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叙
弟子规教案01,总叙

一、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总叙”二、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1、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学国学了,学习国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懂礼貌、更受欢迎的好孩子。
2、小朋友们请看这幅画,知道他是谁吗?他是孔子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之一。
(2)了解孔子、学拜师礼1、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还有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72人,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
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做人的道理、礼仪都是通过孔子才保留下来的或者由孔子自己创造的。
2、小朋友们来学习孔子留下来的文化,也可以算是孔子的学生。
作为弟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嗯,要尊敬老师)首先,弟子应该向老师行礼。
①老师给孩子示范如何给孔子行揖礼。
首先整理衣服和仪容,双脚并拢。
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付托右掌背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双手合抱,拱手为礼,举到额头处,鞠躬90度,以示恭敬,行三揖礼。
②老师带孩子向孔子行揖礼(三拜)端身正立,整肃衣冠,让我们以至诚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先师,行敬师礼。
③孩子们向老师行揖礼(一拜)④老师请孩子们思考问为什么要行礼。
因为当我们庄重地整理好衣装仪容,缓缓地举起手,我们将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并恭恭敬敬,心怀感激地向老师致敬;俯下身时要把内心的傲慢、懈怠和嘈杂让大地带走;起身,我们做好了准备来上课,盛装智慧。
3、鞠躬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礼节,它表示我们内心对别人的一种恭敬,一种感激,一种礼貌的态度。
4、回去要不要给爸爸妈妈行礼呢?(3)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关于写作文的结构图解

关于写作文的结构图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是先总叙再表列,或者先表列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后,再总。
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艳丽。
头上的羽毛像是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是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是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就是先分说道,后总说道。
先分别表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喝”、“毛可以制笔”、“皮可以搞衣”,然后总说道,“松鼠真是一种有价值的小动物。
”。
存有一次看见电视里播出,存有一个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没书本,我很难过,于是同意协助他们,可是,我的零花钱比较卖那么多的书本,后来,我就想要了一办法,把自己所用的没有读完的本子都印刷至一起。
之后我惊讶的辨认出,我竟然买好了十多个本子。
想想自己平时真是有点浪费,不过,这次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山沟里的孩子们了。
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我把订好的本子和自己平时用过的书一起邮到了那个地方,还写了信。
过了一段时间,那里的小伙伴竟然给我写下了一封信。
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从此,我们就成了好朋友。
我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而且同意用自己的力量协助更多的小伙伴。
因为,只有大家互相帮助,这个世界才可以更幸福。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
这就是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故事情节方法,它能够有段准确、层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变化自然。
事件脉络确切,而令读者一目了然。
顺叙多以时间先后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来写,多件事的叙述中,则先出现先发生的事先写,后出现后发生的事后写,一切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为线索。
《弟子规》总叙篇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贤孔子的教诲所编辑成的生活典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友爱;其次要谨慎小心,说话做事都要守信。
对众人要博爱平等,要亲近有仁德的君子,向他学习。
如果这样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学问。
【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部分申发而成。
后来清朝贾存仁又修订改编,并更名为《弟子规》,于是流传后世,成为教导子弟教伦尽份、防邪存诚、忠厚严谨的典范。
这部分是总叙,开宗明义,说出《弟子规》的来源和宗旨。
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立身小心谨慎,待人诚信,心存大爱,亲近仁德之士,努力学习。
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首孝悌次谨信所谓“孝”,就是儿子孝顺父母,要照顾父母。
父母生养我们,对我们寄予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诲,将他们传给我们的道德理念再传给下一代。
所谓“悌”,就是“弟”,兄弟友爱,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要爱护弟弟。
推而言之,就是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和睦相处,友爱亲善。
兄弟姐妹都是父母所出,与我们是同一传承,是同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不同枝桠要互亲互爱。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根基部分,只有懂得并且做到孝悌了,我们才能真正修身养性。
修身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节。
怎样才叫合乎礼节?那就是你的内心中必须存敬畏之心。
有了敬畏之心,我们才能谨守自持,不论在有人处还是在有人处都能正心一也。
心存谨慎、敬畏之心,自然说话做事也会谨慎,不会信口开河,一定是“言必行,行必果”。
倘若人人如此,社会必然安定团结。
二、泛爱众而亲仁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恻隐之心”的,这一点是我们与很多低级动物的明显差别。
《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天性就是仁爱善良的,只是受后天环境的习染,才会有人走上歧途。
弟子规及其译文

弟子规译文一、〈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圣贤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讲求信用。
和众人相处时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有余下的时间精力,则应学习六艺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缓慢答应。
父母交待事情,要赶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应恭敬聆听。
父母责备教训时,应恭顺地虚心接受。
〈原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译文〉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冬天寒冷时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为父母铺床扇凉。
早晨起床,应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问好;晚上伺候父母安睡。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去处,回家以后,也要当面禀报父母,让他们心安。
平常起居作息,要保持规律,做事有规矩,不任意改变世代相沿的事业。
〈原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译文〉纵然是小事,也不能擅自做主,不禀告父。
如果任性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的行为。
公物虽小,也不可私自收起站为己有。
如果这样,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原文〉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译文〉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做子女的应尽力准备齐全;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去除。
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之受到伤害,让父母忧虑。
要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不可以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让父母蒙羞。
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不难做到;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时,或者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反省自己,体会父母心意,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这样的孝顺才最为难能可贵。
《冬官考工记-总叙》(周礼)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周礼》冬官考工记·总叙关于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
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总叙原文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
粤无鏄,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
粤之无鏄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橘窬淮而北为枳,瞿□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韗、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锺、筐、□荒;刮摩之工:玉、(木即)、雕、矢、磬;搏埴之工:陶、瓬。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译文

我说:“不,不,不是这样的!古人说过:‘量某些东西尺还嫌短,量某些东西寸还有余。’很高明的木工或许不擅长雕镂的技艺。我不曾探寻过长江黄河的水源,登攀过天下所有的名山,往南未走遍五岭、南海一带,往北未到过燕冀故地。间或有亲自游历过的地方,但有时受到往返行程的限制,有时被困在旅途之中,不能够心情旷达、悠闲自得,广泛地观览询问。间或也曾在地图上查考某地的地形,在典籍中寻找前人的论述,也不过是举出一点而遗漏了大部分罢了。有时候,心里似乎明白,但亲身到了那个地方,倒象是又糊涂了。古人说过‘见到的事有不同的说法,听到的事有不同的说法,通过别人转述而得知的事又有不同的说法’,这种情况多得数不完。我的书,难道就能够作为依据吗?况且孙子说过:‘不熟悉山林险关沼泽等地形情况的,不能行军。不利用向导的,就不能找到有利的地势。’谈论兵法谈得高妙,没有谁比得上孙子。谈论地利谈得高妙,也没有谁比得上孙子。假如只相信我的书而不从向导那里得到当地的真实情况,这种做法就好象是捂上耳朵却想听到声音,闭上眼睛却想看见东西,错误的地方一定很多啦!
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溯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若聩聩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余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必多矣!
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狭,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日,而不得不资于临时者也。攻则攻敌之所不能守,守则守敌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胸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乡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乡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此吾书所以必不可废也。
段落构成举例讲解

构段关系一、总叙关系: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的中心内容,然后用具体事例描述。
举例:班里有一个幽默的小男孩,叫于博远。
那天他刚到班里,就很悲伤地告诉老师,他在坐汽车时被人打了。
老师很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
他说:“我在坐车时看到一位阿姨的裙子拉链开了,我就悄悄给她拉上了,她骂我流氓!”“那她怎么会打人那?”老师还是不明白。
“我也生气了,并说你不是愿意拉开吗?我又帮她拉开了,她竟然打我!”老师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看到这个小鬼头在笑,老师才明白他在故意逗人。
二、总分关系:(含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情况)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的中心内容,然后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叙述或说明。
总分举例:看到同学们手中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我真的羡慕不已。
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为了一本参考书在新华书店排了两小时队,最后空手而归。
时代变了,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多么优越呀!分总举例:留一个“小辨子”,一脸的稚气,完全是个“宝贝”形象。
但写作水平却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几篇文章都很有创造力,给同学们以启发。
从遇到吴纪昆这位“小才子”,老师就知道他将来前途无量。
总分总举例:马小虎干什么事都马马虎虎,人送绰号“小马虎”。
这不,“小马虎”晚上对着镜子上好了闹钟,要早晨七点起床。
可清晨五点闹钟就响了,他气得骂制造商骗人。
他忘了镜子中的影象是反的。
终于等到上学时间,他背起书包冲出家门,可半路想起忘带水瓶了,只好又跑回家取。
一头大汗的“小马虎”冲进校门时,预备铃响了,他擦把汗,庆幸自己没迟到。
刚要喝口水,却发现自己取来了水瓶,忘背了书包!唉,我们的“小马虎”真是“名不虚传”!(总叙与总分的区别:前者用事例描述,后者从不同方面叙述或说明)三、分叙、分叙关系(常见的有:承接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1、承接关系:整个自然段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有时会有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
举例:晚十点,李文煊的妈妈还没回家。
夜晚自己在家里,文煊还是第一次。
自然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1)中心句。有不少自然段,作者用一句话直接表明
了本段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既可在自 然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在自然段的中间。
(2)总起句。有的自然段,一开始就点明本段的中心
意思。总起句一般在自然段的开头。
(3)总结句。总结句通常出现在自然段的末尾,也起
一个段落真奇妙,一句一句紧相 连,前后顺序不能调,承接关系很明 了。
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 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 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 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 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 停止装石头。然后他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有 多重了。 ——《曹冲称象》 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 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 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 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的天堂》
内容相对,“记载真理的人、书可以销毁” 与“真理却无法消除”相对。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 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 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五、承接关系。
这种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先后的顺
序来记叙的。文章中有时会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语(承接关系的关联词,如:接着、然 后、再等词)。
自然段中的句子关系
(能够准确概括段意)
诗词朗诵
通过对自然段中句子关系的掌 握,做简单的应用题,如排序题等, 同时理解句意,准确概括自然段的 段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