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回语言符码的能指、所指和衍指
红楼梦第四回文学短评

《红楼梦》第四回的文学短评
《红楼梦》第四回的标题为“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回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不仅揭示了贾雨村这一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也预示了整部小说将要展现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
首先,这一回中通过贾雨村处理“葫芦案”的过程,展现了他的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形象。
他明知冯渊是被薛家打死,但为了巴结四大家族,竟然胡乱判案,将薛蟠释放。
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封建官僚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预示了整部小说将要揭示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其次,这一回中还通过甄英莲(即香菱)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甄英莲本是一个出身于小康之家的女子,但因家庭变故,被迫沦为丫鬟,后又被人贩子拐卖,最终成为了薛蟠的玩物。
她的命运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无情。
此外,这一回中还通过贾雨村与门子的对话,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门子虽然曾经帮助过贾雨村,但当贾雨村得势后,他却遭到了贾雨村的冷落和排挤。
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
总之,《红楼梦》第四回通过贾雨村处理“葫芦案”的过程、甄英莲的命运以及贾雨村与门子的对话等多个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弊端,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残酷。
这一回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红楼梦第四回》课件

重点情节分析
1
薛蟠被贾琏打死
详细解读薛蟠被贾琏打死的情节,让你深
贾母选中的贾芸和贾蓉之争
2
入了解故事中的悲剧发展。
解析贾母选择贾芸和贾蓉的情节,探讨其
中的冲突与发展。
3
贾母命王夫人摆宴请贾代善
深入分析贾母命王夫人摆宴请贾善的情 节,剖析其中的背后含义。
文化解读
中国封建家庭观念的体现
讲解《红楼梦第四回》中对中 国封建家庭观念的体现,让你 了解古代家庭的价值观。
人物介绍
贾母与贾母的几位儿女
介绍贾母及她的几位孩子,让你对贾府的家族关系 有更清晰的认识。
薛姨妈及薛蟠
介绍薛姨妈和薛蟠的角色,让你更加了解他们在故 事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
王夫人与贾代善
带你了解王夫人和贾代善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 展的影响。
贾芸、贾蓉及贾珠、贾琏等贾府后代
带你认识贾府的后代,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与故 事情节的关联。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与收获
分享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思所获,让你对该作品的阅读体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红楼梦第四回》PPT课 件
# 红楼梦第四回PPT课件
这个PPT课件将带你了解《红楼梦第四回》的情节,为你介绍作者及该作品的 创作背景。
介绍
主要情节概述
本回将概述《红楼梦第四回》的主要情节,带你深 入了解故事发展。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简介
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此作品的创作背景,让你对 《红楼梦第四回》有更全面的了解。
人生选择与命运的关系 探讨
通过故事情节,探讨人生选择 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引发你对 人生哲学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介绍《红楼梦第四回》所体现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你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刻的了 解。
红楼梦第四回名家点评

红楼梦第四回名家点评
《红楼梦》第四回名家点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第四回是其中的一篇重要篇章。
在这一回中,作者曹雪芹以精妙的笔墨展现了宝玉与黛玉的初次相遇,以及他们之间的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通过对宝玉与黛玉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
宝玉生性懦弱,对黛玉一见钟情,而黛玉则是一个独立、坚强又敏感的女子。
作者通过对两人的对话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之间默契的配合和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使读者对两人的爱情故事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除此之外,第四回还以对袭人的描写,展现了她善良、聪明的性格,以及与黛玉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一回中还有对宝玉与贾珍的亲子关系的描写,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
总的来说,第四回《红楼梦》通过对宝玉与黛玉初次相遇的描写,展现了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回的精彩之处值得我们不断品味和探索。
红楼梦第四回题目解释

红楼梦第四回题目解释英文回答:The title of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is title refers to the underlying theme of the novel, which is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The stone symbolizes the impermanenc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fleeting nature of happiness and beauty.In this chapter, the stone is introduced as a magical object that possesses extraordinary powers. It is said to be a piece of jade that fell from the heavens and is capable of bringing good fortune to its owner. The stone is initially owned by a Buddhist monk, who gives it to the main character, Jia Baoyu. Baoyu becomes deeply attached to the stone and forms a strong emotional bond with it.The stone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 ofDaiyu, who is portrayed as a delicate and ethereal beauty. Daiyu is often seen holding the stone and is described as being inextricably linked to it. The stone serves as a symbol of their deep connection and their shared sense of melancholy.Throughout the novel, the stone is used as a metaphorfor the fragility of life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It serves as a constant reminder that all things must cometo an end, and that even the most beautiful and precious things are ultimately temporary. This theme is further explored through the various charact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of love, loss, and mortality.中文回答:《红楼梦》第四回的题目是《石头记》。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及启示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及启示哎呀,咱们今天来聊聊《红楼梦》的第四回。
这一回啊,可真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
你看,这第四回一开始就讲了个大案子,什么案子呢?就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这案子就像一团乱麻,里面的人物关系那叫一个复杂。
那个贾雨村,可能一开始还想着要当个公正的官,我觉得他心里可能也挣扎过,到底是要正义呢,还是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许他自己都迷糊了。
这案子里的那个英莲,多可怜啊!本来好好的一个小姑娘,命运就像被一阵大风刮得乱七八糟的。
她的遭遇难道不让人觉得心疼吗?再说那个“葫芦僧”,他自以为聪明,给贾雨村出主意。
哼,他那点小心思,不就是想讨好贾雨村嘛!这就像一只猴子在那上蹿下跳,以为能得到好处。
咱们想想,为啥这一回要写这么个案子?我觉得啊,这可能就是在告诉咱们,这世上的事儿,没那么简单,没那么黑白分明。
你说,要是你是贾雨村,你会咋判这个案子?会不会也纠结得要命?这一回还给咱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一些风俗和规矩。
比如说,那些个大家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的,就像一张大网,把人都给网住了。
咱们从这第四回能得到啥启示呢?也许就是要明白,做人得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像贾雨村那样,为了利益就把良心丢一边儿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种复杂的环境里,要坚持原则也不容易啊!可能一不小心就被各种诱惑给带偏了。
想想咱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不也会遇到类似的选择吗?是随大流,还是坚守自己的想法?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这《红楼梦》啊,越读越有意思,每一回都像是一个小世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和道理。
你读这第四回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想法?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一会儿觉得气愤,一会儿又觉得无奈?反正我是这样,心情跟坐过山车似的,上上下下的。
哎呀,不说啦,我得再去好好琢磨琢磨这第四回!。
红楼梦第四回85句好句摘抄

红楼梦第四回85句好句摘抄《红楼梦》第四回有很多好句,摘抄其中好句子如下:1、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2、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不聚的好。
3、在“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处,脂砚斋甲戌侧批曰:“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四句话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刻地反映人生不过一场大梦,说明“红楼一梦”的含义:4、第十回金荣对秦钟仗着宝玉和他好目中无人不满。
金寡妇数说金荣退了学占不了薛大哥的便宜。
但又把此事告诉了小姑子璜大奶奶,璜大奶奶要告尤氏评理,金寡妇不让,怕娃上不了学,没钱请先生,还要在金荣身上添许多嚼用。
璜大奶奶到了宁府,尤氏告诉她:秦氏经期两个月未来,下半天懒待动,话懒待说,眼神也发眩。
冯紫英给贾珍荐幼时从学的先生张友士医生给秦氏看病。
5、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6、第七回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长篇在套地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她女儿求她为女婿冷子兴说情(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给黛玉送宫制假花,黛玉用话刺周瑞家的。
凤姐言珍大嫂子叫她明日过去逛逛,王夫人答应叫去。
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凤姐要见,贾蓉带来见凤姐。
秦宝二人互相倾慕,宝玉要秦钟来贾府私塾读书。
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面骂街。
7、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8、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9、读了这一回,我感触很深,同时也想到当今社会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天不怕地不怕,认为有权有势有钱便能唯我独尊了,常作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而当地官员欺软怕硬,并不去追究其刑事责任致使社会风气败坏。
还有些人因为现在自己高高在上便往了自己的贫贱之交,即使遇到了也不说话,令人可悲。
10、黛玉母逝;贾母要接外孙女黛玉;林如海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
红楼梦第四回

《红楼梦》第四回,题目为“贾夫人仙逝扬州梦凤姐夜坛弄权术”,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章节。
这一回主要描绘了贾母的去世和凤姐在家族中的权谋操作。
贾母的去世,使得贾府的权威中心出现了空缺,凤姐借此机会,开始在家族中施展权术,企图掌握家族的权力。
贾母去世的消息,对贾府上下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贾母作为家族的精神支柱,她的去世使得家族的秩序陷入了混乱。
贾母的去世,也预示着贾府的衰落。
贾母去世后,贾府的权威中心出现了空缺,凤姐借此机会,开始在家族中施展权术,企图掌握家族的权力。
凤姐在这一回中,展现了她的权谋手腕。
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操纵家族中的各种关系,企图掌握家族的权力。
她利用贾琏的软弱,掌握了家中的经济大权。
她又利用贾母去世的机会,企图掌握家族的权威。
凤姐的权谋手腕,使得她在家族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然而,凤姐的权谋操作,也引起了家族中其他人的反感。
尤二姐、王熙凤等人,都对凤姐的权谋操作表示了不满。
凤姐的权谋操作,也使得家族中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一回的主题,主要是描绘了贾母的去世和凤姐的权谋操作。
通过这一回的描绘,作者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
同时,也揭示了凤姐的权谋手腕和她的野心。
总的来说,《红楼梦》第四回,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章节。
它描绘了贾母的去世和凤姐的权谋操作,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家族内部的矛盾冲突。
同时,也揭示了凤姐的权谋手腕和她的野心。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批注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感悟

红楼梦第四回赏析批注红楼梦第四回赏析感悟这回,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重要人物薛宝钗正式登场。
她也是贾宝玉未来的妻。
林黛玉来到贾府是因母亲贾敏病世。
贾府人从上到下极其重视黛玉的到来。
在这之前,贾雨村因做林黛玉家教也对其有侧面介绍。
而薛宝钗在贾府的出场却显得略微尴尬些,她是因哥哥薛蟠殴伤致死的人命案,为了躲避风头,由母亲薛姨妈暂住在了贾府。
从内容里知道,薛姨妈与贾政之妻王夫人、王子腾都是亲姊妹。
他们一家三口暂居贾府梨香院并不是正常的走亲访友。
薛蟠惹祸打死了冯源,官司纠缠也没有个决断。
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薛宝钗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母亲、哥哥一起来到了贾府。
让我们再来看看薛姨妈一家三口:薛王氏(薛姨妈),丧夫守寡,与荣国府贾政夫人王氏为一母所生姊妹。
40岁左右。
育一子薛蟠(15岁)与一女薛宝钗(13岁)。
薛蟠,字表文起,15岁,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不过是个斗鸡走马,游山玩水的黄商,对经济之事全然不知,赖祖父之旧情,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自有老家人等措办。
谐音:血攀,寓意:攀上了血案。
薛宝钗,13岁,薛蟠之妹。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读书识字强过兄十倍,自父亲去世后,不以字书为事,留心针黹家什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目前隆皇上恩典,正待备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才人:宫中女官名,品位低于皇帝妃嫔。
赞善:本太子宫中官名,掌侍从、讲授。
最后也引申为宫中女官名。
)通过整部作品结尾得知,薛宝钗一直都在等待着才人赞善之职,但这事不了了之了。
这宝钗在等待中遇到了哥哥薛蟠惹祸之事,不知道薛蟠官司之事是否影响了她的未来之选。
冯源虽是个小乡坤之子,父母早亡,可他一向喜爱男色,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买了香菱准备成亲,却因拐卖者一家两许撞上另一买主“呆霸王”薛蟠。
而香莲,就是薛蟠与冯渊相争的那个丫头。
她五岁时被葫芦庙门子的房客拐走,是甄士隐丢失的女儿英莲。
无论富贵平穷,谁又没几个好朋友呢,看冯源死后的忠诚仆人能状告1年多都不罢休的态度就知,这冯源背后也是有着一张非弱的关系网,谁知道薛蟠又触动到哪根线上的哪个实力派,总之,这案子就僵持在此,没有合情合理的解释与交代,冯源这边人是誓不罢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第四回语言符码的能指、所指和衍指作者:杜永青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红楼梦》第四回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贾雨村和门子其实可以视为一人。
笔者运用语言学理论,对能指、所指、衍指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把门子看作是贾雨村形象的内化、外化和他者化。
由于贾雨村人物形象可以“分身有术”,形成了这一回的表层的单线叙述和深层的双线叙述相结合的线索,其语言符码的能指、所指和衍指的深刻性是其它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语言符码能指所指衍指內化外化他者化《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重要章回,被毛泽东定为该书的总纲,其根据是门子向贾雨村献上一张“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有了这张“护官符”,贾雨村“葫芦”判案,官运亨通。
看雨村和门子的对话,雨村好像浑然不知“护官符”,是门子对他进行“点拨”,他才醍醐灌顶,茅塞大开,顿悟官场规则。
但细读本文,又觉好像不是这样。
像贾雨村官场过来人,宦海沉浮,贾府贾政为他“极力帮助,题奏之日,谋了一个复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
”这样的官场老手,城府极深之人,深谙官场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之关系,他对贾史王薛四家了如指掌,无须“门子”指点迷津。
为什么作者在此安排一个门子?细读本文,方知这是曹雪芹的精心布局,是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一、贾雨村形象的内化——语言符码的能指索绪尔认为一个语言符号包括能指与所指两部分。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和形象构成。
这回门子的形象就属于语言符码的能指。
看这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贾雨村和门子是贫贱之交,当年雨村穷困潦倒之时,“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
”而门子却是“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
”两人过去同居葫芦庙,一为小沙弥,一为寄居书生。
后来两人又同居官场,一为父母之官,一为官衙之役。
门子为官衙之役,虽然地位低微,但他对官场的运作内幕,暗箭操作,龌蹉卑鄙,耳闻目睹,甚为熟悉。
看来,雨村和门子相似之处甚多,两人视为一体也似无不可。
再看几年之后,两人邂逅,一官一役,同审薛蟠因娶英莲而打死冯渊一案。
雨村主审,门子献策,雨村有时嘴里虽表异议,但处处依门子之计而行,两人配合默契,如此沆瀣一气。
因之,雨村和门子实属于同门同类——一丘之貉。
视为一人也为读者认可。
因之,门子是贾雨村形象的一个侧影,可以称之为“门子为雨村之影”。
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把门子和雨村作为两个形象,有时甚至作为对立形象——例如雨村对门子的计谋曰“不妥,不妥”,最后“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地充发了才罢”?在我看来,作者这样安排,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设计,一种使形象“分身有术”的艺术构思。
二、贾雨村形象的外化——语言符码的所指所指是指被指对象,是符号的意义所在。
象此回中门子形象之外还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就是符号的所指成分。
作者的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使形象本身分裂,所谓“分身有术”。
这种艺术构思的好处是:一、便于情节的陈述与表达;二、便于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矛盾性、多面性;三、便于表现人性的复杂性恶化官场的残酷性。
如前所述,门子和雨村实为一体,但作者却安排两个表面上似乎对立的人物。
这种使人物形象分裂的艺术陈述,增加了作品的陈述和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
本回审案,如果叫贾雨村一人来完成,一个人唱独角戏,当然可以。
但情节、细节的多样化、曲折化便减色不少。
而安排两人同审,贾雨村主审,门子献策。
这样一来,情节、细节的生动性、曲折性、精确性便增色不少。
以“护官符”的俗谚口碑的陈述而言,由贾雨村口中道出较由门子口中道出的陈述的艺术效果就不一样。
由门子口中道出不但增加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而且表明四大家族的影响是广泛的,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安排贾雨村和门子同审此案,使得官场的黑暗、徇私、枉法更加清晰、明朗。
贾雨村的虚伪、奸诈、两面三刀的性格暴露得更加彻底。
贾雨村时而明知故问,时而佯装清明,时而装腔作势,他心中极为佩服门子的阴谋诡计,但他嘴里却说“不妥,不妥”。
这样的诡诈之人的性格暴漏无遗。
如果叫贾雨村一人审案,他的两面三刀形象便不能充分显露。
作者艺术匠心还在于使主审此案的人物分身,还可以表现人物形象的人性分裂。
人性中都有正、负两个方面。
贾雨村当然也具有正负两个方面。
当贾雨村听到原告的诉诊后,他“听了大怒道:哪有这等事,打死人竟白白走了拿不来的!便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
”这个细节的安排,巧妙地将贾雨村这样的贪吝人性中较为正直的方面反映出来,即使贪墨成性的官僚,他也有“为官之道”的良知,即使是昙花一现,也可显示出人性的复杂多面。
只不过黑色大染缸的官场,使得官员们的人性的正量因素淹没在龌龊的汪洋大海之中。
涉案的英莲,是他恩人之女。
英莲父甄士隐在贾雨村穷困潦倒、一筹莫展,欲取功名而又缺“行李路费”时,慷慨解囊,将所有费用——“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给了贾雨村。
贾雨村借此才“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
在我看来,即使贾雨村在装腔作势,至少在表面上显示出贾雨村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这种艺术构思是一般平庸的作家所不能为的。
贾雨村作为官场的过来人,宦海沉浮,他深知官场的游戏规则,在他的正直的人性仅仅是昙花一现时,那种官场的黑暗和无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向他宣示:此路不通,回到官场的邪道上来。
善于捕捉瞬息间的人性闪现是大作家艺术功力的表现。
三、贾雨村形象的他者化——语言符码的衍指“衍指”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某些事物的意义不断加以丰富,赋予新的含义。
这是在“能指”和“所指”之外产生的新的意义,从而成为语言意义的一种延展形式。
门子是贾雨村形象的他者化,是“衍指”。
在作者的艺术构思里,把门子可以视为贾雨村的内化和外化,就是“能指”和“所指”。
从人物性格的本性来看,内化和外化的门子都可以和贾雨村视为一体。
两人是一丘之貉,并且是志同道合,贾雨村对门子是言听计从,一切都按门子的鬼主意办,胡乱判了一桩杀人命案。
贾雨村恩将仇报,伤天害理,但却保住了官位。
“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
”如果作者仅仅做此艺术处理,还显示不出大艺术家的匠心来。
此回的艺术巧妙之处还在于把门子作为贾雨村形象他者化。
即在门子作为贾雨村形象内化外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门子从贾雨村身上分离出来,使门子“他者化”。
此回的艺术的奥妙之处在于作者表层的艺术叙述并不代表作者真正立场,他的真正立场在表层艺术叙述的后面有一种隐性的深层叙述。
表层叙述中对门子的谴责的语言是一种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產生一种间离效果。
通过表层叙述对门子进行责备的语言有一种潜在的表达功能。
语言叙述的“所指”背后有一种“能指”和“衍指”。
这种“能指”和“衍指”隐藏得较深,读者再三颂读才能品味出佳处来。
初读这回文字,粗略感觉此回是单线条的叙述,再三读之,觉得在貌似单线条的叙述语言里仿佛有一种叙述线。
这样一来,单线叙述变成双线叙述结构。
从表层叙述来看,语言符码的“能指”大部分是对门子的责备,对贾雨村则轻轻放过。
再细读仿佛有一种隐形的叙述结构,贾雨村表明上对门子言听计从,实际上他玩门子于股掌之中。
门子虽然对官场规则谙熟,但在贾雨村面前还嫌嫩了点。
贾雨村是什么人?官场上过来人,走过了“大江大河”,观尽官场“春夏秋冬”之色。
他初接触门子,便觉得门子是一个可利用之人。
他仅仅是贾雨村棋盘上的一个棋子而已。
这样一来,门子所设计的葫芦案,是一个小葫芦,而贾雨村所设计的是一个大葫芦,犹如葫芦套葫芦。
小葫芦貌似聪明精干,但和大葫芦相较实则是小巫见大巫。
一切都在贾雨村的掌控之中。
门子自以为得意,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得到的却是被贾雨村“到庇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而贾雨村却向贾王史薛四家邀功请赏,牢牢地保住了官位。
贾雨村这条叙述线隐藏得较深,需细读方能悟出。
悟出贾雨村这条隐形的叙述线索。
那么,语言符码的“所指”便显露出来了,此时对门子的责备是浅层的。
对贾雨村的责备是深层的,对门子的责备是“能指”,是四两,对贾雨村的责备是“所指”,是千斤。
门子固然不是好东西,但他毕竟是贾雨村的一个“棋子”,一个工具和奴才,最后竟被’远远地充发”。
门子角色地位既可恨又可怜,他此时从贾雨村形象中“他者化”,成为官场明争暗斗的另一种形式的牺牲品。
四、余墨如果此回语言符码的仅限于此,还不足以证明作家的深厚的语言功力,这回语言符码在双线间架结构的叙述中还展现出一种“衍指”——在大的范围内对制度和环境的责备和批判——贾雨村和门子两个丑角的充分表演是一个黑色大染缸;官场内部充满了阴谋和倾轧;走狗和奴才没有好下场等。
这样一来,此回人物形象的内化、外化与他者化以及浅层的单线结构与深层的双线结构所带来的语言符码的能指,所指和衍指的深刻性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比拟的。
只有大手笔才能为此,只有大艺术家才能达到如此的艺术巅峰。
参考文献曹雪芹、高鹗2002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杜贵晨2006《红楼人物百家言》,北京中华书局。
索绪尔、徐今编著2016《普通语言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苏·巴赫金著、钱中文译2009《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许文荣2010《从〈红楼梦〉的书写策略论刘姥姥角色的微妙性》,《红楼梦学刊》第4期。
(通信地址:450000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