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中考生物实验题集锦(附参考答案)

最新中考生物实验题集锦(附参考答案)

最新中考生物实验题集锦(附参考答案)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方法步骤如下: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回答:1)步骤①的目的是让叶片消耗掉原有的有机物,为后续实验提供条件。

2)步骤④中的X是酒精。

3)此实验中,叶片未用黑纸片遮盖的部分遇碘液变成了蓝黑色,黑纸遮盖的部分则没有这种颜色变化,说明:a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b 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2、某同学为探究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根据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1.用榨汁机分别榨出水果甲和水果乙的汁液A和汁液B。

2.将两种新鲜的汁液分别倒入两个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

3.取2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1毫升汁液A和汁液B。

4.取2支滴管,分别吸取较浓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滴地滴入2支小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直至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不能褪去时为止,记录此时所用高锰酸钾溶液的滴数。

请分析作答:1)不同滴管的一滴试剂的体积是不同的,因此实验步骤3有可能增大实验误差,为了便于准确地比较,应当保持滴管一致。

2)按修正后的实验步骤操作,如果滴入汁液A中的高锰酸钾溶液滴数比滴入汁液B中的多,则水果甲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水果乙中的多。

3)修正后的实验方案与课本上的相比,创新之处是使用了榨汁机分离汁液,更加方便快捷。

4)写出一种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或蔬菜: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等。

3、请就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影响的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水蚤很微小,观察临时装片上水蚤心率要用显微镜和计时器。

(2)一只水蚤只能做两次实验,应先在清水中观察,再在某一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中观察。

专题08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抓重点考典型(人教版)(解析版)

专题08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022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抓重点考典型(人教版)(解析版)

专题08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考点一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操作目的结论暗处理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①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遮光将部分叶片上下两面用黑纸板遮盖并照光设置有光和无光的对照实验脱色酒精水浴加热,脱色成黄白色完全溶解叶绿素染色清水漂洗后用碘液染色遇碘变蓝的部分证明有淀粉冲洗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去掉碘液便于观察实验原理: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考点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1、海尔蒙特的大柳树实验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质量不是来源于土壤,而是来源于水。

2、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1)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作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3)实验步骤①先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①剪取大小相同的两枝条分别插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

①装置甲烧杯放入盛有25%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的水槽内,装置乙烧杯放入盛有等量清水的水槽内,将甲乙实验装置分别套上透明玻璃罩。

①将两装置同时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

①打开装置取下叶片,酒精脱色后加碘液,检验叶片内有无淀粉产生。

(4)实验现象甲装置叶片不变蓝,乙装置叶片变蓝。

(5)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3、实验:验证氧气是光合作用产物(1)实验原理氧气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

(2)提出问题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吗?(3)实验过程①将此装置置于光下照射,发现在金鱼藻的周围有气泡产生。

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①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细木条插进试管,观察细木条是否复燃。

(4)实验现象(1)在光照条件下试管内有气泡产生。

(2)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试管后复燃。

(5)实验结论绿叶在光照下产生氧气4、实验: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变量:水。

步骤:切断叶脉(叶脉可以运输水分)实验结论: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5、实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吗?变量:叶绿体步骤:银边天竺葵(银边无叶绿体)实验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中学生物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中学生物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

中学生物实验操作题库附答案实验一:观察离子交换树脂的去除效果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离子交换树脂对溶液中离子的去除效果,了解其在水处理等环境中的应用。

实验器材与试剂:
1. 离子交换树脂
2. 蒸馏水
3. 5种不同离子溶液(如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等)
实验步骤:
1. 将5种不同离子溶液分别倒入5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的溶液体积约为10mL。

2. 取适量的离子交换树脂放入每个试管中,轻轻摇匀。

3. 观察每个试管中溶液的变化情况,记录下颜色、浑浊度等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钠离子溶液:经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溶液呈现明显的变清澈。

2. 铵离子溶液: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溶液仍然保持原先的颜色和浑浊度。

3. 钾离子溶液:经过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溶液的颜色变得较浅,
但仍保持一定的浑浊度。

4. 镁离子溶液: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溶液呈现明显的变清澈。

5. 铁离子溶液:经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溶液的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但浑浊度明显减少。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离子交换树脂能够有效去除溶液中的钠离子和
镁离子,使溶液变得清澈。

然而,对于铵离子、钾离子和铁离子的去
除效果相对较弱,可能需要进行更多的处理步骤或者使用其他材料。

综上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实验者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离子交换树脂材料进行处理,以达到某
种特定离子的去除要求。

注意:本实验仅为示范实验,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题(带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题(带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题(带答案)生物实验题一、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材料用具:10只鼠妇、长方形铁盒、潮湿的吸水纸或泥土、透明的玻璃、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1.在长方形铁盒中放入潮湿的吸水纸或泥土。

2.将10只鼠妇放在中央处。

3.将透明玻璃盖在左侧处,将不透明的硬纸板盖在右侧处。

4.静置10分钟后,大多数鼠妇跑到右侧。

5.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6.在研究“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在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放归大自然。

7.本实验探究的是光的不同对鼠妇选择生活环境的影响。

8.为了防止偶然事件的发生,本实验使用了10只鼠妇。

9.计算全班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二、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1.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③放置②装镜头①对光⑥低倍镜观察④升镜筒⑤降镜筒⑧寻找物像⑦细准焦螺旋。

2.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4.若想观察到较多的细胞,应使用低倍物镜。

对光时使用的物镜也是低倍。

5.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物镜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例如,如果目镜上标有5×,物镜上标有40×,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200倍。

6.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关系是相反的,这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像。

学会判断玻片标本怎样移动,能判断看如“F”、“上”等的像是什么。

7.判断污点在目镜上、物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的方法是:移动玻片时,污点动则在玻片上,如不动,换物镜,污点没则在物镜上,如没有则在目镜上。

8.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在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少和视野最亮的镜头组合是目镜15×物镜10×。

9、观察根尖纵切面切片时,先用10×物镜观察,再换用40×物镜。

若不调整准焦螺旋,此时视野的清晰度和亮度变化是D,即清晰度变暗。

10、观察材料时要求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人教版生物实验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实验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会考实验题汇总1兴趣小组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在实验装置中铺设一层薄湿土,并在其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静置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

步骤2:5分钟后,分别统计并记录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3:按步骤1的方法再重复操作4次。

回答下列问题:(1)由鼠妇通常躲藏在花盆下,你推测影响鼠妇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光、湿度、水分等)(写出一种即可)。

(2)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对鼠妇分布是否有影响。

实验的变量是:(光)(3)为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实验重复操作了多次,并最终计算出鼠妇数量的(平均)值。

(4)分析图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结果:明亮处的鼠妇数量比黑暗处的鼠妇数量(少)。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或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5)该小组为继续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一个怎样的改动?答(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

理由是(应保证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2.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法步骤,回答相关问题。

(1)、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

(2)、在两侧中央各放5只鼠妇,过一段时间后统计两侧鼠妇的数量。

(1)请你对上述实验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鼠妇大多聚集在盖纸板的一侧。

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上述实验设计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设置了(明亮)和(黑暗)两种不同环境,除此之外,装置两侧的土壤、鼠妇数量等都一样,原因是(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

(4)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一只,原因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5)如何处理每次纪录的实验数据? (求平均值)(6)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B)3.如图是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图示,请分析回答:(1)图一中,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步骤③应往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1.重金属铬(Cr6+)破坏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为找到治理铬污染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选用若干组斑马鱼,在浓度为79.30mg/L的铬污染水体中投加不同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说明:生物硫铁投加比是生物硫铁与铬的摩尔浓度比;PC组指水体中不含铬,但生物硫铁含量与投加比为4时相同;Blank组指不含生物硫铁和铬的对照组。

请回答:(1)生物硫铁投加比至少达到_______时,斑马鱼的存活率才能达到100%。

(2)实验中设置PC组是为了证明______对斑马鱼的存活率没有影响。

(3)在前一实验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向一至七组投加等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①该实验选用铬浓度为_______mg/L的水体。

②4小时内投加生物硫铁,可使斑马鱼的存活率至少提高______%以上。

(4)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硫铁能有效保护铬污染水体中的斑马鱼,斑马鱼存活率随______和_____而增大。

2.下图是小红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请根据图回答:(1)在步骤②的操作过程中,小芳同学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_____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

(2)步骤⑤染色过程滴的液体是_____。

(3)观察时,若视野中出现较多气泡,是由于图1中所示的步骤_____(填序号)操作不当引起的。

(4)如图2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①②是_____③④是_____,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增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和_____(填序号)。

(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下角,欲使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方移动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结构: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1.安放。

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

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

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3.观察。

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

(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

.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4.高倍镜的转换。

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八年级生物中考实验专题复习(含答案)

八年级生物中考实验专题复习(含答案)

八年级生物中考复习科学探究实验练习题[考点]1.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2.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对实验现象和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等。

3.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实验基本步骤]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条件:完成该实验必需的仪器、设备、药品条件。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操作程序。

实验数据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的记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实验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简便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探究实验实例】一、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某校七年级的同学们曾做过如下实验。

以下是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认真阅读以上实验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同学们在设计以上实验方案时,他们所作的实验假设是:。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相关生物学知识,请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

③以上实验方案中,在实验条件一栏中均注明了“潮湿”,说明“潮湿”(湿度)是。

同学们的这个实验方案能否证明这一点? 。

为什么? 。

④请充分利用以上实验方案中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光照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二、有一个小组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提出“鼠妇怕光,它们喜欢黑暗的环境”的假设。

这个小组创造了一半有光,一半黑暗的实验环境,鼠妇可以在这两种环境中自由无障碍的通过。

实验中共有10只鼠妇,每隔5分钟,记录鼠妇分布在亮处和暗处的数目,共记录了三次。

实验数据统计表明,在亮处分布的鼠妇共23次,在暗处分布的鼠妇共7次。

1.该实验的变量是:。

2.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2只的原因是:。

3.创造一半有光的环境是与一半黑暗的环境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人教版生物中考复习专题:实验专题1.重金属铬(Cr6+)破坏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为找到治理铬污染的有效方法,科研人员选用若干组斑马鱼,在浓度为79.30mg/L的铬污染水体中投加不同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图:说明:生物硫铁投加比是生物硫铁与铬的摩尔浓度比;PC组指水体中不含铬,但生物硫铁含量与投加比为4时相同;Blank组指不含生物硫铁和铬的对照组。

请回答:(1)生物硫铁投加比至少达到_______时,斑马鱼的存活率才能达到100%。

(2)实验中设置PC组是为了证明______对斑马鱼的存活率没有影响。

(3)在前一实验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硫铁投加时间对铬污染水体中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科研人员在不同时间分别向一至七组投加等量的生物硫铁,统计96小时后斑马鱼的存活率,结果如下表:①该实验选用铬浓度为_______mg/L的水体。

②4小时内投加生物硫铁,可使斑马鱼的存活率至少提高______%以上。

(4)综合以上两个实验可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硫铁能有效保护铬污染水体中的斑马鱼,斑马鱼存活率随______和_____而增大。

2.下图是小红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请根据图回答:(1)在步骤②的操作过程中,小芳同学闻到刺激性气味,含有该气味的物质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_____,染色体存在于细胞的_____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

(2)步骤⑤染色过程滴的液体是_____。

(3)观察时,若视野中出现较多气泡,是由于图1中所示的步骤_____(填序号)操作不当引起的。

(4)如图2是显微镜的四个镜头,①②是_____③④是_____,欲使视野中的细胞数目增多,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和_____(填序号)。

(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的物像在视野的右下角,欲使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方移动后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某小组同学想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他们准备了多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足量的蒸馏水及土壤浸出液,多支相同的试管。

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以外影响玉米幼苗生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请根据准备的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案回答问题。

(1)甲组、乙组为一组对照实验,请将方案中①空白处补充完整:_____。

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

(2)方案中,该组同学将乙组、丙组也设为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玉米幼苗生长是否需要光照”请将方案中③空白处补充完整:_____,其中②空白处与①空白处所填内容是否相同?_____(填“相同”或“不同”)。

你的理由是_____。

(3)请写出本实验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_____。

(4)完善实验方案后,他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发现两组对照实验中,都只有乙组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鲜绿。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请分析如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1)为验证绿叶能够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某班同学进行了实验。

实验前,同学们先将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_____。

经过一系列操作,滴加碘液并冲洗后实验结果如甲图所示。

请你判断,制造了有机物的是_____部分。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乙图是盛夏晴朗的一天,某绿色植物单位时间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曲线。

请你分析并解读:bc段: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大,是由于清晨随着太阳冉冉升起,光照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光合作用随之逐渐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cd段: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降低,是由于随着光照强度和气温的进一步増高,部分气孔逐渐缩小或闭合,光合作用随之逐渐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a点和g点:表明夜间植物在释放二氧化碳,请你解释其原因_____。

(3)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维持碳氧平衡,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_____。

(4)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的基石”,除了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以及维持碳﹣氧平衡以外,还有很多作用,请你说出几个方面。

(至少答出三方面)_____。

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若要探究氧气是由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

(2)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

(3)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4)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处理。

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左或右)移动。

(5)请你写出呼吸作用反应式:。

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清晨,不少市民到绿树成萌的公园散步、晨跑。

最近,有报道称清晨到林间锻炼身体对健康不利。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探究一:兴趣小组的同学村用同一植株上大小、长势相似的两片叶子,设计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1)此实验在光下进行一段时间后,用手挤压塑料袋,使气体通入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A______,装置B______。

(2)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是植物体通过叶片上的______(填结构名称)散失的。

探究二:兴趣小组的同学又将装置B连通二氧化碳浓度测定仪,在室外测定一天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绘制了如图二所示的曲线,图三表示叶片内进行的生理活动。

(3)图二中6~18点曲线变化的原因是图三所示的[______]______的强度大于[______]______的强度,此时段植物叶片进行的生理活动有______种。

(4)从图二可以推理出,一天中______点左右林间氧气浓度最高,这是适宜到林间锻炼的时间之一。

7.“吃饭前要洗手”,是小时候妈妈和老师就开始为我们培养的卫生习惯,饭前真的需要洗手吗?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运用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请结合图中他们的讨论内容,分析回答问题。

(1)“饭前真的需要洗手吗?”请将这一问题转化成可以探究的具体问题表述出来_____。

(2)甲、乙、丙、丁4位同学所讨论的其实是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具体操作环节,请用4位同学的代号,将他们针对的操作环节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_____。

(3)甲同学提出“应该将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接种到培养基上”,在该实验中“接种”的具体操作方法是_____。

(4)乙同学提出“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要高温处理”,其目的是_____。

(5)丙同学提出“培养细菌和真菌需要培养基,要问老师怎样配制培养基”,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因此,需要从培养基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有_____。

(6)丁同学的问题“最后能够看到的是什么呢?”指向了实验的结果,最终能够用肉眼看到的是细菌和真菌的_____。

8.实验探究为了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把等量天竺葵分别放在3个封闭的容器中,容器大小相同且二氧化碳含量充足。

用强度相同的不同颜色的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分别比较容器中的氧气变化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氧气变化量=实验后含量-实验前含量;“+”代表增加,“-”代表减少)(1)该实验研究的变量是______。

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2号容器内的温度应设置为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在______光下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度最大。

除检测氧气变化量外,该实验还可以检测有机物或______的变化量来表示光合作用强度。

(3)增设4号容器,黑暗处理(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若容器中氧气变化量是“--”,则可判断3号容器中的天竺葵______(填“有”或“没有”)进行光合作用,3号容器中的氧气含量不增反降的原因是______。

9.月季是北京市市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可以连续开花(花期较长)的月季新品种,生物小组进行系到实验。

(1)同学以单季花月季(花期较短)为亲代进行杂交,获得子代种子若干,月季种子存在休眠现象,自然萌发率很低,为探究打破种子休眠的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比较第1、2组实验结果,说明打破种子休眠的温度为_______。

②比较______两组实验结果,说明湿沙也是打破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③为进一步探究仅有湿沙条件是否可以打破种子休眠,需要增设第4组实验。

第4组实验的预处理是______。

④若第4组实验种子几乎不萌发,综合上述信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a.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均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且湿度条件更为重要b.在低温条件和湿度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打破种子休眠c.低温可以打破休眠,湿度可以促进该效果,但仅有湿度不能打破休眠(2)同学们将已萌发的种子培育至开花,观察植株花期长短的性状,结果如下:单季花和连续开花是一对相对性状。

由结果可知,连续开花为_____性状。

花期长短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用A和a表示),连续开花植株的基因组成是______。

(3)若要在短期内,大量获得连续开花月季植株,可采取的具体方法为:______。

10.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雌.雄果蝇的每对染色体及标号如右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果蝇与家蝇的形态特征及个体发育过程相似,体表都有防止水分蒸发的_________,个体发育过程中都会出现不食不动的__________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据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推知,它的一个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为_________(填染色体标号).(2)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如下图)是一对相对性状,其控制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某小组利用一只长翅雌蝇与一只残翅雄蝇杂交,杂交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根据杂交结果不能判断果蝇长翅性状的显隐性,请利用上表中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确定长翅性状的显隐性。

①杂交组合:让上表中的长翅雌蝇与________(填“残翅”或“长翅”)雄蝇交配,产生大量子代,统计子代翅型表现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若________,则长翅为_________性状;若________ ,则长翅为_________性状。

1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时,进行了三组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请回答:(1)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② 和______ 作对照。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 ℃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_______号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