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美学内涵
森林的象征及其文学的意蕴

森林的象征及其文学的意蕴森林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种象征被广泛使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文学价值。
通过森林的象征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想法,从而把原著的含义发挥到最大的境界。
首先,森林的象征主要表达的是自然、神秘性。
森林本身既是一种自然的景观,更是神秘存在于人类审美之中的空间。
在文学作品中,森林通常具有神秘及封闭的意象,用以表达出一种未知的感受,如莎士比亚的尔王>中,国王在猎人引领下进入森林时,被描绘为对森林充满惊奇之情,而这种惊奇多半源自诸多神秘的含义,譬如永恒的存在、被限制的自由、生命的无常等等。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森林还蕴含着一种隐喻的概念,即危险、敌意、缺乏等等。
森林既可以被用作一个友好的环境,也可以被用作一个危险的场所。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森林不仅表现出神秘的一面,更表现出了危险的一面。
在这部作品中,森林被描绘成一个危险的地方,它充满着罪恶的气息,而这种危险的气息正是哈姆雷特暗藏的仇恨和报复的野心所带来的。
此外,在文学作品中,森林也可以被描绘成一个旷野的地方,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
在古希腊著名的神话阿波罗传说中,阿波罗被关在一个洞穴中,而这个洞穴就在一个无尽的森林里,表达了阿波罗对自由的渴望。
而在美国著名的《吸血鬼日记》中,当主人公到达米贾森林时,这里被描绘成一个象征自由的地方,充满着希望、梦想和追求的召唤。
最后,森林还有着生命、感性的象征。
在英国著名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森林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地方,而这种生命力也表达出作者对丰富多彩人生的理解。
在德国诗人海涅的《海涅漫步》中,森林也把作者本人对欢乐、对勇敢、对感性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是歌颂着自然,提供一种深刻而美丽的文学表达方式。
总之,森林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种象征被广泛使用,表达作者的想法。
森林的象征主要表达的是自然、神秘性,也蕴含着一种隐喻的概念,如危险、敌意、缺乏等等;而且还可以被描绘成一个旷野的地方,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望;最后,森林还有着生命、感性的象征,而这些象征既可以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想法,也可以拓展读者的想象。
森林中的审美体验

森林中的审美体验一、作为典型的森林如同海洋和天空,森林也是世界基础的典型之一。
它向进入它的人们呈现——或者更字面地说,向人们再次展现自然狂野的力量。
这种体验是对自然进行审美鉴赏的很好的例子和原型。
森林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永恒性特征。
它把历史上或史前的过去带到当下的邂逅中,这一时刻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奇妙得多。
但是那远古的过去潜意识地存在那里,面对森林中的巨型植物,我们意识到树木生长的时间尺度与我们人类完全不同。
它们对经历过的时间没有意识,但却持久地生存。
相较于人类以天和年来计时,森林中的时间以十年和百年计。
在一个森林中很少有头版的新闻——也许是一场大火或暴风雨——但是大多数的生命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区间内持续存在。
树木不会在一夜之间长大。
新英格兰的大橡树在共和国成立时就存在了,太平洋西北部高耸入云的道格拉斯冷杉是在哥伦布航行时种下的幼苗,红衫则早于基督教的发端之时。
在这里时间变得纵深了。
从古生物学上讲,森林可以追溯到万万年之前,陆生植物最早出现于志留纪时期。
把最早的生命元素组织成树木这样坚固而又庞大的有机体,是相当长时间进化的成果。
高大挺直的植物需要细胞膜壁强韧,也需要向上输送水分和营养的维管系统。
干旱的季节和冬天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早些时候的生命形式中,使异花受精是在水中完成的。
澳大利亚和非洲森林中依然存在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受精还是在水滴中发生。
只是到了后来的针叶树,才有了在空气中传花授粉的新方法——利用昆虫或借用风力。
这个问题的解决使森林自泥盆纪中期起便一直持续地存在了。
森林一直持续生长在热带气候的区域,假如雨水充足的话。
在温带和北温带北部森林区的气候中,森林延伸和消退追随着冰层踪迹,一千年又一千年过去了,森林一如既往地存在。
这种时间上的纵深向审美提出了一个挑战。
完全不同于对手工制作艺术对象的审美鉴赏方式——是新近制作的还是从古典时期幸存下来的——审美阐释所必须面对的是年代久远得不知多少倍的古迹。
森林景观美学思考

森林景观的美学思考摘要:“环境”与“美”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森林作为人类活动环境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传统的形式美审美方式不同的是,森林景观美学更加强调在自然、人工、地域、生态等多个方面寻求一种综合的美学平衡关系。
文章从美学观点出发,对美学、环境美学及森林景观美学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对人们进一步的认识森林景观和它的美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美;美学;环境;森林;景观;“环境”与“美”都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关系。
森林作为人类活动环境领域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身处闹市还是居于乡村,人们都喜欢游憩于广博深谧的森林,去欣赏、体会森林景观那无与伦比的美学韵味。
森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从美学的观点看,更多的是森林在特定区域内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特有风貌与多元化的美学形态,所以在进行森林景观相关规划与设计时,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所工作区域内营造一种和谐统一的环境氛围和独具特色的美学风貌。
与传统的形式美审美方式不同的是,森林景观美学更加强调在自然、人工、地域、生态等多个方面寻求一种综合的美学平衡关系,进一步讲,森林景观美学讲求的不但是产出纯粹的美丽风景,更讲求对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是以美为起点,对美学、环境美学、森林美学和森林生态景观营建等方面的综合深入的研究。
一.美学在经典美学著作《美学四讲》中,作者李泽厚认为美学一词较正确的中文翻译应为审美学,意指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
关于美学研究的范畴,东方与西方较为相似,东方为阳刚与阴柔之美,西方则为崇高与优美。
关于“美”的字面意义,在《说文解字》中,“美”的字源包括“羊”和“大”(古人以羊长的肥大为美),体现出了农耕文明一种淳朴朴素的形而下的审美取向;而在有些学者的研究中,也有“羊”和“人”的说法(人载着羊头跳舞为美,和原始祭典礼仪活动有关)(李泽厚),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精神性的形而上的审美取向。
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

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论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摘要: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
从审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层次的图景。
森林景观是指自然本体,属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悦形;森林意象是指艺术本体,属艺术世界、情感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学本体,属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给人审美体验是畅神。
人们需要物质世界,也需要情感世界,更需要梦和理想世界;但人类只能接近理想境界而永远到达不了彼岸,人类总要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观照森林,感受自然给予的本色本真。
关键词:森林美;层次;图景森林是一幅画,是大地艺术的一部分。
依照人(主体)对森林的审美感受,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图景。
一、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森林提供的绿色、阴凉、宁静都是现代人们所渴望和需求的。
一方面,森林能呈现多种内容的美,如森林景观美(提供森林观光旅游)、森林生态美(提供森林生态旅游)、森林文化美(提供森林文化旅游)、森林人文美(提供森林风俗民情旅游);另一方面,森林能呈现多层次图景,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图幅,而是一个动感的多层次的森林图景。
从森林景观、森林意象到森林意境,森林图景由浅入深,由外在到内涵全面展开,不同层次的图景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调适心情、寄托情感、感悟人生的需求。
二、森林美的三个层次图景森林美一般指森林景观美,由形、色、声、味等美学因素组成,但如果深入分析,依照主体(人)对客体(森林)的距离和感受的差异,可呈现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不同层次的森林图景。
(一)森林景观森林景观是指森林的形态、色彩、音韵、味感给人的视听和感官冲击,是人能感受到的真实的、活生生的自然。
不论是人工林还是原始森林,不论是热带雨林还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论是森林公园还是城市园林,森林中的“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问,浑然天成”(张守仁《林中速写》)。
森林的美学内涵

森林的美学内涵
吴枝培;王长金
【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6
【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参21
【总页数】6页(P781-786)
【作者】吴枝培;王长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05
【相关文献】
1.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在森林经营管理的应用初探 [J], 蒋勇
2.重新栖居的美学内涵和诗歌展演——论罗伯特·弗洛斯特诗歌生态美学一维 [J], 李应雪;罗卫华
3.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真”的美学内涵 [J], 卞波
4.森林文化、森林美学与森林经营管理 [J], 郑小贤
5.音乐中的美学内涵--评《音乐美学要义》(修订版) [J], 宋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森林的美学内涵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森林的美学内涵吴枝培1,王长金2(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
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
参21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WU Zhi-pei1,WANG Chang-jin2(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森林中的美学因素分析

森林 资源是 一 个 综 合 性 资 源 , 有 多 重 属 性 和 具 效益 。对 森林 物质 资源 的开发 和利用 ( 济效 益 ) 经 和
( ) 一 整体 意义 上 的森 林形 态 整体 意义上 的森 林 形 态 , 森 林 生 态 系 统 的 整 指 体性或 森林 的整 体 景 观 , 森 林 远 景 、 含 中景 、 景 三 近 个层次 。森 林作 为 整 体 景 观 , 由 乔 木 组成 的 森 林 是 群落 , 是一个 活 生 生 的 、 化 中 的森 林 生 态 系 统 , 的生命 状 态 和生命 情趣 。但 是 , 般人进 人 森林 很 少 能 体 会 这 种 生 命状 态 和 情 一
趣 , 多感 觉到 的是 森 林背 景 的存 在 , 觉到 一种 屏 更 感
林可 以单 独存在 , 一 般 同 山水 等 因素 共 同构 成 人 但
中 图 分 类 号 : 52 3 J2 .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16 20 ) 300 —4 6 1 1(06 - —0 10 6 0
An l ss o h s h tc Fa t r n Fo e t a y i n t e Ae t e i c o s i r ss
对森林 生 态资 源 的构 置 和发 挥 ( 态 效 益 ) 是 森 林 生 ,
资源 物质 性和生 态 性 的 社会 显 现 。同 时 , 林 又 作 森 为一种 社 会人文 资 源 , 现 的是 社 会 价 值 和 社 会 效 呈 益 。从 审 美角度 来讲 , 森林 是“ 理景 观 要素 ” 是 地 , 大地 艺术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人 类 的 审 美对 象 。森 是
Ab ta t F r s e t ei e o re r mp ra tp r o h oe t n h y c nan f r sr c : oe ta sh tc rs u c s ae i o tn a ft e frssa d te o t i o ms, oos, o n s t c lr su d , s l a d t se ec.ti x cl h s et ei a tr h tfr h h rceitc frs iws.tc n e p n mel n a ts, t I se a t t e e a sh tcf cos ta o y m te c a a t rsi oe tve I a x a d te a sh t iin, mp o e te a sh tc e e a n , n e p p o l o a p e it h e t ei au b h e t ei vso i r v h e t ei tmp rme t a d h l e p e t p r cae t e a sh tc v le y c d s e tn h s et t a t r . is ci gt e e a shei fc os c
浅析园林中的森林文化与美学论文

浅析园林中的森林文化与美学论文浅析园林中的森林文化与美学论文森林文化,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作为建立新塑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几乎涵盖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而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当然与森林踱步了干系。
它以堆山、叠石、理水作为主要手段,尽量做到有情有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廊引人随,步移景异,使游人的视觉跌宕多变,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东方神韵,散发出回味悠长的醇香与历经弥久的魅力。
它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氛围与自我放松的意境。
无论是灵秀的江南园林,还是厚重的北方园林,都彰显着独特魅力,它们庄重而不失活泼,凝重而不失灵巧。
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开设园林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辟之语,道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思想精髓。
它既是造园者历来遵循的原则,又是观赏者长期形成的审美共识。
从某种意义讲,太自然中的山林泉石以及描写山林之美的诗词书画,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园林的风格与流派。
正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大森林的留恋与向往,才能从一盐清水、几块碎石、二三树桩的方寸之间产生置身于名山大川、古术丛林的快感;才能从山水、林木、花草、亭阁,错落有致的组合之中,感受到回归自然、拥抱森林的乐趣。
从古到今,无论哪种园林的经典之作,都十分讲究突出一个“景”字,其手段不外乎借景、聚景、障景、引景和对景等几种。
其中首推借景艺术,即在有限的造园空间,因地制宜,借景人园。
借景的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森林的美学内涵吴枝培1,王长金2(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
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
参21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WU Zhi-pei1,WANG Chang-jin2(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文化以人类自身的生存过程和生态环境为对象,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
森林美学隶属生态文化,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
森林是以林木为主,包括与其相互作用的林地、其他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因素的有机总体。
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和属性,是构成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森林美的形象性及其思想的、社会的人文内涵和美感反映,有过精辟的表述,是中国丰富的森林文化中的瑰宝。
1森林与生活,森林美的文化传承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00多种,仅在篇名中标出的木本科就有桃(《桃夭》《园有桃》)、棠(《甘棠》)、梅(《摽有梅》)、檀(《伐檀》)、刺榆(《山有枢》)、椒(《椒聊》)、赤棠(《唐风·杕杜》《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白榆(《东门之枌》)、杨(《东门之杨》)、棣(《常棣》)、桑(《隰桑》《桑柔》)、白桵(《域朴》)等等。
最能从植物生长及时序更替中体现先民生活规律的是《诗经·七月》。
该诗讲的是农事与劳作生活,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6-15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作者简介:吴枝培,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等研究。
通信作者:王长金,教授,从事传统文化等研究。
E-mail:zl-wcj@782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年12月其中提到桑树、枣树和樗树。
枣树的果实同稻米一样都是酿酒的原料,可为老年人补养身体(“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樗树可作燃料(“采荼薪樗”)。
桑树讲得最多,先是一般地讲采桑养蚕(“爰求柔桑”),然后几乎是叙述了养蚕、采桑和染丝的全过程:“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1]4108月割下茂盛的芦苇,准备来年做养蚕的蚕箔。
3月开始养蚕,要采桑叶,长得又高又大的枝叶需用专门的斧头把它砍下来,那些小桑树就只采点叶子。
然后待到8月织成了麻布,就把丝织品一起染成了鲜亮的红颜色。
可见蚕桑枯荣,农事更替,树木的合理利用已成为农耕文明的特征,表明人类已由臣服于自然跨越到了利用、控制自然的社会形态。
林木与人的密切关系还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根据森林树木的物性特征和实用价值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质。
梓、杞、桑:梓木生长较快,木质轻软耐朽,故常用作雕刻印书的木版,引申为印刷,如付梓。
古人又称木工为梓匠、梓人,柳宗元有《梓人传》,后世亦称建筑工人为梓人。
梓还是儿子的代称,父亲称乔,乔梓即指父子。
杞也是优质木材,杞梓常被比作优秀人才,《晋书·陆机陆云传》:“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
”[2]984梓和桑都是古时家宅旁常种的树,出门在外的人见此二树容易引起对家乡的思念,故乡亦称桑梓。
柳宗元《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3]3957梨枣:因木质坚硬,旧时刻书也用梨木或枣木,故而梨枣为出版的代称,如:付之梨枣。
劣质文章或滥印发行无价值的书,称为灾梨祸枣。
楮:楮树皮可制桑皮纸,因以楮为纸的代称,楮墨指纸和墨。
宋时印发的纸币叫楮币。
椿萱: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
《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4]11大椿长寿,后以椿为父的代称,以“椿龄”为祝寿辞。
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3]5317桂宫:传说月中有桂树,故别称月为桂宫,亦称桂魄。
沈约《八咏诗·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5]1663苏轼《念奴娇·中秋》:“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6]425桃符: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传说中能治服恶魔的神,画像丑怪凶恶),悬挂门旁可以压邪,即桃符。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6685楸枰:楸树端直,木材细致耐湿,旧时多用它制棋盘,称楸枰。
苏轼《席上代人赠别》:“莲子擘开须见忆,楸枰著尽更无期。
”[7]9178檀口、樱唇、梨涡、桃脸、柳眉、柳腰:檀木呈浅绛色,檀口是形容红艳的嘴唇,唐末韩偓《余作探使以缭绫手帛子寄贺因而有诗》:“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3]7825;樱唇,比喻美女的嘴,因其小而红润如樱桃;梨涡是指女子脸上的酒涡或笑靥;桃脸,形容女子脸面如桃花色好看;柳眉,形容女子眉毛修长秀美像柳叶;柳腰,形容女子腰枝像柳条一样柔软,韩偓《频访卢秀才》:“柳腰莲脸本忘情”[3]7828。
杏林:相传三国时吴人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只要求病愈的人为他种杏树数株,几年后蔚然成林(事见葛洪《神仙传》)。
后世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来称颂医家。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成语中,也有很多是跟树木花草有关的,如: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本末倒置、拔树寻根、寻枝摘叶、缘木求鱼、一叶知秋、节外生枝、蚍蜉撼树、守株待兔、移花接木、草木知威、竹苞松茂、指桑骂槐、李代桃僵、桃李满天下等。
2森林与人居,森林美的生态意境2.1绕屋树扶疏的人居环境人们对林木的基本认识,一般停留在对它的实用价值上,如盖房子,打家具。
另如王安石《桃源行》说的:“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7]6503即食其果实,燃其枝叶,采其花以食用或药用。
作为“绿色金子”的森林,既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保存物种多样性,又有平衡生态、净化空气等保健作用,怡情养性,使人感到身心舒畅。
人类最初的审美效应可能就是从这里生发的,对此,陶渊第25卷第6期吴枝培等:森林的美学内涵783明有过亲身的体验。
王安石辞归故里的第2年,写了5首著名的《归园田居》诗,抒发他的归耕隐居之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8]76这是一幅充满自然淳朴和恬静安谧之美的淡墨画,榆、柳、桃、李、桑等树木营造了一个优雅的人居环境。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8]144“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8]393鸟因有枝叶繁茂的树木庇护而欢欣,我因草屋而有所依托,屋因有众树环绕而受到荫庇,所以我爱我的草庐。
2.2关于“荫”的情结在陶渊明的笔下,“荫”不仅是荫蔽、荫翳(遮阳乘凉)的意思,更有荫庇的含意,比喻大自然保护人类就像长辈照顾晚辈,祖宗保佑子孙一样。
《止酒》云:“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
”[8]286他把“闲坐在高树浓荫之下”同“散步在柴门里边”及“园中蔬菜好味道,稚子承欢太高兴”等并列,作为闲居城郊,逍遥自得的重要条件和内容,即所谓“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9]287《与子俨等疏》云:“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8]529读书有得,废寝忘食,固然是人生乐事,而树木荫鸟,变更鸣声之自然景观,又何尝不令人心旷神怡!因此他构建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中也少不了“桑竹垂余荫”的意境。
陶渊明表现“荫”的思想,通常用飞鸟归林来作比说明。
《归鸟》首章云:“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比清荫。
”[8]53晨出晚归的鸟儿,庇护它们身影的是林木的清荫。
诗人以鸟喻己,他辞归后虽生活清贫,却精神悦安,这是得益于他住处的优良的生态环境。
同样,他又以失群之鸟自比,以孤松有荫为喻:“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