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5_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_4

合集下载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

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是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研究力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

在力的合成的基础上,对力的分解概念和分解法则,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不是惟一的,究竟怎样分解的问题,显然是本节的重点。

考虑到今后应用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因此本节课重点就放在这种分解方法上。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产生什么效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就成了这节课的重要环节。

另外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力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教学内容:物理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2. 掌握力的分解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够正确运用力的分解原理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课本、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引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力的分解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2.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力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解1. 通过PPT讲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是如何进行计算的。

2. 结合实际问题,给出一些力的分解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力的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力的分解原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四、练习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

2.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1. 布置力的分解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 检查并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的理解。

六、总结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力的分解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了力的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分解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5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唯一解了。

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一、斜面上重力的分解[演示]用薄塑料片做成斜面,将物块放在斜面上,斜面被压弯,同时物块沿斜面下滑.[结论]重力G产生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压紧斜面.[分析]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跟斜面的倾斜角有何关系?[结论]通过作图和实验演示可看出倾角越大,下压分力越小而下滑分力越大。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学点(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已知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体验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2)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把欣赏科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分享实验体验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根据等效替代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求出分力;2、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解决办法:细致分析具体情况,通过演示实验、问题引领来学习力的分解。

四、教学器材塑料板、砝码、细绳、米尺、小车、头发丝、多媒体图片、视频、Powerpoint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个力变成一个力”,叫做力的合成板书1:几个力→一个力、既然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那么一个力能否分解为两个板书2:几个力←一个力(今天我们只介绍在共点的情况下,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考虑到课本知识巩固积累和运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问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并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力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力的分解原理的理解。

2. 力的分解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力的相关知识,引出力的分解问题。

二、讲解力的分解(15分钟)
1. 引入力的分解概念,解释力的分解原理。

2. 讲解力的分解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展示一个力的分解问题,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解决。

2. 示范如何应用力的分解原理解决问题。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几个力的分解问题。

2.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留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分解问题,并要求学生自行解答,并写出解题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分解原理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力的分解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
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
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
的分解呢?
(学生回答)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作为对
角线,F1和F2作为两邻边。

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力的分解图,并表达出两分
力的大小。

【学生演练】
(展示学生结果)
一个力,以它为对角线,可以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无数个。

也就是说,如
果没有条件的限制,会有无数对分力,无数个解导致无法求解。

对一个已知的合力,该怎样进行分解呢?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或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

活动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重力
【创设情景】引桥、水滑梯
【抽象模型】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3、讨论:增大斜面的倾角,观察木板和弹簧的形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说明重力的两分力大小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
我们还根据表达式进行理论分析,说明倾角增大,两分力的变化情况,有请数学课代表。

(学生回答)
【应用新知】为什么高大的桥梁都有长长的引桥?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总结方法】请同学总结一下按效果分解的一般思路:
选对象——找效果——画图形——算大小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样的问题。

活动三:研究双斜面上的圆柱体的重力
【理论分析】这是对称双斜面装置,将圆柱形物体放入其中,它的重力产生了哪些效果?分力沿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
请大家画出重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图形。

并完成相关问题。

【理论探究】问题:如果对称双斜面夹角为60°时,其两分力的夹角为多少?若物体重为0.66N,则其中一个分力大小为多少?
(学生回答)
【实验验证】教师实验操作,观察两台秤的示数是否接近重力。

问题:当木板夹角变小时,分力的大小如何变化呢?
(学生答)分力大小逐渐增大。

【深化新知】教师:在双斜面的问题中,重力的两个分力大小与两分力夹角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作图法来研究,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随着两分力夹角的增大,它的两个分力会越来越大,产生了“小力”变“大力”的放大效应。

【实验验证】教师实验操作。

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夹角变小时,其分力的大小变化。

当夹角接近1800时,两分力的大小是惊人的,这也正是菜刀切菜、斧头劈柴的物理原理。

生活中,榨油机、千斤顶也是利用这样的原理。

【呼应悬念】为什么上课开始时能够一掌断钢丝,大家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吗?
(学生回答)因为向下的力可以分解为沿两木板方向的两个分力,由于两分力的夹角很大,力的放大效果显著,产生了超乎想象的拉力,成功拉断钢丝,这就是断钢丝的奥秘。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力的分解是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分解,先分后解,分是手段,解是目的,通过效果定方向,通过图形算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