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

《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一部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性描写而享誉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艺术魅力1. 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小说以贾宝玉的梦境为背景,通过回忆和描写,呈现出贾宝玉所在的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富有封建社会特点的家族生活图景。

小说故事情节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戏剧性,使得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2. 纯熟的艺术语言和描述技巧曹雪芹以其纯熟的艺术语言和细腻的描述技巧打动了读者。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场景和情感描写的细致刻画,使得小说情感更为饱满、形象更为生动。

读者在阅读时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笔触,仿佛置身其中。

3. 深刻的人性描写与情感表达《红楼梦》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人类情感和人性的理解更为深入。

4.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红楼梦》以其丰富的隐喻与象征而吸引了众多读者。

小说中的各种物象和景物常常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通过对它们的描写和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度。

读者通过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更好地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

5. 揭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方方面面。

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和其他人物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和家族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婚姻制度、宗族文化等诸多方面。

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艺术价值1. 文学成就与杰出性《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佳作,文字华丽,内容丰富,为当代文学所崇敬。

它以鲜
明的笔触,真实反映出清末社会的人性景況,展示出宫廷中谋反的野心与卑鄙的用心,实
现了正义的胜利和正道的昌盛。

《红楼梦》的语言魅力,在于其精美而有力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曹雪芹的世界之中。

它时而叙述犹如银河一样的夜空;时而泼洒像雨一样的伤感;时而飞升像青鸟一般的祝福;更多的是层层柔情像围巾般铺展在读者心里,让人不禁心潮澎湃、感叹vanities of the world。

《红楼梦》平实而又章法严谨,文笔清新而又流畅顺滑,在70几万字的文章中不乏耐人寻味,耐人思考的问题。

借典故,编比喻,施文艺,使得故事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起伏着,让人
不觉得看个不烦,让人似乎能够看到当时国破家亡时的忧虑与伤心。

由此可见,《红楼梦》以它语言魅力和绚烂多彩的文字,金碧满堂的文学深度,向世人表
现了他丰富灵动、昂扬豪爽的艺术精神,无论何时,它都能笼罩在读者心中,传递出湛蓝
的世界。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

它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人物形象生动,绘行绘神,情趣盎然;情节悲喜映照,冷热相生,张弛有度。

关键词浅谈《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每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艺术的眼睛或耳朵,是很难读出其中的意蕴与情味的。

一、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淡无饰,质朴自然。

然而,细细咀嚼,却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初看,觉得傻气;细嚼,发人深省。

在那个政权、神权、夫权四重压迫下,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宝玉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烈反抗,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热烈追求,全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正如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如焦大的“疯话”:“每日偷鸡戏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语道尽贾府的龌龊、荒淫、腐朽和罪恶,简单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满腔的愤怒和憎恶。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顿觉晴天霹雳,于是,呆呆的,傻傻的,愣愣的,怔怔的,继而时哭时闹,似傻如狂,把贾府上下闹得惊天动地,丧魂失魄。

粗看宝玉太呆、太傻,细想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妹妹的爱,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多么浓烈!质朴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曹雪芹正是怀着对人物的赞赏、同情、悲叹、憎恶等复杂感情,一边抹着“辛酸泪”,一边援笔成文的。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细腻的笔墨和无尽的意象,展示了一段充满矛盾的时代,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作者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排比、曲折等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中的语言变得鲜活、灵动,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的语言表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口音特点,妙语连珠,曲折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法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存在的,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夹叙夹议等方式,善于把小说人物的心理、情感、人性、人生进行剖析,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例如,宝钗的豪气干云,贾琏的痴情懦弱,贾宝玉的多情伤感,王熙凤的狡诈机智……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在感情和思想的表达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使得读者更能够情感共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也被很好地运用在描写环境、社会生
活等方面。

作者用精致的笔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
梦幻中的花香鸟语,良辰美景;锦绣中的宝帐,绯闻缠身,以及
荒漠中的雪景,狼鸣饥叫……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画意和诗意,令人不寒而栗,甚至感觉到身临其境,对生活的再认识也更为深刻。

综观全篇,《红楼梦》之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
它展现的社会、人物、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艺术所创
造的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通过对其语言运用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语言艺术,更好地感受到
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无穷魅力。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卓越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其文字优美华丽、深入人心。

2. 作者巧妙运用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读者感同身受。

3. 红楼梦中的对白精彩而生动,语言细腻含蓄,带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4.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5. 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众多细节,如礼法、宴饮、书院等,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独到观察。

6. 小说中的叙事方法灵巧独特,采用了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寓言插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7. 红楼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8. 小说中有很多精美的诗词和歌曲,以及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9.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既有宫廷雅致的正襟危坐,又有民间俚语的俏皮幽默,兼具了多种文体的特点。

10.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给人以动听的音韵感受。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它打破了以往小说戏剧传统的写人手法,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作者如实描写,不讳不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所写的四百多个人物中,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人。

《红楼梦》的构思精巧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草率的、多余的、做作的、游离的笔墨。

小说的文字常常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有时看似闲时一笔,却牵动半部情节,有些话语带有谶语或暗示性质,说明作者在落笔时总是胸中统筹全局、目光贯穿始终,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它的主体文字是北方白话,但又吸呐了一些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的长处,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又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

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谣、联、赋、谜、令、方等等,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且又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戏话,都能“按头制帽”(茅盾的评价),一一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且维肖传神,各不相犯,足见作者具有超级的忠实模写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曹雪芹在作品中自述其创作过程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考证,增删前后故事情节的改动并不大,但具体文字上的出入却很多。

由此我们可以依稀窥见作者为求得语言的精练准确,斟词酌句,呕尽了心血,正如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所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研究者前赴后继、摩肩接踵,多少人如痴如醉、心无旁鹜,作者、版本、思想、人物、语言、诗赋、风俗、建筑等各个研究领域都高手如林、大师层出,“红学”现已成为当今具有相当世界影响力的学问。

单就语言艺术而言,研究的专著也汗牛塞屋。

据第四辑《红楼梦学刊》统计,仅从1985年至2005年,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研究《红楼梦》语言的论文就近300篇;而1985年以前直至清朝,一些国学或是红学大师们如王国维、王昆仑、俞平伯、顾撷刚、周汝昌等相关的文章更是难计其数。

在《百度》网页上,键入“红楼梦语言艺术”搜索,得到的相关词条有4万之多,由此可见《红楼梦》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研究成果之一斑。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语言艺术的典范,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对其语言的研究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也是国内外学术界、红学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

面对这样一部洋洋洒洒、雄踞汉语言艺术塔顶的文学巨著,要想对其语言艺术作一番论述,远非我辈的资历底蕴和一篇本科学业论文所能及。

本文只想就《红楼梦》语言艺术方面最为明显、读过或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津津道来的特点作些粗浅探索。

一、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谈恋爱看对象如此,文学作品描写人物亦是。

描写一个人物,最重要的环节是出场,是“第一印象”。

人物的出场,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多种多样,而《红楼梦》描写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神来之笔,无疑是我国古今小说中人物出场的一个顶级经典,不用说读过《红楼梦》的人,就是一字不识的村妇野叟,都说上并能理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词。

书中第三回通过贾母淡淡地介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位小姐等逐一在林黛玉面前亮相,都是简要描述外貌,然后作者是这样写的: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一点睛之笔,不仅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更显示出她在荣国府的特殊地位。

对此甲辰本有侧批:“此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此等非仙助即为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特独出熙凤一人。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也。

”写一见三,甚至“不写之写“,是《红楼梦》常用的一种写人手法,这需要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简单的动作,甚至一两句语言,就能传达出人物的神思和韵味,让读者对被描写对象的心理、做派意会无穷。

第六回王熙凤第一次接见刘姥姥,是这样写的:只见……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盅。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

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

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凤姐“不接茶”、“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 ……这一连串的动作,不仅写出了凤姐的外形,更写出了她的神情、气派,创造出一种境界,把王熙凤那种高傲、矜持、高深莫测的“管家婆”威严,以及面对“打秋风”村妪的心理优势,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不尽。

《红楼梦》描写人物,往往将人置于非常典型的场景之中,顽童闹学堂、协理宁国府、宝玉挨打、史太君两宴、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都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个个现实的场面,让读者如临其境,如侍在侧。

尤其是抄检秋爽斋,不仅写活了场景,更写活了具有政治家风范的“刺玫瑰”探春的凛凛威严,让人掩卷以后仍战战兢兢,肃然起敬。

请看第七十四回:又到探春院内。

探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

……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

……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

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

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

……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

”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

”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

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

如今越性了不得了。

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面对王善保家的放肆的带有侮辱性的搜身,不可轻侮的探春将如何应对?读者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想好,只听得“啪”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

探春这响亮的一掌,是浩浩正气、大快人心的一掌,是为人所不敢为的一掌。

这一掌,不但打在一个当权者狗腿子的脸上,也打在那些摧残少女、禁锢人伦的上层统治者的脸上。

这一掌,不仅使我们感到目醒神惊,同时也让我们觉得爽心快意。

这一掌,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和颇有见地的“自杀自灭”论断一起,一直清亮地响在读者的耳旁。

女子中有些人也不是好人,有些女子做的某些事情也让人反胃甚至不齿。

怎么样把这些女子的恶言劣行写出来,让读者对她们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曹雪芹舍不得直接贬斥这些女子,他选用了我国古代史作家们常用的手法——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寓褒贬于一字,让读者自己去评量。

第三十一回当袭人在林黛玉面前故作正经时,林黛玉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一句话把袭人的伪装撕个精光。

薛宝钗在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看来,简直是个十全十美的姑娘,但作者认认真真地写了她对金钏之死、尤二姐之死、柳湘莲出走的态度和评论,毕现了她的冷酷与虚伪。

二、人物语言形神毕肖,“按头制帽”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是指作者为作品中的人物设计的语言。

作者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和流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由此,人物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比作者的叙述性语言更能获得逼真、直接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每一场、每一句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为作品的主旨服务;每一句对话都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当时的环境,用茅盾的话说,就是“按头制帽”。

鲁迅在《看书琐记》中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

”怡红院的丫环小红是贵族家庭培养出来的投机捣鬼的能手,当上升的机缘忽然意外降临时,她怎肯轻易放过!第二十七回凤姐想使唤一个人去对平儿传话,小红便笑着跑过去,凤姐虽然不认识她,她却敢回答凤姐的话:“要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任凭奶奶责罚就是了。

”她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兴奋、一种骄傲,犹如手提尚方宝剑,得意地冲过了别人的阻拦,作者是这样写的:……睛雯一见小红,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弄,就在外头逛!”小红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儿,过一日浇一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