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础1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第一部分:经络学学习目标:掌握: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3、十二经脉命名与脏腑的络属关系理解:1、分析十二经脉的走向和循行分布规律2、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的应用第一节:经络学概论一、经络的概念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针灸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主要以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是一个沟通全身的网络系统。

即不是血管,也不是神经。

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系统,就是现代解剖学无法找到的一个系统。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它们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最主要的部分,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别到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重要支脉。

起到沟通脏腑、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联系的作用。

十五络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连缀四肢百骸,主司运动关节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命名原则:十二经脉对称的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按一定的规律循行于上肢或下肢。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精选版课件ppt
返回本节
15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精选版课件ppt
返回本节
26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2.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 二原穴,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3. 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 联络处,故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精选版课件ppt
返回本节
20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 腧穴
经脉所通, 主治所及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本经主治特点
带脉→起于胁下,束腰而前垂,统束纵行诸经,故有“诸脉皆属于 带脉”之说。 阴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左右成对,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 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 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行挟咽与 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行, 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02 针 灸 学 的 基 本 技 法
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 针灸作用及临床应用的一门 学科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 下
起源:古代石器时 代,人们发现用锐 利石块叩击身体某 些部位可以缓解疼 痛
穴位理论:是针 灸学的核心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上有许多穴位, 这些穴位是经络 上的点,可以用 来调节人体的气 血流通和脏腑功 能。
脏腑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五脏六腑等 器官,这些器官 的功能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针灸 可以通过调节脏 腑功能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础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气血, 这些气血贯穿全 身,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础,针 灸可以通过调节 气血流通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确定穴位 消毒 针灸工具 患者的心理准备
局部取穴:根据病症在身 体的局部选取穴位
循经取穴:根据病症循经 选取穴位
辨证取穴:根据病症及体 质辨证选取穴位
经验取穴:根据临床经验 选取穴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成: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九针”, 《黄帝内经》记载 了针刺的原理、手 法等
发展:汉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提 出“针灸合用”的 治疗原则
繁荣:唐宋时期, 针灸学发展迅速, 出现了很多针灸学 著作,如《针灸甲 乙经》等
完善:明清时期, 针灸学理论不断完 善,形成了完整的 针灸学体系
经络理论: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认为人体 内有许多经络, 这些经络贯穿全 身,联络脏腑, 沟通内外,是针 灸学的基本理论 之一。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外科疾病的治疗
软组织损伤
颈椎病
针灸可以缓解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 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缓解颈椎疼痛、僵硬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
骨折
针灸可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
针灸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科疾病的治疗
01
痛经
针灸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 痛。
不孕症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不孕症,提高 受孕几率。
奇经八脉
定义
奇经八脉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功能与作用
奇经八脉具有调节气血、沟通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的功能有调节和溢蓄的作用。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联系脏腑
经络系统将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联系在 一起,使机体保持协调统一。
运行气血
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通 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濡养脏 腑组织器官。
VS
禁忌症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或疾病,如孕妇、小儿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应谨慎或避免进 行针刺。
05
针灸治疗应用
内科疾病的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缓解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组成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等组成。
十二经脉
定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每条经脉各有其特定的名称、走向、交接 规律和功能。
走向与交接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遵循“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的原则。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调节气血:经络系统能够调节气血的运行,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针灸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促进身体健康。

尽管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有争议,但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在针灸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和部位需要掌握。

首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12个正常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

这些经络分布在全身,连接了各个器官和部位。

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能。

针灸师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接下来是针灸师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脐部附近,对改善消化和缓解腹胀有益;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对缓解头痛和改善眼睛疲劳有帮助;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央,对缓解失眠和焦虑有益。

除了穴位,针灸学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刺激和转动针。

刺激针是将细针直接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

刺激可以通过轻微的震动、旋转或推拿来实现。

这种刺激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代谢和内分泌。

转动针是在穴位上插入针后,再以一定的速度和深度进行旋转。

这种旋转可以调整经络的能量流动,帮助平衡身体。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中仍然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其疗效。

然而,许多针灸师和患者认为它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有效的。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少恶心和呕吐、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心理健康。

不过,针灸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针灸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阴阳、手足、脏腑三方面确定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奇经八脉的命名
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既不直属 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 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路径;“络”,网络。
经为主干 络为分支
经少 络多
经深 络浅
经粗 络细
经多直行 络多纵横交错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 学说。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侧上行,经腹、胁,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会合后,复上 行挟咽与任脉相并。
阳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外侧外踝的下方,沿下肢外侧上
行,经躯干部的外侧,上腋、颈、面颊部而达额与督脉相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1 .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作
第二节 腧穴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 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 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第二节 腧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 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特点:1、无穴名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 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 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现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四)治疗预防 指导针灸治疗。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 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 指导药物归经。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 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 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大椎可预防感冒; 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2 .脏腑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 络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3 .十二经脉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2、无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
应点为针刺穴
第二节 腧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引申内容:
十二经脉(正经)+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称 为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经之中, 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
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合、出、入”
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阐释病理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 变的途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 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 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指导诊断
第一节 经络学说
拓展内容: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 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井—水的源头——经气所出 荥—刚出的泉水微流——经气流过
之处 输—水流由浅入深——经气所灌之
处 经—泉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
气所行经的部位 合—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经
气由此深入部位
第二节 腧穴
“井”穴——手足之端; “荥”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输”穴——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穴——肘膝关节附近。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节 腧穴
(一)五输穴:即“井、荥、输、经、 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 下的五个腧穴,简称“五输”。
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用自然界 的水流现象作比喻,对经气流注由小到 大,由浅入深,分别用井、荥、输、经、 合五个名称,作为说明经气运行过程中 每穴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穴位贴敷
第二节 腧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 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 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 “会”、“气穴”、“气府”、“骨空” 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 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目的要求
目 1.掌握十二经脉命名,十二经脉的 的 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十二经脉流 注次序和腧穴的概念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常用腧穴 的定位及功效
3.了解经络的概念、奇经八脉的分 布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二节 腧 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一、概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 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3.其它的命名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别络
孙络
浮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经络的分布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
(二)奇经八脉的分布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分 布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
1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躯干、四肢。 躯干:阴经腹面,阳经背面 四肢: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头面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俞 涌泉然谷与太溪,腹留阴谷肾所宜。
学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坵虚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原穴——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 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 原穴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故称 “原”。 如心经的原穴——神门。
(三)络穴——“络”有联络的意思。由 于络穴大多分布于表里两经的联络处,故 称“络”。
如肺经络穴——列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郄穴——“郄”有空隙的意思,是 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郄”穴多分布于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如肺经郄穴——孔最。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 五 ) 俞 穴 —— 是 脏 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 腧穴。 如“肾俞”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近治作用 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 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 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 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 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和交会穴。
( 六 ) 募 穴 —— 是 脏 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 的腧穴。
如 肝 的 募 穴 —— 期 门 。
第二节 腧穴
(七)八脉交会穴——即任、督、冲、带、 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交会于十二 经脉中的八个腧穴。这些腧穴均分布于四 肢腕踝关节的上下。如“列缺”穴。
•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 表
•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筋肉、关节的体系
•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 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四、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 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 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 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 单穴52个。
特点:“名、位、治、线”,有具体穴 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 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