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学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合集下载

刺灸法各论·灸法

刺灸法各论·灸法
中焦虚寒之呕吐、腹痛泻 ➢ 《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 病,其治宜灸焫”
➢3.温肾健脾:
脾肾阳虚之久泄、遗尿、阳痿、早泄
(二)、防病保健
❖ 《千金要方·针灸上》:“凡入吴 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 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 不能着人。”
❖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 日本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
厚度:1—3mm 操作:同前 治疗:①解毒杀虫(痈、疖、疽)
②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作用:消肿化结,拔毒止痛
特点:紫皮大蒜较好,含有较多挥发性大蒜素,较多粘液 性液体,对皮肤有刺激性。但温热可使之刺激减弱。因其 粘性常用作斜面施灸隔垫。
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病种:某些慢性疾患(哮喘、肺痨、顽固性痛症等。 )
关于直接灸法烧伤程度及现象:
• 第一度烧伤:(充血期)约40-45°度之热力,灸后发红发热, 一会即过,此为轻度。
• 第二度烧伤:(水泡期)约50°度之热力,灸后发热发痛,经 久不消或起水泡,此为中度。
(三)、扶阳固脱
❖1.益气升阳: (足三里、肾俞;太溪、太白)
❖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等
❖2.元气暴脱:
虚脱,休克(关元、气海;神阙)
❖ 《扁鹊心书》 “如伤寒、痈疽、中风等症,若 灸迟,真气已脱,虽灸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 阳气不绝,性命坚固”。
(四)、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气滞血瘀证
隔姜灸
• 厚度:2—4mm • 操作:燃尽再灸,潮红为度 • 治疗:外感证和虚寒性疾病
温胃止呕,温脾止泻 “干姜,守而不走” 散寒止痛(面瘫,关节痛)“生姜,走而不守” 现代研究: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姜醇、姜烯、樟烯、水芹烯、 龙脑、枸橼醛、桉油等。可扩血管,加强循环,加强艾之温热效果。

刺灸法各论教学课件

刺灸法各论教学课件
18
(四)毫针的保养
防止针尖受损、 针身弯曲或生锈、污 染等。
19
1.毫针使用后,必须用棉球或纱布 将针擦净,放在垫有纱布的针盒里, 或放在两头塞有干棉球的针管中, 防止针尖碰触硬物受损。 2.用煮沸法消毒毫针时,宜用纱布 包裹结扎妥当,以免在煮时针尖与 消毒锅碰撞,引起针尖变钝或卷毛。
20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第五章
第一节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毫针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 法的全部操作,重点掌握捻转、提 插、疾徐等补泻手法。 2、了解得气的意义,掌握候气、催 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3、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
3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 上应,众穴主持。 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标幽赋》
35
规格
性别
年龄
形体
体质
虚实
表里
病位深 皮下组 浅 织
长、 粗

青壮年





多、厚
短、 细

儿童老 人





少、薄
36
(二)消毒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 消毒工作。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 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 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37
1.针具器械消毒
(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 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 灭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压强, 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 (2)药液浸泡消毒:75%的酒精内泡30-60分钟。 (3)煮沸消毒:水沸后煮15-20分钟。水中加入

刺灸法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5刺灸法各论·刺法

5刺灸法各论·刺法

1)指切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3)提捏进针法
4)舒张进针法
3.管针进针法: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
针管代替押手的方法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意义: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原则: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 定
• 1.针刺的方向
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或部位。
皮厚肉多、深刺之穴——长而粗之针
原则: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的深度,而针身还应露 在皮肤上少许为宜。
2.消毒P143
1. 针具器械的消毒
(1)高压蒸汽灭菌法 (2)药液浸泡消毒法
2. 医者手指、
针刺部位的消毒
Ø 医生手指:肥皂水清洗后,75%的酒精棉球涂擦,
Ø
腧穴:75%的酒精棉球,或1.5%碘伏棉球拭擦。
刺伤脑脊髓、外周神经损伤
十、针刺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孕妇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及三阴交、合谷、昆 仑、至阴等腧穴。经期妇女除调经外慎用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不宜针刺头部腧穴。 4、对胸、肋、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 深刺 5、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应注 意针刺角度与深度。 6、有血液系统疾病者,不针。 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不针 。 8、有尿潴留者,注意针刺方向、深度。
针灸技术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目的与要求
• 1.掌握毫针刺法的定义、行针手法、得气、晕针 处理。
• 2.掌握毫针练习方法、针具选择、消毒、体位、
留针与出针。
• 3.熟悉补泻手法、其他针刺异常情况处理
• 4. 了解针具规格。
第一节

5刺灸法总论1针法

5刺灸法总论1针法

灸法的概念
•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 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是 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 ,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刺法和灸法的关系
• 共同点-----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 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 不同点-----刺法属机械性刺激,偏于疏通; • 灸法有组织化学变化,偏于温通 。
六、行针手法
概念: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 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 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 操作方法。 分类:两种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 法、震颤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定义: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 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要求: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 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 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 针刺的角度、方向。 刺激量大小与幅度、频率有关。
针根:牢固,无剥烛、伤痕。
针柄: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 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 针。
(四)毫针的保藏
保护针尖:在针盘中可以插在厚的消毒纱 布上,在针管中可以在一头塞上干棉球。
防止生诱:暂时不用的毫针,可在擦拭干 净后放入滑石粉内,或在针身涂上少量的 凡士林油,包扎妥当,放在硬质针盒或针 管内,贮藏于干燥处。
• 4、断针: •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 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全部 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 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 弯针、滞针时未能及时正确处理。 • 症状: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 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 处理: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一、定义和作用二、刺灸法的起源(一)针具:砭石、骨针(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长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二、针刺练习要点1、指力2、手法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三、针刺前准备1、选针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3、施术部位:75%酒精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六、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1、提插2、捻转(二)辅助手法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2、刮3、弹柄4、搓柄法5、摇柄法6、震颤法7、飞法(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2、得气与疗效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5、催气七、针刺的补泻(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刺灸法各论 ppt课件

刺灸法各论  ppt课件
可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针,亦可学员之间相互试 针。注意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用力的大小, 手法与针感的关系及不同部位腧穴的不同针感。 要求:能逐渐作到进针无痛或微痛,针身不弯, 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
13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 (一)毫针的选择 • (二)消毒 • 1、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汽灭菌法 药液浸泡消毒法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
一、 毫针的结构、规格、检查和 保养 (一)、毫针的构造
1、制针材料 毫针是用金属制作成的, 以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常用。
优点: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针体挺直滑利、
能耐高热、防锈、不易被化学物品等腐蚀
2
2、毫针结构
3
3、毫针的分类 环柄针:
花柄针: 平柄针: 管柄针:
17
• 3、俯卧位 适用于取适宜于取头、项、脊背、 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后身部)及上肢部分 腧穴。
18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取头面、 颈部、胸部及上 肢腧穴。
19
5、俯伏坐位
适用于取头顶、 后头、肩背部的 腧穴。
20
• 6、侧伏坐位 • 适用于取头 • 部、耳部、颈项 • 部的腧穴。
21
选择体位的注意点 1 尽可能采取卧位。 2 针刺部位要充分暴露,并使局部肌肉 放松。 3 体位选定后,要求患者不要随意改变 或移动。 4 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采取一种体位而 能暴露针刺处方所选的穴位。
28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法,用左手拇 指或食指指甲切按在腧穴皮 肤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
左手指甲缘将针刺入皮下。
多用于短针的进针。
29
30
(2)夹持进针法:

中医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1

中医针灸学 刺灸法各论1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二节 灸 法
1 灸法的概念 2 灸用的材料 3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4 灸感和灸法补泻 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6 注意事项
1 灸法的概念 ❖ 一、灸法的概念
艾绒或其他药物 点燃烧灼、温熨
灸火
2 灸用的材料
❖ 一、艾
❖ 二、其它灸材
3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灸法
艾灸类
非艾灸类
一、主治作用 ❖ 疏风解表,温散寒邪 ❖ 温通经络,活血逐痹 ❖ 回阳固脱,升阳举陷 ❖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二、适应范围 ❖ 寒实证 ❖ 虚寒证
6 注意事项
1. 体位舒适 2. 施灸顺序合理 3. 化脓灸的禁灸部位 4. 孕妇和经期慎灸 5. 防止烫伤及烫伤后处理 6. 灸后诊疗室注意通风
艾炷灸

艾条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温针灸
温灸器灸
直接灸 间接灸 悬起灸 实按灸
温灸筒 温灸棒
化脓灸 非化脓灸 隔姜灸 隔盐灸
隔蒜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3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灸法 艾灸类
非艾灸类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桑枝灸 穴位敷贴
❖灸感
4 灸感和灸法补泻
❖灸法补泻 补法:不吹其火 泻法:疾吹其火
5 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三节 拔 罐 法
1. 拔罐法的概念 2. 罐的种类 3. 拔罐法的操作 4.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5. 注意事项
1.
❖ 一、概念
燃火 或
抽气
负压
拔罐法的概念
古称“角法”2.Fra bibliotek罐的种类
❖一、 传统罐具 ▪ 1.竹罐 ▪ 2.陶罐 ▪ 3.玻璃罐
❖二、 新型罐具 ▪ 1.挤压排气罐 ▪ 2.抽气排气罐 ▪ 3.多功能罐
4.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 一、拔罐的作用 行气活血 温经通络 消肿止痛 祛风除湿 吸毒拔脓
❖ 二、适应范围
5. 注意事项
1. 拔罐前检查下罐口有无破损 2. 拔罐动作要稳、准、轻、快 3. 拔罐时嘱咐患者不要挪动体位,防罐具脱落 4. 皮肤破溃,高度过敏、无弹性;及骨折处不宜拔罐 5. 有出血倾向者不拔罐 6. 五官部位、肛门及心尖搏动处不宜拔罐 7. 孕妇腰骶部不宜拔罐 8. 使用后的罐具应消毒,尤其刺络拔罐
3. 拔罐法的操作
❖ 一、吸拔方法 ▪ 火罐法 • 1. 闪火法 ☆ • 2. 投火法 • 3. 贴棉法 ▪ 水罐法 ▪ 抽气法 A B
3. 拔罐法的操作
❖ 二、拔罐法的运用 1. 闪罐法 2. 留罐法 3. 走罐法 4. 刺络拔罐法 5. 针罐法 6. 药罐法:煮药罐、贮药罐(A、B)
❖ 三、起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