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

合集下载

曹雪芹的语言艺术——《林黛玉进贾府》语言试析

曹雪芹的语言艺术——《林黛玉进贾府》语言试析

曹雪芹的语言艺术——《林黛玉进贾府》语言试析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以其强大的语言艺术成为经典。

作为红楼梦中一部分,《林黛玉进贾府》更是体现了曹雪芹恢宏的语言艺术。

文章将分析其中细致入微的语言表现,探讨如何使极简文本具有强大的文艺意蕴。

首先,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曹老太太再次体现了自己对林黛玉的宠爱和深情。

曹老太太给林黛玉安排的进贾府的庆典,是一场重要的社交场合,曹老太太利用礼仪的把控,在描述中彰显了极其宗教和严谨的礼仪。

例如,“宝玉叩头,太太自迎,带他来贾政家”,在这句话中,曹老太太走上前去迎接林黛玉;还有,“把她带去坐在次床上”,这句话描述了曹老太太的客气礼节,给林黛玉一个尊贵的位置。

此外,曹老太太的一些端庄、谨慎的说话也反映出深厚的感情,如“你不好意思么?”;“你拿几样,看看怎么样?”这些表达更加有力地表达出曹老太太的爱护之情。

此外,在描写贾兰花与林黛玉的对话中,曹雪芹尤其善于将文字与形象相结合,高超的语言艺术把一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这句话“贾兰花和黛玉又坐,偏打小语,一头赤红”中,其中几个词语巧妙地表现了两个女孩子的娇俏可爱。

而“偏打小语”则准确地反映出两个女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表达出贾兰花的柔和善良。

“一头赤红”则进一步描述了林黛玉的娇俏,整句话合理地描述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浪漫氛围。

最后,在描写穆桂英的台词中,曹雪芹把语言的表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穆桂英的台词准确地表现了她的激昂慷慨,如“你们不要怕,伙计们,你们跟着我出去走”,“谁敢说贾政是个龌龊的人”,这两句台词直接表达出穆桂英看似弱小,实则勇敢、豪迈的性格特点。

而“你们也不思,这娘儿心里,只恨贾政,恨林如海”,这种伊人一言,给读者带来了无止境的宏大,把林黛玉对曹家的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总之,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其强大的语言艺术,在极其简洁的文本里,他用微妙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丰富的文艺内涵。

红楼梦语言研究

红楼梦语言研究

红楼梦语言研究
红楼梦语言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它的语言之美是无可置疑的。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分类描述。

一、词藻优美
《红楼梦》的用语典雅,词汇丰富,多用古文,透露着一种清雅空灵的气息。

例如书中的“颐闲”,“羽扇”,“宝玉”等词汇都是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好用词,彰显出文化积淀和深刻理解。

二、贴切生动
《红楼梦》中的语言很贴切生活,例如人物的口音、方言都显得十分地贴切生活。

通过人物的讲话语言,可以看到显然的地域文化特点,这种描写更让人们产生亲切感和亲近感。

三、比喻妙趣横生
《红楼梦》的语言也借助着古人的泛化思维,给读者留下了许多非常妙趣横生的比喻,例如“海棠未冷人先去,夜雨初闻青玉案”,这个句子用花朵比喻女子,充满了稳重、含蓄的美感,使得读者更为赏心悦目。

四、情节互融
《红楼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紧密结合了情节,在描述情节的同时,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描述
宝黛的情感时,语言显得非常地生动。

她们之间的对话除了反映出了
她们之间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表达上更是富有韵律的美。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优美,充满深刻的文化底蕴。

整部作品都是
由人物的语言、行为和情节参差交织而成。

这样的语言和构思,让
《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永远流传的经典名著。

《红楼梦》的几处特殊语言现象分析

《红楼梦》的几处特殊语言现象分析

《红楼梦》的几处特殊语言现象分析
1.语言修辞:《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排
比、对偶、反问等,用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多元语体:《红楼梦》中的人物有许多不同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他们的语言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语言优美、雅致,有的人则直率、平易近人。

这使得小说的语言风格多样,丰富多彩。

3.历史性语言:《红楼梦》写于清朝时期,其中的语言也反映了当
时的历史文化。

例如,小说中使用的衣服名称、饮食文化、社会习俗等都是当时的文化现象。

4.语言转换:《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变化。

例如,当某些人物心情激动时,他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激烈;而当心情平静时,他们的语言就会变得平缓。

这种语言变化也为小说的情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红楼梦》人名隐语初探

《红楼梦》人名隐语初探
小 林 多 喜 二 ( 9 3 13 ) 日 本 无 产 阶 10 — 9 3 级 作 家 ,逝 世 时 仅 3 0岁 。 他 的 作 品 对 日 本 革 命 文 学 影 响 深 远 ,代 表 作 有 长 篇 小 说 < 工 蟹
为 “ 牙 利 抒 情 之 王 ” 。 他 的作 品 不仅 在 匈 匈
细心玩 味 。
雪 莱 (7 2 1 2 ) 英 国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19 — 8 2 诗 人 ,在 世 上 只 度 过 了 3 0个 春 秋 , 却 留 下 了 不 少 脍 炙 人 口 的 诗 篇 。 塑 造 了 一 位 为 真 理 而 斗 争 、 毫 不 妥 协 的 英 雄 形 象 的 < 放 了 的 普 解 罗 米修 斯 > ,成 为 欧 洲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不朽 之作 。
拜 伦 (7 8 12 ) 英 国 积 极 浪 漫 主 义 1 8 — 8 4
小 说 开 篇 便 有 个 道 士 名 叫 “ 士 隐 ” ,这 甄
名字是 谐 “ 真事 隐 ” ,意 为 将其 真事 隐去 。甄 氏爱女 名 “ 英莲 ” ,后被 人拐 骗 长大后 出卖 ,
这 名 字 谐 “ 怜 ” ,寓 其 遭 遇 令 人 同情 怜 悯 。 应 后 来 又 出现 一 个 寄 居 葫 芦 庙 里 , 与 隔 壁 甄 道 士 常有 来 往 的 “ 雨村 ” 。 这 名 字 ,是谐 贾 “ 语 衬 ” , 意 即 真 话 偏 用 假 的 语 言 衬 托 出 假 来 ;又 有 人 说 是 谐 ” 语 村 ” ,意 为 真 事 却 用 假 假 语 村 言 道 出 ;也 有 人 说 谐 “ 语 存 ” , 即 假 假 语 中存 有 真 事 。 再 看 贾 氏 名 讳 整 体 。 贾 府 五 辈 , 首代 从

《红楼梦》语言艺术浅探

《红楼梦》语言艺术浅探
的深 刻 的 思 想 主 题 正 是 借 助 完 美 的 文 学 语 言 来 表 现 的 。
人 说 的一 段 话 。 他 将 晴 雯 比喻 成 兰 花 , 且 是 “ 抽 出来 的 而 才 嫩 箭 兰花 ” 极 言其 非 常 鲜 嫩 , 丽 可 爱 。若 只 用 兰 花 作 比 , 美 就 显 平 庸 了 。 不 仅 如 此 , 将 这 兰 花 与 “ 窝 ” 连 结 , 丑 还 猪 相 美 相 形 , 比鲜 明 , 就 更 加 突 出 了晴 雯 命 运 的 凄惨 。 对 这 借 代 , 名 思 义 便 是 将 一 物 借 来 代 替 另 一 物 出 现 。通 顾
启” 为“ 起 ” 意 祸 。除 了人 名 , 有 一 些 地 名 也 运 用 了谐 音 双 还 关 的手 法 。如 开篇 写 石 头 所 处 地 为 “ 稽 崖 青 埂 峰 ” “ 稽 无 。无 崖 ” “ 稽 之 谈 ” 意 , 青 埂 ” 同 “ 根 ” 可 知 此 故 事 与 为 无 之 “ 意 情 , 情有关 。 比喻 , 是 打 比方 , 根 据 事 物 之 间 的 相 似 点 , 某 一 就 是 把
双关 就 是 利 用 词 的 多 义 及 同 音 ( 音 近 )条 件 , 意 或 有
物 以此 来 代 称 贾 宝 玉 , 用 了 借 代 的 手 法 。在 《 楼 梦 》 运 红 第
七 回 中 . 玉 “ 自思 道 : … 我 虽 比 他 尊 贵 , 绫 锦 纱 罗 , 宝 乃 … 但
使 语 句 具 有 双 重 意 义 ,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的 修 辞 格 。小 说 中 言 的谐 音 双关 极 多 , 些 双关 都 具 有 某 种 暗 示 作 用 , 别 是 人 这 特 名 最 为显 著 , 含 了人 物 的命 运 。 如 , 府 的 四 位 小 姐 分 别 暗 贾 名 为元 春 、 春 、 春 、 春 , 每 个 名 字 的 前 一 字 相 连 , 迎 探 惜 将 音 同“ 应 叹 惜 ” 暗 示 了她 们 的 悲 剧 命 运 。 再 如 “ 英 莲 ” 原 , 甄 意 为“ 应 怜 ” “ 仁 ” 为 “ 仁 ” “ 杏 ” 为 “ 幸 ” “ 真 ,王 意 忘 ,娇 意 侥 , 霍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特色《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中的颠峰之作,其艺术性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出其右。

其宏大而严谨的结构、细腻而传神的心理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的语言、伏笔千里的妙用、浓郁的文化氛围、精妙的场面描写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这里,笔者想简单的说一说它的语言特色。

《红楼梦》的语言,可以说完全属于明白畅晓的白话。

除了极少部分的诗词歌赋是用古文写成的外,绝大多数都浅近易懂,这与它能广泛流传密切相关。

综合来看,《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1、高度个性化。

塑造人物形象靠什么?靠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而语言可以说又是灵魂的写照。

这一方面《红楼梦》可以说做的很突出。

作者曹雪芹可以说注意到了这样几点:⑴身份不同,语言有别⑵性格不同,语言迥异。

下面就以实例做以说明。

在《红楼梦》里,人物身份很不一样,有贵族青年,有封建家长,有优伶,有市侩、有无赖、有村妪……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语言。

刘姥姥,一个从农村来贾府讨点好处的“积年老寡妇”,她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初次进贾府是为了给女儿女婿家要点东西过年,但向别人要钱要物怎好意思开口?“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

”多么难为情的话,却又不得不表白!为的仅仅是生存。

“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情来?只顾吃果子咧。

”自己不好意思说,只好启发自己的外甥,其尴尬之心情可见一斑。

“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

”纯朴的话语里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宿命论,很适合这样一位农村老妇人的身份和心理。

“是个庄稼人罢;大火烧了毛毛虫;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这些酒令,与这样一位农村老妇女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密切相关!而作为市井无赖的醉金刚倪二,听说贾芸有难处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豪气,对贾芸说“不妨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替你出气。

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

浅谈红楼梦中的语言

浅谈红楼梦中的语言

53 赤子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整本小说中以北方白话为主体文字,穿插一些诗词歌赋以及古代的文言文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本文笔者针对《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典范进行赏析,指出《红楼梦》是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一、《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语言艺术赏析《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描写,更突出的是这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严重受到封建家所禁锢的弱小女子的小性、容易嫉妒形象,在小说中戴玉的小性、容易嫉妒也可以说是刻画地淋漓尽致,据小说中的相关记载——尤其是在其他的女孩子与贾宝玉彼此之间产生友好的言语和交流的时候,或者是贾宝玉在关注别的女孩子的时候,林黛玉的小性和容易嫉妒的形象就表现的很明显了。

比如:书中第八回的时候写到,因为薛宝钗的建议,而贾宝玉听取了不再去饮酒宝,黛玉立便产生小性妒忌之情,借着指责雪雁为由,暗暗责怪宝玉。

还有在第二十二回里面,贾宝玉在看戏的时候听薛宝钗讲《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进而忘乎所以,形色溢于言表,高兴地拍着膝盖画圈圈,并对宝钗赞不绝口,黛玉见状十分生气,就借着戏名去讽刺——当时是这样说的“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封建的“媒妁之言”无形中成了林黛玉的一把沉重的精神枷锁,她在生活中处处设防,小心谨慎,而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没有醒悟,这表现在黛玉最后的《葬花吟》。

《葬花吟》在整个《红楼梦》中可以说是有着“最有名的画面、最美丽的场景、最诗意的行为、最悲伤的意境。

”林黛玉去怡红院的时候,正巧遇到附上的两个不明世事的小丫头在吵架拌嘴,不给她开门。

就为了这点小事情,黛玉敏感而多疑的心灵受了极大的感触,第二天,黛玉便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地方一边哭泣一边葬花,并吟出一首举世闻名的《葬花词》。

词中可谓是字字含泪,句句泣血,既是黛玉形象的诗化,又是黛玉命运的谶语,成为横绝古今的“黛玉咏叹调”。

比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诸如此类的诗句把林黛玉这个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体弱多病,敏感多思的女孩子形象勾勒了出来,因为特殊的身世和成长背景,是这个封建社会弱小女子有爱而不敢去倾诉,而且爱的犹豫而彷徨,不敢确定和正视自己的爱情,以至于自己天天生活在满怀的愁绪中,终日以类洗面,郁郁寡欢,以至于说话尖酸刻薄,这也是黛玉小性的本质所致。

《红楼梦》写作中的语言技巧解读

《红楼梦》写作中的语言技巧解读

《红楼梦》写作中的语言技巧解读《红楼梦》语言将作品创作期间的中国语言文化呈现,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语表达等,不仅对人物性格以及心理状态以定位,而其还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红楼梦》语言渗透于整个小说中,使得看似零散的故事情节因运用了丰富的语言表达,使得小说内容更为丰满而吸引入。

本论文对《红楼梦》写作过程中的语言技巧进行解读。

标签:写作;语言技巧《红楼梦》创作中,运用了传统小说中的语言表达风格,发挥文艺性的语言特点,并具有了民族性。

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给读者留有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使读者的思维逐渐延伸。

不同的人物使用相似的字眼儿,就可以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或者是命运,或者是性格,或者是兴趣爱好等,曹雪芹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使得有关人物的各种信息都可以解读。

王熙凤用语言表达思想,在对林黛玉的评价与贾母对话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思想和行为呈现了出来。

这些内容都是对王熙凤的后续描写起到铺垫的作用。

之后,王熙凤对下人使用指使、命令的语言,“你们赶紧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王熙风在贾府的管理地位以及权威性表达了出来。

王熙凤在整个语言的表达中,语言简洁,涵盖的内容丰富,在夸奖林黛玉的同时,既向贾母献媚,又夸奖了在场的迎春、探春和惜春。

贾赦让王夫人出面娶鸳鸯为妾。

王熙凤凭自己对鸳鸯以及贾母的了解,知道邢夫人一定会碰钉子,于是让邢夫人劝解贾赦放弃这个念头。

但是邢夫人固执而不听劝,并面带怒色,于是,引出了王熙凤下面的语言。

“太太这话说的极是。

”王熙凤肯定了邢夫人的话语,然后贬损自己年轻不懂事,并帮助邢夫人出主意,“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发笑,……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的。

”这番话当然是王熙风对邢夫人做出反对的态度后,又采用这种语言作为一种弥补。

虽然王熙凤的反对令邢夫人很不满意,但是,王熙凤又很快地改变态度和立场。

可见,王熙凤有察言观色的本领,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令人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11级研究生李晓晓111017002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它的主体文字是北方白话,但又吸呐了一些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的长处,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又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

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谣、联、赋、谜、令、方等等,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且又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戏话,都能“按头制帽”(茅盾的评价),一一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且维肖传神,各不相犯,足见作者具有超级的忠实模写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红楼梦》蕴藏的方言作为一部惊世之作,《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影响颇深,它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语言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方面也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方言例证。

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方言因其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兼容性特点而大量存在。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戴不凡曾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指出,《红楼梦》一书不止使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

而且还运用了数量可观的吴语词汇。

《红楼梦》中的方言现象:方言的界定和判断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话题。

虽然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对《红楼梦》中的方言属性有所了解。

(一)语音层面语音是区分方言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拥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写作规范,正是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各类口音的存在使得方言有了存在的条件。

语音层面的区别主要是指音调,韵母,声韵方面的差异,具体到《红楼梦》中则主要是指南方下江官话(扬州,南京附近)的使用。

林黛玉是从南方迁到北京的,尽管在北京长居生活习惯等均有所改变,但至此带来的乡音却仍存在于活生生的对话中。

作者曹雪芹也有意通过某些特定的语音技巧来刻画这个人物,增加人物的张力。

如第41回,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时表现出欣喜,黛玉这样告知宝玉,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此处作者借助下江官话的特点制造了一处谐音双关。

在南方官话当中,是相互混淆的,此处“牛”谐音,意为刘姥姥的“刘”,一语双关。

一方面将林黛玉敏捷,尖酸刻薄的性情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说明了黛玉入京后依旧乡音未改。

这里作者运用方言自身所持有的特点达到了刻画人物特征的效用,可谓是别具匠心。

(二)《红楼梦》蕴藏的方言语汇1.名词《红楼梦》中有一些西南方言的方言词语,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如“日头”、“孤拐”、“堂客”等。

“日头”是外界自然物,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孤拐”是自身的重要部位,指脸部的颧骨;“堂客”是已婚男子自身以外的重要他人,指妻子。

1.1日头这么热天,毒日头地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红楼梦》第30回)你两个在这日头底下做什么呢?(《红楼梦》第31回)日头,《红楼梦》里面有解释:“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

”(《红楼梦》第31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出“日头”为方言词,⑦当今西南方言区较为常用。

1.2孤拐高高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爽利的。

(《红楼梦》第61回)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孤拐”为方言词,指“颧骨”。

⑧当今西南方言区还使用。

1.3堂客素性又最厌恶堂客,今竟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

(《红楼梦》第四回)此处的“堂客”指妻,《现代汉语词典》正确地指出了本义项表示方言。

⑨当今西南方言区的老辈人还使用。

2.作代词用《红楼梦》中有些方言词语不是典型的代词,但是可以在使用中用作代词,起代词的作用。

列举如下。

2.1别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侍宝玉越发尽职。

(《红楼梦》第6回)“别个”是“别人”的意思,当今西南方言中的方言词语。

2.2各人昨儿他妹子各人抹了脖子了。

(《红楼梦》第67回)“各人”是“自己”的意思,当今西南方言中较为常见。

2.3你老狗儿听了道:“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去不成?”(《红楼梦》第6回)“你老”是一种面称,是对尊长的称呼,现今湖北安陆等地仍有使用。

⑩“‘你老’是礼貌式称代,用于口语,非正式体;在《红楼梦》里一般人(包括贾府的下人)都不取这样的称呼,或用‘你老人家’……”○11考察作品中人物刘姥姥应不在当今西南方言区,这说明可能的情形是当今湖北孝感等地的方言词语“你老”多少是受到了脍炙人口且流传甚广几家喻户晓的《红楼梦》的影响。

二、《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当今社会有些口头流行语即可看作是从《红楼梦》中提炼出来的。

对于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的界定我们主要参照《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②《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举隅如下。

1.爽《红楼梦》第50回:薛姨妈笑道:“昨日晚上我原想著今日要和我们姨太太借一日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的;又见老太太安息的早,我闻得宝儿说;‘老太太心上不大爽。

’因此今日也不敢惊动。

早知如此,我竟该请了才是呢。

”上例中的“爽”表示心情愉快,“不大爽”就是心情不太好。

当今社会的口头流行语“爽”跟该“爽”在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上并无太大区别。

2.郁闷《红楼梦》第98回: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

又见《红楼梦》第106回:自从林妹妹一死,我郁闷到今,又有宝姐姐过来,未便时常悲切。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③“郁闷”为“烦闷;不舒畅”之意。

可见,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郁闷”跟以上两例中的“郁闷”意思出入不大。

3.恶心《红楼梦》第六回:风姐笑道:“这话没的教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

”这是王熙凤初次见着刘姥姥时的寒暄语。

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中的“恶心”与这里的“恶心”类似。

再如《红楼梦》第61回:说我单管姑娘厨房省事,又有剩头儿,算起帐来,惹人恶心。

又见《红楼梦》第72回: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

别叫我恶心了。

以上“恶心”均见于口头对话中,用得十分传神。

钱钟书《围城》亦有类似的表达:柔嘉皱眉道:“你不说好话,听得我恶心。

”三、《红楼梦》蕴藏的熟语与流行语类似,熟语(含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普通公众耳熟能详。

《红楼梦》里面使用了大量的熟语,这些熟语富于表现力,适用于多种语境。

就其自身构成而言,大致有单一和耦合两种情形。

(一)单一型单一型,即该熟语自身只有一个结构体,《红楼梦》单一性的熟语较多,多为语用主体暗自援引,偶见“俗话说”等话语标记。

1.打抽丰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

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红楼梦》第39回)打抽丰,亦作打秋风、打秋丰,原意为彼处丰稔,前往抽丰,后泛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缙绅或有钱之人索取财物与赠与。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也知艰难的。

但只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红楼梦》第6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熟语富于生活气息,又便于接受者认知。

刘姥姥带着大量的鲜活清新的“俗语”走进了大观园,刘姥姥自己眼花缭乱的同时却让他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单用的熟语还很多,比如仅第57回就有“听见风就是雨”、“一动不如一静”、“老健春寒秋后热”、“天下老鸹一般黑”等。

再如第46回的“碰这个钉子”、“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人去不中留”、“金子还是金子换”、“牛不喝水强按头”、“六国贩骆驼”、“当着矮人,别说矮话”、“自古嫦娥爱少年”、“烧糊了的卷子”等。

(二)耦合型耦合型熟语,自身由两个结构体组成,成双偶用,常常含有对比的意味,语义自足性更强,或者该熟语前后的语音停顿相对较长,或者有“俗话说”等话语标记,暗自援引的情形不多见。

1.“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等凤姐道:“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

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

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许,倒说我图受用,不肯学习。

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呢。

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妄行。

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第16回)上例在同一个话轮中253个音节内用到了“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坐山观虎斗”、“推倒油瓶不扶”等熟语,耐人寻味。

2.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红楼梦》第16回)此外,后人还从《红楼梦》的情节内容推衍出一些熟语,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同样值得关注。

四、《红楼梦》模糊语言1. 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金陵四大家最先出现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位一直在金陵古董行中贸易的冷子兴,读书人贾雨村“屈尊”与这位商贾之人相交,是认为此人是有大本领的人,从冷子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确实大有本领,单单收集信息的能力就可见一斑,可以说对金陵的权贵之家了如指掌,“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一番话道出了贾府外强中干,这位明眼人已经看出贾府的败落之相。

但他毕竟不是当事人,无法用精准的语言形容,只是用“萧疏,不比先时的光景,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些模糊语言来描述,不比宝钗了解史湘云已经做针线活贴补家用,不比王熙凤持家已经东贴西补的窘态来得更形象,正是这种模糊的形容更符合说话人局外人身份,真实准确,恰到好处。

2. 委婉的表达委婉语具有表述内容的禁忌性、表述形式的含蓄性、表述手段的语义不确定性等特点。

作者与书中人物的身份、经历决定了《红楼梦》语言的委婉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