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审美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境界中国古代文人是历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才华,而且拥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生境界。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以及文章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进行探讨。
一、审美情趣1.1 文人雅致情调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与宁静,追求优雅、高雅的审美情趣。
他们常常以自然景色、花鸟虫鱼等元素为题材,通过绘画和诗词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感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水龙吟》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恬淡宁静的情趣。
1.2 唐诗宋词的艺术表达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的文人以李白、杜牧等为代表,他们用极富意境的词句,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诗人往往借助咏史抒怀、抒发个人情感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1.3 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古代文人还以绘画为媒介,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
他们重视以笔墨所表现的金石之神韵、青釉之光泽、陶瓷之纹样、字画之线条等感官效果。
历代文人王维、顾恺之、郑板桥等都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然山水为最主要的题材,通过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独特运用,表现出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审美情趣。
二、人生境界2.1 志在庙堂的风骨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他们还注重在人生道路上的追求。
许多古代文人立志做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们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努力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在朝廷之中,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
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常常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
2.2 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中国古代文人在珍视自己心灵世界的同时,也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
他们以诗词、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自由思想,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他们常常通过修身养性、涵养情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2.3 唐宋文人的人生态度唐宋文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境界。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卓有成就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矛盾,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宋代文化背景的特点1.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壮大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文化和官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
2.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宋代是中国科技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广泛的时期之一,大量的新学、新思想源于此时期。
西域文化、南洋文化、海外文化等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国,这一时期也是科学和技术取得突破的时期。
3.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兴盛。
在宋代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战争混乱时期,而在宋代,五代十国的乱局得到了解决,政治相对稳定,也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宋代文学的思想内涵1.关注现实生活。
宋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重视描写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当时社会民生问题和矛盾。
例如《水浒传》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阶层的苦难和反抗;《红楼梦》则以富贵人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追求人性的张扬。
宋代文学中强调人性的互动与交流,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吕洞宾野史》以“鬼神、仙妖、伶人、巧妇、屠夫、太监、浪子”等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人间百态;《西厢记》则强调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反对“门第高低、嫁娶贵贱”的偏见。
3.形式创新的尝试。
宋代文学中的形式创新明显,文学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景观。
例如《唐伯虎点秋香》运用对白和闲话来突显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金瓶梅》则运用诗词、曲调等手段来烘托情节和人物塑造。
三、宋代文学的文化价值1.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价值高。
建盏中承载的宋人风雅

建盏中承载的宋人风雅建盏是中国传统的茶具之一,形制独特,釉色丰富,质地细腻,能够承载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建盏也因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享有盛誉。
以下是建盏中承载的宋人风雅的文化内涵。
1. 宋人生活的情趣宋代的文化氛围以诗词歌赋、绘画和茶道艺术为代表,这些文化形态充分展现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而建盏作为茶具,承载了宋代人对生活的崇尚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观赏品茗,宋代文人雅士可以从中获取精神愉悦和情感体验,而建盏则成为了茶文化中重要的展示载体。
2. 宋人艺术的卓越宋代文化艺术发展极为繁荣,尤以诗词、绘画、书法和茶道艺术为代表,而这些表达方式都承载在建盏之中。
建盏的制作工艺精湛,器形美观,釉色温润,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
宋代文人雅士也对建盏情有独钟,将其作为品茗的巧器,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营造出一种雅致、高雅的文化氛围。
3. 宋代茶文化的展示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建盏则成为了其重要的展示形式之一。
宋代人的茶文化在建盏的鉴赏、制作、使用等方面有独特的鉴赏体系,例如在色泽、器形、盖、钮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标准。
通过建盏的使用和鉴赏,可以了解到宋代人流传下来的茶文化和见识,也能够更好地体验茶文化的美妙与魅力。
4. 宋人的精神风貌宋代的文化氛围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重视个性的塑造与发展,追求自由、开放、博爱的品格,而这些品格可以从建盏中得到体现。
建盏的制作工艺对工匠的技艺以及个人意识有严格的要求,这种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精神风貌被人们广泛赞誉。
通过建盏的使用,宋代文人雅士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品位和精神风貌,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在生活中。
5. 宋人的时代气息建盏承载着宋代茶文化和文化史的记忆,它是时代的见证和代表。
在建盏的造型、图案和釉色之中,可以反映宋代文化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如生活、自然、宗教、家居、宫廷等等。
而这些建盏的时代气息和文化价值,将成为后人了解宋代文化和茶道艺术的重要史料。
萃取宋代美学精髓

萃取宋代美学精髓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宋代美学以其独特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如何萃取宋代美学的精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美学思想
宋代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宋代文人认为,美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宋代美学家们强调了审美的个体化和自由化,鼓励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欣赏美,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
二、以“诗情画意”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创作
宋代美学家们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表现出“诗情画意”,即既有诗歌的情感表达,又有画面的形象呈现。
宋代诗人、画家、文人墨客们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将诗意和画意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诗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艺术价值,还表现出了宋代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内涵。
三、以“雅俗共赏”为文化特色的审美习惯
宋代文人墨客们的审美观念非常开放,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即不拘泥于权贵、富贵阶层,也不忽视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
因此,宋代文人墨客们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习惯,经常体现出一种平民化、民间化的审美趋势,他们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
接受和欣赏。
总之,宋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瑰宝,其核心思想、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习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学习和理解宋代美学精髓,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浅析宋代文人审美之服饰雅韵

浅析宋代文人审美之服饰雅韵作者:王纯健张康夫来源:《数码设计》2018年第02期摘要:每一时代的审美意趣不尽相同,宋代儒道释思想之合流,理学兴起,崇尚博学广识之风气,“雅致”便成为一代审美时尚,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独特的风格彰显宋代的人文气质与社会风貌。
本文以宋代文人描绘服饰的诗词作品为主要审美视角,结合人们的时代观念,生活情感,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对该时代的服饰特征进行分析,论述我国宋代服饰的“雅韵”之美,有利于更好地去研究我国古代民族服饰。
关键词:宋代;服饰;雅韵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02-0127-02Analysis of the Literati of Song Dynasty Costumes "Elegance" BeautyWANG Chunjian*, ZHANG Kangfu(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China)Abstract: 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every era is not the same, the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 thought confluence, advocating science atmosphere rise, knowledgeable, "elegant" become a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fashion, clothing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with a unique style to reveal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song dynasty. This paper takes the poems of literati in song dynasty as the mai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people's concept of time, emotion, lif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culture, and to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ra of the clothing,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the song dynasty costumes "elegance" in our country, is conducive to better to study ancient Chinese national costumes.Key words: The song dynasty;Clothing and accessories;elegance引用:王纯健,张康夫. 浅析宋代文人审美之服饰雅韵[J]. 数码设计, 2018, 7(2):127-128.Cite:WANG Chunjian, ZHANG Kangfu. Analysis of the Literati of Song Dynasty Costumes "Elegance" Beauty[J]. Peak Data Science, 2018, 7(2): 127-128.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崇古尚学,偏爱渊博典雅的审美意识在宋代已成为影响较深的大众社会心理,宋太祖一生戎马征战外,雅好诗书,注重文治,择用官僚“皆名儒厚德之士”,《礼记》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文人雅士多以圆融通达的内在修养和清高脱俗的外在形貌,规范自我的审美内涵,形成我国民族本位的独特人格美思想。
宋代对女子审美标准

宋代对女子审美标准
在宋代,女子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面容、身形等方面,具体如下:
1. 面容:宋代女子的面容审美标准是“面似芙蓉”,即面容要白皙无瑕,红润有光。
同时,双唇也要红润有光泽,眼眸清澈明亮。
此外,眉毛弯弯如月,鼻梁挺直,额头宽广,唇红齿白,这些都是宋代女子面容美的标准。
2. 身形:宋代女子的身形审美标准是“腰如束素”,即腰部纤细柔软,如束起一束丝带。
同时,肩部要平直,双乳丰满,手臂纤长。
此外,腿要修长,皮肤白皙细腻,步态轻盈优雅。
总之,宋代女子身形美的标准是匀称、轻盈、柔美。
这些审美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阶层、地域和时代的女子审美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然而,这些标准在宋代社会中广泛流行,对于女子的外貌和形象有着一定的影响。
古代文人的审美观

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在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追求。
古代文人注重内涵、意境和雅致,他们以审美为导向,追求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审美观,从其审美取向、内容和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美取向古代文人的审美取向主要包括清新淡泊、追求大自然和超脱尘世。
他们倾向于追求一种简约、自然和高雅的美感,而非奢华和浮夸。
他们相信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净化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
二、审美内容古代文人的审美内容多样丰富,涉及山水、花鸟、人物、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
其中,山水被视为最具诗意和壮丽的艺术题材,文人常以山水作为表现自己内心感受和审美理念的主题。
另外,文人也对花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善于寻找自然界的美丽和生命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此外,文人对人物、音乐舞蹈等具有情感和人性的艺术形式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审美风格古代文人的审美风格以典雅、含蓄和留白为主要特征。
文人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诗意的境界,他们常常通过众多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来达到这种效果。
比如,他们经常使用比喻、象征和意向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境和情感,以达到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和审美愉悦的效果。
此外,文人还倾向于留白和省略,通过不说而言,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审美效果。
四、名家案例古代文人的审美观有许多名家代表,比如唐代的杜牧、王之涣和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
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展示了古代文人丰富的审美追求。
例如,杜牧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对大自然和人世之间相互联结的深度思考;苏轼和黄庭坚则以豪放不羁和自由奔放的风格独树一帜,他们的诗作中融入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五、现代审美观的反思古代文人的审美观给我们启示,尽管时代不同,但审美追求仍然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
我们可以从他们对自然、情感和人性的关注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宋代四雅解说词

宋代四雅解说词摘要:一、引言宋代四雅的背景和概念二、宋代四雅详解1.点茶2.焚香3.插花4.挂画三、宋代四雅的文化内涵1.宋代四雅与文人雅士2.四雅对宋代文化的影响3.四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意义四、结论宋代四雅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正文:【引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宋代四雅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们分别是点茶、焚香、插花和挂画,这四种艺术形式不仅代表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宋代四雅的魅力。
【宋代四雅详解】1.点茶宋代点茶是茶艺的一种,讲究茶具、茶水、茶叶的和谐搭配。
点茶的过程细致入微,包括煮水、烫盏、碾茶、注汤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
点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2.焚香宋代焚香是一种常见的雅趣,燃香被视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焚香需要选用优质的香料,并讲究香炉、香炭的选择。
宋代文人常常在读书、品茗、赏花等活动中焚香,以增加生活的意趣。
3.插花宋代插花艺术独具特色,注重自然、简约、优美的审美。
插花时,要根据花卉的特点和生长习性,以及花器的大小、形状、质地等因素来搭配。
宋代插花既有严谨的结构,又有随性的意境,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
4.挂画宋代挂画是指在墙壁上挂上字画,以增添居室的文化气息。
挂画不仅讲究画作的品质,还注重画幅、画框、挂画位置等细节。
宋代挂画反映了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宋代四雅的文化内涵】1.宋代四雅与文人雅士宋代四雅是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代表了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通过四雅,文人们抒发情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2.四雅对宋代文化的影响宋代四雅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还对宋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雅渗透到了宋代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3.四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意义宋代四雅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们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人审美内涵宋代诗人推崇的陶渊明被苏轼誉为“似澹而实美”。
他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一曲体现超然尘俗以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平淡之歌。
《说文》有“淡,薄味也。
之反也”之解。
庄子说“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平易则恬淡矣”、“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庄子·刻意》)。
可见“平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情感意识的淡泊、平静,是一种平静和谐的美,是一种超越忧患荣辱的人生境界,是与天地大道相合的境界。
在艺术创作上则是追求减少人为和造作,求真实、求自然,并体现象外之味的一种艺术境界。
宋代对于绘画审美的认识进入了一个自觉和多元的时代,汉唐以来雄浑厚重,丰富华丽的风格取向逐渐转化为以文人为代表的平淡取向的审美境
界。
1、宋代绘画平淡美取向首先基于思想文化背景的平淡意识
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轼提倡作文艺创作“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他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于平淡。
”(《竹坡诗话》)苏轼并不回避艺术创作的绚烂之美,所以他用“大凡”来概括其普遍性,同时他也认识到审美意识的逐渐成熟推动了平淡美意识的突出。
这都说明了传统审美意识发展到宋代,平淡、苦淡、简淡、闲淡、冲淡之类的风格成为文人士大夫艺术家们穷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
苏轼的平淡美意识在宋代有其代表意义,特别是在以他为首的“士人画”这个圈子里。
苏轼的平淡美我们可以一分为二来思考。
苏轼在《评韩柳诗》中有一段精辟论断:“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澹,亦何足道。
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
’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在此,苏轼把艺术作品的美的存在分“中”和“外”,即作品的外在和内涵,外在简单淡泊,而内在却丰富浓厚,外在枯槁朴素,内在却散发出勃勃生气。
可以说,平淡美可贵之处在于它比豪放奇险类的绚烂美在视觉上的收敛,以及在意境回味上的深沉和含蓄。
宋代文人的艺术理想,既不同于韩柳的旨在教化,也不同于魏晋的隐逸避世,而是将时代哲学影响、政治理想、道德意识与个人审美境界融为一体的新的理想,这种理想既有“居庙堂之高”的内涵,也有“处江湖之远”的含义,而如何把握这种等同于二重人格式的心态呢?这剂良药就是“淡泊于心,宠辱皆忘”的平淡意
识,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苏轼总是把失意当成适意。
平淡美还体现在思想界的标榜。
崇尚自然、理性、追求平淡和谐是宋代理学的基本精神。
虽然艺术发展过程有其独立性,但理学思想的渗透仍然有所影响。
朱熹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阳”(《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之句,这是一种繁华过尽后的平静心态。
理学家还认为具备一种平淡的心态是求理的必要因素,“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子语类》第十一卷),朱熹的平淡美的追求其实与梅尧臣所论是异曲同工的。
对于文艺作品的外在和内涵,朱
熹说:“借得新诗连夜读,要从苦淡识清妍。
”朱熹引黄道夫品评欧阳修文章“虽平淡,其中却自美丽”,这种
认识与苏轼的从“外枯”中见“中膏”的思路是一致的。
2、宋代绘画的“平淡”审美体现
李泽厚先生说:“'平淡美’这种艺术境界和审美理想,成为宋代及其以后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并且构成了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中国美学史》)
首先是绘画作品的功能的多元化,宋代画坛所体现的平淡美体现在创作主题的自然、平淡。
汉唐的雄浑,其负载的是“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责任。
传统绘画发展到宋代,绘画美学的本体精神逐渐脱离宗教和伦理的影响而上升到主导地位,绘画功能也由教育功能为主逐渐转为审美主导的多元化,这一转变在熙宁至宣和这数十年间更趋明显,士大夫之间流行可把玩的卷轴画代替了气势恢弘、庙堂之气浓厚的宫室壁画,花鸟山水精致细腻和洋溢于画面的书卷气代替了前代的宏伟粗犷甚至潦草。
苏轼提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指的就是绘画要为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服务。
绘画功能的转型是艺术朝自身规律发展的最重要表现。
虽然也不乏李唐《采薇图》这样的政治道德意义上的主题,但以描绘自然生物,借以表达胸臆,体现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作品无疑是占大多数的。
体现在题材选择上的尚淡趋向,是平淡意识更加融洽的山水、花鸟题材大行其道。
山水延续了五代董源巨然的“淡墨轻风”,较之青绿山水,水墨风格的画面少了矫饰之气,多了分自然平和,多了画面柔和的氤氲之气。
在浓淡渲染中体现耐人寻味的山水层次,在自然的交流中体会平淡天真的境界高度。
其次是宋代绘画理论中所体现的对“平淡”意识的认同。
平淡美成为时代审美思潮的标的。
宋代画论的平淡趋向除了定义为“平淡”之外,类似的还有“清旷”、“平远”、“萧疏”、“冲澹”等等不一而足,米芾称扬董源“平淡天真多”(《画史》),揭示了平淡美的天真、自然的追求本质,在绘画上体现出的一种自然为本、减少人工修饰的表现模式。
郭若虚说:“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
”(《图画见闻录》)沈括说:“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宾山,不为奇峭之笔……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梦溪笔谈》)我们注意到“不为奇峭之笔”应当是一种尽可能平淡率真的表现手法。
而“景物粲然”则是以自然为表现对象的描绘。
欧阳修论及平淡意境时说道:“萧条澹泊,此难画之意,画者未必识也。
故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六一跋画》),说明平淡的画意使人“闲和严静”,而生“趣远之心”。
郭熙的“三远”中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暗。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
不长,冲澹者不大。
此三远也。
”(《林泉高致》)“缥缥缈缈”是画面客观状态上体现的平淡,“冲澹”则是画面
意境追求上的平淡取向。
平淡美在绘画实践中以“淡”为主的笔墨观和色彩观,古人说:“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
”李成中说道:“落笔无令太重,重则浊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
烘染过度则不接,辟绰繁细则失神。
”(《山水诀》)对用笔的轻重缓急给出了一个平淡居中的标准。
沈括在《图画歌》中写到:“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轻风为一体。
”仲仁《华光梅谱》说道:“墨须淡而笔欲乾。
”邓椿《画继》写到:“尝见营邱所作雪图,峰峦林屋,皆以淡墨为之,巨然少年多作矾头,老年则趋平淡。
岚气清润,积墨幽深。
”《宣和画谱》卷二十《墨竹叙论》说:“绘事之求形似,舍丹青朱黄铅粉则为之,是岂知画之贵乎?有笔不在夫丹青朱黄铅粉之工也。
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
”可见墨的“淡”,在客观表象上也使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厚,更加耐人寻味。
后人黄钺《二十四画品》所谓“洗尽铅华,卓尔名贵”。
淡墨天真朴实,但蕴含千变万化于其间,淡墨虽淡,实为大色、至色。
北宋的花鸟画发展过程走的就是一条精工细致、富丽堂皇到萧瑟淡薄、轻淡野逸的路子,宋初画院风格崇尚黄荃的“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徐熙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到了熙宁、元丰年间,崔白、崔悫、吴元瑜等人的出现,风格渐至平淡野逸,“格乃大变。
崔氏兄弟,体制清赡,元瑜师之,笔益纵逸,遂革从来院体之风”(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
苏轼所作《枯木竹石图》是一幅淡墨笔法的花鸟作品。
画面以淡干墨绘制枯槁虬枝,倚于石上,如飞展之状,虽落墨不多,但淡墨中蕴含的厚重丰富的笔墨关系,闲散疏朗的笔调充分体现苍劲滋润的内部世界,左侧石头之后悄然萌生的小竹“节叶具焉”,在枯槁之中显示出一丝勃勃生机。
朴实无华的表面背后显示的是深厚的“平淡”内涵。
2016级艺术设计学三班梅家豪
1636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