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老妇人因为年老脱离城市后被迫回乡,面对贫穷和绝望的生活并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
本文将对这个故事进行悲剧性的分析,探讨故事背后的主题和象征的含义。
首先,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妇人,她的年老和疾病使她无法再留在城市里生活。
这个主人公的身份能够引起读者的同情心,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中,老年人常常会面临被剥夺的权利以及贫困和孤独的境遇。
老妇人面对的两难抉择,要么留在城市里过着孤独的生活,要么回到乡下过着贫穷的生活,呈现了现实世界中许多老年人的困境。
其次,这个故事描绘了老妇人回到乡下后的贫困和绝望生活。
她无依无靠,没有亲人或朋友可以倾诉。
她靠着低廉的救济食品勉强支持生活,却没有温暖和关怀。
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在逐渐崩溃,她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种绝望的状态表达了现实世界中很多被边缘化的人所经历的痛苦经历。
最重要的是,故事的结局揭示了老妇人的悲剧性命运。
她最终沉溺于无尽的绝望和孤独之中,选择通过自杀来解脱。
这个结局让人感到非常悲哀,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妇人是被无情的社会排斥和虐待所逼迫到了这一绝望的地步。
她是一个被遗忘和无助的人,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人可以帮助她摆脱困境。
这个结局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加关心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这个故事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冷漠。
老妇人回到乡下后,被迫面对贫穷和绝望的境况,她所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然而社会却无视她的存在。
人们对她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情,反而把她当成了笑料和嘲笑对象。
这种对老妇人的不公和冷漠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贫困和弱势群体被边缘化和忽视的现象。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

怪诞世界里的落败--迪伦马特《老妇还乡》之悲剧性分析作者:祖静来源:《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第04期【摘; ;要】《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一部重要的戏剧作品。
这部作品将悲剧和喜剧的元素融合到一起,描绘出了一个本身怪诞同时导致怪诞的世界。
个体在这个世界里是走投无路的,终究无力抵抗,走向失败。
世界的怪诞和个体的落败,便是这部作品悲剧性的呈现。
【关键词】悲喜剧;怪诞;个体;悲剧性[Abstract];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is an important drama of Dürrenmatt. It blends elements of tragedy and comedy to depict a world, which is composed of grotesque, and leadsto the grotesque at the same time. An individual is desperate in this world, thus he is unable to resist and must fail. The grotesqueness of the world and the defeat of the individual present the tragedy of this work.[Keywords] tragedy and comedy; grotesque; individual; tragic1; 导致怪诞的世界《老妇还乡》是瑞士作家迪伦马特最成功的作品,作家自己称其为“一部悲喜剧”。
迪伦马特认为,当今的世界已经缺乏类似古希腊悲剧里的那种悲剧英雄,无法通过英雄的牺牲来引起全部民众的悲痛,因此通过悲剧来表达悲剧性已经无法实现,只能求助于其他形式。
他在《戏剧问题》中写到:“尽管纯粹的悲剧不存在了,但是悲剧性事件还总是可能的。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

浅析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作者:胡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迪伦马特是继布莱希特之后德语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戏剧家。
他的戏剧创作的重要特点是悲喜剧风格,即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从而建立了一种与传统的悲喜剧完全不同的现代戏剧美学范式。
本文试图以迪伦马特最成功的一部剧作《老妇还乡》为例,对他的这一戏剧艺术特色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本论文阐释了怪诞是迪伦马特的喜剧的重要特征,并且从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场景三方面揭示了《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悲喜剧怪诞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是瑞士当代重要的戏剧家、小说家。
他的生平既少坎坷又无奇特之处,寥寥数行便写尽其一生。
他1921年1月5日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尔丰根的一个牧师家庭,是个地道的瑞士人。
他的父亲是基督教牧师,祖父是政治家兼诗人。
父辈对于迪伦马特日后在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讽刺才能不无影响。
1935年他随家庭迁往伯尔尼市,在那读完中学。
1941年起在苏黎世度过一个学期后,又返回伯尔尼城攻读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这期间他研究了基尔克郭尔、尼采、卡尔·巴特、阿尔贝特·史怀泽等哲学家和神学家的著作,在文学方面受到阿里斯托芬、奈斯特伊、拉伯雷、毕希纳、魏德金德、卡夫卡等作家的影响,阿里斯托芬讽刺现实的喜剧尤其受到他的推崇;同时他也对绘画颇感兴趣,创作了许多具有“怪诞”特征的美术作品。
毕业后一度在苏黎世“世界周报”任美术和戏剧编辑。
这时期他也写了一些尝试性的剧作和小说。
迪伦马特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其中代表作有《老妇还乡》(1956),《物理学家》(1962)和《罗慕路斯大帝》(1949),《天使来到巴比伦》(1953)和《弗兰克王世》(1959)等。
作为艺术上的“叛逆者”,迪伦马特不愿意因袭传统,或步他人后尘,而是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经过创作实践和舞台试验,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怪诞”为特征的悲喜剧风格。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

《老妇还乡》带有的双重性特征摘要:《老妇还乡》作为迪伦马特“最有光彩的剧作”之一,以其特有的荒诞风格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与居伦城之间的矛盾故事讲述出来,在用尽其充满诗歌气质的语言之下,以复仇故事的形式完成了一项对于资本主义体制下深藏的人性恶劣的探索。
同时也采用了极其富有戏剧性的多种层面的对立来使得剧作在荒诞形式下更加贴合于现实,从察哈纳西安的身份转变到伊尔被迫获得的人格升华,乃至其舞台表现形式中对于“真”与“假”的解构都揭示了迪伦马特最擅长的悲喜剧范式中所蕴藏的双重性,真实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金钱表象下带来的黑色幽默式惊悚。
关键词:《老妇还乡》;悲喜剧;表现形式;双重性迪伦马特的剧作《老妇还乡》中含有的多重性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而由于受德国表现主义戏剧与斯特林堡等剧作家的影响,迪伦马特同样将异化意识与荒诞内容结合进了剧作之中,使得内容中所出现的变化与对立层面更加丰富,且充满个人风格。
一、悲喜剧关联内核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中以出现在门上的标语形式表达了自己悲喜剧作品的内核思想在于“生活是严肃的,艺术是明快的”,并且严格贯彻了这一点,以明快的喜剧手法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而通读过后观众所体会到的则是深切的悲剧内核,二者在迪伦马特的笔下以一种绝佳的形式结合并相互作用、最终共同呈现出了悲喜剧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形式上的喜剧首先容易察觉到的是,居伦作为一个生态环境窘迫的小城,为了一个阔太太的光临而竭尽所能将不体面的礼物包装成体面的,开篇时市民迎接队所呈现的各种丑态就已经奠定了居伦城的人民形象与剧作基调,从心理上满足了观众心底窥伺旁人尴尬境地取乐的欲望。
其次,当主角出场,在察哈纳西安阵营中的几位两两成双、形影不离的奴仆,与几乎可以视作一个整体的居伦城市民,二者都更像是一个统一结合而非多种独立的个体,且台词上的重复从无论从视觉和还是听觉,两个方面都达到了重复性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天然喜剧氛围。
艺术概论作业 老妇还乡

剧情梗概
随着特快列车紧急刹车的巨响,62岁的亿万富婆克莱安回 到了家乡——居伦,一个最贫穷、最微不足道的小城镇。在 此之前,全城的人们都为她的回乡欢欣鼓舞,因为富裕而慷 慨的克莱安绝不会坐视家乡的衰败不管,只需她稍发善心, 会使这个可怜的小城起死回生。市长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 轻时相好伊尔身上,还允诺他接自己的班。
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 制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 个石油大王,现在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 亿巨款。市长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随之而来,居 伦城人们的生活大为改变,人们纷纷到伊尔店里赊帐买最好 最贵的东西,所有人都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 子甚至买了汽车。
但在本剧中的复仇者是一个利用金钱来杀人的复仇狂 。本剧通过他的复仇故事,提出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这 样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复仇者固然凶残,而居伦人的 所谓“人道”和法律的面纱在金钱利诱面前被撕得粉碎 ,暴露出虚伪的本质。在剧中,罪衍、复仇、赎罪、审 判等古朴的问题,加上剧末的合唱,使人想起古希腊的 悲剧,然而,他又同漫画式的夸张、尖刻的讽刺、滑稽 的场面等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出别具特色的悲喜 剧。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1.由于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 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 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电视等,受道德的影 响自然更加明显。
《老妇还乡》通过对老富婆克莱安重回故乡后,为 了向自己年轻时的恋人伊尔报仇,利用自己的富有收 拢镇上的人心来完成对伊尔的报复,最后伊尔死于他 人之手。在故事中,克莱尔对伊尔所说的话与她心中 的感情是截然相反的,克莱尔让她对他的爱变成给他 的负罪,其实整篇故事里最爱伊尔的却是克莱尔。故 事中的镇民,就是现实生活中那些人云亦云,崇尚金 钱多于崇尚道德的人缩影。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论迪伦马特剧作《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作者:姜燕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3期【摘要】迪伦马特是很擅于运用怪诞手法进行创作的剧作家,《老妇还乡》这部作品较好地体现了迪伦马特剧作的特点,他的剧本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环境的荒诞,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人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所面临的选择。
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来剖析迪伦马特作品的怪诞风格的喜剧美学范式。
【关键词】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怪诞风格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39-01迪伦马特是瑞士的戏剧家、小说家,是布莱希特叙事戏剧的重要追随者,是继布莱希特之后最伟大的德语戏剧家。
在戏剧上,受到了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和意大利戏剧家皮兰德罗的影响,对表现主义很有兴趣,在哲学上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影响。
他不相信世界可以改变,只相信作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能保持自己的人道本质,认为世界陷入混乱不堪的状况,只能采用怪诞、扭曲的方式来表现和阐释它。
《老妇还乡》根据克莱尔回乡复仇的这个情节线展开故事,45年前,怀着伊尔孩子的克莱尔,被贪钱的伊尔无情的抛弃,她深受奇耻大辱离开了家乡居伦,而今作为亿万富翁的她回到了家乡,这座贫困破败不堪的小城期盼着她的回乡能给他们带来财富,然而这位“慷慨大方”的克莱尔赠给小城的10亿巨款的交换条件就是处死伊尔,她要用钱来买回公道。
起初城里的居民们出于人道主义传统拒绝了这个交换条件,然而在贫困和金钱面前终究抵抗不了金钱的诱惑,摈弃人道,倒向了金钱,为了10亿巨款最终一起杀死了伊尔。
全剧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和法律一文不值的丑恶现象,同时也揭露了伪善,虚伪,自私等人的陋性。
全剧一开始描写居伦的贫穷:从市长等人的穿着寒酸和市政厅只剩下一架破打字机等,可以看出迪伦马特对于居伦城贫穷的描写推向了极端,就让观众不会进入到正常的情境和逻辑中,这就是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剧本的基调或者说是风格——怪诞。
浅谈《老妇还乡》的戏剧创作

的 矛盾 。 ” 三条 主要 矛盾 构 建 起 了 《 老 妇还 乡 》 “ 整 一性 ” 可 忘 了 ,这 位夫 人也 有她 的 幽 默 , 因为 她 对 待 人 与 对 待可 买 的情 节 结 构 ,克 莱 尔 、伊 尔 、市 长 、校 长 、警察 、税 务 官 、 卖 的 商 品 一样 无 动 于衷 ,她 对 自己也 一 样 默 然 。 此外 她 还 有 甲 乙 丙 丁 等 居 伦 小 城 的 众 多 人 都 有 着 鲜 明 的 时 代 印 迹 的 角 种少 有 的 风 姿 ,一 种 凶 险 的魅 力 。” 作 者 对 于 克莱 尔这 个 色 ,他 们 的性 格 形 成 一 种 内 在 逻辑 ,以 漫 画 式 的夸 张交 织 在 人 物 内 心 的 把 握 技 巧 是娴 熟 的 ,她 来 自于 平 常 生 活 ,却有 着 起 形 成一 种 联 系 ,作 用 于 克 莱 尔 与伊 尔 的性 格 塑造 ,成 就 与 一般 女人 不一 样 的性 格 特 征 ,这 种 性 格 的 独 特性 是 深 处 于
学 》第三卷下的戏剧体诗 为基础 ,浅谈 《 老妇还 乡》的戏剧创作。
【 关键词 】 《 老妇还 乡》;美 学;戏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7 ) o 5 — 0 0 5 7 — 0 1
戏剧众论
郭永红 :浅谈 《 老妇还乡 》的戏剧创作
浅谈 《 老妇还 乡 》的戏剧创作
郭 永 红
( 上 海 戏剧 学院 上海 2 0 0 0 0 0)
【 摘 要 】《 老妇还 乡》是著名 的瑞 士德语 作家弗里德里希 ・ 迪伦马特在 1 9 5 6 年创作 的剧本 ,该剧将焦点对 准经济崩溃漩涡 中的居伦小城 ,亿பைடு நூலகம்富婆克莱尔打破 了小城 的窘境 ,却 同时带来 了诱惑与强权,我将 以黑格尔 《 美
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

论《老妇还乡》的怪诞特色作者:徐晓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6期摘要:迪伦马特几乎所有剧作在整体上都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怪诞风格,这一特征在《老妇还乡》中表现得尤为鲜明。
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冲突安排、主题体现及场景设置四方面来简要论述《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
关键词:怪诞;人物形象;冲突;主题;场景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2-01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老妇还乡》中人物介于现实主义和荒诞派之间,被称为“怪诞”。
剧中女主角克莱尔一出场给人的感觉就是怪诞的:红色的头发,戴着巨大珍珠项链和手镯,表情严肃,就像一尊复仇女神给人以可怕之感。
她把拉火车紧急刹车看做家常便饭,当列车长怒气冲冲地让她罚款时,她大方拿出3000元,让列车长开着他的特快“赶紧滚蛋”。
她专横跋扈,能够用金钱支配世界。
像克莱尔这样能够用金钱来支配世界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她可以要求以十个亿的价钱来买伊尔性命,也可以对她那群身份显赫的丈夫随意处之,世界银行行长她呼之则来、挥之即去,甚至她身上的一切器官都是假的。
作者有意夸张了她的财富和能力,让观众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人物不现实的一面。
然而,克莱尔也不同于荒诞派剧作家所塑造的无性格人物,她尽管不真实却是有性格的。
在刻画克莱尔这一形象时,迪伦马特对其语言和行为进行了大量漫画式夸张,一方面充分突出了她的骄横不可一世,另一方面又使其滑稽幽默富于喜剧色彩。
她坦率驳倒了校长迎接她时虚情假意的演讲,让她的第七任丈夫做思考表情,读来让人捧腹。
除此之外,克莱尔还有感伤的一面。
当伊尔问到他们的孩子什么时候去世时,克莱尔轻轻地回答一岁。
“轻轻地”三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柔软面。
尽管现在她的灵魂已经扭曲,但对于过去细节的历历在目表明她也有过真情。
她一方面具有凌驾于人类之上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人的血肉与情感。
二、冲突的安排《老夫还乡》全剧围绕克莱尔对伊尔的复仇展开,然而不同于传统表现主义戏剧的是,剧中克莱尔和伊尔之间并未发生正面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伊尔预备乘火车逃跑时,全城的人出来围住他为他“送 行”。后来市长给了伊尔一把装了子弹的手枪让他自裁,被伊尔 拒绝。伊尔决定参加公民大会,让全城人公开审判他——他已经 做好了死的准备,但不愿意默默死去。最后,伊尔在众人的压迫 下心脏衰竭而死。克莱安开了一张支票递给市长,带着一只装着 伊尔尸体的棺材离去
剧中探讨了金钱与道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区别,居伦人 受到了金钱的诱惑,但道德良心受到了腐蚀; 伊尔一方面是这场交易的 牺牲者,另一方面又是精神道德的胜利者,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的过 错”,愿以生命来赎罪。与此相比,剧中的达官要人、法官却屈服于金 钱,把法律依附于下金钱之一; 而对一件极为不公道的复仇谋杀,听之 任之,还昧着良心高呼:“为了出于公道”,居然在最后对“主持公道” 进行表决时,几乎人人都举起手,成了金钱的附庸。
《老妇还乡》的剧情以两条主线展开: 一条是居伦人在贫
困潦倒中经不起十个亿的捐赠的引诱而良心被收买的过程; 另 一条是伊尔在万分恐怖的气氛笼罩下对以往的行为感到惭愧 而终于以生命来赎罪的过程; 前者展示道德逐渐下降,后者展 示道德升华;前者导致的是喜剧的结局,后者导致的是悲剧的 收场。复仇和牺牲、金钱与道德,时隐时现贯穿于全剧。它 是作者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的典型悲喜剧。 《老妇还乡》剧的戏剧场面具有漫画式的特点;在语言方 面,往往是滑稽中拌杂着庄严,戏谑里呈现出冷峻;在剧情 结构方面采取双线同时发展的铺陈方法,女主人公和其仇人 伊尔两人的活动,一喜一悲地同时发展,剧情达到高潮时便 很快结束,言已尽而意无穷,体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功底。
剧中真实的细节杂以漫画式的夸张,结婚的场面令人捧腹可笑; 同时渗透着庄严的气氛;对话或独白充满热嘲冷讽。剧中对话是剧作 的精彩之处,作者主张:“决不能单是在对话上用功夫,而必须研 究产生对话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思想和行为……”。剧中人物的谈吐 有种暴发户的口吻,说话字斟句酌。
人物形象各异,富有个性化:女主角专横跋扈,凭恃金钱,借刀 杀人,伊尔由于恐怖和威胁的刺激,逐渐领悟、忏悔过去的罪行; 市 长蔑视公道,却又出卖灵魂; 警察名曰“主持公道”,实为帮凶;校长 只能酒后吐真言,关键时刻判若两人;两个阉人满足于温饱的单调生 活,安于接受别人的残酷报复。总之,剧中刻画人物,绘影绘声, 描摹世情,极形尽态 。
45年前,克莱安与伊尔热恋并怀孕,但伊尔抛弃了她。还制 造伪证,克莱安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给一个石油 大王,现在如果谁杀死伊尔,居伦城就能得到这10亿巨款。市长 代表市民拒绝接受这祥的捐款,但随之而来,居伦城人们的生活 大为改变,人们纷纷到伊尔的店里赊帐买最好最贵的东西,所有 的人都用赊帐的办法来改善生活。伊尔的儿子甚至买了汽车。这 一切让伊尔感到恐惧,他在市长和警察那儿寻求保护遭到拒绝, 他渐渐成为整座城市的敌人。
1942年: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和德国语言文 字但是一个学期之后退学后进入伯尔尼大学 继续学习。1943年他停止学习,开始写作。
1945-1946年:第一个剧本《立此存照》。 1947年:剧本在苏黎世首演取得成功,同年结婚。 1949年:发表剧本《罗慕洛斯大帝》塑造了一个漠然政治, 认定自己用无所作为促进了历史发展的人物形象,指明人类历 史荒诞的一面。 1954年:《天使来到巴比伦》,以寓意的手法强调人只有依 靠自己才能获得幸福,鄙视财富和权势。 1956年他的剧本《老妇还乡》上演,取得巨大成功。 1962年迪伦马特完成《物理学家》:科学家逃避政治的愿望 只是一种空想,最后科学的反抗是软弱无力的。
1966年:《流星》描写一个著名作家一再死而复活的荒诞故 事,曲折地反映了艺术家的精神危机。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迪伦马特也写小说。 1950年:《隧道》,表现了一种茫然无力,不知前途为 何的社会心理。
1952年:第一部犯罪小说《法官与刽子手》反映了法律 的软弱无力。
1956年:中篇小说《抛锚》,探索了犯罪和道德问题。 1958年:《诺言》反映了主持正义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 人震惊的社会现象。 80年代之后迪伦马特宣布因身体原因,结束小说与戏剧 创作,专心写自传。
《老妇还乡》与其他戏剧和小说一样,都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 充满着伯尔尼乡土的气息,反映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重大内容。迪伦 马特的戏剧和犯罪小说影响,深深植根于中国读者之中。
老妇还乡
1.作者简介
2.内容概要 3.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瑞士著名剧作家弗里德里希· 迪伦马特 (1921-1990)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位 以批判社会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家。
迪伦马特被西方评论界称为“布莱希特死 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 迪伦马特出生于瑞士伯尔尼州的科诺尔丰 根的一个牧师家庭。
1990年逝世,终年69岁。
内容概要:
故事发生在中欧某国一个名叫居伦的小城。这座小城正面临 着一场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工厂、企业倒闭,国库空虚,失业和 饥饿威胁着全市居民。居伦市等各界名流: 市长、牧师、警察局 长和五千多居民欣闻本地出生的女大财主克莱尔· 察哈纳西,这位 衣锦荣归的女富翁是一个美国石油大王的遗孀,富可敌国,她在 45年后重返故里。纷纷拥到火车站欢迎。克莱尔的昔日情人伊尔 也在欢迎行列中。大家盼望她慷慨解囊,使居伦城得以解救,重 新繁荣。起死回生。市长也把希望寄托在克莱安年轻时的相好伊 尔身上,还允诺他接自己的班。 克莱安在居伦城尚未准备好欢迎仪式时提前到达。她已不再 是伊尔心中那个红发飘拂、光着脚在树林里走路的苗条女郎了, 如今她珠光宝气、带着新任丈夫和一群随从,谁都没有想到这个 历尽沧桑、身上安着假肢的富有女人早已经心如槁木,她回来的 唯一目的就是报复。克莱安对全市的人说,她准备捐献给居伦城 10个亿,条件是必须为自己买得公道。
作品鉴赏:
《老妇还乡》是一个仇杀故事,但是,克莱尔的复仇是仗着自己 的万贯家财,肆无忌惮地、疯狂地进行报复,终于“如愿以偿”。 克莱尔本来是一个受害者,是受人同情的形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 她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凶残得以实现的复杂过程的描写,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社会弊端。剧本通过一系列人 物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揭露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伪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