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卷类型:新课标Ⅱ卷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使用范围:青藏陇贵等省区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 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26.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32.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2013高考历史真题

2013高考历史真题

真题再现专题一2.(第2课第二题)(2013年高考(上海卷))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候,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

故应选D。

【答案】D1.(第4课第一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7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8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考点:东西方政治制度。

能力:基础知识,概括归纳能力。

解题关键:由建筑转移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对比。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8分)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4分)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专题二1.(第1课第一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 (第1课第二题)(2013年高考(上海卷))以下对上海租界的描述中,最能说明租界为“国中之国”的事实是A 租界内公园禁止让华人入内,引发华人抗议B 美英等国联手成立了工部局C 租界内租地建屋、开设店铺等事,须先由外国领事发给执照。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大纲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大纲版)含答案

201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大纲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适用省区:广西)12.中国史上有察区行政区的象,如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体出A.中央集促成地方行政制度迁B.展致地方行政地域整C.中央地方的察力度越来越弱D.国土化影响地方行政地域置13.文帝:“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重服以生,吾甚不取。

” 文帝在此的是A.无而治B.徭薄C.崇尚D.民君14.范仲淹倡的“ 新政”与王安石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北宋“ ”“ 弱”的状,而“ 新政”更重于A.增加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防15.《娥冤》揭示封建治的黑暗,《水》民起英雄富。

反响了A.封建社会的腐败衰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一般民众的理想与梦想D.商展冲念16.明初的役制度,将籍分若干,其中主若是民,有、匠、灶(煮)等几十,并格禁止更。

一措施有利于A.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化社会控制D.展商品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小薄,千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比清代更繁荣B.当两岸交往尚不亲近C.海峡两岸有着不相同的系统D.宋代今后台湾展18.1863 年,理各国事衙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海关税司,赫德拟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定。

表示A.中国关税自主一步失B.清政府加了海关的管控C.洋运正式张开D.外易完好被英国控制19.之洞在戊戌法期撰写的《学篇》,在知分子中生了极大影响,行百万册。

反响出A.保守力而支持改革B.洋派“中体西用”思想已C.清政府成革的主者D.洋派与新派思想有共同之20.从 20 世 60 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促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散的格局。

出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整了工布局B.人口急膨C.国家行城化略D.大运的张开21. 19 世 60 年代中期,普士政府提出事改革案,要求充常、延服役期、增加税收与,碰到会烈反。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

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1卷)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卷类型:新课标Ⅰ卷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使用范围:宁辽黑吉陕湘晋豫赣新鄂冀内蒙滇琼等省区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词”。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应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完整word版)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3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2卷),推荐文档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卷类型:新课标n卷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历史)使用范围:青藏陇贵等省区第I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 流民问题严重C. 土地兼并缓和D. 自耕小农衰退26.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29.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30.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考点】史学常识【解析】本题考察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性和时代性,贴近新课程改革。

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B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及答案

201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Ⅰ卷及答案

2 013年普通高等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25.自汉至唐,儒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念深入人心.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日益兴起【考点】宋明【解析】本题考查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的原因是朱熹整《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的经典,程朱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项。

【答案】26.有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繁荣的体现【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生正确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强调“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旨在说明在在古代雅典实行公民政治,要想成为政治领袖必须具备出色的演说能力,才能获得公民大会大多公民的认可。

2013年高考新课标2历史试题 精校版

2013年高考新课标2历史试题 精校版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4.本试卷共16页。

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2.(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3.(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4.(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5.(4分)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6.(4分)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7.(4分)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8.(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9.(4分)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B.人口急剧膨胀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10.(4分)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

这一斗争反映出()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于反统一之争11.(4分)《大西洋宪章》宣称,“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在现代国际文件中,该宪章首次提出的主张是()A.维持世界和平B.保障民族自决C.尊重国家主权D.消除世界贫困12.(4分)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经济滞涨”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行量B.扩大政府开支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D.增加政府税收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92分)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遍游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

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力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

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

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材料二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

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哪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14.(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解答】监察制度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是中央集权在起作用。

故选A项。

B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区域调整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与题干不吻合,应排除。

C项错在监察力度减弱,这与史实不吻合,应排除。

D项错误,监察区不属于疆域领土问题,应排除。

故选:A。

【点评】历代的监察制度:1.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

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2.(4分)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分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解答】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我不赞同(人死后)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负担。

说明汉文帝反对厚葬、重服,主张薄葬,不穿贵重衣服,也就是提倡节俭。

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汉文帝的言论切入考查汉代的治国方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在对材料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排除法即可。

3.(4分)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分析】本题考查选修模块王安石变法,了解庆历新政措施及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内容。

【解答】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整顿官僚制度,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役”的政策,有助于发展生产,缓和农民反抗,故A项增加赋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澄清吏治符合题意;C项培养人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科举制内容,故排除;D项充实边防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内容,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及比较能力,注意对庆历新政的主要措施和王安石变法内容要准确记忆,并进行比较。

4.(4分)《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反映了()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考查元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学生识记、分析理解归纳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可知:《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

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故选C。

A项只符合《水浒传》,《水浒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