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经_中刺灸法则探析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冀来喜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摘要 古九针首见于《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推崇。后师怀堂先生对古九针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创立了“新九针疗法”。
“新九针”在针具、针法、治疗思路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锋勾针将锋针、勾针、毫针三者结合于一体,泻热放血、
面部的神经及血管的通行;血管方面,颈内动脉颈 治腰”论提供了有力的解剖依据。
段稍直,后 6 段迂曲,椎动脉亦走行迂曲,尤其在 2.3 “从腰治膝”论
九针之名,《内经》中早有记载,后世医者,虽 有继承,但渐流失。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 怀堂阅古籍,参新论,将中国古代九针与现代医 学、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针灸疗 法,即“新九针疗法”,九针才重归大众以及临床应用 上都与古九针有很大区别。“新九针疗法”实用,可 操作性强,易于推广。医者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症, 选用最为合适的针具和针法,取各种针具针法之 所长,并加以合理的组合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15213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国中医药办新函[2020]50 号) [作者简介]冀来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tyjilaixi@
157
2021 Vol.22 No.3
医史文献
灸的疗效。
1 新九针针具的创新
古有九针(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 针、毫针、长针、大针),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 经》。今有新九针(镵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 铍针、员利针、毫针、火针、梅花针),首创于师怀堂 先生。与古九针相比,新九针不仅针具有了改进, 且治疗范围扩大,其突出优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点。 1.1 锋勾针分层施治,松解粘连
《内经》中的刺法

《内经》中的刺法《内经》中记载针刺方法的篇幅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首推《灵枢·官针》所载的26种刺法,这可以说是集上古刺法的大成了。
后世所用的各种针刺方法,很多由此而衍生。
所以在讨论各种针具的刺法以前,有必要先将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进行讨论。
(1)九变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所谓变者是指九类不同的变异的疾病,故“九变刺”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这九类变异所生疾病的刺法。
现据《内经》原文,分别说明于下。
(1)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脏)腧也。
”这是一种五脏有病时的刺治方法,严格地讲,应列入配穴法的范围内,不能算是刺法。
《灵枢·寿天刚柔》说:“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输。
”人体上的阴阳,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脏经属阴,腑经属阳,故此“阴之阴”即指五脏,“阴之荥输”是指五脏经脉的荣穴和输穴。
拿这段《内经》原文来引证输刺,则其意义就是说:五脏有病应该取用阴经的荣穴和输穴来治疗。
至于“藏输”二字的含义,与后面远道刺中的“腑输”一样,都是分别指应该取用的“脏经输穴”和“腑经输穴”而言。
(2)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腑)输也。
”这是一种上病取下,在离病处较远部取穴施治的刺法,所以也属于配穴法的范畴,一般适宜于治疗六腑的疾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合治内府……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人于阳陵泉。
”六腑之合均在足三阳府经,腑在躯干,位居下肢之上,内腑有病取合穴施治,故日“病在上,取之下。
”《灵枢·刺节真邪》中也说:“刺府输,去府病。
”所以远道刺是治疗腑病的刺法。
(3)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此法用于经脉之间气血瘀滞不通,所谓本经自病之时。
临床上治疗经脉本身的病,常常单独取用病经的输穴治疗,故名为“经刺”,也是一种取穴的方法。
(4)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创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又名《针经》,论述了九针及各种针刺补 泻法、针刺得气、守神等,形成了我国针灸早期的基 础理论。
(8)长针
比象于八风。自然界的风来自八方,好比人身之气流行在四肢八节一 样。特别是四季八个节气中所出现的虚风,这八种风伤害人体,大都 是侵入到体内的骨缝、腰脊关节和媵理之间,而成为邪气深着的痹证。 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这种病症,针的式样必须为针身长,针尖锋利, 模仿棊针(古代的针名,《医学大辞典》注:“棊,极也,言极长 也。”)的式样制成,长7寸。因其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故主治邪 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证。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可以用来祛除风邪。
一、论九针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 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 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 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 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但《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5)铍针
《内经》刺血法的探讨

( G u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4 0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H u a n g d i N e i j i n g g i v e s d e t a i l e d i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n b l o o d l e t t i n g t h e r a p y ,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
p y b y a  ̄ a n g i n g t h e o r y i n Hu a n g d i N e i j i  ̄ g, a n d i t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r e a t m e n t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p r a c t i c a l b a s i s f o r p o s t e it r y . Wi t h t h e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o mo t i o n o f b l o o d l e t t i n g t h e r a p y , k n o wl e d g e a b o u t
络脉形态 或颜 色异 常 , 《内经 》称 之 为 “ 血络 ” 、 “ 结 络”, 刺 血法 正适 用 于 此 。如 《 灵枢 ・ 经脉》 篇日: “ 诸 络脉 皆不 能经 大 节 之 间 , 必 行 绝 道 而 出入 , 复 合 于 皮 中, 其会 皆见 于外 。故诸 刺 络 脉 者 , 必 刺 其结 上 , 甚 血 者虽 无 结 , 急 取 之 以泻 其 邪 而 出其 血 。 ” 此 句 解 释 了 “ 结络 ” 成 因 。《 灵枢 ・ 天 寿 刚柔 》 篇提 到: “ 久 痹不 去 身者 , 视 其血 络 , 尽 出其 血 。 ” 《 灵枢 ・ 癫狂》 篇日: “ 脉 癫疾 者 , 暴 仆, 四 肢 之 脉 皆 胀 而 纵 。脉 满 , 尽 刺 之 出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被广泛提及,并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针灸疗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1. 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贯通全身。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的平衡,使阴阳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疼痛针灸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耳穴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脐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4. 针灸治疗皮肤病针灸疗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黄帝内经中对杂合以治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对杂合以治的解读
《黄帝内经》中的“杂合以治”是指依据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选择不同针灸方法的原则。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提到,不同的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产生了五种不同的体质及易发疾病,从而进一步形成砭石、毒药、艾灸、九针、导引、按跷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不同的针灸方法并非随意使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对经络的疏通作用是不同的。
比如,针刺可达深部经络系统,艾灸擅长祛除经络中的寒邪,刮痧的治疗面积较大,善于治疗邪气中于经络表浅层次且分布较大的疾病,如风寒客于足太阳经,拔罐对于寒邪凝滞局部的治疗效果较刮痧强度大,耳针对于急性痛证效果佳,磁贴疗法对经穴刺激轻柔且改善微循环效果好。
因此,“杂合以治”强调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配合使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②标本理论: 从标与本的含义及内容看,与根结理论相似,
也是强调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部的联系。从标本理 论的具体内容来看,“本”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标”则散于头面胸腹部。如同树干和树冠一样, “标”部有赖于“本”部滋养,表示起于四肢的经 气对全身的濡养作用。与根结理论不同的是,表面 上,标本理论除完整提出了十二经的标本外,还在 各自的部位上存在差异。
③气街理论: 气街理论将人体分为四段,每一街基本上都有
自己所属的部位。与经脉纵向循行不同的是气街理 论强调的是每一部位的经气是横向互通,每一街前 后呼应,内外相通。从气街所分属的及特点来看, 相应气街中的腧穴应对本气街相关脏腑疾病及局部 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是因为相关脏腑或局部 有病,均是相应气街中经气通行发生问题所致。从 这一点看出,该理论应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一个理论 。
㈩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一般认为,根结、标本、气街、四海应是经络 理论的一部分。实际上,在《黄帝内经》中这些理 论均有特定意义。 ①根结理论:
强调“跟”和“结”两个部位之间的联系,表 示经气由肢体末端起始,向上结聚胸腹头面部,即 头面胸腹部有赖于四肢末端经气的滋养。古人是根 据“比类取象”思想指导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㈨经络功能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了经络的循行及经络组 成,而且还对经络的功能进行了阐述。
①联系功能。主要包括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和表 里相合。
②运行气血。《黄帝内经》中经络运行气血的 功能主要指运行营卫之气和运行水谷经气两方面。
③传变病邪,反映病候。《素问 缪刺论》中论 述了这种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④防御疾病。经络分三阴三阳,三阴主里,为 内门,三阳主表,为外门,如同人体的二层门户, 一内一外,构成了除皮部之外的又一道疾病防御屏 障。
古法针灸——内经针法

古法针灸——内经针法《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补泻法。
针刺补泻的原则《灵枢·官能》:“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针灸临床必须根据病症的属虚属实而施行补法或泻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这些都是关于补虚泻实方面的论述。
针刺补虚、泻实就是要从临床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病人和不同病情、不同时间,选用恰当的经络穴位,运用适当的补泻方法,对正气虚弱的病证,起到扶正(补)的作用;对病邪偏盛的病症,起到祛邪(泻)的作用。
《素问·宝命全角论》:“刺虚者须其实(补),刺实者须其虚(泻)。
”因此说掌握好针刺补泻手法也是针刺作用产生的关键之一。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调气可以说是在得气的基础上适当调节其感应,以起到调整人体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
”就是指针刺治疗以达到气调为目的。
施行补泻的依据1、明辨经络施行针灸首先要熟悉经络理论。
《灵枢·本输》说:“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
”指出针刺补泻法的运用即以经络理论为指导。
针灸的作用主要是调理气血以达到扶正祛邪。
临床上辨证施治,都离不开经络。
《灵枢·卫气失常》说:“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轻)者浅(刺)之,甚(重)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第12卷 第8期 2010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2 No. 8 Aug . ,2010下丹田。
泥丸宫实际包括元神虚系统和下丘脑垂体实系统,元神虚系统所蕴藏的元精能量借水谷精微转化为下丘脑分泌的各类激素,两系统能量的转化途径正如杨永田所说[5]“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物质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元气就是下丘脑的下一级垂体所分泌的各类作用于靶腺的激素,《刺法论》有“气出于脑”。
心肾相交就是指元精与元神的和合,如此元神才能更好地主事,表现为体健神清,智慧明达。
元精多存一分,元神就多主事一分,天人合一就加强一分,才能汲取宇宙无穷的能量,故《内经》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肾(指藏象系统)主藏先天元精(统称阳精)和后天生殖水谷之精(统称阴精)。
生殖精体积虽小,但包含大量负熵能组建的空间构象,因而主要由无形元精化成。
元精蕴涵着衍生万物的物质信息能量,是形体发生的根本,为一身造化之使,对机体具有极强的再生和修复功能,精尽则相火无源,后天精血不生,因而道家把它叫“长生药”,《金匮真言论》云:“精者,身之本也”。
《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足才能提供基因复制的能量,否则复制能力弱,难以造生殖细胞,故肾精不足者不育。
李卫东[6]认为人体生命有无形的藏象和有形的解剖两个系统,相互依存互根又各自独立,藏象系统蕴藏着无限能量,中医就是调用它来治病,道家也在开发利用它。
元精就是藏象系统的能量形式。
《内经》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指人体虚系统,地为人体实系统,精在两个系统间进行能量转化,这也是《伤寒论》所提到的阳气来复的原因。
关于少阴厥阴阳气来复与先后天能量转化具体机制笔者将另有专述。
总之,六经辨证实质是辨先后天能量转化秩序,是在高层次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这是《伤寒论》千古不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发展纵横观[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4.[ 2 ] 任法融.周易参同契释义[ M ] .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81,179.[ 3 ] 刘长林.经络的时间本质——人身虚体系统试说[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 ( 3 ):185,186.[ 4 ] 罗德扬,罗胜才,王玉英.《周易》两仪四象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关系[ J ] .国医论坛,1997,12 ( 6 ):8.[ 5 ] 杨永田.揭示经络之谜[ N ] .中国科学报,1998-15-02.[ 6 ] 李卫东.生命终极之门——《内经》迷局大揭底[ M ]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54.针灸治疗原则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如《灵枢·官能》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
”现就《内经》临证针灸手法操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论述于下。
1 清热温寒《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
再如《灵枢·经脉》曰:“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这则是清热温寒原则在针灸操作中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的具体应用。
1.1 热则疾之 《灵枢·经脉》 云:“热则疾之。
”“疾”与“急”通,有快速针刺之义,即热性病症应该《内经》中刺灸法则探析毛京京,蔺晓源(湖南中医药大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07)摘 要:《内经》中有关针灸治疗的原则论述颇多,刺法灸法的正确运用和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通过对清热温寒、补虚泻实及三因论治思想的阐述,明确了《内经》中的刺灸法则对临证针灸运用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内经;针灸治疗;刺灸法则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0) 08- 0081- 02收稿日期:2010-02-19作者简介:毛京京(1984-),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
Discussion of Theorem on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in NeiJing MAO Jing-jing,LIN Xiao-yuan(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7,Hunan,China)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incipl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 NeiJing .The correct use of theorem on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clinical effect. Through the state of clearing heat and warming cold,reinforce insufficiency and reduce excessiveness,treatment variation on three kinds of pathogenic factors. It identified that theorem on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make use of acupuncture.Key words:NeiJing ;acupuncture therapy;theorem on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2卷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快,少留针或不留针,针用泻法,以清泻热邪。
1.2寒则留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刺急着,深内而久留之。
”刺急即刺寒,寒则脉急,“留”即留针之义,即寒性病证应深刺而久留针,以温经散寒。
又因诸寒证皆适宜用灸法施治,故加艾施灸更能助阳散寒,如《灵枢·禁服》所云:“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2 补虚泻实《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有余,虚指正气不足,故泻实就是去除病邪,补虚就是扶助正气。
《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再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皆是针灸治疗中补虚泻实原则的具体运用。
虽然经脉篇之“盛”、“虚”乃指脉而言,并非指证之虚实[1],但临床可以根据脉象的虚实、沉浮,作为判断病证虚实、确立针灸补泻的依据。
2.1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 “虚则补之”就是虚证应该用补法。
其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而实现的。
如在有关脏腑经脉的原穴施行提插、捻转等针刺补法,可达补益阴阳气血之功。
“陷下则灸之”属于“虚则补之”的范畴。
虽然“陷下”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指中气不足,失于固摄而导致脏腑功能低下或有关组织下垂;二正如《灵枢·经脉》曰:“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乃指血络空虚;三如唐·王冰在注解《灵枢·经脉》中云:“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是指脉象沉浮无力;四是指阳气暴脱,脉微欲绝之危象。
但经脉篇中的“陷下则灸之”是指受寒后络脉陷下,此时宜用灸法治疗[2]。
而临床则可广泛运用于以上各种观点之中,不必拘泥。
2.2实则泻之 宛陈则除之 “实则泻之”就是实证用泻法或点刺出血,“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素问·针解》云:“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即指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活血化瘀的目的。
2.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禁服》曰:“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
”即《难经·六十九难》所云:“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乃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
3 三因论治《灵枢·逆顺肥瘦》有“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总论治病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思想。
疾病是受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个体禀赋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变动过程,因而疾病种类的易感性、病理变化的特异性、甚至对针灸手法的耐受性等,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故临床针灸治疗也必须因之而异。
3.1因时制宜 《内经》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时令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显著,作为《内经》重要治疗措施的刺灸法尤其强调因时制宜,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即月生时用针少泻多补,以顺应人体气血逐渐生旺的趋势;月满时用针多泻少补,以顺应体气充溢之势;月空经络空虚,疗效相对欠佳,故不宜针刺。
否则乃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云:“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
”出现违背月相变化后的危害。
再如《灵枢·终始》云:“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故只有“顺天之时”才能“病可与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如果“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而“以从为逆”,使“正气内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则“不可以为工也”(《灵枢·官针》)。
3.2因地制宜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
”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势不同,人们的生理病理各异,故治疗当因地制宜。
如在寒冷的地区,治疗多用壮数温灸;在温热地区,应用灸法较少,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云:“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
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再如,所谓“得之病情,知治之大体”,就在于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3]。
3.3因人制宜 《素问·终始》云:“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