: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形象,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教材中的例句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示范如何进行形象鉴赏,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给予提示和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形象的鉴赏》2. 主要内容:诗歌形象的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鉴赏方法:分析形象、解读修辞、体会情感3. 例题解析:具体诗歌的形象鉴赏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第四章中的任意一首诗歌,写出鉴赏过程和心得。

2. 答案要求: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详细解读修辞手法,体现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同时,布置一篇关于诗歌形象鉴赏的短文,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考纲和考点;2、了解诗歌形象的类型;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1、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技巧。

2、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分析形象型答题模式。

【教学资源】1、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五册教材。

2、教师准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包含音频、视频、幻灯等,并发放古代诗歌鉴赏的部分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描述】类型一:鉴赏景物形象【规范答题技巧】意境,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绘景:抓住主要意象,描绘画面。

二、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三、悟情: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典例剖析绝句二首(其一)①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提示:(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清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类型二:鉴赏事物形象【规范答题技巧】第一步:概括物象的特征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第三步:结合诗人经历剖析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典例剖析【2013年全国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提示: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类型三:鉴赏人物形象【常见的人物形象】【常见人物形象类别术语】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 --形象学案高三2010-11-05 08:11鉴赏诗歌--形象学案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高考金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全国II)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

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

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

数枝娇花映入眼帘。

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

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

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山东)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解题指导]本诗考查鉴赏古体诗歌的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时要注意题目和注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情景;然后准确而全面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出。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

题目是《晓上空泠峡》,是写沿空泠峡溯流而上的所见所感。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卧听”“瀑布滩雷”,表达的是一种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气度。

结合在一起就是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广东)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

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

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

“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

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

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 、“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规律总结】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

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

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孤”字、一个“独”字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

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

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

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广东)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答: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2007浙江)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的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珠海1月质检)淮上渔者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①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①江浦:河流入海处。

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答: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

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答: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