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情调审美意义
莫奈画中的东方情趣

•
在这幅画种我们可以看见,画家在有意无意间将中国传统的笔墨情趣 融入画中,以至于我们对画面的第一感觉是:“啊!和中国画好像啊 !”于是,莫奈与东方情趣不期而遇了。 《日出·印象》中色彩服务于韵律、氛围和画面感觉,画家对色彩的 运用大大超出了对“形”的刻画。画面的色调有主次之分,主色调在 一幅画中的重要性,相当于主旋律在一首歌曲中的重要性。画面中的 次要色调必须与主色调保持协调,并且服务于主色调。就像在中国的 传统画中,对于墨色也是很讲究的,有的淡雅朴素,有的清晰明快, 还有的强烈绚丽。其中,墨和色并非单纯的组合在一起,二者要有和 谐的美感。通过这种组合,既能给欣赏者一种单纯、清晰之感,又能 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在一幅作品中,所有的色彩安排都井然有序, 通过这种默契的配合,更能烘托出一种优雅和谐的意境。
•
•
•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画家们以及观者 对艺术品的视觉效果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以及更高更好的追求。因此许 多画家都在自己绘画革新道路上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与尝试。莫奈油 画中东方情趣的研究能够为当今正在探寻新的艺术道路的艺术家们提供 一个启示和一个成功的范例。 那么回到现在,在当今这种如此好的氛围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发掘 中国艺术呢?应该怎么去找到一个着眼点呢?(下面我就举身边的几个 事例来说明一下我的看法)
•
•
•
该部作品以勒阿弗尔港仁为素材 ,对当地的一个多雾的早晨进行 了描绘。 从画法来看,《日出印象》有点 类似于速写形式的油画,但是画 家却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大自然 的真实状态,形象地抓住了融合 在朝雾与晨曦里面的光与色,生 动地传达出了莫奈对日出时候稍 纵即逝,瞬息变化的海港风景的 深刻印象。 莫奈在《日出·印象》中大量使 用了不混合的颜色,并且在许多 位置使用短促的笔触,形象地传 达出了光颤动的神韵,极力营造 了瞬间的视觉效果,表现了橙色 阳光反射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形 成的闪烁迷人风景。
东方情调的迷人魅力

东方情调的迷人魅力作者:辛世磊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8期摘要: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元、明、清著名的“东学西渐”,汉语就开始了她迈向世界的步伐。
从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到新世纪中国的蓬勃发展,从国粹京剧到迈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从《诗经》到《鲁迅文集》等等,东方情调已经成为世界对中华民族认可的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评价。
那么在中国伟大的邻邦——俄罗斯,汉语、汉文化对她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关键词:文化;汉学研究;影响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4-0120-02一、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孔夫子的中国”当中国人谈起西方时,我们常常更多的是谈论它的物质,而当西方人谈论中国时,他们往往更多的是谈论中国的精神与文化。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普遍的迷恋情绪最初体现在对“中国式风格”的热情上,中国的茶叶、瓷器和园林传入欧洲不到一个世纪,就有人惊呼“欧洲已经中国化了”,随之出现了一批专门以研究中国为职业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汉学家。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只有了解中国的思想才能了解中国,在搭建中西方文化桥梁的广大平台上获得自身文化建设的灵感与启示。
欧洲越来越重视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道德理想国。
“孔夫子的中国”的出现,西方的中国形象最终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2004年10月25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 555周年,俄罗斯驻华使馆特别举行了中国儒教经典作品《四书》全集俄文版的新闻发布会。
俄罗斯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冈察洛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本《四书》全集是第一部全面阐述孔夫子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现实意义的俄文版著作。
“此书的出版将帮助俄罗斯人民更好地了解这位中国伟大先哲的思想。
”《四书》全集俄文版着重介绍了孔子思想与小康,邓小平理论与小康,以德治国与儒学,公民道德纲要与儒学的关系,突出了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俄罗斯孔子基金会主席贝列罗莫夫说:“这不是一本写给哲学家看的著作,而是写给俄罗斯老百姓看的书。
东方美学定义

东方美学定义东方美学是指东方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
它体现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与西方美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美学中,强调的是自然、简约、含蓄和内敛的美,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的审美体验。
东方美学强调自然之美。
东方人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家。
在东方美学中,自然的美是最高尚的美。
东方艺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花鸟、四季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典型的表现,它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平衡,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东方美学注重简约之美。
东方文化强调简约,认为简约是美的最高境界。
东方人追求的是简单而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喜欢过多的修饰和繁复的装饰。
比如,日本的和服就是一种典型的简约美的体现,它以简单的剪裁和细致的纹饰展示了东方人内敛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三,东方美学强调含蓄之美。
东方人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
东方文化中的艺术作品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中国的诗歌和戏曲中常常使用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远而内敛的美的体验。
东方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美。
东方文化中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的观念,认为和谐平衡是美的最高境界。
东方艺术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结构和形式。
比如中国的建筑和园林中注重对称和平衡,通过精心的布局和构造,创造出一种和谐而美丽的空间。
总的来说,东方美学是一种独特而深邃的审美体验。
它通过自然、简约、含蓄和和谐的表达方式,展示了东方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东方美学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化和修养,追求的是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
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中,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它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和理解东方美学,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东方情调_一千零一夜_的艺术魅力

2002年3月 第19卷第1期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Journal of Further Educati on of Shaanxi N o r m al U niversity M ar.2002V o l.19N o.1 东方情调:《一千零一夜》的艺术魅力吴舜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西安710062) 摘 要:浓郁的东方情调是《一千零一夜》的艺术魅力所在。
具体表现在丰赡之美、跌宕之美、神秘之美、淳朴之美、音韵之美。
关键词:《一千零一夜》 东方情调 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371.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2)01-0067-03 《一千零一夜》被高尔基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1]自问世以来,它的故事就传遍了世界各地,并对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产生影响,而这其中尤以西方文化对这部故事集的欢迎和接纳最为突出。
众所周知,在欧洲许多古典文学名著中,都存活有《一千零一夜》的影响因子;它的故事或情节还频繁地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出现于欧美各国的音乐、戏剧、绘画、雕塑中。
近几十年来,它的故事更被欧美国家搬上银幕和荧屏。
在中国上映过的就有美国20世纪40年代根据《渔翁的故事》改编摄制的影片《月宫宝盒》,法国20世纪60年代摄制的《阿里巴巴》,以及英国摄制的《巴格达窃贼》等等。
这部产生于中世纪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为何迷住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一向自视甚高的西方各国?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笔者以为:这部民间故事集的魅力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浓郁神秘的东方艺术情调。
《一千零一夜》的“东方美”具体表现在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一、故事内容丰富多样、瑰丽多姿、神奇莫测,所写人物千流百品,所写景物色彩斑斓,所讲故事情趣万千,适应了广泛读者的口味,充分体现了东方文艺的丰赡之美。
《一千零一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丰富的人物画廊,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丰富的故事情节线索,丰富的情景意象,丰富的审美情趣。
关于东方(中国)的四大美学支柱,谈谈你的感受

关于东方(中国)的四大美学支柱,谈谈你的感受东方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方美学中有着四大美学支柱,分别是和谐、平衡、空间与意境。
这四大美学支柱在东方艺术、建筑、园林、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它们传达了东方人特有的美学情感和审美价值观。
首先,和谐是东方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追求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自然景观,都体现了和谐的美学意象。
在中国画中,山水画通常通过平衡的线条和色彩,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而在园林设计中,注重空间的布局和元素的相互关系,传达了和谐与平衡的特点。
和谐美不仅在外在形式上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于传达着内在的精神追求,给人以心灵上的满足感。
其次,平衡也是东方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东方文化强调平衡的价值观念,追求事物的均衡和谐。
这种追求平衡的观念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的布局和均衡的形式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
而在中医养生中,平衡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则,追求阴阳的平衡以及五行的调和。
平衡美的追求体现了东方文化对于内外界和谐统一的追求。
第三,空间是东方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东方人对于空间的理解非常独特,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空间布局的艺术性。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空间布局几乎都体现了一种“依山傍水”的构思,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虚实结合、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
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体现了对于空间的独特把握,例如四合院的院落布局、东方传统家居的藏风聚气等都展现了东方人对于空间美的敏感和追求。
最后,意境是东方美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意境强调情感、心境和精神层面的表达,追求超越形式的美感。
东方文学和诗词中常常通过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创造出富有遐思和禅意的艺术氛围。
东方传统绘画也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画面中的寓意和象征来传达深远的艺术意义。
意境美是一种超越形式和表面的美,让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思考和启迪。
室内设计流派,东方情调

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 景下的演绎; 一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 代设计。
到 合 传 适 的 体 现 。 今 社 会 当 在 术 艺 统 让
造 富 有 代 传 人 统 韵 审 味 美 的 事 求 物 的 , 打 来 需 的 现 以
3.生态饰品:拙朴禅意;
1. 取 材 自 然 别 开 生 面
4.布艺饰品:暖色点缀;
2. 色 彩 搭 配 斑 斓 高 贵
5;崇尚自然、原汁、原味。
精美饰品衬托独特品质: 在饰品搭配上,经常可以看到 的是最醒目的大红色的东南亚经典 漆器,金色、红色的脸谱,金属材 质的灯饰,如铜制的莲蓬灯,手工 敲制出具有粗糙肌理的铜片吊灯, 这些都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点缀,能 让空间散发出浓浓的异域气息,同 时也可以让空间禅味十足,静谧而 投射哲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风格。伊斯兰风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风格。 格的特征是东、西方合璧,室内色彩跳跃、 格的特征是东、西方合璧,室内色彩跳跃、 对比、华丽,表面装饰突出粉画, 对比、华丽,表面装饰突出粉画,以彩色玻 璃面砖镶嵌,可用于玄关或家中的隔断上。 璃面砖镶嵌,可用于玄关或家中的隔断上。 门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作栏板, 门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作栏板,还常用石 膏浮雕作装饰。 膏浮雕作装饰。砖工艺的石钟乳体是伊斯兰 风格最具特色的手法。 风格最具特色的手法。
• 地中海风格 经典元素 • 1、蓝白搭配 2、拱形门、马蹄窗、 白灰泥墙 3、马赛克拼贴、鹅卵 石铺贴 4、铸铁吊灯、铸铁花 饰
东南亚风格
东南亚风格在设计上 逐渐融合西方现代概念和 亚洲传统文化,通过不同 的材料和色调搭配,在保 留了自身的特色之余,产 生更加丰富的变化。
浅谈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东方情调

争鸣浅谈马蒂斯绘画作品中的东方情调王文令摘要:亨利.马蒂斯是野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作品色彩强奔放、自由,线条富有“写意”之感,常常能给人精神上的慰藉。
在他的作品中除了能够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特征,他还从东方的艺术中汲取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要素,以其内心的需要为灵感源泉的准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其作品浓重的平面的装饰感、富有写意感的线条、偏重主观的色彩,都有着东方艺术的影子,体现了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野兽派;东方情调;审美;平面马蒂斯是野兽派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画作除了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优点,还冲破了西方传统绘画的束缚,从非洲艺术、日本浮世绘版画、阿拉伯的装饰图案及中国画为特色的东方艺术中吸取了营养.使其作品形成了独特风格。
马蒂斯发展了东方绘画的平面感和理论,色彩上不拘于写实主义的暗色画面,形体上融入了个人情感和认识,构图上采用分散构图的形式结合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创作出非中心构图,极具东方色彩的形式美感,提升了其绘画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具有东方情调的平面化处理东方绘画平面化装饰性的处理以及线条的运用,是马蒂斯一生的探索。
他从东方艺术中学会了在画面中形成纯净的装饰意味与日本版画没有阴影、线条清晰、分明,纯色平涂的手法有些许相似。
画面平面化和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最为特色的表现手法,而日本的浮世绘正是传承了我国这一艺术表现形式。
马蒂斯将这两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融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别样的表现形式。
平面性往往是东方绘画最受瞩目的特征之一。
马蒂斯也确实是在自己的作品中用平面的颜色来制造各种对比和均衡的效果,通过平面色彩的构成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
这一特点在其1908年创作的《红色中的和谐》中有所表现。
他把室内的立体空间,描绘在二维的红色平面上。
把前面的场景改变为装饰性的图案,餐桌不再是实用性的物体,而是在红色平涂的底色上点缀蓝色的纹样,红、蓝色调和窗外的绿色调的搭配极具装饰性,画面的色彩基本上都是纯色,高度精练的色块组合,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色彩效果。
西方审美现代性中的东方元素_论印象派绘画中的异国情调

西方审美现代性中的东方元素 ——论印象派绘画中的异国情调《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油画) 莫奈5世绘中获得了灵感。
美术史研究也已经证实,19世纪下半叶在西方绘画史上曾出现过“日本主义”(Japonisme),就是指许多画家都崇尚日本的浮世绘着色版画。
印象派也正好是在“日本主义”浪潮之中形成的。
德国学者阿德里亚尼(Gštz Adriani)就明确指出:“在一个由龚古尔兄弟推起的日本时尚的启迪下,大多数印象派画家都钻研过东亚艺术。
”(1) 这里的东亚艺术主要就是指日本的浮世绘。
贡布里希也说:“日本艺术给整个印象主义创新提供了启迪。
”(2) 那么,印象派画家们到底从日本的浮世绘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印象派的作品中这些东方的元素又如何构成了异国情调? 印象派作品中的异国情调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形象或题材,另一方面是形式技法。
这两个方面都以日本的影响最为明显。
当然,由于印象派主要是法国的绘画流派,从严《富岳三十六景·骏州湖江流》 (油画) 葛饰北斋《埃米尔》 (油画) 莫奈《唐基老爹》 (油画) 凡·高 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从历时性角度看,是指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审美领域中出现的审美活动(艺术)从宗教的统治之下脱离出来,形成自身的审美独立性的历史/文化现象。
在这个意义上,审美现代性是对已有的审美成规的背离与反差。
这个现象又是伴随着社会的世俗化和经济领域的商业化大潮同时产生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理性化、世俗化,审美现代性变成了对世俗生活中这种理性化统治的批判。
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审美现代性则意味着人的感性生命的展现,它是人的诗意存在或本真状态在现代生活中的剩余或守望。
从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内部来看,审美现代性的内涵的确可以做如此简要的界定,这是一个历时性的时间维度。
除此之外,审美现代性还有一个空间维度。
西方的审美现代性在诞生之初就不仅有古希腊传统的影响,还有以拜占庭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审美文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论“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摘要: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由于审美关系的多元性,“东方情调”必然呈现出多重性的审美意义。
在分析以“东方情调”为风格特征的艺术作品时,应该看到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现实基础以及文化关系方面的差异和不同,进而分析对待这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态度,还应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艺术表达机制方面的区别,具体地说,也就是寓言和“韵”的区别。
“韵”是一种以听觉性表达机制为基础的对象化方式,它具有丰富性、和谐性,以及以“远出”来达到交流的辩证属性,由此决定着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意义。
因此,对“东方情调”的艺术作品不应该简单地作出否定性的评价。
关键词:“东方情调”;审美意义;审美表达机制;仪式;“韵”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在不同的国际电影节上屡获大奖,怎样看待和评价其中某些具有浓郁“东方情调”风格的作品,就逐渐成为理论议论较多的话题。
在后现代文化和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策略把对抗性的边缘移置为主流性的他者的现实情境中,全面理解“东方情调”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已经不是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和技巧的问题,而是西方文化的审美对象、欲望的对象和想象中的“他者”。
“东方情调”由于它特殊的陌生化魅力和抒情的风格,满足了西方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焦虑状态中对“他者”的渴望。
从现实文化关系的角度看待这种“东方情调”的艺术,我们有理由感到屈辱、压抑和愤怒,因为这种“东方情调”化不仅包含着被猎奇和观淫的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原始化”为美学变形原则的。
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分析这种“东方情调”模式的艺术生产与后殖民主义文化策略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如果从我们自己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问题,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东方情调”这种文化现象,分析它的特殊以及在审美效果方面的其他可能性,也许更有利于理论的建设,也有助于对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作出更为恰当的美学评价。
一、东方情调与东方主义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文化语境中,东方情调和东方主义是一对相互联系概念。
东方主义指的是以西方中心论和支配性心态为基础的对待东方文化的一种主体态度。
爱德华•赛义德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西方学术传统中关于文化的研究,从研究机构到出版和教学都渗透着这种主体性态度,而这种态度却是建筑在经济、政治、文化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以这种主体性态度为视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就呈现为一种审美风格,一种“东方情调”。
也就是说,“东方情调”是被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对象而存在并且获得自己的美学定位的。
在这个意义上来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我们当然有必要对规范“东方情调”的主体性态度,以及对于这种态度的迎合与迁就持冷静的批判态度。
从学理上说,这主要是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的工作,对于理论建设来说,在这种批判性分析的同时,还应该在这种对立性关系中找到解构这种关系的支点,以及东方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代文化中的建设性价值意义。
从美学的角度讲,也就是“东方情调”的另一种审美意义的可能性及其学理根据。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存在基础这样一个本体性的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着艺术话语被完全他者化的窘迫。
关于“东方情调”与西方主流文化的关系,美国学者约翰•卡洛斯•罗这样写道:“这样的边缘性和超量的存在得到了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允许,只要它们维护它们同中心的奇特关系。
如是,它们则可以在维护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中,服务于非常具体的目的,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该意识形态借以在…增殖‟和…发展‟中自身再生产的那个基础剩余中转移开来。
用这种方式,一个社会可以使得譬如异国异物恐惧(xenophobia)永久存在,通过这种方式,它将其内部矛盾加以投射和转移,使之呈现为…外部‟侵略的形式。
从异国异物恐惧的粗糙范式中,我们可能发展出对帝国主义的更加特殊的观念,以及对待那些为其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体性辩护的少数民族和性别少数的的态度。
”[1]这段话指出了“东方情调”的基本文化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西方文化的“东方他者”;(二)在西方文化中被置于边缘性位置;(三)西方主体与“东方情调”的欲望关系是恐惧。
这三点都是从西方文化的视角来考虑的,在这种“粗糙范式”中显然忽视了“东方情调”审美内涵在另一个维度上的价值指向,以及以“东方情调”为审美特征的艺术与产生它的现实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对于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批评来说,问题的后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应该成为我们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的基础。
在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化条件下,中西方文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一种互为“他者”的结构性关系。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结构关系起码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内容:(一)作为西方文化“他者”的东方文化;(二)作为东方文化“他者”的西方文化;(三)两种“他者化”机制的共同性及其差异性。
在这种结构关系中,理论思考的关键在于确立自己的理论立场和提问方式,这个问题内在地规定着理论本身的地位及其价值趋向。
在当前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批评中,国内不少论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较为激进的学术流派中,获得自己思考的角度和理论话语,这就是目前正在讨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以及“后殖民产义文化”所提出来的理论问题。
因为这些学术话语在西方文化中也是处于边缘性的地位,以及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关系中,因此很容易引起国内理论研究的共呜,也使这些研究获得了较为强劲有力的理论后援。
“东方情调”问题就是在这种背景和理论框架中提出来的。
二、韵与寓言:两种对象化方式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这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论文中,詹姆逊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学是一种民族寓言的观点,把关于文学形象的分析与第三世界民族的现实境遇直接联系起来。
詹姆逊认为,这种民族寓言的文学是当代文学潮流中真正具有生命力、掌握着现实真理的文学。
这个理论对于说明第三世界文学与民族命运的关系,特别是与殖民主义文化策略的对抗性关系,应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
詹姆逊指出:“我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化都不能被看作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或自主的文化。
相反,这些文化在许多显著的地方处于同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这种文化搏斗的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受到资本的不同阶段或有时被委婉地称为现代文化的渗透。
这说明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研究必须包括从外部对我们自己(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引者注)重新进行估价(也许我们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总体制度里的旧文化基础上强有力地工作着的势力的一部分。
”[2]应该说詹姆逊在这里提出的立场和观点都没有错误。
那么为什么一些中国学者却从中引伸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并且自我认同于对抗性的地位和立场呢?我以为,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学艺术的美学变形机制及其意义的特殊性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研究,从而把复杂的审美关系简单化了。
审美关系是审美交流的基础,它内在地制约着艺术形象的审美意义。
所谓“东方情调”问题,一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交流动机和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与东方民族现实的文化交流动机和审美需求密切相关,忽视或否认后一个方面,势必会导致对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的误读。
关于“民族寓言”的审美内涵,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中,詹姆逊从两个角度作了分析。
首先,“民族寓言”表征出第三世界民族受压迫、被剥削的现实境遇,詹姆逊以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民族寓言”表现了没有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异质性因素,这种异质性的文学形象,由于它表现出的古老的风情、顽强的独立性,以及巨大的神秘力量而成为西方文化的“异国异物恐惧”形象。
在这里,恐惧感根源于主体的某种缺失和匮乏──集体合作关系的缺失。
对此,詹姆逊写道:“这个可怖的…压抑的回归‟决定了叙事上的明显文类变化:我们突然不再处于讽刺之中,却在宗教仪式里面。
由赛云•马达率领的乞食者和无业游民围住哈基,要他受一场耻辱和谦卑的宗教仪式,如是他想要摆脱…夏拉‟的魔法的话。
叙事表达提升到一个新的文类范围,这个范围涉及到古老的势力。
它以预言的方式揭示了堕落的现实和乌托邦的毁灭。
…布莱希特式‟这个词也许不能有力地形容发生在第三世界现实中的这些新的形式。
”[3]在我看来,“民族寓言”第二个方面,还应该包括它的形式化规律以及美学方面的特征。
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强大力量,用仪式化的形式表达了超越现实不合理性的愿望和要求,使遥远的历史要求获得了一种感性的审美形式,这才是东方情调的本土含义。
如果我们把国内一些讨论“东方情调”的文章与詹姆逊的本文相比较,则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倾向:国内关于“东方情调”的讨论基本上集中在詹姆逊关于“民族寓言”分析的第一方面,然而,这不仅是对詹姆逊的误读,也是对“民族寓言”审美内涵的误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本杰明较早对”寓言“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特殊性作了全面分析。
在《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论弗•卡夫卡》等论文中,本杰明对寓言这个文学批评概念作出了美学上的重新思考和解释。
本杰明认为,寓言是神话破损后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交流过程的日益间接化和复杂化,神话时代那种生产与消费、主体与对象、交流媒介与交流过程的直接统一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崩溃了,商品拜物教成为一切性交流的基础和依托,取代了神话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更为内在、完整也更接近于身体基础的交流纽带。
[4]在商品化原则的影响下,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基本的交流媒介,与人类的存在状态,与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以及身体的完整性的关系都变得隔膜而僵硬了。
以寓言为特征的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以“星座化”的方式,保持着感性材料与灵魂之间的全面的联系,这也是普鲁斯特、卡夫卡、波德莱尔真正伟大和不朽的地方。
在本杰明看来,所谓寓言也就是人类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把人类的存在和经验重新凝聚在一起的交流形式。
本杰明用星星与“星座”的关系来比喻这种破碎性现象与内在完整性之间的关系。
本杰明指出,仪式是寓言的文化基础,其审美特征则表现为“气息”。
本杰明是从肯定的、积极的方面对寓言、韵这些美学概念作出分析和阐述的,他把真正的艺术作为抵抗异化的最后的依托,而没有考虑到艺术本身也会异化,寓言的魅力也会被主流意识形态所窃取和盗用。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中,这的确是重要的方面。
本杰明的同事和合作者阿多诺曾就这一问题向本杰明提出过质疑,阿多诺从批判和解构“文化工业”入手,对寓言异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从根本上说,这两种理论倾向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因为问题本身是辩证的,这也是我在“东方情调”问题上反对简单化倾向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