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内科学: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简述

频率逐渐降低。 ➢ DDD 转换为 VVI ➢ 起搏器程控显示 ERI 或者 起搏器已经不能程控。
end
心电图-右心室流出道与心尖部比较
心尖
F
心尖
VVI
心尖
心尖
RVOT间隔
心电图-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与游离壁比较
间隔
Hale Waihona Puke VVIF游离壁
参数测定
可接受的急性期电极数值 起搏
阻
阈
感知
P/R
振
心房 心室
抗
值
V
(0.5ms)
250
to
<1.5
1000
250
to
<1.0
1000
幅
(mV) >2.0 >5.0
起搏器电池耗竭的标志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示教PPT
起搏器植入历史
1958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医 院植人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 器。
工程师 胸外科医师
1986年
“三剑客”起搏器荣 誉奖 ;
该患者43岁植入起搏 器,一生更换了27个 起搏器,86岁逝世。
患者
植入技术
经静脉植入起搏器技术的主要步骤
——使电极固定于心肌的诸多可选的位置
起搏器的常见类型
单腔起搏器,右心房or右心室
双腔起搏器,右心房与右心室
三腔起搏器(CRT)右心房和右心室和 冠状静脉窦(其中的侧后静脉分支代表 了起搏左心室)
起搏器的模式
心源性晕厥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心源性晕厥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心源性晕厥是心排血量突然降低引起脑缺血而诱发的晕厥,患者有猝死风险,预后较差。
及时对患者进行鉴别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尤为重要。
晕厥的分类1.神经反射性晕厥(≈60%)✎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情绪异常(如恐惧、疼痛、晕针、晕血)导致的晕厥以及立位性晕厥;✎情景性晕厥:咳嗽、打喷嚏、胃肠道刺激、排尿、饱餐等所致晕厥;✎颈动脉窦晕厥:颈动脉窦受压所致晕厥,如肿瘤、衣领过紧等。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15%)✎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帕金森等;✎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尿毒症、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药物诱导的低血压:酒精、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低血容量:大汗、出血、呕吐、腹泻等。
3.心源性晕厥(国内≈21%,国外10%-15%)✎原发性心律失常(≈10%):病窦综合征、传导阻滞、房颤、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器质性心肺疾病(≈5%):心肌梗死、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气胸、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心源性晕厥患者较普通患者的心源性猝死(SCD)发生率高6倍,因此所有晕厥患者均应评估心源性晕厥和猝死的可能性。
心源性晕厥的鉴别诊断1.心源性晕厥的5大特点✎与体位无关;无前驱症状,或前驱症状短暂;特征性前驱/发作时表现;持续时间可短可长;遗留其他表现。
2.指南推荐(1)2017 ACC/AHA/HRS/USA指南指出,以下患者是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大:✎年龄>60岁;男性;缺血性或结构性心脏病;存在心律失常或心功能异常;前驱症状短暂:心悸或无先兆症状;运动中晕厥;卧位晕厥;晕厥发作次数少(1-2次,除外长QT);心脏结构异常;家族遗传心律失常或<50岁猝死;先天性心脏病。
(2)2018 ESC/EU指南指出,以下患者是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大:✎运动中或卧位晕厥;心悸后短时间内晕厥;年轻猝死家族史;结构性或缺血性心脏病;以下心电图特征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双支阻滞:RBBB+LAB/LPB,室内传导阻滞:QRS≥0.12ms,莫氏Ⅰ+Ⅰ度AVB,PR间期延长,心动过缓或缓慢性房颤,复杂室性早搏、非持续VT,长QT (合并VVS)或短QT间期,J波:Brugada和早复极波(可合并VVS),右胸导联T波倒置、ε波(ARVC),LVH与HCM。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注意事项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注意事项近年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在心跳过慢等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更加广泛,心跳过慢等疾病患者在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之后,能够缓解或是消除对应症状表现,提升日常生存治疗。
然而,患者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加强注意,掌握一些术后注意事项,且定时和医生沟通,进而明确患者心脏起搏器具体情况,充分保证患者安全。
那么,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进行一一讲述:(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24小时内需保持平躺姿势,尽量减少活动。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3天建议保持卧床休息,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3天之后可渐渐提高活动量,可适宜下床走动,但应参考自己具体状况及医生嘱咐,同时,一天实施2次及2次以上空气消毒处理。
(2)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第1周到第2周,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侧的手臂不可太高举起,不过患者能够在适当约束下小幅度活动手臂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3个月之内,基本不影响平时活动,然而,针对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侧手臂需尽量避免进行过于激烈的活动。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在术后3个月之后日常生活过程中,尽量减少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侧手臂进行负重。
不过,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尽量不要参与马拉松比赛或是竞走比赛等剧烈运动。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尽量不要进行俯卧撑运动或是吊单杠运动等。
(3)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若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是其余疾病的影响,术后基本能够恢复无异常生活及工作,如果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呼吸较为急促则不用过于勉强,需及时暂停运动而维持宁静。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在一定范围内可正常饮食及喝酒,尽量不可过量喝酒,过度喝酒并不利于人体健康。
(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不可私自按压自己的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在开车的时候,为规避安全带对心脏起搏器实行撞碰或是挤压,可以防止软垫减少压力。
(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一般可洗桑拿或是热水浴等,不过若患者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等,太高水温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严格听从医生嘱咐。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晕厥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能自行恢复。
由于其病因多样,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018 年,中国的专家们就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达成了重要的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
晕厥的发生往往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惊恐和担忧。
它可能在各种情况下出现,比如长时间站立、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毫无预兆地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意识丧失迅速发生,持续时间较短,恢复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状,但可能会因摔倒而导致身体受伤。
要准确诊断晕厥,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这包括晕厥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因、前驱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以及恢复后的感觉等。
例如,有的患者在晕厥前可能会感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有的则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预兆。
此外,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以及近期的用药情况也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在晕厥的诊断中同样不可或缺。
测量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神经系统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
比如,心脏听诊时如果发现异常的心音或杂音,可能提示心脏结构存在异常;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肢体肌力或感觉的异常,可能指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辅助检查对于明确晕厥的病因起着关键作用。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它可以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监测患者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疾病、心肌肥厚等。
对于怀疑存在脑血管问题的患者,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诊断。
在晕厥的病因中,心源性晕厥是最为凶险的一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及严重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等。
这类晕厥往往预示着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另一类常见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症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症发表时间:2018-07-30T13:30:28.0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9期作者:魏俊[导读] 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解放军四五一医院干部二区)摘要:目的对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
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
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关键词:人工起搏器植入术;人工心脏;临床护理经验;健康教育的方法适应证如下:1.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无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但有明显症状,或由于心率缓慢不能从事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3.病态窦房结综合综合征、慢-快综合征,心脏停搏>3s,或在快慢交替时产生症状者,或必须使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心动过缓并产生症状者。
4.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禁忌证1.心脏急性活动性病变,如急性心肌炎、心肌缺血。
2.合并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
准备1.对患者全身及心脏情况作全面评价,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2.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目的、必要性和术中、术后须与医生配合的事项,也须说明可能的并发症,须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3.备皮,建立静脉通路。
4.心导管室准备手术所需物品。
(1)药品:消毒用碘伏或碘酒、70%乙醇,局部麻醉药1%利多卡因或1%普鲁卡因。
(2)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导线,备用与起搏导线相匹配的可撕性静脉导引鞘管。
起搏器植入手术指南

起搏器植入手术指南疾病简介:人们通常所说的起搏器(pacemaker),其实是指整个起搏系统。
起搏系统由起搏器、起搏电极导线及程控仪组成。
其中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线植入人体。
起搏器由安装在金属盒中的电路和电池组成。
起搏器在需要的时候向心脏发出微小的电脉冲起搏电极导线由绝缘导线组成,负责向心脏传送微小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就是一个人为的“司令部”,它能替代心脏的起搏点,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起来。
心脏起搏器是由电池和电路组成的脉冲发生器,能定时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导线传输到心房或心室肌,使局部的心肌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兴奋通过细胞间的传导扩散传布,导致整个心房和(或)心室的收缩。
心脏的电信号使它跳动。
当运行时,心脏跳动加速;当睡眠时,心脏跳动减慢。
如果心电系统异常,心脏跳得很慢,甚至可能完全停止。
人工心脏起膊器发出有规律的电脉冲,能使心脏保持跳动。
最初,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电池部分装在身体的外部,导线从体外通过静脉到达心脏。
它们只能在医院内短期使用。
心脏起搏器的适用人群严重的心跳过慢。
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
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
心脏收缩无力。
疾病若破坏了心肌,或改变了其原有形态,会导致心肌无法有力收缩。
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就会引起心脏泵血不足,身体各部分无法获得充足的新鲜血液,造成头晕、胸闷、乏力等各种症状。
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可以在心脏各部分安装多个起搏器,同步产生多个电刺激命令,帮助心肌收缩。
心跳骤停。
心脏停止跳动数分钟就能致死,一些疾病可引发心跳骤停或致命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以安装具有除颤器功能的起搏器,能恢复心脏有规律的跳动。
在某些心脏病综合治疗中(颈动脉窦高敏综合征、血管迷走性晕厥、特发性Q—T延长综合征、预防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等),起搏器还是不可或缺或唯一的治疗手段。
心脏起搏器适应征

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1、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3、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永久性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
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6、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7、虽无症状但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3.0秒者。
8、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3.0秒的心室停搏者。
9、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10、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Ⅱ度Ⅱ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11、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12、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13、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14、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起搏有效。
但对血管抑制型引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2008年ACC/AHA/HRS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1 心脏起搏器治疗适应证推荐1.1 窦房结功能异常症状性心动过缓和变时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治疗必须用药导致的有症状的窦房结功能异常者必须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在清醒时心率<40次/min,有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下,建议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不建议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无症状者不应植入起搏器。
对有不能解释的晕厥患者,临床上或电生理检查发现显著的窦房结功能异常,应考虑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心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法

心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方法心脏无导线起搏器(Leadless Pacemaker)是一种新型的心脏起搏器,相比传统的有导线起搏器具有更小的体积、更简单的植入操作和更少的并发症风险。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植入,虽然在很多患者中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采用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用于调节心脏节律的医疗器械,病人的心脏在有必要的时候,通过产生电脉冲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传统的起搏器由一个电极导线通过静脉插入心脏并固定在心脏肌肉上,而无导线起搏器则是将电极直接植入心腔中。
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操作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导向和植入。
首先,在手术室中将患者置于麻醉状态,通过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来确保患者手术期间没有疼痛感。
然后,医生会在皮肤上做一个小切口,通常在腹股沟附近,用于插入穿刺针。
接下来,医生会通过穿刺针引导到达心脏位置,通常通过腹股沟穿刺至心腔。
一旦针头到达心腔,医生会使用放置导管的技术将无导线起搏器转移到适当的位置。
导管将置入心腔内,并将其连接起搏器,然后导管被拔出,习惯上不再留有记录。
无导线起搏器通常通过荧光投射成像系统进行定位,以确保其在正确的位置。
该系统可以通过实时的X光成像来确保起搏器的准确放置,并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需要调整位置。
在整个植入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脏节律以确保起搏器的正确功能。
一旦植入完成,医生会停止起搏器支持,以便观察患者的心律和动态心电图。
植入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恢复期的观察。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在医院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植入过程无并发症发生。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检查起搏器的功能和患者的心律。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较小、恢复时间较短、并发症风险较低。
然而,该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存在风险,如感染、出血、穿刺脏器或嵌顿等。
此外,由于无导线起搏器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它的成本也较高,这可能限制了它的普及。
总结起来,心脏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方法是通过穿刺针将起搏器转移到心腔内,并通过荧光投射成像系统进行定位。