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辅导: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

合集下载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的实质: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

并不等于行为,能力。

老师对调皮的学生有回避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有正确的,错误的,理智考虑,情感冲动。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

理智,非理智。

3态度的行为成分:作出反应的意象,并不等于外显行为。

一般的。

上述3种一致,偶尔不一致。

%品德的实质:道德品质的简称。

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核心)%2道德情感: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主要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义务,责任,事业,自尊,羞耻感。

有3种表现形式:1直觉的道德情感(直接感知,迅速发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爱国,集体主义。

以原理为中介,稳定,深刻)%3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的指引下,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包括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态度涉及的范围更大,只有涉及到道德规范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品德。

(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不等于品德态度不良。

)2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了由注重行为结果,到,主观动机。

的发展过程。

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中,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典型的道德两难故事。

3水平,6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道德认知,认知失调,态度定式。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0.1 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2.识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3.了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6.了解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7.掌握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8.掌握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10.2 考点聚焦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0.3 知识结构图10.4 核心讲义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Attitude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can be seen as a lifelong process that occurs in three stages: the early stage, the middle stage, and the late stage. In each stage,individuals go through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sthat shape their attitudes and characters. Let's look ateach stage in more detail.第一个阶段是早期阶段,这是个人品德形成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从身边的家庭和亲近的人中获取了最初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家庭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在孩子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意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和社交环境也对孩子们的态度和品德产生着重要影响。

The first stage is the early stage, which serv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haracter formation. In this stage, children acquire initial moral values and beliefs fromtheir immediate family and close individuals around them.The family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s in a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with parents playing a crucialrole in shaping their children's values, ethical standards,and social awareness. Additionally, school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also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character.第二个阶段是中间阶段,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得更加明显。

教育心理学辅导: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陕西西安人事编制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辅导:态度与品德的形成_陕西西安人事编制考试网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考试

29、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用什么样的结构?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它的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的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0、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31、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218页)答: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阶段。

3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这一阶段正是中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的阶段。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来源:考试大33、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答:(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3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的结构比能力结构更复杂 A、态度的认知成分。 B、态度的情感成分。( 核心成分) C、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
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 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 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道德观念,形成道 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得到的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 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
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 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 法。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 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 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 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 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第一,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 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 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 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 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 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 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 期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 致:1、形成道德信念理想 2、自我意 识增强 3、结构完善 4、行为养成 (二)初中品德:动荡。初二是关键。 (三)高中品德:成熟。进入自律

三、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记录的形成 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态 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 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 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 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 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 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 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 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 即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 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 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 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分三组。一攻击奖励(成年人攻 击受奖励);二攻击惩罚(成年人攻击受 惩罚);三控制组(攻击无奖无惩)→放 儿童到与影片相同情境,观察其行为。 ②结果:攻击惩罚组没有人模仿攻击行为。 ③结论:替代惩罚降低了儿童对攻击行为 的模仿。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教育: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如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社会舆论、社交圈等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4.个人经历:个人的亲身经历也会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悲喜交加的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塑造。

5.个人认知:个体的认知水平也会影响其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对事物的理解和解读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态度和品德。

二、教学原则:1.个别性原则: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感知与体验原则:借助感官,使学生感知到美好的事物,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3.激发兴趣原则: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情感教育原则: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品德,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5.鼓励与奖励原则:通过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6.个人和集体的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注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重集体的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态度应用到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实践态度和品德。

8.公平与公正原则:在教学中要重视公平与公正,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个别学生,保障每个学生的发展权益。

9.身心健康原则: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态度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 中小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 效果,不关心行为者的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 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 值标准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 的愿望。
1 2
3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否则就是坏 的。
三 ( 20 岁 以 上)
6
普 遍 伦 理 取向
认为个人一贯依据自己选定的道 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换言之, 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是非时, 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①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取决于外在要求。 •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②习俗水平:道德价值着眼于社会要求。
• (二)认同
–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 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 行为的特点: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压力控 制。
• (三)内化
– 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 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 行为特点: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 • • • • •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质量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控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1、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态度的理解: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品德形成具有后天性,品德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