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它打破了以往小说戏剧传统的写人手法,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作者如实描写,不讳不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所写的四百多个人物中,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人。
《红楼梦》的构思精巧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草率的、多余的、做作的、游离的笔墨。
小说的文字常常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有时看似闲时一笔,却牵动半部情节,有些话语带有谶语或暗示性质,说明作者在落笔时总是胸中统筹全局、目光贯穿始终,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卓越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其文字优美华丽、深入人心。
2. 作者巧妙运用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读者感同身受。
3. 红楼梦中的对白精彩而生动,语言细腻含蓄,带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4.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5. 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众多细节,如礼法、宴饮、书院等,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独到观察。
6. 小说中的叙事方法灵巧独特,采用了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寓言插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7. 红楼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8. 小说中有很多精美的诗词和歌曲,以及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9.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既有宫廷雅致的正襟危坐,又有民间俚语的俏皮幽默,兼具了多种文体的特点。
10.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给人以动听的音韵感受。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每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能不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同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艺术的眼睛或耳朵,是很难读出其中的意蕴与情味的。
一.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平淡无饰,质朴自然。
然而,细细咀嚼,却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初看,觉得傻气;细嚼,发人深省。
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宝玉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烈反抗,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热烈追求,全在这淡淡的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正如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如焦大的“疯话”:“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语道尽贾府的龌龊、荒淫、腐朽和罪恶,简短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满腔的愤怒和憎恶!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开玩笑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顿觉晴天霹雳,于是,呆呆的,傻傻的,愣愣的,怔怔的,继而时哭时闹,似傻如狂,把个贾府上下闹得惊天动地,丧魂失魄。
粗看宝玉太呆、太傻,细想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林妹的爱,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多么浓烈!质朴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感!二.人物形象生动,绘形绘神,情趣盎然宝黛初会,一见钟情,但作者对两人的性格表现却迥然不同,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形象。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认,今日只做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首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是其精细入微的描写。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将人物、场景、情感等进行了刻画。
例如,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无论是描述两人的相见恨晚,还是笔下的文化差异和家庭纷争,都通过细腻的表达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共鸣。
其次,《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二是其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曹雪芹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比喻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使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曹雪芹用“宝黛情深似海”来形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深厚情感关系。
第二是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来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对于林黛玉的美丽,曹雪芹曾用“月白风清”的夸张形容。
这些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者,《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三是其独特的韵味。
曹雪芹运用了韵律明快的文言白话,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韵味和声音美。
例如,曹雪芹常常使用抒情的诗句来描述人物情感,使得整个文本都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
而且,曹雪芹还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对话更为自然流畅,贴近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这些独特的语言运用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最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四是其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运用对仗的手法来组织语言。
例如,他在人物对话中常常运用平仄工整的句式,使整个对话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曹雪芹还运用了自己的才情来展示文学造诣。
他对诗词歌赋的熟练运用,使得《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精湛的诗句和歌唱段落。
这些对仗和才情的展示,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风雅和才情的气息。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丰富多样,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独特的韵味和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曹雪芹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艺术造诣,使得整个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的说话艺术

红楼梦的说话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尤其以其精细的人物描写和瑰丽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世界里,好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说话的声音。
在小说中,有许多关于说话艺术的描写,这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征,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把握能力。
一、言辞优美说话艺术,就是在平凡的言语中体现出对语言美的追求。
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语言方式都不同,但却都是优美、文雅的。
比如林黛玉脱口而出的“史湘云,你看这剪红绸子远不是两湖的?”一句话中就包含了许多的意蕴,其中的深意不是一般人能够领悟的。
整个文本中都是这种优美的言辞,通过这些言辞,读者不仅得到了阅读的快乐,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二、言行一致其中关键因素是人物角色塑造。
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但她们的对话和行为总是与她们的性格特点相一致。
对话体现了她们的品质和处世方式。
比如贾宝玉,他率性而为,对于宫女和奴仆都十分友好。
他既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的人格,与众不同的豪放为其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与爱戴。
这样的言行一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生动,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深入人物内心。
三、借物象征在《红楼梦》中,很多时候人物的言谈举止往往通过借物来象征性地表达。
比如“荣府的绿肥红瘦”形容了荣府家族的兴衰。
“黛玉一颦一笑皆生动”形容黛玉的美貌动人,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借物象征,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让人物形象得以更深刻地铭记在人们心中。
四、语言巧妙通过语言的巧妙使用来达到某种效果,这也是《红楼梦》中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
有些时候,人物的言谈举止能够揭示一些真相。
比如在宝玉生病时,凤姐趁机向王熙凤泼脏水。
这时候宝玉木补地说了一句“好好的院子,拿水泼那里?”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宝玉说出这句话时,却明显地pointed out 了凤姐的用意。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作者让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心,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部融合雅俗文化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用简洁准确的白话文描写了众多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以凡人俗人,日常生活,爱情婚恋,人情百态,赢得了千万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描写贾府这个诗书礼家、百年望族的日常生活画面时,以其非凡的才能做到小说的“文备众体”,并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描述的需要,成为小说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欣赏封建贵族士大夫的儒雅风流的生活,观瞻至情至性又不失瑕疵的大观园女儿 ,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
《红楼梦》在诗性的高雅和小说的“俗性”的融合与升华中,永远焕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关键词:诗词曲赋诗情通俗文雅正文:“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百花园中,《红楼梦》无疑是开的最为绚丽的鲜花之一,是融合雅俗语言文化的艺术精品。
一、通俗易懂的《红楼梦》《红楼梦》语言方面有意使之通俗化,形成“文不甚深,语不甚俗”风格。
纯熟的白话,简洁、准确、文雅、优美,“即村妇顽童从旁听之,亦有点头会意处”说起《红楼梦》的通俗,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能基本上读明白故事,弄清主要人物关系,也就能够读读红学著作了。
1、人物形象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据统计《红楼梦》共写了480个人物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没有十全个美的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蛋。
诚如薛宝钗语:“这些人物都是百个里挑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妙处,因此“家家喜闻,处处争购”。
贾宝玉对女儿有特别的偏爱,高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两种思想旗帜,对女奴的人格十分尊重,对她们的命运十分关心。
鼓励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忘了自己被雨淋而提醒画“蔷”的龄官赶紧避雨,为保芳官和五儿瞒赃,祭金钏,吊晴雯;但一会儿贾宝玉又会因开门迟了一点而踢袭人;为跌扇子骂晴雯 ; 为碗枫露茶逐茜雪;甚至在金钏被打的严峻时刻。
“一溜烟跑了”,自个儿到大观园里遛达:又与薛蟠鬼混,做贾芸的干老子……薛宝钗的礼仪端庄、贤淑能干,在大观园女儿中数第一,但她却嫁祸于黛玉。
为逼死金钏的王夫人出谋划策,对哥哥卑劣行径的颠倒是非。
特别当黛玉死后,众人都瞒着宝玉,宝钗却毅然决然说破,使宝玉放声大哭而昏死过去。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刘姥姥这个老村妇,满眼里珠围翠绕似画,新奇巴物念佛,倚老甘当女清客惹笑,满口萝卜、蒜头、倭瓜、毛毛虫。
如“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声响就没了”——土话俚语,机智诙谐,似被众人笑,实质耍了大家,活脱脱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从事劳动而精通世情的农村妇女。
小跟班焙茗是个货真价实的“俗人”,打起架来,满口粗话,一口一个茗大爷,随着宝玉找祠堂、寻袭人、祭金钏,上学堂,成日价跟着宝玉跑腿打杂,做保镖,其所做所言,在别人眼里都是″没规距”,然而正因为把焙茗的俗语、俗情写活了,显示出一种净化人物心灵的“滑稽美”①。
2、叙事性语言,纡徐从容,款款道来。
写黛玉初进贾府,因尝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此后便以黛玉为中心。
写贾府各层人物。
写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写探春等姐妹相见,再写与王熙凤的相见,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浓墨重彩地渲染贾府这个实权人物。
例如第七回“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
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嘴里混唚”,就成为焦大的名句。
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的声音。
再如第二十四回写醉金刚倪二和贾芸的事,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起,直至“一面说,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共一千八百字左右,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
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市井游侠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雪芹之笔,真可谓勾魂摄魄。
还有“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着她心里的甜意。
“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着她因为受到宝玉的心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
尤其是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前,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跳井,跳井”这一句话,也就把老嬷嬷耳聋淡木的神态描摩殆尽。
“‘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
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着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
《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自然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这几个人了。
林黛玉是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是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是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那些老婆子时的语言是词锋逼人,势猛气锐。
我觉得《红楼梦》的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特色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里其他人物的语言也都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包括湘云说话时的咬舌,把“二哥哥”说成是“爱哥哥”等等。
所以读《红楼梦》品味各个人物的说话,如在社会生活中一样,一片天然,没有斧凿,真所谓“大匠不雕”。
鲁迅曾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借用这句话改一个字,可说《红楼梦》是“说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勿庸争议的。
它从第一回至八十回的叙述,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
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实际上是因为曹雪芹在家败人亡之后,回思自己的百年世家,特别是它的败落,确有许多怨情、苦情和悲情,甚而至于有满腔愤世之情,所以它的叙事波澜起伏,有如一首长歌。
3、写景状物的语言,绘声绘色,意味盎然。
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湘云醉卧芍药圃,香菱做诗。
无不富有诗情画意,直叙美景。
人物的语言更是精彩纷呈,富有个性,不谬毫厘。
凤姐语言尖快爽利,机巧风趣;黛玉语言蓄中带刺,真率雅谑:宝钗语言渊雅端庄、不露崖异:湘云语言豪爽坦率,机趣活脱:焦大醉吐狂言,傻大姐老实憨直,焙茗粗言流语,刘姥姥村言俚语……《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等于是一篇大观园游记,而且具有大观园初建,尚未竣工的特色,而山石树木,泉水溪流,台榭亭阁,竹篱茅舍,迴廊曲径,已经历历如绘,引人入胜了。
但到元妃省亲时,还是这个大观园,却“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又是另一番皇家的豪华气象。
到了三十九回四十回,贾母、刘姥姥游大观园,则竟又别出一番风光,另是一种游法。
除了驾船引舟作水上游外,还观赏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院,然后是一场“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豪宴,之后再去栊翠庵品茶,直到刘姥姥醉卧怡红院。
作者前后三次描写大观园,竟是三副笔墨,无一处使人有重复感。
《红楼梦》里的写景文字,通常是与叙事紧密结合的。
除了上举大观园的描写比较突出外,其他都是情与景合。
如写潇湘馆,便是“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
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
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
宝玉便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以上两段文字,真是叙事与写景的天然结合,是情在景中,景与情合。
特别是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和四十九回的后半部分文字,都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绝世妙文。
例如下面这段文字: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
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
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众人都笑道:“怪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
”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
”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红楼梦》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雅中极品《红楼梦》在《红楼梦》中作家有意识的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旨趣,隐约表现了小说家的自我形象。
《红楼梦》真正的文备众体,突出诗情的喷薄燃烧,使其成为大雅之品。
《红楼梦》综合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问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
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歌谣、谚、赞、诔、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
以诗而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歌行、骚体,有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诗、即景诗、谜语诗、打油诗,有限题的、限韵的、限诗体的、同题分咏的、分题合咏的,有应制体、联句体、拟古体,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
有仿中晚唐《长恨歌》、《击瓯歌》之体。
有师楚人《离骚》、《招魂》等作而大胆创新的——五花八门②。
丰富多彩。
诗中成功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中穿插诗词曲赋,对联谜语的传统,井使这些韵文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描写。
成为整个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烘托气氛、渲染心理、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设想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册词和《红楼梦十二曲》不用韵文,岂不大煞风景;寺庙、仙境、堂芫如没有对联,既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习俗。
也不能画龙点睛。
至于《葬花辞》《秋窗风雨夕》和《柳絮词》已成为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组成部分。
它们出色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多愁善感、才华风发、高标傲世。
《芙蓉诔》在表现宝玉对晴雯的一往情深及对环境的愤恨反抗上也不是散文所能企及的。
结社、赏花、吟咏唱和是清代特别盛行的社会风气,是封建贵族阶级的闲情逸致的表现。
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当然也不例外。
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有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
皮里春秋空黑黄”。
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
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小说通过一段众人的评论:“这是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
——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明白告诉我们两点:一以小寓大。
《红楼梦》常借儿女之情的琐事,寄托政治、社会的大感慨:二是旨在骂世。
它不仅作为小说中贾雨村之流政治掮客、官场赌棍的画像十分维肖,就是拿它赠给历来的一切惯于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两面派也是非常适合的③。
正如小说中李纨所评,黛玉的诗“风流别致“,宝钗的诗“含蓄深厚”,湘云的诗写的跌宕潇洒,都各有自己的风格,互不相犯。
其间作者还把自己的诗论和写诗的体会故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