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探析

关键词:语言艺术;特定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刻画;谐音双关从古至今,针对《红楼梦》一书,从不同的视角而展开的研究与探讨有很多,而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红楼梦》一书中人物形象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从特定人物形象的特定语言、语言反映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本身的谐音双关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论述分析。
一、特定人物形象的特定语言(一)贾宝玉的重情痴情、随性愚顽“文学活动同时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
贾宝玉,作为唯一一个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男性,他的存在,可以说寄寓了曹雪芹内心的一种期许,即期望他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贾宝玉的言语。
虽然这种言语并不是世俗眼中一个男子应该有的,但确是最值得让人深思的。
贾宝玉生来便追求自由,不愿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然而身边的人都劝他走仕途,这和他的思想观念起了冲突,因此,他最敬重和他一样追求自由平等的林黛玉。
对林黛玉,他是十分上心,非常痴迷的。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中,“宝玉见黛玉有所误会,忙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接着,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你放心”三个字,饱含了他对林黛玉的那份在意,试想,换了他人,谁能将这三字的精髓完全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在林黛玉害羞躲开之后,他还痴情地说出“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话语。
这样一番话,想来在整部小说中,除了贾宝玉,难以找到第二个人能够说出。
(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疑心思虑林黛玉,由于父母去世较早,常年寄居于贾府,心生寄人篱下之感,因而时常会发出哀叹与感慨,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十分敏感,尤其是和宝玉有关的事情。
她的形象,她的言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来探望宝钗,恰巧黛玉来也探望,当黛玉看见宝玉独自一人前来时,便心生醋意。
而后,宝玉要喝冷酒,被宝钗两句话就劝住了,这让黛玉看了更不是滋味,恰好这个时候雪雁来送暖炉,黛玉就打趣说雪雁只把紫鹃的话当做圣旨一样来听,并借此来讥讽宝玉,暗讽宝玉只听宝钗的劝。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细腻的笔墨和无尽的意象,展示了一段充满矛盾的时代,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作者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排比、曲折等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中的语言变得鲜活、灵动,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的语言表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口音特点,妙语连珠,曲折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法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存在的,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夹叙夹议等方式,善于把小说人物的心理、情感、人性、人生进行剖析,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例如,宝钗的豪气干云,贾琏的痴情懦弱,贾宝玉的多情伤感,王熙凤的狡诈机智……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在感情和思想的表达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使得读者更能够情感共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也被很好地运用在描写环境、社会生
活等方面。
作者用精致的笔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
梦幻中的花香鸟语,良辰美景;锦绣中的宝帐,绯闻缠身,以及
荒漠中的雪景,狼鸣饥叫……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画意和诗意,令人不寒而栗,甚至感觉到身临其境,对生活的再认识也更为深刻。
综观全篇,《红楼梦》之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
它展现的社会、人物、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艺术所创
造的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通过对其语言运用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语言艺术,更好地感受到
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无穷魅力。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它打破了以往小说戏剧传统的写人手法,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作者如实描写,不讳不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所写的四百多个人物中,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人。
《红楼梦》的构思精巧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草率的、多余的、做作的、游离的笔墨。
小说的文字常常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有时看似闲时一笔,却牵动半部情节,有些话语带有谶语或暗示性质,说明作者在落笔时总是胸中统筹全局、目光贯穿始终,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红楼梦》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雅俗交融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Hong Lou Meng" is one fuses elegant vulgar cultural the artistic high-quality goods. "Hong Lou Meng" described the multitudinous rich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character with the succinct accurate vernacular literature, by the mortal worldling, the daily life,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 human sentiment hundred condition, has won surely reader's affection. The author when describes the Jia government office this poetry book ritual, hundred year prominent family's daily life pictures, achieves the novel by its extraordinary ability “Wen Beizhong the body”, and enable these verses from to belong to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and the plot description need, becomes constituent which the novel cannot lack. In this novel, may appreciate the feudal aristocracy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the erudite Confucian scholar loose life, the Prospect Garden daughter who the look sincere feeling truehearted nature does not lose the slight defect, understands the China feudal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ustom. "Hong Lou Meng" in poem lofty and novel “vulgar” in the fusion and the sublimation, forever is glowing the dazzling ray.前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思想内容之博大,艺术描写之精深,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卓越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其文字优美华丽、深入人心。
2. 作者巧妙运用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读者感同身受。
3. 红楼梦中的对白精彩而生动,语言细腻含蓄,带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4.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5. 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众多细节,如礼法、宴饮、书院等,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独到观察。
6. 小说中的叙事方法灵巧独特,采用了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寓言插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7. 红楼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8. 小说中有很多精美的诗词和歌曲,以及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9.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既有宫廷雅致的正襟危坐,又有民间俚语的俏皮幽默,兼具了多种文体的特点。
10.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给人以动听的音韵感受。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3)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4)(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4)(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6)(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7)(四)王熙凤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 (8)二、《红楼梦》精彩的语言,现实的生活的需要 (10)(一)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姥姥一进荣国府》中的片段赏析 (10)(二)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除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的片段赏析 (10)四、《红楼梦》多种语言融会贯通,增强趣味性 (11)五、《红楼梦》对话描写细腻,展现人物风采 (12)六、结论 (14)参考文献 (14)致 (15)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它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红楼梦》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
在雪芹笔下,其语言显得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故语言独特、维肖传神、精炼准确是其《红楼梦》语言的主要特点。
代表我国古代小说最高艺术成就的《红楼梦》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家高度的语言艺术更博得了一代代读者的真心称道。
在此文中首先探讨了《红楼梦》中典型人物丰富的语言所展现的人物形象。
其次我着重分析了《红楼梦》精彩的语言中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欣赏了《红楼梦》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
关键字:《红楼梦》,语言,独特化,现实化,趣味性雪芹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大师,文学大师。
他的著作《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书将艺术表现力与思想容完美结合,将封建贵族的生活画面一一勾勒,将衰落的经过娓娓道来。
在其语言艺术上,更是集百家之长,融各文学形式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为此,一部不朽之作将留于世人,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个性也将永存于你我心间。
一、《红楼梦》独特的语言,鲜明的个性(一)林黛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我认为她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誉”。
她虽然生活在那个封建的旧社会,深受礼教的压迫,但她依旧抬起高昂的头,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追求心中神圣的爱情。
但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
在她的语言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她的尖刻。
在第八回中这样写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中,黛玉的丫头雪雁给黛玉送手炉时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可以看出黛玉说话一语双关,讽刺了宝玉和宝钗,足见黛玉的语言尖刻。
从其形象上看,林黛玉首先是个慧外秀的女性。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其次,林黛玉爱以自尊掩饰自卑。
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倘使林、贾二家没有门第差别,黛玉决不会从送花的先后顺序敏感到高低贵贱之分。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
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她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用别样的语言进行发泄,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
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涵。
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心的自卑。
再次,林黛玉虽有小心眼,但更多的是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
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
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
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
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
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最后,林黛玉敢于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
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
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
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
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足见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的程度有多深。
(二)贾宝玉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之一。
作为荣国府嫡派子,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但他的个性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
其一,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
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
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
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
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
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
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其二,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
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
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
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
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
这个以叛逆思想为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
按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
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三)薛宝钗独特的语言及鲜明的个性分析光阴似箭,宛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红楼一梦已看尽几世风雨飘摇。
解不开是离恨苦,道不尽是红楼梦,且不说那草木前盟缘未尽,今生魂断情难销,也不论那封建末世社会态,家族兴衰成败史……单是一个薛宝钗,就引得后人太多太多的话语。
薛宝钗语言善于察言观色,顺从潮流,维护封建统治。
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他常常采用的是说教口吻,体现出强烈的封建意识。
有一次宝玉提出把他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她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
咱们这样的人家,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
”类似这样的教训很多的,只要碰到不合乎封建道德的,她就会挺身而出,加以批评。
此外,宝钗的语言往往是口里不一,善于谄媚,用心极细。
而其人物的个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四德”皆备,才识过人。
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学问自是十分扎实颇见功底。
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甚至于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
除此之外,她的画论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